「個性」能後天養成?關鍵就在被你遺忘的內在動力 - 聯合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所謂的「自我」並非固定,個性會隨著成長而有所改變,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 ... 針對十二項重大人生事件對於人格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後,證實了這點。
閱讀快訊
出版風向球
曬書市集
書市圈夥伴
琅琅悅讀
書市圈
出版風向球
「個性」能後天養成?關鍵就在被你遺忘的內在動力
2021/10/08
聯合新聞網/
時報出版
(圖/Pixabay)
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
我們不只要順性而為,更要超越個性。
一般認為,「個性」是具有穩定性的,當性格一旦形成,就幾乎是我們始終如一的特質了。
但最新的研究顯示,每個人身上,都有個我們不認識的自己。
所謂的「自我」並非固定,個性會隨著成長而有所改變,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重新塑造自己,而且行動越大,改變就會越多。
《個性: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本書由榮獲德國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彙整心理學、腦科學、社會學、科學等諸多領域的研究資料,提供我們關於「個性」種種新知卓見。
(編按)
文/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Berndt)
人不能只是「活著」,更要找出對你有意義的事
在「我們真正想要改變什麼」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也同樣善變。
例如:我們寧可讓什麼保持原狀?需要什麼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不是涉及像是減重或減壓之類的具體計畫,我們恐怕很難說得清楚。
外界的期待經常會勝過我們對於自身的期望,而我們往往對此毫無知覺。
我們或許會認為,爭取主管職位,去紐西蘭旅遊,都是合理且正確的選擇。
然而,公司的主管職位對於我個人和我的人生真的那麼有吸引力嗎?我是否真的想做這樣的長途旅行?或者,我之所以想這麼做,只是因為我的朋友或其他的人都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但我自己其實沒有那麼想要出去歷險?
被制約的想法與人生
期望往往不是來自我們的內心,而是來自朋友、父母或社會規範,而且它們還經常會與我們的內在需求相互矛盾。
心理學家奧利佛.舒爾泰斯(OliverSchultheiss)解釋,他研究「動機」這項主題已有多年的經驗,哪些動機是來自外界,哪些才是我們自己的?他表示:「對於許多人來說,這幾乎是無法區分的。
」
心理學家山姆.索默斯也很清楚,我們幾乎不會檢視自身的信念來自何處、我們是什麼人,或我們想要什麼,「我們通常都會認為這些信息是理所當然的。
」
然而,如果我們總是在履行職責的義務、只是做取悅父母或伴侶的事,那會很不健康。
舒爾泰斯警告說,追求與自己意願相反的目標不僅會讓人不滿足,還可能引發憂鬱症。
因此,如果一個人能夠認識自己內在的動力,並且盡可能選擇與其相符合的目標,那會很好。
遺憾的是,無論是前者抑或後者都很難發生。
舒爾泰斯曾在研究中試著讓人們意識到這種不協調,並且協助他們將職場與生活中追求的目標,以及內心深處的需求(也就是內在動機),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但他不敢嘗試協助人們放棄他們的外在目標,即使這些目標與他們的內在動機是背道而馳的。
這位心理學家認為,基於道德上的理由,此舉在非治療性的研究中並不能被證明是合理的。
誰知此舉最終將對某人的人生造成什麼影響呢?
事實上,如何度過人生並非只與內心的慾望有關,來自外界的道德要求也是我們無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想要保住工作,在職場上就得有所取捨;如果我們決定生養小孩、就得放棄養狗或購買隔壁鄰居會定期整理庭院的花園別墅。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自由度其實並沒有那麼寬闊,是以,我們必須在內心深處的需求、種種的目標及當前的各種限制之間做出妥協,而不能一意孤行地把事情搞到不可收拾。
(圖/Pixabay)
因此,舒爾泰斯設計了一些練習,幫助人們在不自我說服的前提下,讓自身的內在動機能與種種給定的目標相結合。
他在一項研究中測試了這些練習的成效。
他將七十四位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的受試者只是單純獲得激勵的反饋,藉以促使他們完成某些根本無心進行的任務;第二組的受試者接受了一場能讓他們與其目標更加調和一致的訓練;第三組的受試者則只要一如既往即可,不需做任何改變。
訓練是採取以下的策略:如果我的目標是修剪草坪,因為這對社區附近的社交氛圍十分重要,但我是個非常熱愛交際的人,我討厭因為割草得要孤單地待在花園裡,在這種情況下,或許以下的點子能讓我更容易完成修剪草坪的工作:這個星期不妨約個朋友來家裡,和我一起修剪草坪,下個星期再換我去他家,和他一起修剪草坪,如此一來,我就能將除草的工作與我內心深處的需求結合起來。
如果我能事先知道,為何現在修剪草坪對我來說確實很重要(例如,因為事後我會覺得很暢快;因為鄰居會很高興,而我又可以自在地和他們聊天;因為我可以在草坪上舉辦派對;因為我可以踢足球),效果會更好。
此舉也有助於我具體想起我的內在動機(也就是我的社交需求)的力量;像是藉由憶起曾與那位朋友進行非常感動的對話,或是與他共度的一個精彩夜晚。
在歷經九週的訓練後,學生們的動機與目標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
不僅如此,那些年輕人還覺得更自在,而且也較少出現憂鬱的症狀。
(圖/Unsplash)
我們的決定,決定了我們
新的研究證實,雖然基因確實建構了性格的基礎,不過環境、朋友、社交網絡及生活才是形塑我們目前個性的因素。
當我們結識他人,或是生活中有新的經歷後,都會讓我們有所改變。
因此,並不存在顛撲不滅的自我,人們也會對自己的性格產生影響。
法國文學家暨哲學家卡繆曾說:「人生就是你所有抉擇的總和。
」齊克果也曾有過類似的說法。
事實上,改變我們的,最主要就是我們在面臨人生十字路口時所做的種種決定。
史派西特、艾格洛夫與施穆克勒根據「社會經濟調查」的數據資料,針對十二項重大人生事件對於人格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後,證實了這點。
該調查的參與者陳述了在做過上次調查後的四年中,在人生中是否發生過某些深具意義的重大事件,例如,他們是否搬出了原生家庭,自立門戶?是否生了小孩?是否結婚、分居或離婚?有失業或退休嗎?又是否有家庭成員過世?
研究結果表明,有孩子、有工作或有固定伴侶關係的人,相較於沒有相同經歷的那些人,兩者可謂截然不同。
一個人在中學畢業後是成為學徒,還是繼續升學,不僅會左右他的學生生涯,還會影響他未來從事的行業。
此外,較早投入職場的人,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與新觀念,較具開放性,也會更有責任心,畢竟,責任感在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特質:人們必須準時上班,看起來也要夠專業且值得信賴。
書名:《個性: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Berndt)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21年9月3日
有別於學生在一夜狂歡後,隔天可以蹺課,或是在課堂上打瞌睡,公司老闆絕不會容忍員工有這樣脫序的行為。
因此大學生在情感上比較成熟,因為與成為學徒的人相比,他們更被要求要獨立自主;而當學徒的年輕人,在培訓期間,往往都還住在家裡,而且是公司中的最低層員工,對所有事情只能聽話照做。
其他的重大決定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本性,像是出國、去異鄉打工換宿等,這些經歷或多或少都可能為人帶來開放性。
即使一個人原本比較內向、害羞,在這些情況下也會試著主動敞開心胸。
新的體驗可能會很棒,或許可以增廣見聞、拓展眼界、結識有趣的人,讓個性有重塑的機會。
相反地,穩固的伴侶關係會讓人安逸地處於二人世界的舒適圈,也不熱中結識新朋友。
然而當與另一半分手或離婚時,重獲自由的感受,會讓人思考自己想尋找何種個性的新伴侶,因此在人際關係上也會變得比較活躍。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之《個性: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社交
時報出版
閱讀風向球
遠距成交女王銷售勝經:打破框架、不停成交的線上線下實戰攻略
NT$266
他的地板是你的天花板:特權階級怎樣自我複製並阻礙社會流動機會?我們如何打破社會不平等?
NT$410
為什麼事情做不完,你還在滑手機?:心理諮商師教你,改善拖延,先從照顧情緒開始
NT$231
住那個家的四個女人
NT$285
晚餐沒靈感?讓蔬食KOL為你料理健康、環保又美味的一餐!
韓國年度最受歡迎小說《不便利的便利店》——這裡,接通了我們的幸福人生。
媒體領袖歐普拉與創傷研究專家共同著作,關於創傷及療癒的對話!
職場不藏私分享!這三種情境最能領到獎金!
共0則留言
規範
發布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More
今貝世界
丁予嘉
撐不住了南投最老書店「草屯三省堂」8月底吹熄燈號
沒時間盯盤、不會選股、不敢停損停利《零基礎入門的Python自動化投資》讓問題一勞永逸
北京紫禁城縱橫六百年見證悲歡離合三朝帝王家
蔡英文:不論在體制內外,始終如一的南投女兒/讀《拔地而起的力量》
學日文,不能「太用功」!講日文的台灣女生Tiffany的日文路開端!
延伸文章資訊
- 1「要是我也那麼外向就好了。」心理學家研究解密:改變自己的 ...
- 2【百科知識】性格一直在變 - 人間福報
以往,心裡學家大多認為:人格特質從一個人成年開始會持續四十五年(或者更久)基本保持不變。 .時間可以改變性格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研究中心調查了十三萬名年齡介於 ...
- 3個性可能改變嗎?其實,你可以「不做自己」 - 女人迷
能當眾演講,還能輕車熟路地駕馭觀眾的反應,你一定認為那是只有外向的人才能做到的事。但人格心理學家Brian Little 不這樣認為。
- 450年研究發現,個性並非一成不變
俗話說3 歲看大、7 歲看老,意指人格特質早在幼年階段就定型,但其實我們的人格 ... 短期來看,一個人的個性雖然不是一成不變,但改變的幅度非常小。
- 5人格特質只有天生的嗎? - 用邏輯改變世界
最近天下雜誌有篇文章在探討什麼樣的人才是好老師,結論指向好老師是種人格特質。然而,人格特質給人一種「天生」的感覺,它真的是天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