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設計篇》 碳費機制納入溫管法碳關稅上路在即臺灣需跟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綜觀各國未來10年的減碳工作,歐盟2021年7月宣布2030年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55套案(Fit for 55)」引發許多討論,尤其聚焦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Togglenavigation
TogglenavigationTogglenavigation
《碳費設計篇》碳費機制納入溫管法碳關稅上路在即臺灣需跟上腳步
2022/03/08
撰稿人:王詣筑
歐盟推動碳邊境稅,預計2023年試行,這對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來說,恐將影響產業競爭力;為因應此國際趨勢,政府啟動溫管法修法,納入碳費機制,並將2050年淨零排放入法。
熱浪與野火、暴雨和洪水,這些極端氣候下帶來的災害在全球不斷上演。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AR6)指出,2011至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比1850至1900年高了1.09度。
即便控制全球升溫在1.5度,也會出現愈來愈多有紀錄以來前所未有的極端事件。
不幸的是,依照IPCC報告,除非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全球升溫將在21世紀超過1.5度和2度。
如果不積極減碳,你我都將是氣候變遷下的受害者。
IPCC先前就已指出,全球減碳的行動指引為2030年全球碳排減少一半,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Net-Zero)。
而落實2030年減排目標,是實現2050淨零排放的關鍵,2030年有如全球減碳的期中考。
歐盟減碳積極 碳邊境稅引關注2021年是全球減排聲量加大的一年,不少國家紛紛宣示新的減碳目標。
例如,美國總統拜登承諾2030年減碳52%,降至2005年的一半。
加拿大以2005年為基準,將減碳目標從2030年減30%提升到40%至45%;日本設立2030年減排46%新目標(以2013年為基準);巴西、南韓分別將2030年減排目標提升至50%和40%。
同年舉行的COP26,傳遞了煤炭時代即將結束的信號,儘管《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文本內容為「分階段削減」燃煤發電,而非「分階段淘汰」燃煤發電。
另外,105個國家於會中簽署承諾,未來10年要減少30%甲烷排放量。
且有100位領袖宣示,將在2030年前終止森林濫伐與土地流失等問題。
不過,不少關注環境議題的團體仍對COP26感到失望,因為目前的作為尚不足以控制升溫1.5度。
綜觀各國未來10年的減碳工作,歐盟2021年7月宣布2030年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55套案(Fitfor55)」引發許多討論,尤其聚焦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CBAM目前規劃管制對象為進口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產品等碳密集產品。
從2023年試行,歐盟進口商須每季向歐盟會員國主管機關提交報告,申報前述進口產品碳含量。
經過3年過渡期,2026年開始,進口商就必須依照產品碳含量購買CBAM憑證(CBAMcertificate),繳納進口產品的碳排費用。
CBAM憑證價格將依據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TS)每周拍賣平均結標價格計算。
CBAM施行恐衝擊出口 未來不排除他國跟進根據經濟部統計,CBAM管制項目有248項,其中臺灣有212項輸往歐盟,金額共新臺幣245億元,占出口歐盟比率3.6%,以鋼鐵製品為主。
經濟部評估CBAM短期影響有限,中長期則要密切觀察。
綠色和平出版《淨零賽局來臨:國際碳邊境稅臺灣衝擊報告》指出,2026年CBAM正式上路後,鋼鐵業年產值減少達新臺幣3.2億元。
「CBAM對臺灣產業影響的計算公式是,平均出口數乘上單位生產碳含量,再乘上歐盟ETS價格。
不過歐盟還沒有公布明確的計算方式,所以現階段各界都是推估的數字。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解釋。
根據此公式,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初步得出臺灣鋼鐵業在CBAM正式施行後,可能會增加新臺幣6.08至52.1億元出口成本,占出口值2.0%至15.56%。
溫麗琪表示,CBAM是一個相對「創新」的做法,儘管有違反WTO自由貿易原則的質疑聲浪,也有國家持反對立場,但尚未有國家跳出來大動作反彈。
換言之,國際間已認知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必須藉由各種經濟手段,促使經濟轉型,減少碳排。
隨著歐盟開出第一槍,各國有沒有可能跟著推出碳關稅?美國已有民主黨議員提議對碳密集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
溫麗琪和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都認為,未來不排除有其他國家跟上歐盟CBAM步伐,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在綠色和平出版的報告中,甚至預想英、美、日、韓都推出碳關稅機制的衝擊情境。
不過,現階段各國暫時保持觀望態度,因為CBAM實行還有一些問題待釐清。
比如,在減免條款中提到,若進口商提供產品在原產國繳納碳費證明,且未享有出口退稅或補貼,即可獲得減免。
但出口國的碳費如何被歐盟採納認定,有待歐盟說明。
而鋼鐵業目前在歐盟享有排放配額,進口產品是否適用,也須釐清。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若臺灣未來沒有有效碳定價機制,就得繳錢給其他國家,這對仰賴對外貿易的臺灣來說,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不容忽視。
政府減碳決心 2050淨零排放入法總統蔡英文2021年已表示臺灣不會落後國際趨勢;國發會將在2022年3月公布臺灣淨零碳排路徑圖,政策方向包含四大面向,2030年前,節能、綠能、減碳極大化;運具和製造電動化勢在必行;確定投入氫能和碳捕捉封存再利用(CCUS)等相關技術開發及合作。
最後,因應CBAM,啟動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簡稱溫管法)修法,將碳費收入以單一基金,補助和獎勵減碳相關技術開發,以及電動化推廣。
行政院環保署2021年10月公布溫管法修正草案。
目前已完成草案研商會,將會與各部會、地方政府溝通協商,並逐步回應各界意見,最快1至2個月送行政院審查。
這次修法,將2050年淨零排放入法。
根據NetZeroTracker統計,全球有136國目標淨零排放,其中有53%已入法或寫進政策文件。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副主任黃偉鳴表示,此舉宣示政府減碳決心,對內有助各部會在這個目標下努力達成,對外亦可傳達臺灣善盡地球社會責任的決心。
黃偉鳴進一步說明修法亮點。
他指出,管制工具除了原先的碳排交易,增加碳費徵收制度;新增專章定位調適工作,且納入科技主管機關和氣象主管機關,共同建立未來的氣侯情景,才能為臺灣找出有效減少受氣候變遷危害影響的策略。
2021年溫管法修法受到許多關注,主要是在徵收碳費的環節。
根據世界銀行《2021碳定價機制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2021年全球有64個碳交易與碳稅/費計畫運行,涵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21.4%,比2020年58個碳定價工具(CPIs),涵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5.1%成長。
從世銀統計顯示,碳稅/費在國際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要怎麼收、收多少才合理,收了費用該怎麼用卻是大事。
碳費開徵 促使企業減碳目前,臺灣企業界與民間團體對碳費的想像,有著一段差距。
根據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2021年11月發布的調查顯示,7成受訪企業肯定徵收碳費,43%認為每噸碳新臺幣100元較合理。
綠色和平則主張從每噸碳新臺幣300元,且以每年10%幅度調漲。
鄭楚忻表示,減碳目標愈高,費率自然要拉升,否則無法達到減碳效果,更別忘了目標應是2050年淨零排放。
綠色和平主張的起始價格與成長幅度,最終可為臺灣在2045年達到與2005年基準相比減碳50%的效果。
再加上其他減碳工具,有機會實現2050年淨零。
再者,若臺灣推行有效碳費制度,藉由稅收循環機制,能增加消費與投資,對GDP有正面影響。
對外貿易上,隨著臺灣每年碳價格愈高,被CBAM豁免的比率也會愈高。
綠色和平還主張,把碳費起始價格與成長幅度,明確地寫進溫管法修法條文內。
鄭楚忻說,企業投資時看的不只是現在的碳費價格,還需預想未來的可能情況,才能在減碳項目上有效投資。
因此底價和上升幅度相當重要,應在修法時明定,日後才不會有模糊空間。
對於業者與民間團體的期待,黃偉鳴解釋,碳費不是稅,碳費屬於特別公課,所以必須專款專用。
特別公課是指國家基於一定政策目的,對特定關係國民課徵的公法負擔。
因此,碳費日後將用於減碳工作推動。
再者,若開徵碳稅需考量整體租稅,複雜性較高。
而環保署已有徵收空氣汙染防制費的經驗,且企業對被徵收環境保護相關費用已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度,碳費是相對快速、容易施行的策略。
至於碳費到底會收多少,是不是如新聞所說鎖定全臺287家排碳大戶(每年排放超過2.5萬噸二氧化碳)。
黃偉鳴表示,依照過往經驗,由大到小、分階段收費是可以被期待的,因此這287家業者被涵蓋的機率很高。
同時,差別費率目前也在討論中。
根據倫敦政經學院《臺灣碳定價之選項》(CarbonpricingoptionsforTaiwan),製造業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臺灣溫室氣體排放一半以上,因此可預期未來碳費徵收,廣義的工業會將是主要收費對象。
另外,碳費除了來自業者使用化石燃料的部分,用電造成的排碳也會納入,收費方式將是企業用電量乘上電力排碳係數(2020年為0.502公斤CO2e/度)。
碳費開徵的時間將等到母法通過後,目標半年內完成收費規劃。
由於各方意見多元,費用與費率的訂定將與經濟主管機關進行討論。
黃偉鳴強調,碳費不是目的,目的是讓企業知道排碳有成本,期盼透過收費促使企業減碳。
同時,管制措施也需要適當的緩衝,而不是讓企業放棄經營,造成更大的問題。
碳費先行 可向排放交易過渡臺灣有效的碳費到底該是多少,溫麗琪認為,碳定價反映的是需求,當需求愈大價格愈高。
每個社會對環境議題的關切程度與希望對環境的貢獻程度,會反應在政策及價格上。
《2021碳定價機制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指出,2020年全球碳定價共創造530億美元收入,這些收入將可用於清潔投資。
不過,2020年每噸碳超過40美元的碳定價工具僅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3.76%,此價格僅滿足巴黎氣候協定控制升溫2度的下限。
溫麗琪進一步表示,碳費儘管有快速施行與容易被接受的優點,但也有積極性不足的問題,因為費用由政府訂定,無法及時反應市場需求。
若收取過低,企業恐以繳錢了事的心態應對。
反觀透過有明確總量管制的碳交易機制,價格得以真正反應需求,企業才有可能因為價格過高而選擇減排投資。
對於臺灣市場小,推行排放交易系統可能流動性不足的疑慮,溫麗琪認為,制度上可以不局限於年排碳2.5萬噸的業者,放寬交易市場的條件,甚至環保意識強的個人都能加入市場交易。
但綜合現實條件,《臺灣碳定價之選項》認為,碳費是短期內最可行的選項,長期則可往排放交易系統過渡。
黃偉鳴表示,未來碳費徵收到一定階段,可以再討論施行其他措施,包含排放交易系統。
黃偉鳴提醒,碳費不會解決所有排放問題,必須搭配其他政策共同減碳,例如加嚴建築法規、更換公務車為電動車等。
碳費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讓企業理解碳有價。
加強宣導 協助中小企業轉型規劃儘管離碳費正式上路還有一段時間,且若依分階段實施的原則,初期中小企業應不會是首波收費對象。
不過,減碳沒有分企業規模,而是必須正視的國際趨勢。
溫麗琪表示,如果企業很晚才投入減碳工作,極可能會被排除在市場之外。
以台積電為例,台積電已正式啟動對供應鏈碳足跡進行盤查;目標所有會員廠在2025年通過節能減碳衡量標準ISO50001認證;要求設備供應商2030年前必須節能20%,並列為採購評選標準等。
如果下游供應商無法滿足前述要求,未來有可能失去台積電的生意。
供應鏈以大帶小的減碳模式,也是經濟部的策略之一。
2022年農曆年前召開的「111年度產業及能源效率工作圈第一次委員會議」,會中達成決議,由經濟部攜手產業、以大帶小,協助國內產業建立碳管理能力。
溫麗琪說,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確在資源、人力上較為不足,減碳第一步的碳盤查,可能就會面臨問題。
因此,她建議政府2022年可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宣導,幫助中小企觸及輔導單位,盡早展開減碳工作。
目前在經濟部工業局節能減碳資訊網上,可見氣候變遷調適宣導說明會、製造業碳盤查暨碳足跡講習會、企業能源管理系統示範輔導成果現場觀摩活動等,其中碳盤查暨碳足跡講習會在2022年3月底前將辦理12場次。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胡貝蒂表示,中小企業可先參加相關說明會、講習會掌握資訊。
未來可望辦理見習會,讓業者到減碳有成企業參訪,從別人的經驗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
另外,也有機會推出簡易工具,幫助中小企業可以快速盤查水、電、油等資源消耗情況。
碳排放將成為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且隨著時間越往2030年接近,減碳的需求與壓力只會逐漸拉升。
臺灣做為外貿導向的經濟體,碳定價帶來的額外成本勢必影響競爭力,因此,企業宜從現在開始著手減碳工作與轉型規劃。
台積電已正式啟動對供應鏈碳足跡進行盤查;目標所有會員廠在2025年通過節能減碳衡量標準ISO50001認證。
透過供應鏈以大帶小,減碳擴散效果會更快、更大。
減碳行動力 企業碳健檢為協助廠商因應國際減碳趨勢,2021年12月21日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外貿協會執行「減碳行動力─企業碳健檢」論壇。
現場提供「碳健檢」一對一服務,由12家知名碳顧問公司、認證機構、政府及法人免費為國內業者碳諮詢。
論壇邀請企業先進分享經驗,如華碩電腦永續長吳澤欣啟發科技業者面對淨零的機會與挑戰;正隆公司經理陳靜宜從供應鏈角度切入,分享從近零製紙到淨零智紙過程。
而碳中和的步驟與路徑則邀請到台灣檢驗科技(SGS)資深營運總監鮑柏宇為中小企業說明。
會中首度提供業者諮詢服務,包含碳足跡報告與查證、溫室氣體盤查輔導、環保能源標準導入、企業減碳工具諮詢、CSR報告書撰寫、道瓊永續指數評比輔導、國際減碳標準導入等。
其中碳足跡、溫室氣體盤查以及供應鏈管理為熱門諮詢項目。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提醒,國際已將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採購指標,減碳轉型的第一步就是處理供應鏈碳排放,未來不符合「永續供應鏈」的供應商恐難接單。
有鑑於2021年「減碳行動力─企業碳健檢」的參與廠商超過200人,貿協2022年規劃深入中南部產業聚落,巡迴舉辦企業碳健檢服務,預計舉辦桃園、臺中、臺南共計3場次。
預計將邀請指標業者分享減碳作法,例如電子業分享盤查物料及廢棄物,優化生產排程;塑膠業分享把廢輪胎製成潛水衣的合作循環經驗。
另外,同樣由貿易局主辦、外貿協會執行的綠色貿易資訊網,特別設置「淨零碳排專區」,進行碳觀念、知識的傳播與相關貿易影響資訊交流。
其中碳顧問+提問單,供業者諮詢淨零碳排相關議題,綠色貿易資訊網除了為業者解惑,也會視企業需求轉介其他政府計畫資源。
【閱讀更詳盡內容,請參閱經貿透視雙周刊】
相關附件:
file.jpg
相關商情
03/10【鄧白氏淨零轉型專題(6)】全球最有價值品牌Amazon積極淨零帶動供應鏈減碳商機(上篇)
12/15【鄧白氏淨零轉型專題(3)】認識碳定價國際趨勢將減碳化為企業成長助力(下篇)
11/03【鄧白氏淨零轉型專題(2)】接軌國際趨勢實踐淨零碳排搶佔綠色商機(上篇)
11/01全國工業總會國內產業對於碳中和議題問卷調查
10/28【BSI淨零排放專題】氣候變遷轉型30年—企業達成永續之路(上)
最新活動
04/01台灣經貿網XSparkAmplify國際新聞稿投放優惠方案
04/14台灣經貿網與美商鄧白氏合作ESG認證優惠方案
04/202022《經貿透視雙週刊》助您掌握全球市場脈動
04/21台灣經貿網會員獨享印度tradeindia平台入駐優惠
05/28eMaster線上商務英語大師:[單元聚焦課程]社群媒體3堂全報
最新採購洽談會
06/172022年外貿協會數位行銷方案(專人聯繫報名表)
08/032022年臺灣形象展-『TaiwanInDesign臺灣設計館』
08/09印度A商視訊洽談_不斷電系統(指定廠商)
08/09西班牙J商視訊洽談_工具車、工具櫃
08/10中國山東商視訊洽談_藝術品、家居擺件、功能性工藝品(以銅為主材料)
關於本站貿協服務 貿協全球據點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網站使用條款台灣經貿網內容刊登規範商品及服務上架政策智慧財產權政策意見與建議隱私權政策個資保護聲明免責聲明主辦單位: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地址:台北市基隆路一段333號國貿大樓5-7樓電話:886-2-2725-5200會員服務電話:02-21765002、0800-506-088(市話撥打)E-Mail: [email protected]©2002-2022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延伸文章資訊
- 1歐盟碳費破兩千,台灣只收100?中研院蕭代基:碳定價太低
當歐美國家紛紛架起碳邊境,台灣企業與政府要如何因應? ... 加入,去年台灣環保署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原「溫管法」)修正案時,也正式將「2050 ...
- 2《碳費設計篇》 碳費機制納入溫管法碳關... - 經貿透視
綜觀各國未來10年的減碳工作,歐盟2021年7月宣布2030年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55套案(Fit for 55)」引發許多討論,尤其聚焦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 3《溫管法》第2場研商碳費若偏低淨零排放承諾會跳票 - 人間福報
... 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舉辦第二場民間研商會議,會中聚焦碳費議題, ... 減量的重要單位,建議修法徵收碳稅、能源稅及碳邊境稅,且碳稅、碳費的 ...
- 4國家溫室氣體減量法規資訊網|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 - 行政院 ...
行政院會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 強化氣候法制基礎. 新聞稿 修正草案 ... 2022-04-11, 張子敬:溫管法修法若2022年完成盼2024收碳費.
- 5溫管法修正邊境碳費聚焦| 財經焦點 - 聯合報
溫管法修正邊境碳費聚焦 ... 力拚2050年淨零碳排,《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預計9月預告,並列為優先法案。據悉,除了納入碳定價機制,徵收碳費,環保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