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雲的分類
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的主題是氣象學中的雲。
關於電腦領域的雲,請見「雲端運算」。
「烏雲」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烏雲(消歧義)」。
全球雲的平均光學厚度
雲是大氣層中以水為主,包含其他多種較少量化學物質構成的可見液滴或冰晶集合體[1],這些懸浮的顆粒物也被稱作氣膠。
研究雲的科學稱為雲物理學,為氣象學的一支。
實務上,雲專指距離地面較遠的液滴冰晶集合體,距離地表較近的則稱為霧,不過兩者在化學構成上其實是相同的[1]。
在太陽系的其它一些行星和衛星上也觀測到雲[2][3][4]。
由於各星球的溫度特性不同,構成雲的物質也有多種,比如甲烷、氨、硫酸。
科學上,雲的主要結構為水,當大氣中的水氣達到飽和蒸汽壓時,便會成雲。
在地球上,水氣能達到飽和通常肇於兩種原因:空氣的冷卻和水氣的增加。
當雲的密度超過空氣浮力時,有些雲會落至地面,形成降水;幡狀雲則不會形成降水,因為所有液態水在到達地表前就先被蒸發了[來源請求]。
雲是地球上水循環和能量的最好例子。
太陽輻射電磁波至地表,提供熱能使地表水蒸發形成水蒸氣;最後,雲再藉由降水的方式釋放潛熱並將水回歸至地表[5]。
播放媒體像這樣,當太陽光穿過雲間的空隙,形成一縷一縷的光束時,攝影上稱為「耶穌光」,饒具美學價值。
雲的顏色與外觀成因於水滴或冰晶散射陽光的行為。
此外,因為雲反射和散射所有波段的電磁波,所以雲的顏色成灰度色,雲層比較薄時成白色,但是當它們變得太厚或太濃密而使得陽光不能通過的話,它們可以看起來是灰色或黑色的。
雖然地球上大部分的雲都形成於對流層,但有時也會在平流層和中間層觀測到雲。
這三個大氣層的主要圈層常並稱為「均質層」,均質層中大氣各物質組成比例大致均勻(水除外),不太因地點、時間、高度改變[1]。
均質層常與非均質層作為對比,後者由增溫層和散逸層組成屬於外太空的過度區。
目次
1成因
1.1鋒面雲
1.2地形雲
1.3平流雲
1.4對流雲
1.5氣旋雲
1.6火積雲
1.7蕈狀雲
2雲的分類
2.1高雲族
2.2中雲族
2.3低雲族
2.4直展雲族
2.5其他
3雲與天氣
4對氣候的影響
4.1全球亮化
5地外行星
6對文化的影響
7參看
8參考文獻
9延伸閱讀
10外部連結
成因[編輯]
大氣中水氣的含量稱為濕度。
在定溫下,水氣含量超過飽和蒸汽壓便會開始凝結。
飽和水氣壓和空氣溫度、壓力有關,一般來說,飽和水氣壓隨高度上升而遞減。
因此,當潮濕空氣所處位置溫度較低時,便容易飽和,此時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塵(凝結核)周圍,形成雲。
至於潮濕空氣會位於低溫地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依照其形成的原因或外觀命名。
鋒面雲[編輯]
當冷暖鋒交會時,溫度較高,水氣含量通常也較高的暖氣團因為重量較輕,而在鋒面處抬升,成雲。
台灣每年4至6月的梅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氣象圖上經常可以看到一個長條狀的連續雲帶。
地形雲[編輯]
當潮濕空氣因為海風、季風、信風、谷風等原因被吹送至一個地形爬升的地方時,濕空氣會沿正地形上升至低溫的高空,形成雲。
由地形雲導致的雨稱為地形雨,印度的乞拉朋吉地區便常因為地形雲、地形雨導致大量降水。
平流雲[編輯]
當氣團經過一個較冷的下墊面時,例如一個冷的水體,便可能成雲。
對流雲[編輯]
主條目:對流雲
當空氣對流時,通常含水量較高的暖空氣會因為較輕而上升,到低溫的高空時便有可能成雲。
氣旋雲[編輯]
海面水氣隨氣旋氣流上升而產生的雲,例如颱風系統豐富的雲胞。
火積雲[編輯]
主條目:火積雲火積雲是一種相當濃厚的積雲,常伴隨火山或山火等高溫環境中形成[6]。
火積雲是因為來自地表的空氣被加熱到極高溫而形成。
高熱會產生對流使氣體上升到穩定的區域,成雲。
世界氣象組織並無將火積雲列為獨立的類別,而是列入積雲中。
蕈狀雲[編輯]
主條目:蕈狀雲蕈狀雲,是一種由煙塵組成的蘑菇狀火積雲,通常由大爆炸引起的水蒸氣壓縮造成。
當水氣解壓縮時,溫度會降低,形成雲朵。
蕈狀雲常見於核爆炸、火山噴發和撞擊事件。
世界氣象組織並無將蕈狀雲列為獨立的類別,而是列入積雲中。
雲的分類[編輯]
雲類和高度比
簡單來說,雲主要有三種形態:一大團的積雲、一大片的層雲和纖維狀的捲雲。
雲的科學分類最早是由法國博物學家讓-巴普蒂斯特·拉馬克於1801年提出的。
1803年,業餘氣象學家盧克·霍華德提出以拉丁語命名雲的想法[7]。
1929年,國際氣象組織以霍華德的分類法為基礎,按雲的形狀、組成、形成原因等把雲分為十大雲屬[8]。
而這十大雲屬則可按其雲底高度把它們劃入三個雲族:高雲族、中雲族、低雲族。
另一種分法則將積雲、積雨雲從低雲族中分出,稱為直展雲族。
這裡使用的雲底高度僅適用於中緯度地區。
在中文命名上,高雲族雲屬的開頭是「卷」、中雲族是「高」、低雲族是「層」。
高雲族[編輯]
卷雲(Ci,Cirrus):常呈現絲條狀、羽毛狀、馬尾狀、鉤狀、片狀或砧狀等。
卷積雲(Cc,Cirrocumulus):似鱗片或球狀細小雲塊。
卷層雲(Cs,Cirrostratus):呈現薄幕狀。
高雲形成於6000m至18000m高空,對流層較冷的部份。
分三屬,都是卷雲類的。
在這高度的水都會凝固結晶,所以這族的雲都是由冰晶體所組成的。
高雲雲一般呈現纖維狀,薄薄的並多數會透明。
中雲族[編輯]
中雲於2500m至6000m的高空形成。
它們是由過度冷凍的小水點組成。
高積雲(Ac,Altocumulus):呈扁圓形、瓦片狀等,且以波浪形排列。
高積雲
高層雲(As,Altostratus):像一種帶有條紋的幕,顏色多為灰白色或灰色。
高層雲
低雲族[編輯]
低雲是在2500m以下的大氣中形成。
當中包括濃密灰暗的層雲、層積雲(不連續的層雲)。
層雲(St,Stratus):層雲完全沒有結構,它由細小的水珠組成。
層雲接地就被稱為霧。
層積雲(Sc,Stratocumulus):層積雲由積雲平展而成,常呈波狀,較薄處為白色或淺灰色。
雨層雲(Ns,Nimbostratus):雨層雲呈暗灰色,雲層較厚且均勻,覆蓋全天,常伴隨持續性降雨。
直展雲族[編輯]
積雲(Cu,Cumulus):積雲如同棉花團,雲體垂直向上發展,常見於上午,午間發展最旺盛,並於午後開始逐漸消散。
天空中發展中的濃積雲
積雨雲(Cb,Cumulonimbus):由積雲發展而來,伴隨雷暴與陣雨,雲體高聳,頂部常呈花菜狀或砧狀,雲底陰暗。
直展雲有非常強的上升氣流,所以它們可以一直從底部長到更高處。
帶有大量降雨和雷暴的積雨雲就可以從接近地面的高度開始,然後一直發展到13000m的高空。
在積雨雲的底部,當下降中較冷的空氣與上升中較暖的空氣相遇就會形成像一個個小袋的乳狀雲。
薄薄的幞狀雲則會在積雨雲膨脹時於其頂部形成。
其他[編輯]
凝結尾跡(飛機雲)是指當噴射飛機在高空划過時所形成的細長而稀薄的雲。
夜光雲很罕見,它形成於大氣層的中間層,只能在高緯度地區看到。
晨輝是非常罕見的雲,通常出現在早晨,所以英文是與牽牛花相同的MorningGlory。
三條晨輝
火焰雲、火燒雲或流火雲,通常發生在日出和日落的時分,天空的雲層會呈現一片由黃色到紅色的雲彩,氣象學上稱為「霞」[9]。
因為日出和日落的時候,太陽的位置靠近地平線,此時太陽與地面之間的夾角很小,太陽的光線必須通過較厚的大氣層,才能夠達到地面。
太陽光線的光譜中含有七種顏色的光線,其中以紅光和橙光穿透大氣層的能力相對較強,因此較其他顏色的光線容易抵達地面。
因此在日出與日落的時候,從地面用肉眼觀看天空的雲層,較容易看見一片橘紅色的天空。
火燒雲的出現代表雲層中的水分充足,才會反射出不同的光譜[10],所以民間盛傳火燒雲出現後會有大雨,而且過去颱風來臨前[11],也常見有火燒雲的氣象,但台灣省的氣象局指出兩者並沒有必然關係[12]。
台灣夏末的雲
利雅德的天空上的雲
一些小積雲(cumulushumilis)
雲與天氣[編輯]
民間早就認識到可以通過觀雲來預測天氣變化。
1802年,英國博物學家盧克·霍華德提出了著名的雲的分類法,使觀雲測天氣更加準確。
霍華德將雲分為三類:積雲、層雲和捲雲。
這三類雲加上表示高度的詞和表示降雨的詞,產生了十種雲的基本類型。
根據這些雲相,人們掌握了一些比較可靠的預測未來12個小時天氣變化的經驗。
比如:絨毛狀的積雲如果分布非常分散,可表示為好天氣,但是如果雲塊擴大或有新的發展,則意味著會突降暴雨。
對氣候的影響[編輯]
參見:雲量和雲反饋
2009年10月的全球平均雲量。
NASA的衛星圖像;更高清晰度圖片可由此獲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雲在天氣和氣候中的角色是預測全球暖化時的主要不確定性之一[13]。
和雲有關的過程的脆弱的平衡,以及從毫米到行星的大範圍的尺度跨度會造成這種不確定性。
因此,全球氣候模式很難準確描述大尺度天氣(英語:synopticmeteorology)和雲之間的相互作用。
前面章節列出的雲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增加了模擬的難度。
一方面,白雲頂部對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會有反射,從而使得地表冷卻。
另一方面,大多數到達地面的陽光被地面吸收,加熱了地表,地表又會向上發射長波的紅外的輻射。
但是雲中的水對長波輻射是有效的吸收劑。
雲又接著會向上和向下發射紅外輻射,向下的輻射會導致地表的淨加熱效果。
這個過程和溫室氣體和水汽的溫室效應類似。
高層的對流層雲(例如捲雲)的二重效應(短波反射造成的冷卻和長波溫室升溫效應)會隨著雲量的增加而相互抵消或是產生微小的淨加熱效果。
這種短波反射效應在中層雲和低層雲(例如高積雲和層積雲)中占了主要部分,從而造成幾乎沒有長波效應和淨的冷卻效果。
很多研究已經開始關注低層雲對變化的氣候的相應。
不同的最先進的全球氣候模式對雲的模擬可能會產生相當不同的結果,有些顯示增加的低層雲,有些則得到低層雲的減少[14][15]。
極地平流層雲和中層雲不太常見,它們的分布不夠對氣候產生重要的影響。
但是,夜光雲出現頻率自19世紀以來逐漸增加可能是氣候變化的結果[16]。
全球亮化[編輯]
最近的研究顯示了全球黯化的趨勢[17]。
雖然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還沒有能被完全理解,但全球黯化(和後來的逆轉)被認為是由大氣中氣膠(特別是生物質燃燒和城市污染帶來的含硫氣膠)含量的變化所引起的[18]。
氣膠含量的變化還可能通過改變雲滴的尺寸分布[19]或是雲的降水特性和壽命[20]而產生對雲的間接效應。
地外行星[編輯]
主條目:地外行星大氣
在太陽系中,任何有大氣層的行星或衛星都會有雲。
金星的厚厚雲層是由二氧化硫構成的。
火星有很高很薄的水冰雲。
木星和土星都有一個外層的由氨氣雲構成的雲蓋,中間層是硫化銨雲蓋,裡層是水雲蓋[2][3]。
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上的雲被認為主要是由甲烷構成[4]。
卡西尼-惠更斯號的土星任務發現了土衛六上存在著液體循環的證據,比如極地附近的湖泊和星球表面的河流沖刷成的溝槽。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多雲的大氣中主要是水汽和甲烷構成[21][22]。
對文化的影響[編輯]
詠雲詩是中國古代唐朝的重要題材類別之一。
在古典文學中,雲主要具備三種意象:「無心出岫」之出世義、「從龍為霖」之濟世義和「巫山神女」之荒淫義[23]。
三種典故來進行。
初唐時期,詠雲詩多半只就「雲」之外觀與周遭自然環境的描寫。
盛唐時期,由於科舉多以瑞雲為題以及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唐朝政治日漸敗壞,詩人有經世濟民之心,故「從龍為霖」典故的使用,亦在此一背景下從盛唐以至中、晚唐逐漸趨於頻繁。
參看[編輯]
氣象主題
霧
彩雲
降水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王,執名.基礎地球科學(上).新北市:龍騰文化.2016:90.ISBN 9789862172476.
^2.02.1A.P.Ingersoll,T.E.Dowling,P.J.Gierasch,G.S.Orton,P.L.Read,A.Sanchez-Lavega,A.P.Showman,A.A.Simon-Miller,A.R.Vasavada.DynamicsofJupiter’sAtmosphere(PDF).Lunar&PlanetaryInstitute.[2007-02-0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1-05-14).
^3.03.1MonterreyInstituteforResearchinAstronomy.Saturn.2006-08-11[2011-01-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4.04.1AthénaCoustenisandF.W.Taylor.Titan:ExploringanEarthlikeWorld.WorldScientific.2008:154–155.ISBN 978-981-270-501-3.
^ssdate=21June2013. 缺少或|url=為空(幫助)
^PyrocumulusentryintheAMSGlossary.[2017-1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云的分类.世界氣象組織.2017-02-08[2017-1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中文(簡體)).
^JohnD.Cox.StormWatchers.JohnWiley&Sons,Inc.2002:13–17.ISBN 0471444863.
^火燒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天氣風險管理開發
^颱風天台中出現火燒雲太陽落地折射出的美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東森新聞,2012-8-25
^半空中的火杭州「流火雲」奇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商業電台,2010-9-1
^颱風來襲火燒雲?染紅台中天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天新聞,2013-9-20
^D.Randall,R.Wood,S.Bony,R.Colman,T.Fichefet,J.Fyfe,V.Kattsov,A.Pitman,J.Shukla,J.Srinivasan,R.Stouffer,A.Sumi,andK.Taylor(2007)"Climatemodelsandtheirevalu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nS.Solomon,D.Qin,M.Manning,Z.Chen,M.Marquis,K.Averyt,M.Tignor,andH.Miller(eds.)ClimateChange2007:ThePhysicalScienceBasis.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totheFour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UnitedKingdomandNewYork,NY,USA.
^S.BonyandJ.-L.Dufresne.Marineboundarylayercloudsattheheartoftropicalcloudfeedbackuncertaintiesinclimatemodels(PDF).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2005,32(20).doi:10.1029/2005GL023851.
^B.Medeiros,B.Stevens,I.M.Held,M.Zhao,D.L.Williamson,J.G.Olson,andC.S.Bretherton.Aquaplanets,ClimateSensitivity,andLowClouds.JournalofClimate.2008,21(19):4974.doi:10.1175/2008JCLI1995.1.
^KennethChang.CaltechScientistProposesExplanationforPuzzlingPropertyofNight-ShiningCloudsattheEdgeofSpace.2008-09-25[2012-03-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MartinWild,HansGilgen,AndreasRoesch,AtsumuOhmura,CharlesN.Long,EllsworthG.Dutton,BruceForgan,AinKallis,ViiviRussak,andAnatolyTsvetkov.FromDimmingtoBrightening:DecadalChangesinSolarRadiationatEarth'sSurface.Science.2005,308(5723):847–50.PMID 15879214.doi:10.1126/science.1103215.
^Costantino,L.andF.-M.Bréon.Analysisofaerosol-cloudinteractionfrommulti-sensorsatelliteobservations.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2010,37(11):n/a.doi:10.1029/2009GL041828.
^S.A.Twomey.Pollutionandtheplanetaryalbedo.AtmosphericEnvironment(1967).1974,8(12):1251.doi:10.1016/0004-6981(74)90004-3.
^B.StevensandG.Feingold.Untanglingaerosoleffectsoncloudsandprecipitationinabufferedsystem.Nature.2009,461(7264):607–13.PMID 19794487.doi:10.1038/nature08281.
^JonathanI.Lunine.TheAtmospheresofUranusandNeptune.AnnualReviewofAstronomyandAstrophysics.1993-09-01,31(1):217–263[2018-04-02].ISSN 0066-4146.doi:10.1146/annurev.aa.31.090193.00124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LindaT.Elkins-Tanton.Uranus,Neptune,Pluto,andtheOuterSolarSystem.NewYork:ChelseaHouse.2006:79–83.ISBN 0-8160-5197-6.
^彭壽綺,唐詩中「雲」意象之承襲與延展-以初、盛唐為主。
指導教授:羅宗濤。
引用關係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學門:人文學門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出版年:1999。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編輯]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乾象典·雲霞部》,出自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雲
外部連結[編輯]
雲的分類(繁體中文)
雲的形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雲的分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雲和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看雲識天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雲與風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奇特的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關於雲的天氣諺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雲的照片及壁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地球以外的星體上的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不同種類的雲的照片
中國雲圖(簡體中文)
閱論編世界氣象組織對雲的分類:雲屬、雲種、補充特徵及其它結構中間層高度80-85km夜光雲(NLC)極地中間層雲
夜光雲
極地中間層雲
平流層高度15-30km珠母雲
珠母雲
極地平流層雲(PSC)
極地平流層雲
對流層高雲族3-18km捲雲(Ci)雲屬
堡狀捲雲(Cicas)
毛捲雲(Cifib)
絮狀捲雲(Ciflo)
密捲雲(Cispa)
鉤捲雲(Ciunc)
捲雲特有的變種
亂捲雲(Ciin)
羽翎捲雲(Cive)
捲積雲(Cc)雲屬
堡狀捲積雲(Cccas)
絮狀捲積雲(Ccflo)
莢狀捲積雲(Cclen)
成層狀捲積雲(Ccstr)
卷層雲(Cs)雲屬
毛卷層雲(Csfib)
勻卷層雲(Csneb)
高雲特有的附屬雲等
航變雲/航跡雲(homut)
中雲族2-8km高積雲(Ac)雲屬
堡狀高積雲(Accas)
絮狀高積雲(Acflo)
莢狀高積雲(Aclen)
成層狀高積雲(Acstr)
滾軸狀高積雲(Acvol)
高層雲(As)
高層雲(As)
雨層雲(Ns)
雨層雲(Ns)
低雲族0-2km積雨雲(Cb)雲屬
禿積雨雲(Cbcal)
鬃積雨雲(Cbcap)
積雨雲特有的補充特徵
尾狀積雨雲/尾狀雲(cau)
砧狀積雨雲(inc)
牆狀積雨雲/牆狀雲(mur)
積雨雲特有的附屬雲等結構
海狸尾狀積雨雲(Cbflu)
過沖雲頂
熱塔
積雲(Cu)雲屬
碎積雲(Cufra)
淡積雲(Cuhum)
中積雲(Cumed)
濃積雲(Cucon)(在ICAO術語中為「塔狀積雲[Tcu]」)
其它
馬蹄雲
層雲(St)雲屬
碎層雲(Stfra)
薄幕層雲(Stneb)
層雲特有的附屬雲等結構
森騰雲(Stsil)
霧
層積雲(Sc)雲屬
堡狀層積雲(Sccas)
絮狀層積雲(Scflo)
莢狀層積雲(Sclen)
成層狀層積雲(Scstr)
滾軸狀層積雲(Scvol)
低雲特有的補充特徵
弧狀雲(arc)
管狀雲/漏斗雲/龍捲(tub)
低雲特有的附屬雲等結構
幞狀雲(pil)
縞狀雲(vel)
火成雲(flgen)
瀑騰雲(cagen)
任意高度的種類變種
復雲(du)
網狀雲(la)
蔽光雲(op)
漏光雲(pe)
輻輳狀雲(ra)
透光雲(tr)
波狀雲(un)
補充特徵
糙面雲(asp)
雨幡洞雲(cav)
波浪雲(flu)
乳狀雲(mam)
降水線跡(pra)
幡狀雲(vir)
附屬雲和其它結構
附屬雲
破片狀雲(pan)
人造雲(hogen)
放射狀雲
閱論編主要天氣現象天氣
晴天
陰天
天氣分類
國際式(日語:地上天気図#天気)
日本式(日語:地上天気図#日本式天気図)
降水
雨
雪
霰
冰雹
冰珠
霙
凍雨
鑽石塵
毛毛雨
霧雪(英語:Snowgrains)
霪雨(日語:地雨)
驟雨
陣雪(日語:驟雪)
暴雨
游擊式暴雨(英語:Guerrillarainstorm)
凝結、撞凍(英語:Accretion)
雲
霧
靄
冰霧
露水
霧凇
霜
凍雨
冰晶
霜柱(英語:Needleice)
結冰(日語:結氷)
大氣塵學
煙霧
霾
光化學煙霧
沙塵暴
風
信風
西風帶
極地東風帶
海陸風
季風
下擊暴流
龍捲風
塵捲風
局部風(日語:地方風)
靜風(日語:凪)
風暴
大氣光學
彩虹
彩雲
華
光環
暈
幻日
環天頂弧
環水平弧
光柱
霞
雲隙光
海市蜃樓
大氣電學
閃電
雷
雷暴
中高層大氣放電
極光
其它
氣旋
低氣壓
反氣旋
高氣壓
鋒面
閱論編氣象數據與參數常規
絕熱過程
平流(英語:advection)
浮力
氣溫垂直遞減率/溫度直減率
閃電
紫外線指數
懸浮粒子
太陽輻射
地面天氣圖
太陽光
能見度
雨量
渦量
風
風速
風切變
凝結
雲
雲凝結核
霧
降水
水蒸氣
雪深
雪壓
對流
對流有效位能
對流抑制指數
對流不穩定(英語:Convectiveinstability)
對流溫度(英語:Convectivetemperature)
自由對流層(英語:Freeconvectivelayer)
螺旋性
抬升指數(英語:Liftedindex)
理查遜數
溫度
露點(Td)
相對溫度
相當溫度(Te)
絕對溫度
濕度
相對濕度
位溫(θ)
相當位溫(θe)
森林火險氣候指數(RWI)(英語:Forestfireweatherindex)
海面溫度
乾球溫度
濕球溫度
濕球位溫
蒸氣壓
熱力學溫度
風寒指數
酷熱指數
暑熱壓力指數
壓力
氣壓
高氣壓
低氣壓
斜壓
正壓
壓強梯度力
規範控制
AAT:300343840
BNF:cb11952827m(data)
GND:4125270-6
LCCN:sh85027191
NDL:00566990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云&oldid=69893690」
分類:水體雲隱藏分類:含有缺少網址的網站引用的頁面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ܐܪܡܝܐ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anjar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ᏣᎳᎩTsetsêhestâheseکوردیCorsu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डोटेली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NaVosaVakavitiFrançais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ગુજરાતીGaelg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ᐃᓄᒃᑎᑐᑦ/inuktitut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Kabɩyɛ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ombard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NāhuatlNapulitanoPlattdüütsch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SesothosaLeboaOccitanଓଡ଼ିଆਪੰਜਾਬੀPapiamentuPicardDeitsch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Armãneashti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Sakizaya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Тывадыл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VolapükWalonWinaray吴语IsiXhosa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Vahcuengh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