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賢地科網__雲的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891年第一屆國際氣象台台長會議在德國舉行,得到大會認同,訂為世界各國觀測雲狀的標準。
《雲的分類》. 世界氣象組織(WMO)所出版的國際雲圖,依雲的高度、外形分成四屬十 ...
雲的故事
自然科學的研究多始至分類,例如植物的分類、動物的分類、礦物岩石分類等等。
對雲的研究直到十九世紀後才有人感到興趣。
早期的研究與觀察,各國對雲的分類有極大的差異。
1803年英國業餘氣象學家霍華德(H.Howad),發展出雲的分類法,他將雲依形狀分為七類,簡單扼要,為以後雲的分類工作奠定深厚的基礎。
十九世紀末,英國的業餘氣象學家阿伯克倫拜(R.Abercromby),遊歷世界各地,在大陸和海洋地需各處攝取雲的照片比較。
他發現寒、溫、熱三帶的雲量雖有多寡之別,而雲類其實是一樣的,回來後便與瑞典氣象學家赫爾德柏蘭德遜(H.Hidebrandsson),兩人於1887年合作制訂十種雲形,交由油畫家繪製,然後用石版製作國際雲圖。
1891年第一屆國際氣象台台長會議在德國舉行,得到大會認同,訂為世界各國觀測雲狀的標準。
《雲的分類》
世界氣象組織(WMO)所出版的國際雲圖,依雲的高度、外形分成四屬十族:
四屬
雲高
十族
高雲
5-7公里
卷雲
Ci
卷層雲
Cs
卷積雲
Cc
中雲
2-7公里
高層雲
As
高積雲
Ac
低雲
0-2公里
層雲
St
層積雲
Sc
雨層雲
Ns
直展雲
積雲
Cu
積雨雲
Cb
卷雲 英文名稱:Cirrus簡稱(Ci)
卷雲具有絲縷狀的結構,柔絲般的光澤,分離散亂。
由很小的冰晶所組成,雲體白色且無影。
卷雲雲高較高,因此他在早晨最先被陽光照射,而傍晚最遲變暗。
在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後,卷雲常呈鮮明的黃色或紅色。
由於高空風的吹拂,卷雲的形狀相當複雜,他們有纖維狀的卷雲、霧狀的卷雲、絮狀的卷雲、密卷雲、毛卷雲等等。
點選圖片,可以看到更高解析度的照片!!
卷層雲 Cirrostratus(Cs)
卷層雲是由冰晶所組成的很薄的層狀雲,為透明而帶白色的雲幕,透過雲層看日月輪廓明顯,日月光透過雲層後照地物有影,且常有暈的現象(陽光透射雲中的冰晶)。
卷雲一般不降水,常為大範圍氣層緩慢上升至高空形成的。
有時還可由高層雲變薄,或大範圍積雨雲延展而成。
卷層雲有毛卷層雲、薄幕卷層雲、波狀卷層雲、纖維狀卷層雲、濃卷層雲等等。
點選圖片,可以看到更高解析度的照片!!
卷積雲 Cirrocumulus(Cc)
卷積雲的特徵是白而薄的細鱗片或小小薄球的雲層,常排列成行或成群,很像微風吹皺水面,形成的小小波紋。
卷積雲幾乎全由冰晶所組成,很少單獨出現,是由卷雲或卷層雲演變而成的。
也可由高積雲演變而來。
通常出現在天氣系統的前緣,常是天氣轉陰雨的前兆。
因此有「魚鱗天,不雨也風顛」的諺語。
卷積雲有波狀卷積雲、絮狀卷積雲、漣漪狀卷積雲等等。
點選圖片,可以看到更高解析度的照片!!
高積雲 Altocumulus
(Ac)
高積雲呈扁圓狀、瓦塊狀、魚鱗片、水波狀的密集雲條,常成群、成行活呈波狀排列,顏色為白色或灰白色;由水滴、過冷卻水滴和冰晶所組成。
民間諺語:「瓦塊雲,曬死人」、「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就是指透光高積雲出現,天氣晴,少變化。
自古以來,高積雲即被稱為慶雲、紫雲、景雲等,大家都認為他是一種吉祥的雲。
高積雲可分為透光高積雲與蔽光高積雲。
點選圖片,可以看到更高解析度的照片!!
高層雲 Altostratus(As)
高層雲多半由雪花、過冷卻水滴組成,帶有條紋或纖縷結構較均勻的雲幕。
呈灰白色或灰色,也微帶藍色的。
高層雲的厚薄不一,雲層叫薄的部分可以看到昏暗不清的日月輪廓,好像一層薄紗;而厚的高積雲可將日月完全遮蔽。
形成原因往往由大範圍穩定氣層上升形成。
卷層雲變厚或雨層雲也會形成高積雲。
高層雲可降連續或間歇性雨雪。
夏季,高層雲也可降水但往往達不到地面。
點選圖片,可以看到更高解析度的照片!!
層雲 Stratus(St)
層雲的灰白的雲層,很低且厚度不大,像霧但不著地,常將小山的頂部掩住。
他多半是夜間降溫時出現,隔天日出後便隨著陽光照射,溫度上升而逐漸稀薄、消散。
雲厚不超過一公里,主要由水滴所組成,有時也有冰晶,可降毛毛雨、小雪、冰針。
形成原因與層積雲相似,濕空氣經eddy混合和輻射冷卻兩形成的。
雲層如果分裂或被風吹碎成不規則,稱碎層雲。
層雲有降水性層雲、晴天層雲、霧雲等等。
點選圖片,可以看到更高解析度的照片!!
層積雲
Stratocumulus(Sc)
層積雲的雲塊是結構稀鬆的大塊雲、大雲條組成的雲層或散片,是介於積雲和層雲之間的一種雲。
雲層有時布滿全天,有時分佈稀鬆,呈灰色或灰白,常有若干部分比較陰暗。
層積雲多系穩定氣層下,濕空氣經eddy混合和輻射冷卻兩過程而形成的。
但也可由層雲、高積雲和積狀雲轉化而來。
一般為水滴所組成。
點選圖片,可以看到更高解析度的照片!!
雨層雲 Nimbostratus(Ns)
雨層雲為布滿全天低厚暗灰色的降水雲層。
由於雲層很厚,所以看不見日月輪廓,水平延伸可達數十道數百公里。
雲層通常降連續性雨或雪,即使不降水,也成有雨幡下垂,使得雲底很亂,看不出明顯的輪廓。
雨層雲中的組成結構比較複雜,往往在雲的下部是液態區,中部是冰和水混合區,上部則是冰晶區。
雨層雲下常有一種破碎的低雲,他是由於降水時水滴蒸發,使雲下濕度增大,而凝結的碎雲。
雨層雲有風吹雨層雲、鋒面雨層雲。
點選圖片,可以看到更高解析度的照片!!
積雲 Cumulus(Cu)
積雲是單獨孤立垂直向上發展的雲塊,頂部呈圓弧或幾個圓弧重疊突起,底部幾乎是水平,雲體輪廓分明。
積雲一般是白色,雲底有陰影,當積雲移至天頂時,地面有明顯暗黑的影子。
積雲是空氣對流運動所產生,許多的特性與雲中較強的上生運動有關。
按雲體發展的強度可分為淡積雲、濃積雲,另有一類因積雲被風吹碎或積雲消散過程,而成破碎的積雲塊,稱為碎積雲。
點選圖片,可以看到更高解析度的照片!!
積雨雲Cumulonimbus(Cb)
積雨雲的垂直發展極為旺盛,個體濃厚龐大,聳立如山,頂部有白色絲縷結構,常擴展成「石占」狀。
頂部由冰晶所組成,雲底灰暗混亂,伴隨積雨雲經常出現閃電、陣雨、冰雹等。
降水時間短,一次陣雨約二十分鐘,但降水量高。
積雨雲水平寬度幾公里到一、二十公里,頂部可伸達對流層上部,甚至平流層底部。
當積雨雲頂部開始冰晶化,輪廓變的模糊時,稱為禿積雨雲。
當雲頂進一步變為絲縷的髮狀,稱髮積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