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作質化論文還是量化論文? - 哇賽!心理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質化」和「量化」這兩個詞之所以讓人困惑,是因為使用這兩個詞來描述不同派典的研究,是一種過度簡化的思維。

就像你可以很天真的覺得這世上只有兩種 ... 跳至主要內容 作者:傻瓜也會跑統計/傻瓜也會寫論文 「我該作質化論文還是量化論文?」這是研究生們常常在抉擇的問題。

但是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提問。

「質化」和「量化」這兩個詞之所以讓人困惑,是因為使用這兩個詞來描述不同派典的研究,是一種過度簡化的思維。

就像你可以很天真的覺得這世上只有兩種人:好人和壞人,可是採用這種過度簡化的分類方式去看人,一定會在解釋事情時遭遇困難;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向,在這件事情上是個好人,但在另一件事情上卻是壞人。

一般人口語中的量化v.s.質化研究,也是一種過度簡化的分類,研究無法用量化、質化這麼簡單的方式去分類;真正的研究分類很複雜,限於篇幅本文無法在此多作討論。

在此採用一種通俗(但不精確,而筆者自己也不贊成的)分類方式:量化=實徵/後實徵研究,質化=詮釋/行動研究,來寫這篇文章(註1)。

在這前題下,簡單而精要地來說,質化和量化論文大約有以下不同: 你的研究目的是想找一個客觀的真實嗎?質化(不是)、量化(是)。

你在研究過程中,允許自己的主觀涉入嗎?質化(允許)、量化(不允許)。

在理解了上面這兩個差異後,我們就可以接著討論:「我該作質化論文還是量化論文?」這個問題了。

當學生對所謂質化、量化研究還不夠瞭解時,常常有一些美麗的誤解,會以為質化研究既然允許主觀涉入,所以比較簡單,可以自由發揮,愛怎麼寫就怎麼寫;這種想法多少有些過度的天真樂觀。

質化研究絕對不是可以讓你愛怎麼寫就怎麼寫的論文,也不是那種你可以寫得很過癮的論文,事實上寫質化的論文是有一定程度痛苦的。

純就難度來說,量化論文比較好寫;這有兩個原因,首先在結構上量化研究的操作通常有很明確的步驟可以依循,在論文寫作上也有很既定的格式;相對來說質化研究不論在研究的操作上,或論文的寫作上,它的結構都比較鬆散模糊,也就是你不太能依樣畫葫蘆地去完成論文。

對經驗不足的學生來說,寫論文的過程中有一個清晰可依循的步驟,相比於處處缺乏明確的指引,何者比較簡單不言可喻。

質化研究吸引人之處在於你不必完全依循既定的規範,但它的難處也在於你沒有既定的規範可依循;「成也彈性,敗也彈性」。

就難度而言,量化研究的論文比較容易操作。

然而,量化論文固然比質化論文結構明確,它也有它的難處;這難處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就是學生通常缺乏足夠的量化能力。

但是這並非無法克服的,畢竟每年有幾萬個研究生都畢業了,這些騙到學位……啊,不是,是拿到學位的人,絕大多數量化能力都不太行,這表示沒有足夠的量化能力並不會成為取得學位的絕對阻礙。

此外,除了量化能力外,有時量化研究還比質化研究多一個可能阻礙:如果研究結果不如預期(不顯著)怎麼辦?質化研究的目的通常不是為了驗證假設,因此怎麼作都有結果、什麼結果都能寫;但是大多數的量化研究都是為了檢驗假設,如果作到最後假設未獲支持,老師或是口委是可以接受的嗎?有時作量化論文的學生,會明確或隱暗地感受到老師希望研究結果支持假設,因而承受一些壓力(註2)。

好了,那麼「我該作質化論文還是量化論文呢」?初步來說,你應該考慮幾件事: 一、個人興趣和風格的問題;你是很能忍受模糊的人嗎?你能想像沒有客觀真實是什麼樣的狀況嗎?如果答案是「是」,質化研究是可以考慮的選擇;否則量化研究可能更適合你。

二、時間和資源問題:畢業時間早晚對你來說是重要的考慮嗎?通常完成量化論文所需的時間會比質化論文短(這只是平均經驗值;當然,個人的拼勁是可以彌補這個差異的)。

三、你指導教授的專長是什麼?絕對不要選擇和指導教授不同的派典;或是倒過來說,你應該找和你相同派典的老師當指導教授。

四、如果量化研究結果不如預期,你會因而承受壓力嗎?這件事可以事先探聽清楚。

最後,不論做質化或量化論文,你都要帶著前方有荊棘的心情出發。

作質化論文會遇到的困難可能是,寫論文的過程中沒有清晰可依循的步驟,常常處在一種似似而非的模糊中;關於這一點,《傻瓜也會寫論文》中有兩個章節(11、12章),提供了明確的書寫範例可以依循。

作量化論文會遇到的困難多半是你沒足夠的量化能力;關於這一點,《傻瓜也會跑統計》可以給予你明確的指引,幫助你從統計分析一直到將分析結果寫成論文。

沒錯,你選擇你想走的道路,披荊斬棘的麻煩事交給我們來。

什麼,你說我們根本就是在藉機打廣告?請問,你的這個結論是客觀的呢,還是帶有你的主觀判斷在裡面?這是根據量化而來的立論,還是根據質化而來的詮釋呢? 註1:在本文中大部份的時候,使用質化、量化這兩個詞來區分兩類研究其實都是不精確的。

例如有些質化研究是很具量化精神的(如紮根理論)。

但是大部份的讀者可能習慣用這兩個詞去作分類,所以我們還是使用了這種不精確但通俗的陳述方式。

註2:「研究結果一定要支持假設。

」是一種非常糟糕的觀念,這個觀念大大地破壞了社會科學的進展。

「研究過程嚴不嚴謹遠比研究結果是否顯著來得重要。

如果你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作了努力,用嚴謹而科學的態度對待你的論文,那麼不論結果如何,這論文就是一本值得讓人大大讚許的論文,而你也就是一個值得令人尊重的研究者了。

」(傻瓜也會寫論文,p.94) 贊助哇賽 我想看更多… 讓後悔的情緒,變得有意義 2021年9月19日 讀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新作《雜訊》 2021年6月13日 緊急壓力處理技巧:SOS 2021年6月4日 你也許會有興趣 意志力耗損光了,補充糖份有用嗎? 等等,你確定這不是假新聞嗎? 神經質:預測幸福的最關鍵指標 與疫情共處:禁錮中的自由來自想像 無聊,才能讓孩子創造出驚奇 搜尋圖示 購物車 購物車裡面沒有商品. 最新活動 科普文章 情感 教育 睡眠 職場 親子 領域 工商 發展 社會 臨床 認知 諮商 心理人看世界 TED影片導讀 心理人看電影 心理人閱讀 Podcast 作者專區 哇賽周邊 贊助哇賽 聯絡我們 Facebook Instagram 電子郵件 登入 註冊 使用者帳號或電子郵件地址 密碼 保持登入 忘記密碼? 登入 使用者名稱 電子郵件 密碼 註冊確認將透過電子郵件寄送給你 註冊 使用者帳號或電子郵件地址 取得新密碼 ←回到登入頁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