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44年係閏年。

目錄. 1 大件事; 2 響呢年出世 ... 1944年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跳去導覽 跳去搵嘢 世紀: 19世紀20世紀21世紀 年代: 1910年代1920年代1930年代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 年: 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 干支年: 1月1號到1月24號係癸未年(羊年)1月25號開始係甲申年(猴年) 年號: 民國三十三年 1944年係閏年。

目錄 1大件事 2響呢年出世嘅人 3響呢年死嘅人 4節慶、風俗習慣 大件事[編輯] 3月15號:《牢不可破嘅自由共和國聯盟》取代《國際歌》做蘇聯國歌。

3月19號:郭沫若發表《甲申三百年祭》。

5月5號:印度民族領袖甘地獲釋。

5月18號: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採取陸空攻勢,由德軍手上攻佔意大利嘅軍事據點卡西諾修道院。

成功奪取呢個戰略據點之後,盟軍就向意大利首都羅馬長驅直進。

6月6號:第二次世界大戰–155,000名盟軍士兵登陸法國諾曼第,反擊德軍,係史上最大嘅軍事行動,傷亡無數,史稱D-Day。

6月13號:納粹德國首次使用新研製嘅V1飛彈襲擊英國倫敦嘅防空炮台。

6月15號: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嘅塞班島戰役爆發。

6月17號:冰島由丹麥獨立,成立冰島共和國。

7月6號:美國康湼狄格州哈特福發生Hartfordcircusfire(英文:Hartfordcircusfire),167死,超過700傷。

7月9號:英軍部隊喺諾曼第嘅卡昂鎮遇到德軍頑強抵抗,由於卡昂鎮極具有戰略價值,希特拉特別調派最精銳嘅部隊駐守。

經過連場苦戰,德軍終於放棄呢個據點。

7月18號:東條英機因為喺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連串打輸仗,被逼唔做日本首相。

7月20號:第三次刺殺希特拉唔成功。

8月15號:澳門《市民日報》創刊。

8月25號:第二次世界大戰,自由法國嘅軍隊響盟軍嘅協助下,攞返德軍佔領嘅巴黎。

9月4號:第二次世界大戰—意大利投降。

9月8號: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向英國第一次射V-2火箭。

9月17號: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發動「市場花園行動」,試圖攻入荷蘭北部同入去德國。

10月2號:華沙起義結束,波蘭軍隊向德軍投降。

波蘭方有約莫1.8萬名軍人同超過25萬名平民死咗,另有約莫2.5萬人受傷。

德軍方面有約莫1.7萬人死咗同9千人受傷。

10月14號:隆美爾因為牽涉入政變「7月20號密謀案(德文:Attentatvom20.Juli1944)」,被逼服毒自殺。

11月10號:德國喺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用V2火箭。

12月15號:美國建立五星上將軍銜。

鏌鋣島水雷爆炸事件。

194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同194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取消。

響呢年出世嘅人[編輯] 1月1號:巴希爾,蘇丹總統 1月2號:拉那烈親王,柬埔寨前政府第一首相 1月3號:艾德敦,英國指揮家 1月4號:子門真人,日本動畫歌手,本名藤川正治 1月9號:占美皮治,英國樂隊齊柏林飛船隊長同結他手 1月10號:朱耀明,香港牧師 1月12號:傅利沙(英文:JoeFrazier),美國拳擊手(2011年死) 1月13號:劉丹(香港男演員),香港無綫電視演員 1月14號:PeterFechter(德文:PeterFechter),首個試圖爬過柏林圍牆被射死嘅人(1962年死) 1月14號:田中眞紀子(日文:田中眞紀子),日本政治人,前首相田中角榮大女 1月17號:比羅辣斯基,捷克哲學家 1月18號:保祿·基庭,澳洲總理 2月17號:竹脇無我,日本播音員(2011年死) 2月29號:麥嘉,香港電影導演、演員同編劇 3月1號:郭金發,臺灣歌手(2016年死) 3月15號:紀政,臺灣田徑運動員 4月7號:施羅德,德國總理 4月7號:孫明揚,香港官員 4月8號:泉政伸,日本足球員 4月14號:阮富仲,越南國家主席 4月15號:釜本邦茂,日本足球員 4月29號:柳傳志,中國企業家,創辦聯想集團 5月12號:彭定康,香港總督 5月13號:翟馬士,巴西足球教練同運動員 5月14號:佐治魯卡斯,美國導演 5月20號:祖曲卡,英國搖滾樂同爵士樂歌手(2014年死) 5月21號:瑪麗·羅便臣夫人,愛爾蘭共和國首位女總統 5月23號:JohnNewcombe(英文:JohnNewcombe),澳洲網球員 5月29號:池上遼一(日文:池上遼一),日本漫畫家 5月30號:桑原勝義,日本足球員 6月1號:劉秀成,香港畫則師,香港立法會議員 6月6號:呂秀蓮,中華民國副總統 6月13號:潘基文,南韓外交官,聯合國秘書長 6月21號:東尼史葛,英國電影導演(2012年死) 6月26號:久加諾夫,俄羅斯政治人 7月15號:文世昌,香港律師(2015年死) 7月24號:張同祖,香港電影導演、編劇、監製同演員 7月27號:木村文治,日本足球員同足球教練 8月19號:王嘉廉,美國生意人同慈善家(2018年死) 8月20號:拉吉夫·甘地,印度總理(1991年死) 9月12號:菊川凱夫,日本足球員 9月12號:劉千石,香港立法會議員 9月18號:國枝強,日本足球員 9月19號:梁漢威,香港粵劇演員(2011年死) 9月25號:米高德格拉斯,美國演員,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9月28號:山口芳忠,日本足球員 9月28號:澤曼,捷克總統 10月7號: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10月12號:大仁邦彌,日本足球員 10月25號:李汝大,香港政治人物,斐濟駐香港名譽領事 10月25號:任正非,中國企業家,創辦華為 11月2號:基夫愛默生,英國鍵盤手(2016年死) 11月4號:龍劍笙,香港粵劇演員 11月10號:李谷一,中國歌手 11月22號:大野毅,日本足球員 12月16號:歷蘇,納米比亞農夫,參演1980年電影《上帝也瘋狂》(2003年死) 1月:蔣仲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 2月:李長春,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 3月:高祀仁,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 6月:孫志義,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高層(2015年死) 7月:劉澤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2017年死) 伯納·卜斯葛,法國外交官 馮國經,香港企業家 詹小屏,香港歌手、節目主持人同電視幕後製作 劉遵義,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曾廣豫,香港消防處處長(2015年死) 響呢年死嘅人[編輯] 1月14號:阮福明,大南帝國皇帝 1月23號:孟克,挪威畫師,作品包括《吶喊》 2月7號:馬本齋,八路軍將領 3月13號:費瑟士東,香港拔萃男書院校長 5月11號:約翰·巴爾默,澳洲皇家空軍飛行員 7月6號:南雲忠一(日文:南雲忠一),日本海軍上將 7月23號:鄒韜奮,中國新聞記者、政治人物、出版人 7月26號:禮薩汗,伊朗沙皇,創建巴列維王朝,將國號由波斯改做伊朗 7月26號:ClóvisBeviláqua,巴西律師、立委、哲學家同史學家 7月31號:聖艾舒比尼,法國作家,寫有《小王子》 8月18號:恩斯特·台爾曼,德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9月5號:張思德,八路軍士兵 9月11號:彭雪楓,新四軍將領 10月14號:隆美爾,納粹德國陸軍元帥,外號「沙漠之狐」 11月10號:汪精衞,畀同佢嘅理念唔同嘅多數中國人視為漢奸 11月18號:牧口常三郎(日文:牧口常三郎),日本教育改革同哲學思想家,創立《法華經》佛教同國際創價學會 3月:右近德太郎,大日本帝國足球員 節慶、風俗習慣[編輯] 由「https://zh-yu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4年&oldid=1356645」收 屬於1類:1944年 導覽選單 個人架生 未簽到同呢個互聯網地址嘅匿名人傾偈貢獻開戶口簽到 空間名 文章討論 變種 expanded collapsed 外觀 閱改睇返紀錄 多啲 expanded collapsed 查嘢 導覽 頭版目錄正嘢時人時事是但一版關於維基百科聯絡處捐畀維基百科 交流 說明書城市論壇社區大堂最近修改 架撐 有乜連過嚟連結頁嘅更改上載檔案專門版固定連結此版明細引用呢篇文維基數據項 打印/匯出 下載PDF印得嘅版本 第啲維基項目 維基同享 第啲話 Аҧсшәа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Авар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anjarবাংলা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QırımtatarcaČeštinaKaszëbsczi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Gagauz贛語GàidhligGalegoAvañe'ẽGaelg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ГӀалгӀай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Kabɩyɛ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RipoarischKurdîКоми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mburgsLigureLadinLombard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BasaBanyumasan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Кырыкмары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DorerinNaoeroNāhuatlNapulitano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SesothosaLeboaOccitanLivvinkarjala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KapampanganPapiamentuपालि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Anarâškielâ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తెలుగు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okPisin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ReotahitiТывадылУдмурт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alonWinaray吴语Хальмг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Zeêuws中文文言Bân-lâm-gú 改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