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托爾斯泰- 光益- 信仰與生活-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托爾斯泰在一封給農民讀者的信中寫道:「愛上帝,意思是:愛善行和盡可能接近、達到它;愛親人,意思是:像愛自己的兄妹一樣,愛所有的人。
我致力做到的正是這一點,也僅僅 ...
關於我們
認識PCT
信仰告白
重要文獻
總會機構
總會幹部
事工幹事團隊
行事曆
年度計劃
最新消息
總會消息
教界.社區消息
事工網站
青年
大專
婦女
教育
教社
傳福
更多事工網站...
資料搜尋
教會機構
傳教師
法規
資料檢索
電子報
新眼光讀經
訂報專區
相關連結
總會所屬單位
信仰生活
國內外合作單位
找教會
下載
聯絡我們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專欄文章>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1557字級調整:記托爾斯泰作者/光益1862年9月末的一個晚上,當托爾斯泰領著新娘索妮婭抵達波良納莊園的時候,那棟房子已經不是15年前他繼承時那座有36間屋子的大宅邸了。
為了償還賭債,托爾斯泰被迫賣掉房子的主體,這部分已經被運走,剩下的只是兩個不大的側翼。
一側做了托爾斯泰為農民子女開辦的學校;另一側則歸托妮姑媽和托爾斯泰本人居住——這棟房子遠非18歲的新娘索妮婭心目中的宮殿。
35年之後,索妮婭回到莫斯科短暫居住,她這樣回憶當年在波良納度過的第一個星期:「屋外是污泥,屋內是塵埃,庭院骯髒,我和列夫‧托爾斯泰住的兩個房間也髒。
4個老鼠夾成天咔嚓、咔嚓響個不停。
老鼠,沒完沒了的老鼠!房子陰冷,天空晦暗,細雨連綿;提燈穿過泥濘走在一棟房子到另一棟房子的路上,四周一片死寂,令人傷心沮喪。
」這顯然不是美好的回憶。
這就是俄羅斯的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巨大差別——然波良納還曾經是一所顯赫的莊園。
但既然成為托爾斯泰夫人,就得接受波良納的生活——索妮婭逐漸愛上了這個鄉下莊園,尤其是它起伏的田野、大片的樹林、絢麗的野花,還有池塘和小河。
索妮婭與托爾斯泰在這裡度過了長達48年愛恨交加的生活,並為丈夫養育了13個孩子。
■萬物在這裡生長托爾斯泰最重要的作品差不多都是在這個平凡的莊園裡完成的,他曾說過:「對我而言,波良納就是俄羅斯。
……若是沒有我的波良納,讓我去描述俄羅斯和闡明我對它制度的看法,那一定是困難的。
」在托翁於1910年去世並被埋葬在旁邊的峽谷之後,波良納成了俄羅斯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一處聖地。
波良納莊園是母親留給托爾斯泰的遺產,是一座按照英國風格修建的莊園。
雖然地理位置偏遠,規模卻相當龐大,據說步行2、3個小時都走不出莊園的地界。
莊園的大門還保存著當年的格局,是左右對稱的兩個雪白塔樓,中間的大鐵門已拆除,遊人購票之後可直接入內。
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兩邊都是參天椴樹林的寬闊道路,這是進入莊園的主幹道。
沿著這條平整的沙石路往裡走,道路旁邊的小路是托翁經常散步的地方,特別是寫作《戰爭與和平》期間,文思滯礙時,托翁差不多都在這條路上獨自漫步和沉思。
俄羅斯的森林和草地、水和天空、飛鳥和馬匹,給了這位大地之子無窮無盡的靈感。
後來,寫作《復活》的時候,在大雪覆蓋的冬天,托爾斯泰也常常在這裡與家人一起玩雪橇遊戲,正像他日記中記載:「腳下是寒冷而僵硬的大地,周圍是高大的樹木,頭上是模糊不清的天空,我發覺自己的身體,頭疼。
構思《復活》把我弄得非常緊張。
而且我知道,我對僵硬而寒冷的大地、樹木、天空,我的身體和我的思想——所有這些只是我五種感情的產物,我的觀念——我構思的世界都感到萬物的生命。
」經過漫長的冬天後,波良納美麗的春天到來了,托爾斯泰一大早便出去散步,將最早發芽的橡樹和柳樹的枝條採回來送給孩子們,這是春天的禮物。
■愛上帝愛親人波良納正屋前那棵大樹叫「貧者之樹」,托翁經常與附近農民在樹下交談,給予他們各種各樣的幫助。
托翁走了,樹卻成為歷史的見證,成為「托爾斯泰主義」最為直觀的注釋。
托翁的作品經常出現農民的形象,他長期與農民保持密切聯繫,甚至與他們一起幹活——偌大的俄羅斯,這樣的伯爵恐怕只有他一個。
托爾斯泰在一封給農民讀者的信中寫道:「愛上帝,意思是:愛善行和盡可能接近、達到它;愛親人,意思是:像愛自己的兄妹一樣,愛所有的人。
我致力做到的正是這一點,也僅僅是這一點。
」他不僅致力改變波良納莊園及周圍農民的生活狀態,還直接寫信給沙皇替農民申述種種不公。
做這些事情時,托翁獲得了比文學創作還要大的安慰:「我欣慰的是,我能夠盡力完成主賜予的教誨:為建立一個我們大家都嚮往的上帝的天國。
」屠格涅夫逝世前不久曾到波良納莊園作客,與托爾斯泰徹夜長談。
屠格涅夫希望托爾斯泰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到寫作上,因為只有文學才是不朽的。
但托爾斯泰顯然不這樣認為——在進入垂暮之年後,他竟然勇於「放棄文學」,去探求一條通往「上帝的天國」的道路。
那是一道窄門,走的人不多。
■把喇叭轉向門口,讓他們聽到進入故居前,得換上門口裝在一個大竹筐裡的皮套鞋,以免鞋跟傷害木地板。
宅邸裡各個房間完全按托翁生前的樣式陳設。
托爾斯泰研究專家夏伊勒這樣描述道:「除了起居室,所有的房間都陰暗狹小,儘管托爾斯泰進財添丁後,兩側都進行了擴建。
房間裡的陳設也很樸素,傢俱簡單堅固──只有長沙發上舖著軟墊。
房子裡有幾塊地毯。
但無一鋪在臥室。
顯然,托爾斯泰期望人們冬天穿上毛氈靴或韌皮鞋,以免臥室光禿禿的地板凍腳。
」一樓首先是一間候客室,同時是書架成群的藏書間。
這裡有數萬冊的藏書,其中還有日文和中文書籍,托翁是一個博學的哲人,對東方哲學也有研究。
我們從狹窄的木樓梯上了二樓,這裡是故居中最為寬敞的一個大廳。
牆上掛著許多精美的肖像,有托爾斯泰、索妮婭及家族祖先的肖像,作品都出自大家之手,如列賓和克拉姆斯科伊等人。
大廳中間有一張長長的餐桌,托爾斯泰家人丁興旺,共有13個孩子,還經常有客人來訪,如屠格涅夫、契訶夫、柯羅連科等藝文名宿,因此這張長桌比尋常人家餐桌長得多。
當年的鋼琴和留聲機還擺在原來的地方,留聲機是愛迪生專門送給托爾斯泰的禮物,可惜直到生命最後幾年,托翁才得以享受這一新奇的科學發明。
在托翁晚年時擔任其秘書的瓦‧布林加科夫,生動地記載了當時如何使用這台珍貴的留聲機:「留聲機先放出托爾斯泰的講話,而後放庫別裡克、派特季、特羅揚諾夫斯基的演奏和歌曲。
這期間他幾乎一直沉默不語。
」這時,托翁卻提出:「應該把喇叭轉向門口,那樣他們就能聽到了。
」「他們」指的是那些僕人,「他們」正擠在前廳的樓梯上,通過欄杆向大廳內張望,留神捕捉留聲機傳出的隻言片語。
托翁時刻惦記著這些卑微的僕人,他從來不打罵他們,在僕人們眼中他是一位「好心的伯爵」。
即便如此,托翁仍然為「主人」和「僕人」之間懸殊的身分感到羞愧——貴族的身分帶給他的不是榮譽,而是恥辱,但他無法重新投胎於一個農民家庭,甚至無法完全更換如今的生活方式。
他被牢牢地限定在一種等級制度中,社會制度強於個人的良心。
■素樸生活中實踐信仰走進托爾斯泰故居的心臟——對於一位偉大的作家來說,最重要的地方不是餐廳和寢室,而是書房。
又是一個小小的房間,書桌也小得可憐,跟今天某些公司老闆的辦公桌相比,簡直像是小學生使用的課桌。
很難想像,《戰爭與和平》和《復活》這樣的巨著,居然就在這樣一張小小的書桌上寫出來。
瓦‧布林加科夫這樣描繪托翁寫作時的場景:「一盞帶有白色燈罩的、細長的小油燈恭敬地立在工作檯突出的一塊小木板上,照著托爾斯泰。
他皺著眉頭不停地寫著,寫完一頁,翻過一頁,也不墊一張吸墨紙,致使未乾的墨蹟印在桌子上。
」寫作這個時刻,托翁是全身心地投入,他自己創造了一個超現實的世界,一個比波良納和俄羅斯都更為廣袤與豐富的世界。
在這張托翁工作了數十年的書桌旁,放著一個托翁親手設計的書架。
可惜的是,原件在1941年德軍入侵期間遭到破壞,如今這個書架是按照托翁親手繪製的圖紙復刻的。
戰爭期間,波良納莊園淪為德軍第二坦克集群司令部。
德軍元帥古德里安曾經坐在托翁最喜歡的躺椅上忙裡偷閒地閱讀《戰爭與和平》──而德軍覆亡的預言其實就隱藏在這本巨著當中。
書桌上方掛著幾幅俄羅斯常見的聖像畫,一張是馬利亞抱著小聖嬰,另外兩張是美麗的天使。
每當鋪開稿紙寫作的時候,聖母、聖嬰和天使都陪伴在托爾斯泰身邊。
托翁是一名「個體的基督徒」,他譴責教會是沙皇政權的幫凶,因而被革除教籍,但他仍堅信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接近上帝,信仰無需獲得教會認可。
對於信仰,托爾斯泰從不炫耀,他不認為「因為我是上帝揀選的人,所以我比你更高貴」,相反地,他在信仰中看到自己無法擺脫的罪,他因信仰而懺悔、因信仰而哭泣。
晚年的托爾斯泰時常情不自禁哭泣,在寫作的時候,在吃飯的時候,在與農民一起聊天的時候,在騎馬漫遊的時候……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眼淚比任何人都多,哭泣即是他的一種懺悔。
與書房相連的是托翁的臥室。
臥室裡只有一張小床、一個大立櫃和一個床頭櫃,比今天的青年旅舍還要簡樸。
這樣的陳設根本不像是帝國伯爵和享譽世界作家的臥室,即使比起旁邊擺滿裝飾物的索妮婭的臥室也遜色許多。
托爾斯泰盡可能過樸素的生活,甚至參與繁重的體力勞動來為自己贖罪。
他試圖將自己變成一個道道地地的農民,卻始終無法完全做到。
最後,他選擇從波良納莊園出走,一直走向生命的盡頭。
他悄悄地離開了,那是一條他個人的朝聖路。
信仰不是一份宣言,乃是一種實踐。
托爾斯泰在其晚年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我總認為,如果一個人對信仰忠貞不渝,那他任何時候也不會去乞求任何人,而如果信仰不堅定、動搖,那麼這個人必然會籲求所有人去相信他的信仰。
」他用「出走」這一決絕的行動,為自己的懺悔錄寫上了最後的句號。
■回歸上帝的懷抱托翁最後的歸宿,不是波良納莊園溫暖的書房或臥室,而是阿斯塔波沃火車站站長臨時休息的小房間。
這是一種永恆的懺悔,一個一生也沒有戰勝內心欲望的偉人永恆的懺悔。
其實,所有人都無法戰勝自己的罪,除了謙卑地來到上帝的面前接受上帝的愛,我們別無他法。
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托翁才明白這個最為單純的真理——真理有的時候是極其殘酷的,因為真理是唯一的。
正是在遠去的火車車廂裡,在農夫骯髒的衣衫和凍裂的面龐上,在母親和孩子辭不達意的禱告中,托爾斯泰看到了上帝那無窮無盡的愛:「我在上帝的懷抱中。
其實,和上帝在一起,就是和愛在一起。
我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
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切,就是我生活的說明和目的。
」托翁逝世後,遺體被送回波良納莊園,一路上,前來見他最後一面的農民絡繹不絕。
托翁的死亡居然再一次讓沙皇寢食難安,擔心會釀成民眾暴動——在專制制度下,每一個受民眾愛戴的偉人的死亡,都會讓統治階層如臨大敵。
如今,托翁的故居還保存那間用鹿角裝飾的房間──1910年11月9日,葬禮舉行的那一天,他那簡陋的棺木就安置在這裡。
那天,有數千人穿過這個房間,向這位偉大的文豪行禮告別。
■尋找帶來幸福的綠棍走出故居,向數百米外托翁的墳墓走去,路上有少年人驅著英俊的馬匹緩緩而過。
托翁生前十分喜愛騎馬,即便是在82歲高齡時,還經常騎著他那匹名叫「戴莉爾」的愛馬在莊園裡馳騁。
我們一路高談闊論,遊客中有來自美國和法國熱愛托翁作品的讀者,偉大的文學作品總是穿越不同國族的心靈。
忽然,講解員做停止說話的手勢,然後輕輕指著前面——托翁的墳墓就在10米外的小路旁。
當我親眼看到那座小土包時,不敢相信看到的一切。
這塊森林中的方寸之地,夾在兩條林間小路之間,是托翁童年時代與兄弟姊妹玩耍的地方,他生前就決定要安葬此處。
因為被教會革除教籍,不能安葬在家族墓地,他也拒絕葬禮有任何宗教儀式。
長方形的土包還不到半米高,已被茂盛的青草覆蓋,加上近百年雨雪侵蝕,人工的痕跡蕩然無存。
附近沒有任何標記說明這是托翁的墓地,如果不指示,我們也許馬馬虎虎就走過去了。
這是迄今為止我看過最為簡樸的墳墓——沒有墓碑、沒有雕塑、也沒有十字架,只有旁邊的樅樹和白樺樹在沙沙作響。
托翁的墳墓讓那些帝王宏偉的陵墓顯得那樣醜陋不堪。
那些強迫別人參拜的木乃伊,讓人記住的只有主人的邪惡;而這個隱藏在森林中的小土包,卻以一種超越任何形式的美,與人類一起分享所有幸福與痛苦。
在這片森林裡,童年的托爾斯泰曾經與哥哥一起尋找「綠棍」。
俄羅斯有一個民間故事:森林裡埋藏著一根綠色的棍子,上面刻著一個祕密。
一旦這個祕密揭曉,所有人都會獲得幸福,將不再有疾病、痛苦,大家彼此相愛,都變成兄弟……「尋找綠棍」不僅是一個童年遊戲,可以說托爾斯泰的一生都在尋找這根蘊藏著幸福原理的「綠棍」。
這根「綠棍」不在波良納莊園裡,也不在俄羅斯遼闊的大地上,這根「綠棍」就在托爾斯泰的心中,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這是我在波良納莊園尋找到最大的祕密。
文章與圖片來源:第3220期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613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2000-
www.pct.org.twAllRightsReserved.
poweredbyICPCT.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建置維護
延伸文章資訊
- 1托爾斯泰談幸福 - 博客來
這些思考最終凝練為篇幅龐大的日志式的語錄及文選。 本書即摘選了其中有關「幸福」的部分,共分為十五章,每一章皆圍繞一個主題,如「信仰」、「良知」、「愛」等等,通過 ...
- 2托尔斯泰不仅不是基督徒,其信仰是反正统基督教的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年9月9日- 1910年11月20日)被不少人谣传为基督徒。但事实是,托尔斯泰不仅不是个基督徒,而是个反对正统基督教的异端人士。
- 3記托爾斯泰- 光益- 信仰與生活-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托爾斯泰在一封給農民讀者的信中寫道:「愛上帝,意思是:愛善行和盡可能接近、達到它;愛親人,意思是:像愛自己的兄妹一樣,愛所有的人。我致力做到的正是這一點,也僅僅 ...
- 4追尋「道」的俄國文豪托爾斯泰 - 新紀元周刊
1908年5月的托爾斯泰。(公有領域). 為打開心中的天國,托爾斯泰汲取東西方先哲的思想和智慧,包括東方釋儒道三教信仰文化,尤其深受老子《道德經》的影響。
- 5宗教异见者托尔斯泰的最后时光 - 澎湃新闻
许多东正教的神学家都将托尔斯泰的信仰与佛教和其他东方信仰做过对比。但实际上这种神秘主义与奥普京修道院的隐士们更为接近。托尔斯泰与俄国教会之间有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