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反三[正文] - 成語檢視- 教育部《成語典》2020 [進階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反,推論。

「舉一反三」指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同類的事情。

語本《論語.述而》。

後用「舉一反三」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聞一 ... 教育部《成語典》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舉一反三] 正文修訂本參考資料編輯總資料庫 舉一反三 成  語舉一反三 注  音ㄐㄩˇㄧㄈㄢˇㄙㄢ 漢語拼音jǔyīfǎnsān 釋  義反,推論。

「舉一反三」指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同類的事情。

語本《論語.述而》。

後用「舉一反三」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聞一知十」 典  源《論語.述而》 子曰:「不憤不啟1>,不悱不發2>,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注解〕 不憤不啟: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不去開導他。

憤,心中想了解卻有困難。

啟,開導、教導。

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悱不發: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

悱,音ㄈㄟˇ,心裡有意見想表露卻說不出來的樣子。

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隅:音ㄩˊ,角、角落。

不復也:不再告訴他。

復,再、又。

典故說明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曾說過他教導學生的方法,十分重視求知動機和啟發,他要學生主動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動地依循或死記。

他說:「我教導學生時,他如果不對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時,我是不會去開導他。

如果他不是已經經過思慮,只因困在某個關鍵處,想說卻說不出來時,我是不會去啟發他。

如果我舉一個四方形的東西為例子,我已經提示他一個角,而他卻還不能推想到其他三個角,我就不再教導他了。

」在這段話中,孔子強調了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重要。

缺少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卻無法去自我推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紮實了。

所以一位好老師,他會注重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不但能主動去學習而且還能養成觸類旁通的推論能力。

《論語》原文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就演變成「舉一反三」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書  證 《北堂書鈔.卷九八.讀書》引《蔡邕別傳》:「邕與李則遊學鄙士,時在弱冠,始共讀《左氏傳》,通敏兼人,舉一反三。

」 宋.朱熹〈答胡伯文書〉:「則夫告往知來,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者皆適,所以重得罪於聖人矣。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一.子部.法家類.疑獄集》:「雖人情萬變,事勢靡恆,不可限以成法,而推尋故跡,舉一反三,師其意而通之,於治獄亦不無裨益也。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領會貫通」的表述上。

例句 凡事能舉一反三,正是他學習快速的原因。

真正聰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來,舉一反三。

讀書要求靈活運用,才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對學過的知識,經常舉一反三,就能悟出新知識。

小明反應相當敏捷,只要老師教過的,他都能舉一反三。

熟讀這本方法論,從此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推求眾理。

歷史雖然漫長,但興亡之理如出一轍,舉一反三,雖百代可知。

研究問題,需要廣蒐資料,深入分析,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把二連加四次就是二乘以四,舉一反三,把五連加四次就是五乘以四。

老師說如果懂得這些知識後,就可以舉一反三地知道其他類似的知識。

這世界上有的人舉一反三,一教就會,但也有無論怎麼教仍是頑石難以點頭的人。

你如能把這訣竅弄懂,日後無論學哪一門派的功夫﹐一定都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想要了解本地行情,倒也不必貨比三家,只要挑一家來問價錢,舉一反三,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原來這些招式,和他原來所學的拳法相近,更何況今遇明師指點,他更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步驚人。

辨  識近義成語聞一知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及「聞一知十」都有學習能力很強的意思。

「舉一反三」側重於天資聰慧靈敏;「聞一知十」側重於推理反應敏捷。

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例句○ㄨ真正聰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來,∼。

ㄨ○他向來∼,任何問題只要老師稍作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參考詞語一隅三反 ㄧㄩˊㄙㄢㄈㄢˇ(變)ㄧˋㄩˊㄙㄢㄈㄢˇ yīyúsānfǎn(變)yìyúsānfǎn 猶「舉一反三」。

見「舉一反三」條。

清.黃宗羲〈陳乾初先生墓誌銘〉:「先師深痛末學之支離,見於辭色,乾初括磨舊習,一隅三反。

」 舉隅反三 ㄐㄩˇㄩˊㄈㄢˇㄙㄢ jǔyúfǎnsān 猶「舉一反三」。

見「舉一反三」條。

宋.劉克莊〈祭少奇姪〉:「惟汝幼而穎悟,長而玉立,頎然秀美,見者傾挹;雅俗兼通,《詩》、《禮》蚤習,舉隅反三,觸類知十。

」 觀隅三反 ㄍㄨㄢㄩˊㄙㄢㄈㄢˇ guānyúsānfǎn 猶「舉一反三」。

見「舉一反三」條。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序〉:「進無訪一知二之機,退無觀隅三反之慧,獨學無聞,古人傷其孤陋,捐喪辭書,達士嗟其面牆。

」 ︿回頂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