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井底之蛙! | 哈佛商業評論・與世界一流管理接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常用「井底之蛙」比喻見識淺薄、格局狹隘、自以為是的人。
身為領導人,居高臨下看部屬時,更是經常有這種感覺,而忘了這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這就像老師在自己的 ...
訂閱雜誌我要訂閱
搜尋
推薦關鍵字:內容分類熱門主題所有主題訂戶限定我的帳戶登入首頁培養領導力我們都是井底之蛙!
首頁雜誌2021年9月號-超前部署新人才庫
我們都是井底之蛙!
我們都是井底之蛙!培養領導力李瑞華Swee-HuatLee
2021年9月號-超前部署新人才庫
放大縮小分享PostTweetShareShare
Kuritafshen/Shutterstock放大縮小領導人,居高臨下看部屬,要讓自己變得更謙卑,更高的自我要求,更大的精進空間,否則自己就是另一個維度的「井底之蛙」。
我們常用「井底之蛙」比喻見識淺薄、格局狹隘、自以為是的人。
身為領導人,居高臨下看部屬時,更是經常有這種感覺,而忘了這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這就像老師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比學生的格局高、視野廣,是理所當然的,但跟其他老師比,跟理想的標準比,其實自己就是另一個維度的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源自《莊子》秋水篇的寓言故事,描寫自我感覺良好的河神,第一次看到浩瀚的大海,頓悟自己的渺小與無知,面對海神,自慚形穢。
海神對河神說:「井底之蛙無法理解海的博大,因為受限於生活的空間;夏天的蟬無法理解冰雪的寒冷,因為受限於生命的時間;偏見之士無法理解道的高深,因為受限於所受的教育。
你看見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但大海跟天地相比,就像大山之中的小石頭。
宇宙間數量沒有窮盡,時間沒有終點。
大還有更大,小還有更小。
人所知道的,遠不如所不知道的。
」「井」應該理解為限制我們的「認知框架」,我們常說要跳出框框、打破框框,前提是要意識到自己有框框,意識到「井」的限制,才會有跳出井口的動機,才會探索跳出井口的能力和方法。
同時,要知道我們經歷的不同空間、時間,以及覺悟,所積累的認知框架,其實又是我們思維分辨的參照座標,除了跳出、打破框框,不受其所限,還要能善用框框,要能有意識地打開或關掉框框,就像在我們的智慧手機打開或關掉不同APP一樣。
「井」在企業管理的範圍,可能是角色、背景、專業、職能、組織、地區、行業等因素形成的認知框架,同一公司裡不同的人,因為各自都有自己不同的無形的「井」,自然造成溝通和執行的許多挑戰。
領導人要透過願景、價值觀、文化、策略、結構、流程、科技等各種要素,營造可持續的健康組織生態,把每一個人的小井,包容到企業的大井,同時,又要讓這些小井能保留各自的不同,而且不斷更新精進,幫大家能跳出企業這口大井,看到產業、市場、世界這些更大的井。
領導人還要像莊子寓言中的海神一樣,不要向下比,而是向上比,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謙卑,更高的自我要求,更大的精進空間。
只有領導人把自己的井變大,企業和員工的井也才會變得更...閱讀更多超前部署新人才庫2021年9月
看更多雜誌文章
李瑞華Swee-HuatLee
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
本篇文章主題培養領導力追踨更多關聯主題領導團隊組織管理延伸閱讀
中階經理人必備的六項技能
新官陣亡誰之過?
丹.西安帕
變形金剛領導學
大衛.魯克
威廉.托伯特
混合工作的年代需要全新的領導力培養計畫
朱利安.柏金紹
瑪雅.古卡
史提夫.馬歇爾
關閉登入收藏至
新增資料夾
收藏
查看個人圖書館
分享"我們都是井底之蛙!"URLFacebookTwitterLinkedIn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LinkedIn
分享至Line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了解關閉
延伸文章資訊
- 1井底之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後人將其演化為「井底之蛙」和「坐井觀天」的成語。 在莊子稍後的《荀子·正論》中有「坎井之蛙」的說法,寫道「淺不足與測深, ...
- 2井底之蛙-教育部國語辭典公眾授權網《成語典》資料
編號, 380. 成語, 井底之蛙. 注音, ㄐㄧㄥˇ ㄉㄧˇ ㄓㄨㄚ. 漢語拼音, jǐng dǐ zhī wā. 釋義, 住在井底的青蛙。比喻見識淺薄的人。語本《莊子.秋水》。
- 3井底之蛙的故事,99%的人都理解錯了! - 每日頭條
井底之蛙的故事,我們都聽過!這個故事裡,最可怕的,不是坐井觀天,而是不願意跳出這口井,看看外面更廣闊的世界,並且不接受別人的建議,固執的認為 ...
- 4有時候,做一隻「井底之蛙」未嘗不可 - 人人焦點
說到井底之蛙,我們最直白的理解就是「井底的青蛙」,但是我們的文化典故給它賦予了一個只有中國人明白的意思,那就是形容見識短淺的人。
- 5人到中年的醒悟:我們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