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藝術活動原住民部落-太魯閣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工藝藝術太魯閣族細膩的紡織技藝在原住民中最為發達,豐富的色彩、多樣圖騰、線條具臺灣工藝美學的極致代表;菱形是太魯閣族最具代表的圖騰,常呈現在編織上,菱形就像祖 ... 建置計畫 賽夏族 泰雅族 排灣族 布農族 鄒族 阿美族 卑南族 魯凱族 雅美族 邵族 噶瑪蘭族 太魯閣族 撒奇萊雅族 塞德克族 網網相連   太魯閣族為父系的小家庭組織結構,在家庭或親族間均以男性權威為主;其「命名法則」是採父子聯名制,也就是子女聯父名於自己的名字之後。

  傳統上太魯閣族的男性,婚姻條件是首獵及具有高超的狩獵技巧,其次是守規矩與心地好,有財產及身體強壯則是更次要的條件;女性的首要條件是會織布,其次則為勤勞、會持家及心地好。

  太魯閣族(德魯固;Taroko、Truku)原居住於南投縣仁愛鄉靜觀部落,十七世紀跨越中央山脈遷移至現在的花蓮縣北部一帶,目前人口約27,071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0年04月數據)。

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工藝藝術  太魯閣族細膩的紡織技藝在原住民中最為發達,豐富的色彩、多樣圖騰、線條具臺灣工藝美學的極致代表;菱形是太魯閣族最具代表的圖騰,常呈現在編織上,菱形就像祖靈的眼睛,庇佑著代代子孫。

  刀是太魯閣族生活中不可或缺之重要器具,太魯閣族的鑄刀歷史悠久,較精緻的鑄刀技術是從日治時代才開始發展,太魯閣族的刀形像是個彎月,又被稱為「彩虹刀」,是男人的專屬品;太魯閣族的刀有著泰雅族的實用性,也融合了太魯閣族本身的藝術元素,除實用性也轉型為收藏品及藝術品,並作為避邪之用。

◎傳統紡織  織布的程序是先把苧麻刮成麻絲,再將麻絲搓捻成織線,然後用木灰漂白後,再以薯榔、黑泥染成紅褐色及黑色,晾曬一周方能用於織布,傳統織布法是坐在地上將背帶綁在腰上,並繫住捲布軸,雙腳撐住織布機(經軸),使用的織具包括刀棒(打緯棒)、綜絖棒及梭子等,因為困難度極高,現在太魯閣年輕女子多已經失去這項技藝了。

◎傳統藤編  藤編是傳統太魯閣族男子最拿手的工藝,編器多為生活實用的工具,包括搬運用的背筐,攜帶煙草、煙斗的藤包,儲存用的藤簍,盛物用的糧食盒、濾酒器、水壼等,還有漁撈用的魚籠、魚筌,以及裝飾用的籐帽、貝珠筒帽、腿飾、腰飾等等。

◎傳統樂器  太魯閣族的傳統樂器為口簧琴、木琴為主:口簧琴是太魯閣族最古老的樂器,小巧玲瓏,攜帶方便,隨處可以吹奏。

口簧琴可以在族人自娛時獨奏,或親朋好友齊聚一堂時合奏,同時具有歌謠伴奏的功能,尤其是唱「歡樂舞曲」時,一定要邊吹邊跳。

男子有時也用來彼此較勁吸引異性的注意,男女之間也常以吹奏口簧琴的方式傳達愛意,或藉著口簧琴思念已故親人及遠離的戀人。

◎傳統歌謠  太魯閣族的傳統歌謠大多由一個人自編自唱,鮮少以輪唱或合唱的方式呈現。

音域主要以中低音為主,常用的音只有Re、Mi、So、La;雖然只有四個音階,但是太魯閣族人與山林為伍,學習大自然中的風聲、鳥聲、水聲及各種自然界發出的聲音,譜出優美的歌謠,並且配合歌謠發展出不同形式的舞蹈。

◎神話與樂舞  太魯閣族傳統舞蹈以女性的舞蹈居多,歌謠則大都以隨性哼唱,以即興起舞方式表演,男性的舞步簡單且多以左右前後跨步方式來配合女性的舞蹈。

※太魯閣族歌舞的時機:太魯閣族喜歡一起唱歌或跳舞,其歌舞的時機於場合如下:1. 各種歲時祭儀例如祖靈祭、播種祭、收穫祭等。

2. 舉行婚宴時。

3. 當青年男女在望樓聚集時。

◎神話與服飾  太魯閣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表現創意,並由不同的圖紋來表示民族的特徵,在織物的款式、形制、色澤、紋路及質地上,都隱含著這個民族特出的風格。

太魯閣族是運用服裝上的表現,千絲萬縷的組合出他們的圖騰信仰,和他們紋面的習俗也有關聯。

※衣料-白底夾茶褐色條紋之麻布。

※男子-無袖長至大腿的麻線製上衣、遮褲、胸前纏繞著獵物牙齒、山刀。

※女子-兩片裙、綁腿、肚兜、項鍊。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版權所有  地址:台北市南海路四十七號 電話:02-23110574 隱私權暨資訊安全保護政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