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獨創「合成嗜甲醇菌」 開展溫室氣體利用契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育孝說,透過基因調控而合成的嗜甲醇菌,只要在正常的人體溫度也就是攝氏37度的環境下,就可發揮生物特性,將甲醇吃進體內。

首頁 最新訊息 國內新聞 最新訊息 使用行動裝置,選單列表可左右滑動查看全部 發布單位:行政院環保署 新聞日期:2020-08-18 發布日期:2020/08/21 更新日期:2020/08/21 點閱:5139 中研院獨創「合成嗜甲醇菌」開展溫室氣體利用契機 人類發展史中最大敵人「溫室氣體」即將有解!中研院今(18)日發表研究成果指出,該院已成功修改大腸桿菌基因,讓它成為可以將甲醇轉化成各類對人類生存有助的原料。

研究論文也在今年8月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細胞》(Cell),被譽為「合成生物學的新標竿」。

這項生物界的重要發展是由中研院廖俊智院長帶領的研究團隊所完。

論文主要撰稿者陳育孝博士生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工業界目前已經可以將溫室氣體轉化為甲醇後,產生乙酸和甲醛。

但是這項過程卻必須利用高壓和高溫的製程,而驅動這些設備的又必須用到電力,因此整體算下來,對溫室氣體的減少根本無助,所得到的經濟效益也不佳。

陳育孝說,透過基因調控而合成的嗜甲醇菌,只要在正常的人體溫度也就是攝氏37度的環境下,就可發揮生物特性,將甲醇吃進體內。

未來並透過基因工程進一步擴充其功能。

例如可以將胰島素的基因置入,這隻菌就可以產生胰島素,或是轉化為遍及人類生活的化學產品,如:原料藥、抗癌藥、燃料、人造樹脂材料,以及生物可分解性塑膠材料等;亦可使甲醇取代醣類成為生物工程的原料,避免佔用糧食資源,也為碳循環開闢了更多可能性。

具有工業發展潛力及深度減碳價值。

對一般細菌而言,甲醇具有毒性,但對嗜甲醇菌來說,反而是可加以利用的資源。

由於天然的嗜甲醇菌難以被改造應用,全球科學家競相投入研究,希望以人工合成的方式創造嗜甲醇菌,然而,過去十數年來卻遲遲未獲成果。

此次中研院率先突破,將常見的大腸桿菌改造為合成的嗜甲醇菌,且其生長速率已幾近於天然嗜甲醇菌。

廖院長表示,本次研究的關鍵突破,是以電子顯微鏡、蛋白質體學,以及三種不同的基因定序等技術,發現甲醇在進入一般細菌後,會使細胞內的DNA及蛋白質互相糾纏,導致細胞死亡。

因此,研究團隊展開更嚴密的基因調控,才順利將大腸桿菌改造成嗜甲醇菌。

本研究對生物學及醫學亦有貢獻。

研究團隊在為此細菌基因定序時,偵測到其演化過程中的變異,發現它是透過「基因組拷貝數的變異」(CNV)進化成嗜甲醇菌,即複製自身部分基因,來調控甲醇的使用效率,同時避免甲醇的毒性反應。

基因組拷貝數變異亦常見於癌細胞,因此,這次研究也有助於了解此一現象在相關領域中的意義及重要性。

論文作者為陳育孝博士生、榮昕緯博士、崔昭胤博士生,以及廖俊智院長。

論文全文詳見: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875-8。

這也是中研院近月來第二篇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Cell)的論文。

  資料來源:yahoo!新聞 TOP 國家溫室氣體減量法規資訊網 地址:10042台北市中正區中華路一段83號 總機:886-2-23117722 若有其他環保污染相關問題,請至首長信箱發表,感謝您的寶貴建議 更新日期:2022-04-13 訪客人數:703377 網站維護:環科工程若有網站相關問題請洽[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資訊安全政策 隱私權保護政策 網站安全政策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版權所有請使用1024*768px螢幕解析度及IE6.0以上獲得最佳網頁瀏覽環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