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壹)金剛經法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四個法門,一個是【金剛經】法門,一個是【壇經】「見性成佛」法門,一個是【心經】法門,另一個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
關閉廣告
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
跳到主文
我這幾十年來,躦研佛經,對四部經典,深有心得,因此撰寫為"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
因為知道自己獨自研讀了幾十年的心血,可以幫助修持佛法的人們,省去若干年的辛苦功夫
部落格全站分類:不設分類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Sep11Thu201411:45
壹.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壹)金剛經法門
壹.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壹)金剛經法門 相無相撰
前言
整個般若經典有六百多萬卷,唯上上智的人,或許在有限的若干經卷中,得以觸類旁通而通達佛法,其他的人,則是窮畢生之力也難竟全功,佛或許是為了憐憫大多數的眾生,於是將六百卷的般若經典,濃縮為一部【金剛經】,如果能夠悟解了整個金剛經的深意,就等於讀懂了整部六百卷的般若經典,而且還可以憑恃着這部【金剛經】而修持成佛!因此【金剛經】是想要成佛的人,所必須修習的一部經典,然而【金剛經】的文字雖然人人可以讀得,但是深奧的真義,卻非具有大智慧的人,是不能夠領悟得到的,如果只是依文解字的在名相上打轉,必將終身難解是經深意,那就永遠與佛無緣了!
正如達摩祖師所說的;「夫入道有多門」,是說進入成佛的道路有很多的法門,而筆者雖然經過了四五十年對佛法的摸索,或許是由於自己機緣的缺少,或許由於個人智慧的不足,至今才真實的悟得了這四個法門,然而只要依照這四個法門中的任何一個法門,去切實修行的話,是決定可以成佛的。
筆者如今已經虛度了八十三個春秋,自感來日無多,再想真修、實行,為時已晚,唯有盡人事而聽天命的份了,就因為有感於斯,乃急於將拙文公諸於世,為的是冀望同修們讀後,如果有所契會的話,當可省卻不少年月的摸索工夫,以之用於修行,當可早日成佛,這正是筆者合掌恭敬,衷心祈求的心願,最後普願一切同修皆能夠早日成佛!
這四個法門,一個是【金剛經】法門,一個是【壇經】「見性成佛」法門,一個是【心經】法門,另一個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
然而要受持【金剛經】及【心經】法門,必須先要了解經意。
要悟入【六祖法寶壇經】法門,則必須先了解達摩祖師的【小室六門】,至於【耳根圓通法門】則是筆者自己修習的法門。
甲.如是解讀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筆者依意譯為;決定成佛的法門。
【如是我聞:】
佛入滅時,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尊者問佛:「一切經首置何字?佛答;乃至一切經首置如是我聞等言。
」
因此舉凡佛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四個字,意思是這些話都是佛親口所宣,也是我親自聽到的,全是真實不虛的。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
『一時』是指佛說此經的時候,當時佛在古印度「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地方,與一千二百五十人個德高望重的大比丘(大和尚)在一起。
釋迦牟尼佛證道後,先為眾生說【阿含經】十二年,再說【方等經】八年,又說【般若經】二十二年,【金剛經】是在說【般若經】十幾年時說的,算起來已經是佛說法的三十幾年了,在這三十幾年中,僅僅出家追隨佛着住在一起的男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人之多,這些弟子雖然都已修到阿羅漢果位,仍然追隨着佛陀,這已經說明他們並不只是些自求解脫的人,乃是發心成為菩薩而去度生的人,因此被尊稱為大比丘(大和尚)。
『爾時』是指佛說【金剛經】的那一天。
『世尊』是佛的尊稱。
『食時』大約是接近正午的光景,是出家人乞食的時候。
『著衣』是說當時的出家人,只限保有三套衣服,一套是平時起臥、工作時穿的便服,梵名安陀會,由五條布做成。
一套是做法會和外出穿的外出服,梵名鬱多羅僧,由七條布做成。
一套是大典時穿的禮服。
梵名僧伽黎,由二十五條布做成。
這時因為是出外乞食,所以換穿外出服。
在這裡筆者願略作說明,佛住世時,僧衣全都是用撿拾來的破布,洗滌乾淨,剪去破爛毀損的部分,用餘下堪用的布條縫製而成的。
『持鉢』是手拿著鉢,鉢指的是佛弟子拿着自己的用鐵或是陶瓦製成的鉢,各人因為食量的大小有所不同,所以各自拿着自己的或大或小的飯鉢。
為什麼出家人要持鉢呢?因為(1)是過去、現在、未來佛法如此的規定,(2)是有別於當時其它宗教用手捧而食之的不良習慣,(3)是不同其它乞丐胡亂就食的不雅形象,(4)表示永遠是承受世人布施功德的器皿。
又佛不允許佛弟子保有金銀鉢,是恐怕因此而生「貪」念的原故。
佛不允許佛弟子保有木鉢,是因為木鉢容易發莓、骯髒的原故。
佛只允許佛弟子使用鐵、瓦等所造成的缽,而佛自己使用的則是石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當時佛與千二百五十徒眾,都是住在給孤獨園中,孤獨園在舍衛大城東南方五六里處,所以說是進入到舍衛大城去乞食。
當初佛所以要出家人必須乞食的原因,佛曾告訴智光菩薩,出家的佛弟子要經常乞討飯食,既使因此失去身命也不能夠斷了乞食的心,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都要依靠食物為生,所以出家菩薩常行乞食為生,有十個好處,那十個呢?(1)是常乞食得以活命,同時出入自由,不被它羈絆住。
(2)是乞食時,都是先說善法,讓施主起善心,願意施捨,然後才乞討。
(3)是對那些不肯施捨的人,也要生起大慈悲心,告訴他們布施可以得到什麼福德,使他們得以聽到正法。
(4)是依照佛所教的乞食,可以增長持戒的品德,讓自己能夠福德圓滿,智慧無窮。
(5)是常乞食,七慢九慢自然會消失。
(6)是因為將來能夠成為如來,度盡一切眾生,所以應受世間的供養。
(7)是佛弟子因此得到不少修習佛法,住持三寶的時間,修持有成便能夠救度眾生。
(8)是乞食時不起希望求得的心,無論求不求得到,都要讚美歎服這些人,以增長自己的謙恭心。
(9)是挨戶乞食,不分貧富,以增長自己的平等心。
(10)是常乞食,為諸佛所歡喜,由於這些緣故可得一切智(佛智),是最好的成佛因緣。
其實,出家人保有三衣,乞食為生,是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以及生活方式降到最低層面,於是再也沒有什麼好失去的,因此少了許多煩惱,是有利於自身修行的。
同時又因為自知「身貧心不貧」,所以才能夠安貧樂道。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
佛在世時,與所有比丘們過着一樣的生活,到了要吃飯的時侯,一樣的穿着外出的衣服,拿着飯缽到舍衛大城去,在城中挨家挨戶乞食,不論貧賤,都給他們因為布施而種下善因的機會。
佛制乞食一次,只能乞到七家為止,不管乞到乞不到,都不再乞食。
乞食完畢,便回到原來住處的給孤獨園中。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
吃過所乞得的飯食後,便收起外出服,換上便服,洗淨飯鉢並且收好,又由於比丘多是光着腳走路的,為什麼要光腳?因為當時印度人都是穿皮鞋,出家人因為不忍心穿著用動物皮做成的鞋,所以才光着腳走路,因此飯後還要把腳洗乾淨,然後再敷設好座位而安然的坐下來。
看了這段經文,讓人感覺到佛從早晨為弟子們講經說法,到了接近中午的時候,和弟子們一起去乞食,乞食後就回到給孤獨園的住處,食後自己收拾好自己的衣、鉢,洗完了自己的腳,鋪好了自己的座位,然後雙盤腿的坐下來,這是和弟子們過着同樣嚴守戒律的生活,並不因為自己是佛陀而有什麼不同之處,如此的平易近人,又是如此的安詳自在,雖然是佛,卻不住佛「相」,這種身教,遠勝於千叮萬囑。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在僧團中,凡是年高德邵或是通達佛法或是德行圓滿的僧人,都可以稱之為長老,這時在大眾中有一個名為須菩提的長老,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因為印度天熱,所以習俗上可以露出右肩,然後跪下去,他們下跪的方式是只跪下右腳。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雙手合掌,原為印度人表示致敬的禮儀,佛教沿用合掌來表示一心歸敬的意思,於是雙手合掌,恭敬的向佛說道:希有世尊!為甚麼說世尊(釋迦牟尼佛)為希有呢?因為只有世尊宣說的佛法,才能夠救度一切眾生到佛的法界去,所以說為希有(稀有)。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
如來善於護持所有菩薩的內心不受外力的侵擾,永存正念,直到成佛。
善於囑託所有的菩薩以法傳法,冀能佛法永續,使一切眾生能夠得到救度。
什麼是菩薩?菩薩是以大智慧上求佛道,用大悲心以佛道下化眾生的聖人。
其位階高于阿羅漢而僅次於佛。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
佛說道;善哉!善哉!須菩提!如你所說的,「如來」真的是善於護念諸菩薩,善於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
你如今要仔細認真的聽好了,我自當為你解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善男子、善女人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如來的心),應該如我所說的這樣取住自心,這樣的降服自心!
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
首先要知道,我們這個世間(佛教化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一切事物都是相對性存在的世界,有「天」相對的有「地」,有「明」相對的有「暗」,有「白」相對的有「黑」,有「長」相對的有「短」,有「大」相對的有「小」,有「清」相對的有「濁」,有「善」相對的有「惡」,有「樂」相對的有「苦」,有「生」相對的有「死」,就拿「白」與「黑」來講,沒有「白」便彰顯不出「黑」來,沒有了相對的「黑」,「白」也不再成其為「白」,對不?同理,沒有「生」,便彰顯不出「死」來,沒有相對的「死」,「生」也不在成其為「生」了,所以說我們這個世間(三度時空的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性的存在着的,這是第一種型態的存在。
而超越我們「世間」的所謂「出世間(四度時空以上的世界)」,也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所證入的世界,稱為是「極樂世界」、小乘的「涅槃」,或是大乘的「有餘涅槃」等,那裡便是絕對性存在的世界,在那裡只有「生」沒有「死」,只有「樂」沒有「苦」,只有「清淨」沒有「雜亂」,只有「整體性存在的大我」,沒有「個體性存在的小我」,這是第二種型態的存在。
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稱為「佛法界」,或稱為「如來」,是超越了「世間」,也超越了「出世間」的,也就是說既超越了「相對性型態的存在」,也超越了「絕對性型態的存在」,因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受限於「相對性型態的存在」與「絕對性型態的存在」,而是既非「相對性型態的存在」也非「絕對性型態的存在」,乃是「相對性型態的存在」即是「絕對性型態的存在」的,一切平等的第三種型態性的存在。
換個面向來說,超越了「世間」的「萬有」便是「空」,再超越了「世間」的「空」就是高一層次的「出世間」的「不空」,又再超越了「出世間」的「不空」,就到了最高層次的「佛法界」,是空無所空的「真空」,「真空」便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稱為「佛」、「法身佛」、「如來」等等,也就是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一切平等的境界。
因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發成「如來」的心。
『唯然。
世尊!願樂欲聞。
』
是的,世尊!我非常樂意的想要聽佛解說。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
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諸位發心成佛的大菩薩們,應該這樣去降伏其心。
那就是,對於「欲界」的一切眾生之類,如卵生的禽類,如胎生的人、獸類,如濕生的蟲、蟻類,如化生的地獄眾生等,對於「色界(離淫欲、食欲,但有身形可見)」中「有想(神鬼、精靈)」與「無想(以無心想為果)」等的眾生,對於「無色界(無身形可見,只有心識)」的「非有想非無想」等的眾生,也就是說是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一切六道中的眾生,我都要使他們滅盡生死輪迴之苦,而將他們救度到「無餘涅槃」中去。
什麼是滅度?「滅」是滅除人世間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迴之苦,「度」是將一切眾生度到「無餘涅槃」去。
什麼是「無餘涅槃」?大乘的涅槃有兩種,一種是「有餘涅槃」,另一種是「無餘涅槃」。
所謂的「有餘涅槃」是說;證得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果位的聖人,已經離「相(有)」而超越了「世間」,於是見到「出世間」的「非相(空)」,這個「非相」,不但是只有永恆的「生」,沒有「死」,而且還是只有喜樂,沒有煩惱的天堂,因此命終後便安住其中,因為自利而沒有利他,所以不能夠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有再回到「世間」,努力的從事救度苦難眾生的工作,然後才能夠得以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此稱為「有餘涅槃」,達摩祖師說為「中流」,意思是彷彿去到「彼岸」的中繼站。
所謂的「無餘涅槃」是說;大菩薩們,離「世間」的「相(有)」後而見「出世間」的「非相(空)」,於是證見「有餘涅槃」,然後再超越了「出世間」的「有餘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便會現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餘涅槃」。
在佛經中有許多處曾經提及「有餘涅槃(出世間)」是整體性的存在,同時根據「相對論」,也證實「出世間(四度時空以上的世界)」真的是如此的,至於超過「出世間」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則是超越了個體性存在與整體性存在的限制,而是既可以是整體性存在的「如來」,也可以是個體性存在的「諸佛」。
【大智度論】:『是菩薩有二種: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
得無生忍法,斷諸煩惱,捨是身後,得法性生身。
』
其意思是;菩薩有二種,第一種是有生有死的肉身菩薩,第二種是證入無生忍法(安住於本性中),於是斷除了一切煩惱,等到命終,丟掉這個肉身後,得以成就為法性生身(佛法身、如來)。
【達摩悟性論】:『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
意思是;生證有餘涅槃,是說雖然尚有肉身存在於人世間,而心已經和「佛」一樣的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狀態,命終後,回歸無生法忍(安住於佛法界、如來)中。
【耳根圓通法門】:『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分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生同一悲仰。
』
意思是;既然命終,「佛性」現前,於是超越了有生死輪迴之苦的「世間」和永生常樂的「出世間(有餘涅槃)」,而到達了「佛法界」,覺性(佛性)十分圓明,獲得兩個殊勝無比的事,一個是上與諸佛的本妙覺心合而為一,同成「如來」,因此和「如來」具有同樣大慈的力量。
另一個是下和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向中,一切天、人、夜叉、畜生、餓鬼、地獄中的眾生,同樣的感受到他們仰望着脫離痛苦的心情。
這也就是說在「佛法界」中,既可以與「如來」合為整體性的存在,也可以與眾生同為個體性的存在。
【六祖法寶壇經】:『心量廣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意思是;心量廣大,大到徧及十方法界,也就是說菩薩證入了「佛法界」,是「如來」的展現。
因此應用到救度眾生時,了了分明的知道這一切,因為在「如來」的世界中,一切完全平等,「世間」個體性的單獨存在,即是「出世間」的整體性的存在,而「如來」則是超越了「世間」個體性的存在,也超越了「出世間」的整體性的存在,所以在「如來」法界中,是另一種型態的存在,那便是一(整體性的存在)便是一切眾生(個體性的存在),一切眾生(個體性的存在)就是一(整體性的存在)。
因此能夠自由來去於十方世界中,無論是身、心的運作,都沒有滯礙的地方。
也就是說「如來」的法界中,既是整體性的存在,也是個體性的存在。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是善男子已生如來法身中,與諸如來同一名號。
』
意思是:這個大德已經出生在「如來」的法身(佛法界)中,和諸如來(諸佛)同一名號(同稱為如來)!
【永嘉證道歌】:『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來合。
』
意思是:一性(佛性)圓通一切性(自性),一法(整體性存在)遍含一切法(個體性存在),有如一月普現一切水中月,一切水中月攝歸天上月,諸佛法身(整體性存在的如來)進入我自心中的「本性(個體性存在)」中,於是我自心中的「本性」,便與諸佛共同融合為「如來」。
【金剛般若疏第四卷】:『此人非凡夫眾生故言非眾生。
而是聖體眾生故言眾生也。
非聖體眾生故非聖。
是聖體眾生故非不聖也。
』
意思是;這人不是一般凡夫所謂的眾生,所以說為「非眾生」,而因為是聖體(佛法界)的眾生,所以說為「眾生」。
凡不是聖體(佛法界)的眾生,便是非「聖」。
凡是聖體(佛法界)的眾生,就不是「非聖」而是「聖」了。
【大般若經】:『一切如來。
同在一處。
自性清淨。
無漏界攝。
』
意思是;一切如來(此處指諸佛),同在一處,自性清淨,歸於無漏界(佛法界)。
【自在王菩薩經】:『是故自在王!若菩薩欲得見佛,應如我見燃燈佛,以諸法一相故。
云何一相?如我身與燃燈佛身亦如是,如燃燈佛身與我身亦如是,一身故。
以不二不別。
入一法相。
』
意思是;因此自在王!你要知道,如果菩薩要見佛(如來),應該如同我見燃燈佛現那樣,心中諸法一相(平等),為什麼說是一相?如我和燃燈佛也是一相,燃燈佛和我也是一相,同是一個「如來」身。
因為不二相,不分別的原故,便可以回歸到同一法相(佛經中法相與法性多所混用,法性即是如來)中,也就是和諸佛同成為「如來」。
筆者註:「一相」就是唯一的「實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又「實相」中一切平等。
由「不二之法」證見自心中的「本性」,命終後,便能夠回歸到「佛性」中,與諸佛同成「如來」了,「如來」就是一相!所以說「如燃燈佛身與我身亦如是,一身故」,因為在佛法界無二無別,佛佛一體的原故!
【攝大乘論】:三卷『如是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
世親釋十卷十六頁云:今當顯示由此因緣,應知諸佛雖同法身;而或成一,或復成多。
應知一者,法界同故;諸佛皆同法界為體。
』
意思是;這些諸佛,同成為一個法身(如來),而佛有多個,世親菩薩釋十卷十六頁中說;如今應當顯示由於這個因緣,便知道諸佛雖然同成一個「法身」,然而或成一佛,或又成為諸佛,應該知道所謂的一,是在法界中同為「如來」,諸佛都同以「佛法界(如來)」為自體。
也就是說法身佛的「如來」,超越了個體與整體的限制,是另一種既是整體性的存在,也是個體性的存在的境界。
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加來道雄的一個試驗,和霍金(stephenhawking)的一段結論得到的驗證,在科學上也證明了,超越我們這個世界的(4d)以上的世界,是一個整體性型態存在的世界。
在「世間」中,是個體性型態的存在。
在「出世間」中,則是超越了「世間」的個體性型態的存在,而是整體性型態的存在。
在「佛法界」,則是超越了「世間」個體性型態的存在,也超越了「出世間」整體性型態的存在,因此沒有個體性型態的存在與整體性型態存在等的限制,而是另一種型態的存在,那便是既不是個體性型態的存在,也不是整體性型態的存在,而是個體性型態的存在,即是整體性型態的存在,這樣一切平等的境界,也就是另一種型態存在的「如來」法界。
現在再回到釋經去。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
大菩薩這樣的將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滅度到「無餘涅槃」去後,其實並沒有「眾生」得以度到「無餘涅槃」中去的心念,因為沒有心念,便沒有「相」,這裡的「實」字重點在於眾生。
因為菩薩心「清淨」無「相」,所以才能夠終日度眾生,而終日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在這裡佛是講給初心菩薩聽的,只要再能夠修到自心「無相」,便是大菩薩了!
那麼善男子、善女人又該怎麼辦?佛對初心菩薩說的「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當中的眾生,又何嘗不是要眾生滅度自己心中無量無數無邊的「妄念」?既然初心菩薩「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便成為大菩薩了。
那麼眾生「如是滅除無量無數無邊妄念」,當然也就成為初心菩薩了,這是不言而喻的事!
為什麼佛陀不講「如是住」而只講「如是降伏其心」?因為妄心降伏了,真心自現,真心本不動搖,也就無所謂的住與不住。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為什麼?須菩提!如果菩薩認為滅度眾生的是我,便是有我相,如果認為眾生是被滅度的對象,便是有人相,如果認為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便是有眾生相,如果認為滅度眾生到了無餘涅槃(如來的境界),便是有壽者相,心中有「相」則連阿羅漢都不是,更別說是菩薩了。
菩薩是什麼?簡單的說,菩薩所以發心要「上求佛道」,只是為了要「下化眾生」,是超越了那些聲聞、羅漢等「上求佛道」只是為了自己得以受用「有餘涅槃」的永生常樂而已,因此菩薩的位階僅次於佛。
「相」是什麼?「相」是佛教的術語,指的是一切事物的形態、相貌。
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五光十色,光怪陸離的所有事物都是「相」,耳朵聽到的各種聲音、言語都是「相」,鼻子嗅到的各種氣味都是「相」,舌頭嚐到的一切酸、甜、苦、辣、鹹等的味道都是「相」,身手觸摸到的各種感覺都是「相」,心中所有的思想、信仰、主張、甚至幻想到的一切都是「相」,簡單點說,舉凡被知道的和被想得到的都是「相」,這些「相」都是每個人後天的經驗和認知,由於每個人後天生長的環境和遭遇不同,因此每一個人的所知所想的又是千差萬別,如果想要一一歸納、羅列出來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佛教用一個「相」字來代表,為的是便於說明。
在此,為了方便了解經意起見,先釐清幾個概念。
1.黑格爾辯證法所謂的正、反、合,簡單的說就是否定再否定的結果,反而變成了肯定,也就是數學上的負負得正的道理,其實在他之前,佛經上早就有了。
佛經中所謂的「不一不異」,「不」的意思是否定,「一」是指絕對性型態存在的「出世間」,「異」是指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間」,整個的意思是,不一是(否定)絕對性型態存在的「出世間」,不異是(否定)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間」,否定再否定的結果,則是既非「世間」也非「出世間」的,可以肯定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如來」,而在「如來」法界中,是超越了「絕對性型態的存在」與「相對性型態的存在」的第三種型態的存在,既不是「相對」,也不是「絕對」,而是不再受到非「此」即「彼」以及有「此」無「彼」這兩者的限制,而是另一種,「此」即是「彼」,「彼」即是「此」的一切平等的存在型態,也就是說「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間」即是「絕對性型態存在的出世間」的境界,這就是最高的「如來」法界!。
再換個面向來說,在第一種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間」中,有「此」又有「彼」。
在第二種絕對性型態存在的「出世間」中,只有「此」,「彼」等於零。
而在第三種型態的「如來」法界中,是既沒有「此」也沒有「彼」的境界,故佛經中說為「不生不滅」等。
又因為沒有「此」,所以「此」等於零,因為沒有「彼」,所以「彼」等於零,既然「此」等於零,「彼」也等於零,那麼可以說為「此」即是「彼」,因此本經中,說為「x即非x」!
「此即是彼」,在我們這個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間」是矛盾的,不能成立的,但是在「如來」的法界中,根據上述的理論是成立的。
反過來推其成立的理由,因為「世間」與「出世間」都是「相」,如前所述,離一切「相」後見其「性」,其「性」是空無所空的「真空」,「真空」中一切歸0,「此」也是0,「彼」也是0,因此「此即是彼」是可以成立的!
2.佛經上的「不」、「不住」、「離」以及有時當做動詞用的空掉了的「空」,都是否定的意思。
拿離「相」來說,離開了「相」,也就是否定了「相」,結果是「非相」,再離「非相」也就是再否定「非相」,其結果是否定再否定後,反而是肯定的「相無所相」的「實相」,「實相」就是「如來」。
用「生死輪迴之苦」代換「相」,不住「生死輪迴之苦」,也就是否定了「生死輪迴之苦」,其結果是「永生常樂的有餘涅槃」,再否定「永生常樂的有餘涅槃」,便是肯定的「住無所住」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如來、無餘涅槃」。
用「空相」來代換「一切相」,首先說明什麼是「空相」?當離「相(有)」後,本來應該就是「非相(空)」的,但是沒有了「相(有)」,那麼「非相(空)」也不再成其為空了,這正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於是「非相(空)」也就這樣的不在了,變成什麼都沒有的情境,也就是俗話所說的空,但是這個空不是佛法上的「空」,佛法上的「空」是離開一切「相」的,現在這個空,依然是個被知道的「相」,不然你怎麼知道是什麼都沒有的情境呢?因此這個空只是個「空相」而已。
因此空掉了「空相」,也就是否定了「空相」後,才是徹底的「離一切諸相」,其結果是「不空(有餘涅槃)」,再空掉「不空(有餘涅槃)」,也就是再否定了「不空(有餘涅槃)」,結果反而是肯定的「空無所空」的「真空」,「真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無餘涅槃」。
3.「如來」的智慧與能力,不是我們世人所可以想像的,正如二度時空的螞蟻,無法想像我們三度時空中眾生的智慧與能力一樣,因此「如來」創造宇宙,就應該像我們造一個螞蟻窩樣的簡單。
4.我們3d的世界,是相對性存在的世界,超越了我們3d以上的「有餘涅槃」是4d以上的絕對性存在的世界,再超越了「有餘涅槃」就是「佛法界(如來)」了,因為「佛法界(如來)」超越了相對性與絕對性,所以既沒有「相對」的「彼」、「此」,也沒有「絕對」的「唯此」、「唯彼」,而是「此」即是「彼」,「唯此」即是「唯彼」這樣的另一個一切平等的境界,這個一切平等的境界,就是「如來」法界的真面目!
換個面向來說;這裡所說的「世間」,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有「此」即有相對的「彼」,「此、彼」的分別性是百分之百的,是第一種相對型態存在的世界。
「出世間(有餘涅槃)」則比「世間」向上超越了一層,是有「此」無「彼」的世界,因為只有對「此」的分別,所以其分別性是百分之五十的,是第二種絕對型態存在的世界。
「佛法界」是又比「出世間」向上超越了一層的最高層,因為沒有「此、彼」的分別,所以其分別性是百分之零的,也就是說是不分別的,是第三種型態存在的世界,是「此」即是「彼」的境界。
然而千萬別誤會不分別是不會分別,或是不知分別。
我們這個「世間」以及超越我們的「出世間」都是被我們的「真心」所知道的,凡被知道的都是「相」,是「相」就有大小、黑白、方圓、短長等等的分別。
那麼我們的「真心」能被我們知道嗎?不能,因為我們的「真心」是那個能知者,如果能夠被我們知道的話,那它就不成其能知者了,因此「真心」不能夠被找到,但是當我們證悟時是會自行現前的,「真心」的特性就是不分別,我們能夠修持到不分別,「真心」自現!
5.試想,在人世間的一切事物,所持有的時間與永恆來相比,幾近於0,人世間的一切事物,全不過黃粱一夢而已,那值得我們去捨命追求和擁有?我們所應該追求和擁有的,是進入四度空間以上的世界才對。
而進入四度空間以上世界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身、心不動,身不動是空間不動,心不動是時間不動,身、心不動就是四度空間以上世界的入口!那麼又怎樣才能夠身、心不動?先要心中無「相」,無「相」就是「空」,然而「空」依然是被知道的,是個細微難察的「空」的「相」,因為一被知道,心中便有了「空」的觀念,一有「空」的觀念,心就動了,所以連這個被知道的「空」,也要空(當動詞用)掉,便是「不空(有餘涅槃)」,然而「不空」依然是被知道的,不然怎麼知道那是連「空」也空掉的「不空」?因此再空掉「不空」,便是空無可空的「真空」,「真空」就是以「真空」為身的無形無相的「如來」!
那麼又如何能夠做到身心不動的地步?修行禪定便可以做到。
禪定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在【楞嚴經】中,文殊菩薩說:『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也從中證,非唯觀世音,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
意思是,這個法門,是如過去微塵那樣多的數不清的諸佛,一路修行到大涅槃(無餘涅槃、佛法界、如來)的法門,過去所有的如來(此處指諸佛),都已經因為修這個法門而成為法身佛的「如來」,現在諸菩薩,修這個法門,能夠使自己證入圓明(圓明了知自己的本性),未來修行人,也應該按照着這個法門來修行,我也是從這個法門中證入的,不是只有觀世音菩薩而已,誠如佛世尊問我,這個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才是末劫中,希求出離世間,能夠證入大涅槃的方便法門?
筆者認為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確實是最方便的法門,請詳拙撰「管窺耳根圓通法門」。
因為每個眾生的因緣不同,所以適合自己的禪定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凡是能夠讓身、心達到不動的禪定,都是好的方法。
在我們的3d世界中,一切是相對性存在的世界,也就是二元對立的世界,有正面的善,必有負面的惡。
在4d以上的「涅槃(出世間)」世界,是絕對性存在的世界,也就是一元獨立的世界,只有正面的善,沒有負面的惡,但是佛(法身佛、如來)的世界,是超越了我們人世間的二元對立,也超級了「涅槃」的一元獨立,因此既不是二元對立,也是一元獨立,乃是「二元對立」即是「一元獨立」的第三種型態的的存在。
換個方式來說;「如來」是「真空」的,「真空」中一切歸0,也就是說一切是平等的,因此二元對立歸0,一元獨立也歸0,於是二元對立即是一元獨立,一元獨立即是二元對立,那是0等於0的恆等式,是不矛盾的。
然而「如來」的「真空」,並非一無所有,而是存在着無限的大能,能夠生出萬有(宇宙及其中的一切)。
現今的物理學家,認為宇宙生於「真空」,稱為量子真空,在量子真空中雖然不含物質,卻是充滿了各種類型的「波」,如電波、光波等等的能量,這些能量依照愛因斯坦的的公式,可以轉化為物質粒子,萬物因而生成,這個「真空」有無限的能量,卻是無形無相的,與佛法所說的「如來」是以「真空」為身,以及「實相無相」是如同一轍的!
再者由於「法身佛、如來」,是超越了「有餘涅槃」的層次,是無限的大能,因此這個能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變現一切事物(能量與物質可以互變),當然也可以自由出入一切十方世界,救度ㄧ切眾生了!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
「復次,須菩提!」
再其次,須菩提!。
「菩薩於法」,是說菩薩對於「法」。
什麼是「法」?凡是有形像可以看得見的「物」,以及沒有形象可以看得見的「事」,在佛法中都稱為「法」,換言之,凡是被知道的一切有形無性的事事物物都是「法」,「法」的樣子就是「相」。
「應無所住」,這個「住」與「執著」、「取」、「取住」同一個意義,便是身、心停留、居住、依附其上的意思,一般都解釋為有所執著便是「住」。
通常的情形,眾生的心都是「住」在「法」的「相」上,因此分別心便隨「相」而生,於是導致了眾生有好、惡、取、捨等心,好的要取,惡的要捨,取、捨之間,如果損及其他眾生的話,業因便由是而造作了出來,以致命終後,受到輪迴六道的業報。
如果能夠「無所住(離)」於一切「法」的「相」話,那麼以後的一切便不會發生了。
但是為什麼要離「相」而不是除去「相」?因為有些「相」是除不掉的,譬如碰到一座極大的山擋住了去路,因為極大的山是除不掉的,所以只好離開大山繞道而行一樣,「相」既然除不掉,那只有讓我們的心離開「相」的這一條路了!
離開「相」的方法,就是要讓我們的心「不住(離)」相,便不會生出好、惡、等的分別心來,就不會去取、捨,不去取、捨即不會造作業因,沒有業因也不會再受到生死輪迴的業報,這就是「應無所住」的意義所在。
「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
佛要菩薩常行布施,但是心要不住(離開)色「相」的去布施,不住(離開)聲、香、味、觸、法等「相」去布施,於是心中便沒有了「相」,隨「相」而生的「分別心」也就無從生起,因此在布施時,能夠沒有親人或敵人、種族或膚色、人類或是非人類等的分別,對於所有需要救助的一切眾生,都會竭盡所能的、無條件的、一視同仁的去救助他們,既不會有希求他們任何回報的心,也不有希求上天因為自己布施而賜與福報的心,總而言之,是用「只是耕耘,不問收穫」的心去布施,便是不住「相」布施了。
那麼什麼是布施呢?在大乘時代,布施是六波羅蜜之一,布施又分成財施、法施、無畏施,更擴大了布施的意義,第一種的財施是資助眾生,又分為內財布施與外財布施,內財布施便是捐贈自己身體的各種器官,如眼角膜、心臟、肺臟、腎臟、骨髓、皮肉等,外財布施就是捐贈自己身外的財物,第二種是無畏布施,便是使得眾生離開身心的痛苦,找到無所畏懼的快樂。
第三種是法施,就是隨順眾生的根器,針對他們的迷惑、缺失,講說佛法,期使眾生能夠消除迷惑,改正缺失,隨順佛法,得以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到達永生極樂的佛土,或者進而與諸佛同成「如來」。
布施真正的意義,是在於求得自、他都能夠因為布施,得以捨棄「貪」心,助長「慈悲」心。
而且布施還涵蓋了其它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因為如果持戒持的好,決不會做傷害別人的事,那麼別人不會怕你。
如果能夠忍辱,不會與別人起衝突,別人也不怕來親近你,這些便是無畏施。
如果你教導別人佛法時,不但自己要精進才能夠勝任,也要督促學法的人精進的修習禪定,用本有的智慧去悟見本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法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須菩提!菩薩就應該像我說的那樣去布施,為什麼呢?如果菩薩離「相」而去布施的話,這個離「相」而布施的福德,是大到不可思量的。
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所以這樣說,為的是鼓勵善男子、善女人布施時不住於「相」,能夠不住「相」的話,不但可以得到生為人、天的極大福報,進而能夠成佛,其福報就更大的不可思量了!如果只是為了求得福報而去布施的話,那就是住「相」布施,而不是不住「相」布施了!
其實,你只要對「相」不去分別其好壞、善惡、是非、黑白等等,便是「不住於相」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到有多麼大嗎?
其實,去思量虛空也是使自己心量擴大的方法,當自己的心量能夠周遍宇宙時,便與「如來」同一體了!
【不也,世尊!】
不可以思量到有多麼大的,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須菩提!南、西、北、方,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等四維以及上下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到有多麼大嗎?
就目前天體科學所知道的,在太陽系中,類似地球的恆星有數百個,在銀河系中,類似太陽系的有四千多億個,在宇宙中類似銀河系的有十四億多個,而宇宙在如來(佛法身)中也只是滄海中的一粟而已,古人因為沒有無限大的數學概念,所以借用虛空來表示「如來(佛法身)」是無限大。
由此想來我們是多麼的藐小!在我們這樣藐小的人生中,所有的悲歡離合又是藐小中的藐小,有什麼值得去計較的?
【不也,世尊!】
不可以思量到有多麼大的,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
須菩提!菩薩不住(離)相而布施的話,其福德也像虛空那樣大的不可思量。
什麼是福德?一切善行,所得到的福報,都稱為福德。
但是這些福德只能夠得到生為天、人的福報,是可以思量的。
唯有菩薩因為不住於「相」而修證成佛,這個福德才是大的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
須菩提!菩薩只要如我所教的,度生無度相的修慧,『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的修福,就成佛可期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可以像如今見我一樣的,也可以見到如來的的身相嗎?
在大乘佛法中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或應化身佛),法身佛是佛的本體或本性,在本經中稱為「如來」。
報身佛是為了相應大菩薩們的機緣,在法身佛本體中顯現出來,具足萬德莊嚴的身相,譬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報身佛。
應身佛則是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在法身佛本體中顯現出來的身相,通常佛經中說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指的就是應身佛的身相莊嚴。
釋迦牟尼佛即是應身佛。
所以報身佛、應身佛都有身相,可是法身「如來」是無身相
此處佛為什麼非常突兀的問起這個問題?或許佛陀心想,我教菩薩不住「相」,而我這個人也是「相」,我的言教、身教都是「相」,你們會不會有所疑惑,難道對我的言教與身教也不住於「相」嗎?於是佛陀故意引出這個話題,藉由和須菩提的問答,用以應機教導這些弟子們。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
不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是不可以「身相」得見的,為什麼?因為「如來(此處指佛)」所說的「身相」,指的是「色身」,「色身」是「相」,「相」是緣聚則生,緣散便滅的,只是虛妄的暫時存在而已,不是那個永恆不變的「法身、如來」,「法身、如來」是「性」,「性」是無形無相的。
既然「相」是虛妄的,便不應住心於「相」上。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佛告訴須菩提:不僅是「色相」而已,舉凡一切外在所被見到的,以及內心所能夠想像得到的種種有形無形的東西,全是「相」,都是虛妄不實的,所謂的虛妄,是說只是暫時的顯現,所謂的不實,是說不能夠永恆的真實存在。
為什麼說「相」是虛妄的呢?因為一切的「相」都是不斷的隨「緣」而變。
譬如一朵花,它因為種子落在土中,經過陽光、水、空氣的作用而成長為一朵花,這些種子、土、陽光、水、空氣的作用都是「緣」,再看這朵花,由種子到花開花謝,都在不停的變動着,因此它只是有限時間內的展現,不能夠長存,所以說它是虛妄不實的。
花是有形的物質,固然如此,那麼無形的非物質呢?比如我們喜歡一個人來說,喜歡是無形的非物質的,我們小時候喜歡的人,長大後不一定還會喜歡,現在喜歡的人,將來也不一定會喜歡,因為周遭的環境在變,人與人的關係也在變,由於這些「緣」的變動,我們的喜歡也在變動,只要能夠變動,便也是虛妄不實的。
既然「相」是虛妄不實的,我們便不應該將心放在「相」上,而是應該去證見那個真實不虛的「實相、如來」。
現今的科學,已經能夠幫助我們佐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就拿眼睛看到一朵花來說,我們看到一朵花時,花並沒有進到我們的心中,而是光線照射到花上,花又將光線散射到我們眼睛的視網膜上,形成影像,同時帶來了光波的波長,我們的視網膜,選擇性的接受了我們眼睛所適合接受的波長,然後經由我們的視神經傳送到大腦的視覺皮層去,在那裡有無數的應對形狀、顏色、速度等等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就生出與之對應的一朵花出來。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這段過程中,花是從看花人的視網膜處,經過視覺神經系統才在我們心中產生的,就拿顏色來說,這朵花只是反射光波長度分佈的情形而已,並沒有一朵花的顏色直接進入我們的心中,是我們自己根據這些反射來的光波所帶來的資訊,在自己心中生出這朵花的顏色來的。
同時,如果我們眼睛有色盲或是弱視的話,和正常的眼睛在自己心中生出來的花的顏色又不一樣,這也說明了一件事,如果花是直接進到我們的心裡,那麼無論是色盲或弱視的人,或是眼睛正常的人,在自己心中所生出來的花應該是一樣的。
如今既然不一樣,那就說明花是由各人自己心中所生出來的,才會因為眼睛是色盲、弱視或正常等的不同,而在自己心中生出顏色不同的花來。
耳朵聽聲音也是一樣的情形,聲波進入我們耳中,經由耳窩中很多的纖毛,傳送到大腦皮層,其中對應某些頻率的敏感細胞,感受到這些聲波時就聽到了聲音。
嗅到氣味,嘗到滋味,觸到的感覺都是類似以上情況而產生的。
至於意念,也局限於色、聲、香、味、觸五種感覺中,你腦中的每一個意念,都是腦皮層的感覺神經細胞對應後,讓你生起一個意念所感受的內容。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外在世界的一切事事物物,無論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它們都不是直接進到我們心中讓我們感知到它們的存在,而是外在世界引發了我們腦皮層中神經細胞的運作,才感知到它們的存在,所以它們只不過是我們心中的一種「感覺」而已,也就是說,凡所有相,都是我們心中的感覺而已,感覺是不斷的在變動着,凡能夠變動的都是虛妄不實的。
現代科學上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也驗證了佛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
在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相對論,主張質、能可以互換,1919年,實驗的論文正式發表,及至原子彈在日本廣島爆炸,才震驚了世界,原來質能互換是真實的。
既然質能可以互換,那麼便說明了所有的物質,都是虛妄不實的,只是暫有的虛妄「相」而已。
在1807年科學家湯瑪斯.楊實驗證明光是波,1905年愛因斯坦的研究論文說明光是由粒子組成的,1923年,德布羅意(De.Braglie)發表了「波和粒子」的論文,說明實物的粒子也有波動性。
1927年戴維孫和湯姆孫利用實驗證明了電子有波動性,此後的一些實驗,證明了原子、分子、中子都具有波動性。
波粒二象性,困擾了世界上物學家有百年之久,所謂的波粒二象性,是說微觀世界中,那些細微的能量或物質是既具有波動性,也具有粒子性,這在邏輯上是矛盾的,波動性是以波的動作向外瀰漫於空間,粒子性則是集中於一個小點上,那能夠既是瀰漫於空間又是集中於一點?
1927年,在布魯塞爾的第五次物理學家會議中,一群極其傑出的物理學家,如像波爾、海森堡、狄拉克、泡利、波恩等人共同發表了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認為波粒二象性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被觀測到的結果,波動變成了粒子,也就是說,當我們知(五根所知)覺(意所覺)它時,它便由波動呈現為粒子。
於是粒子由於不同的排列組合,而構成各類的原子,再由各類的原子排列組合構成了一切的事物。
可以說;一切事物都是因為我們知覺到它才產生出來的,這也說明了,一切萬物,都是緣生於空(能),因為緣生必然緣滅,所以只是暫有的虛妄「相」而已。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如果見到諸相,不再成其為相時,則見「如來」了,為什麼說是『則見如來』,而不是則成「如來」?因為此時心中還有見「如來」的我「相」存在,因此只到了「如來」的門外,卻跨不過「如來」「無相」的這道門檻。
深入點來講,如果能夠見到「諸相」是「相」,「非相」也是「相」的話,便會離「相」後再離「非相」,結果反而是顯現了不必離的「相無所相」的「實相、如來」法界!
換個方式來說,當見諸「相」時,對「相」不起心動念,這時有「相」等於無「相」,只要心中無「相」,即是「實相、如來」的境界。
自從愛因斯坦發表了相對論,在理論上「質」與「能」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原子彈爆發後更證明了這個理論。
此後量子力學也證明了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由一百多種原子在不同的條件(緣)下構成的,也就是說我們都是來自於「能」,一切的諸「相」都是由「能」變現出來的,最後萬事萬物也會轉換回「能」去,其實科學上所謂的「能」就是佛學上所說的「空」。
如果能夠把一切諸「相(相指身相,非相指心相)」看做都是「相」,那麼「相」也只不過是些「能(空)」所構成的東西而已,你也是「能(空)」所構成的,我也是「能(空)」所構成的,一切全是「能(空)」所構成的,大家都是一個樣,歸根結底最後都是回歸到「能(空)」去,那麼有什麼值得去分別計較的?不去分別計較,便不會再住心於一切諸「相」上,也就是能夠「無相」,這種「無相」的境界,即是「如來」的境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稟告佛說:世尊!很有些眾生,聽聞到這樣解說的經文後,能夠因為了解而生出真實的信心來嗎?
須菩提心想,「無相」就能夠見「如來」,這樣的話,講給以後的人聽,會信嗎?才提出這樣的問題。
什麼是實信?就是信一切諸法(相),全是由我們心中生出,信無「相」即是「如來」境界的展現。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佛告訴須菩提:不要這樣說,「如來(此處指佛)」滅(回歸無餘涅槃稱為入滅)後,正法時期(證得佛果的眾生頗多)有兩個五百年,像法時期(證得佛果的眾生頗少)有兩個五百年,末法時期(證得佛果的眾生微乎其微)有二十個五百年,「後五百歲」指的是末法時期最初的五百年,這時有個持守戒律的人,諸惡不做,眾善奉行,勤修福德,對於本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能夠生出信心,認為真的是如此,於是如教修行,命終後便會與諸佛同成「如來」了,其所以能夠有此同成「法身佛」的莫大福報,不是只在少數佛前種下了善根,而是因為在無量的佛所,都種下了諸多善根,所以才有這樣的果報的。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聽聞這樣的經文,一念(剎那間)之間,就生出清淨信心的眾生,須菩提!「如來(指佛)」不但能夠完全知道,而且能夠完全見到這些眾生,得到成佛的無量福德。
為什麼?因為這些眾生已經離開我、人、眾生、壽者相。
離開我、人、眾生等「」相是離「諸相」,離壽者相是離「非相(有餘涅槃)」,所以這些眾生已經是「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了!
什麼是淨信?心無二念的專誠相信佛陀所說過的言說章句。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
這些眾生,已經無有我、人、眾生、壽者等「相」,為什麼?這些眾生,如果其心取住於「相」的話,便是取住於我、人、眾生、壽者等相上,有「相」的話,他的心就脫離不開「世間」相對性型態存在的繫縛了。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
如果離「相」的話,本應該就是「非相」的,然而由於沒有了相對的「相」,「非相」便不再成其為「非相」,正如沒有了黑,白也不再成其為白的道理一樣,於是成為既沒有「相」,也沒有「非相」的情境,這種情境便是所謂的什麼都沒有的「空」,然而既然知道是什麼都沒有,那麼這個「空」依然是被知道的對象,因為凡是被知道的都是「相」,所以這個「空」也是「空相」,「空相」即是「法相」,如果取住於「法相、空相」上,便仍然住於我、人、眾生、壽者等相的「世間」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
為什麼?超越了「法相」即是「非法相、有餘涅槃」,依然是個被知道的「相」,因如果取住於「非法相」上,便仍然住於所謂的我、人、眾生、壽者等「相」上,就超越不了「有餘涅槃」。
因此不但不應該取住於「法相」,而且也不應該取住於「非法相」上,這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會現前,即是前面佛所說的『則見如來』了。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
就是這個原故,如來(指佛)常說;你們這些比丘(和尚),知道我所說的佛法,比喻為是個渡過生死輪迴大海的筏子,等到過了生死輪迴大海後,便應該捨棄掉筏子,登上彼岸去,試想這個佛法尚且應該捨掉而離開我們的心,更何況那個「非法(有餘涅槃)」,更應該捨離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指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嗎?如來有所說的佛法嗎?
前面佛陀說;『於法應無所住』則萬法無「相」,又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便是佛陀也無「相」,但是如今佛陀就在眼前,並且還在說法,又是怎麼回事呢?佛陀恐怕弟子們中間或許有這樣的疑問,於是才有此問。
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如來」。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須菩提說;就我了解佛所說佛法的真義,都是隨機制宜為眾生說種種法,那有一個固定的佛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又那有定法可說呢?為什麼?如果心中認為有個固定的,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法可說的話,便是心中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相」,以及這個固定可說的佛法這個「相」了。
「如來(指佛)」心中是無「相」的。
什麼是「定法」?如果心中認為有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的話,那便是心中取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相」上了,如果認為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話,則心又取住於「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相」上了,因此心中取住於法即是「定法」,如果心中不取住法,即是須菩提所說的「無有定法」,「無有定法」便也就無有法「相」。
同理,認為佛陀有法可說,固然是執「相」,認為佛陀無法可說也是執「相」,因此既不取住於佛陀有法可說,也不取住於佛陀無法可說,便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能夠這樣即無法「相」!
為什麼?「如來(指佛)」所說的佛法,是要我們見到「相」與「非相」都不取住,便是見到「如來」的境界,也就是說佛法只是指月的指頭,如果你心中取住於「相」或「非相」上,都見不到「如來」的,因此『如來(指佛陀)所說法,皆不可取』。
佛陀所說的佛法,是要我們憑藉它去親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自心去領悟什麼是「如來」的境界,這個境界乃是「心行滅處,言語道斷」的,不是僅憑人類有限的語言,可以說得明白的,所以說「不可說」。
「如來(指佛)」所說的佛法,是空掉有「相」的「法(萬法)」,結果便是「無相」的「非法(有餘涅槃)」,再空掉「無相」的「非法(有餘涅槃)」,結果則是空無所空的「非非法」,也就是「真空、如來、無餘涅槃」。
由於以上由空掉「相」到「真空」的過程中,有的是只空掉了有相的「萬法」,有的是再空掉無相的「非法」,有的是連「非法」也空掉,因為有這樣的不同之處,所以才會有賢與聖的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果有人,多生布施,布施的七寶,能夠填滿三千大千世界那樣的多,這人所得的福德,是不是多呢?
什麼是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認為太陽系只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才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方是一個大千世界,佛所教化的宇宙中,共有三個大千世界。
什麼是七寶?七寶指的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
須菩提說;很多,世尊!這是什麼原故?因為這個福德不是福德性,所以如來(指佛陀)說福德多。
什麼是福德?修一切善,可感得人、天的果報,便是「福德」,也就是所謂的修福。
然而人、天果報終有盡時,報盡又復轉生為人、天,仍然不能夠脫離生死輪迴之苦,因此這些都是「福德」的「相」,有「相」便有大、小之分,因此佛陀說福德多。
什麼是福德性?福德性便是「佛性」,也就是「如來」,「如來」是超越了時間、空間的無限大,在無限大中,便不能夠再說多說少了?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
如果又有人,對於此經中,所說的全能夠「受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並且還能夠為其他人解說的話,這個福是可以成三身佛的,因此還勝過用無數七寶布施,所得生為人、天的福,這是所謂的修慧。
此處佛陀告訴我們,要證菩薩,不但要修福,還要修慧,甚至修慧比修福更重要。
什麼是受持?受是因為心領神會,所以完全的接受,持是持之以恆的實踐。
四句偈是那四句經文?就是佛在前面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
為什麼?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是出之於此經,但是須菩提!不要聽了我上面所說的,便以為所謂的佛、法是分別不同的兩者,要知道「不二之法即是佛法」,佛即是法,法即是佛,佛與法不二,才是佛法的真面目,否則就不是佛法了。
其實,「佛」與「法」,都是我們五官(根)的感知和腦神經系統的作用,於是在心中所生出來的「相」,因為這些「相」都是緣生緣滅的所以全是虛妄不實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須陀洹能夠興起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須陀洹的果位沒有?
佛陀怎麼現在又提出這樣的問題?因為在修行的過程中,當這些大比丘離「相」又離「空」後,非空顯現,證見「有餘涅槃」,如今聽佛陀說;「佛」、「法」也是虛妄不實的,其中有人會懷疑,我依照佛法離「相」離「空」,真的顯現了「不空」,證見「有餘涅槃」可住,這不是「佛」、「法」又是什麼呢?佛見這些人,剛破了一切諸「相」,又執著在另一個「有餘涅槃」的「相」上,因此佛陀才有此問,藉此以釋眾疑。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
須菩提說;不是這樣的,世尊!為什麼?因為當初修證到須陀洹,便是列入「聖人品流」的眾生,所以不會入於色、聲、香、味、觸、法等「相」上,因此心中既沒有「聖人品流」,也沒有「非聖人品流」等「相」,當然也沒有得「聖人品流」果位的心,否則豈不是放下了玉蜀黍又去拿地瓜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斯陀含能夠興起這樣的念頭;我得到斯陀含果位沒有?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
須菩提說;不是這樣的,世尊!為什麼?因為當初修證到斯陀含,是說由天上來到人世間,再由人世間回到天界後,就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證入「出世間、有餘涅槃」了,其實這時心中連是「往」是「來」的「相」都沒有,當然更沒有「往」、「來」後所得的「果」了,否則豈不是放下地瓜又去拿棗子。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阿那含能夠興起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那含的果位沒有?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
須菩提說;不是這樣的,世尊!為什麼?當初修證到阿那含,是不再來到世間,就此直修就證入「出世間、有餘涅槃」了,其實這時心中連「來」與「不來」的「相」都沒有,那可能會有「不來」後是為阿那含(相)的心,否則豈不是放下棗子又拿蘋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阿羅漢能夠興起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羅漢之道沒有?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
須菩提說;不是這樣的,世尊!為什麼?因為沒有了「相」後,本應該是「非相」,但是沒有了相對的「相」,「非相」也不再成其為「非相」,結果是既沒有「相」,也沒有「非相」的什麼都沒有的,所謂的「空相」,因此再空掉「空相」,於是「非相」便現前了,這時證見「出世間、有餘涅槃」,成為阿羅漢的。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
世尊!如果阿羅漢興起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羅漢道的話,那麼我得「阿羅漢道」的「我」便是「我相」,有「我相」就有了相對的「人相」,這個「阿羅漢道」便是「壽者相」,有了「壽者相」即有了相對的「眾生相」,那便表示還住著在我、人、眾生、壽者等的「相」上,有「相」則連須陀洹都不是,更別說是阿羅漢了!否則豈不是放下蘋果又拿了桃子。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
世尊!你說我已經得「無諍三昧」,是所有人中,無人能比的第一人,是第一個能夠離欲而成為阿羅漢的。
什麼是「無諍三昧」?常在連「空相」也空掉的「非相」中,因此人、我俱亡,內心無諍,外順眾生,不會諍訟,便是「無諍三昧」。
什麼是離欲?內無所求,外無貪慾,便是離欲,離欲則無所諍。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
我不會興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是個離欲了的阿羅漢,世尊!如果我興起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羅漢道(層次)了,那表示我還黏在「阿羅漢道」的「相」上,於是分別心隨「相」而生,有了分別心,便會去取、捨,有取有捨,那還會是離欲的阿羅漢?世尊也不會說我是樂阿蘭那的修行人了,因為我須菩提常在連空也空掉的「非相」中,所以雖然如是修行,卻無如是修行之心,世尊才稱須菩提是樂於阿蘭那修行的人。
什麼是阿蘭那?便是無諍,無諍則無分別。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佛告訴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指佛)從前在然燈佛處學習時,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有所得心沒有?
其實,把「法」換為「相」,比較容易懂。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
世尊!如來從前在然燈佛處學習時,即使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認為是「相」,是「相」即離,所以實在沒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就因為心中連一點「相」都沒有,所以才能夠成佛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菩薩莊嚴佛土不?
什麼是莊嚴?用善、美之物(如七寶等)裝飾國土,稱為莊嚴。
用福慧等善行淨化身心,亦謂之莊嚴。
什麼是佛土?一個是指化身佛所教化的世界,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另外也指「如來」世界。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
不是這樣的,世尊!為什麼?佛所謂的「莊嚴佛土」,則是「莊嚴佛土即是非莊嚴佛土」的境界,這個境界才是「是名莊嚴佛土」的真面目。
莊嚴佛土是「相」,用「相」來代換莊嚴佛土,此處經文便是,所謂「相」,則非「相」,是名為「相」,就容易懂了!
當修行的眾生,離「相」後的結果,本應該便是「非相」,但是由於「非相」沒有了相對的「相」,「非相」也就不再成其為「非相」了,於是成了既沒有「相」,也沒有「非相」的什麼都沒有的「空」的境界,然而這個「空」依然是個被知道的境界,因此它仍然是個細微難察的「空相」,還要把這個「空相」也空掉,才是徹底的離開了「相」!
徹底的離開了「相」,也就是否定了「相」,結果是「非相」現前,再離「非相」也就是再否定「非相」,其結果是否定再否定後,反而是肯定的「相無所相」的第三種型態存在的「實相」,「實相」就是「如來」。
現在把「相」再換回「莊嚴佛土」來,那就是「世間」所謂的「莊嚴佛土」,則不是「出世間」的本自莊嚴的「非莊嚴佛土」,當超越了第一種相對性型態存在的「莊嚴佛土」後,便是第二種絕對性型態存在的「非莊嚴佛土」,再超越了第二種絕對性型態存在的「非莊嚴佛土」的話,那就是第三種型態存在的「莊嚴佛土」即是「非莊嚴佛土」的境界,這個境界,才是「如來」法界中,稱為「莊嚴佛土」的真面目!
再說,佛土本是淨土,又何需莊嚴?只有我們所居的才是穢土,才需莊嚴。
只要我們的心能夠清淨,便是任何處無非淨土了。
佛陀在上面的一些話,所以一再苦口婆心的說;無佛可住,無法可說,無果可得,無土可莊嚴,全是為了讓眾生破除有所得、有所住、有所成就的心,有心就有「相」,有「相」便不是「清淨心」,沒有「清淨心」就不能夠見「如來」。
總之一句話,那就是對「境」要無「相」。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因此,須菩提!所有的菩薩摩訶薩(大菩薩)們,都應該這樣的生出無「相」,也無「非相」的「清淨心」來。
那就是不生取住於色等「相」上的心,也不生取住於聲、香、味、觸、法等的「非相」上的心,應該生出無所住的「清淨心」來。
佛陀上面要我們不生心是要我們對「境(相)」不生心,因為對「境(相)」所生的心是有分別的「妄心」,不是「清淨心」,「妄心」是會障礙成佛之道的。
這裡佛要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說不住「相」上,『而生其心』是說「清淨心」自行顯現。
能夠在「清淨心」中去布施,才是真正的無「相」布施。
因此善男子、善女人也應該如諸菩薩一樣的,不住於「相」,於是「清淨心」便自行生出來了。
清淨心是什麼?清淨心就是「如來」。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子如須彌山王那樣的大,你的意思怎樣?這個人的身子大不?
要知道『身如須彌山王』是多劫勤修六度萬行,所得到的果報,也是事實。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
須菩提說:很大,世尊!為什麼?佛現在說的是「世間」的「身相」,「世間」因為有空間的大與小,所以可以說為是大是小。
如果佛說的不是「世間」的大身而是「佛法身」的話,那麼「佛法身」是超越了「世間」相對的大、小,也超越了「出世間」的大如虛空,因此不受「世間」相對的大、小等限制,也不受「出世間」大如虛空的限制,而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那便是既可以大如虛空,也可以小如芥子的境界,這種境界中那有大、小可言?這就是「如來」法界中稱為「大身」的真面目!
換個方式來說,『身如須彌山王』是有「相」可見的,因此有大、小等的邊際可言,而「法身」無「相」,則沒有邊際可言。
佛陀藉此隱喻眾生,因地修行時不應取「相」,不取「相」才得以證佛果(如來),因為「如來」是無形無相的,所以也就無「相」可取。
進一步來說,修行時心中不應取眾生「相」,也不應取佛「相」,才是真正的不住「相」。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像恆河中所有砂粒那樣多的數量,如果一粒砂便是一個恆河的話,那麼等同恆河中砂粒那樣多數量的恆河,你的意思怎樣?這樣多數量的恆河,其中所有的砂粒加起來,是否很多很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
須菩提說:是很多很多,世尊!就拿如果恆河中一粒沙,便是一條恆河的話來說,所有的恆河尚且多的無數,更何況其中之砂更是無數的無數了。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我如今實話實說的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可以填滿,像恆河砂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的話,得到的福報多不?
【甚多,世尊!】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
佛告訴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對於此經中的章句,乃至僅是受持四句偈等,並且能夠為他人講說的話,所得到的福德,還勝過前面所說布施那人所得到的福德。
簡單的說,佛告訴須菩提,財施不如法施。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
再者,須菩提!隨宜講說此經,乃至僅僅講說四句偈等,既使是這個講說的地方,一切世間的眾生、各天界的天人、阿修羅等,都應該如供養佛塔佛廟一樣的供養,更何況有人完全的能夠受持讀誦,應當知道這個人,業已成就了最上乘第一希有的佛法,也就是說這人可以成佛,至少也可以成為聖賢,這個經典所在之處,便有如佛在於此,對這宣講之人,應尊重他如同尊重為佛宣法的那些弟子們一樣。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這時,須菩提稟告佛說:世尊!應當怎樣的命名此經?我等又該如何奉持此經?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
佛告訴須菩提,這經命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就衝着這個名字,你就應當奉持!為什麼?須菩提!佛說的般若波羅蜜,不是由「世間」度到「出世間」的般若波羅蜜,乃是證入「如來」法界的般若波羅密,這是有如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般若波羅蜜。
「世間」的般若波羅蜜是離一切諸「相」而度到「出世間」的「非相」,金剛般若波羅蜜,則是如金剛樣無堅不摧的再破除「出世間」的「非相」,讓「佛法界、如來」顯現的般若波羅蜜,因此稱之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從生死輪迴的此岸,度到永生常樂的彼岸的智慧,就叫做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有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
須菩提稟告佛說:世尊!如來(指佛)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法,便是要讓聽法的眾生,心中沒有我在說法的「我相」,沒有聽法的「人相」,沒有度得無邊眾生的「眾生相」,也沒有「有餘涅槃」的「壽者相」,才能夠「如來」現前,因此佛自然不會有得以說法的取「相」心的。
「如來」則是一切「平等」的「真空」境界,既沒有「說法」,也沒有「非說法」,「說法」與「非說法」都是言說「相」,甚至於連沒有也沒有。
因此「無說之說」,才是「如來」世界中,「是名說法」的真面目!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加起來是不是很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說:很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
須菩提!「世間」的這麼多的極小的「微塵」,如來(指佛)説這些不是「出世間」的「非微塵」,因為「出世間」是大如虛空的「有餘涅槃」,所以沒有極小的微塵,而在「佛法界、如來」中,則是再超越了「出世間」的,因此是既超越了「世間」的「微塵(極小)」,也超越了「出世間」的「非微塵(極大)」,而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那便是「微塵」即是「非微塵」的「如來」境界,這種境界才是「如來」法界中稱為「微塵」的真面目!
同理,「世間」這樣大的「世界」是有限的,不是「出世間」的「非世界」那樣的大如虛空,而「佛法界」則是超越了「世界」與「非世界」的,因為「佛法界」超越了有限的大與大如虛空,所以不受到有限大與大如虛空的限制,也就是說超越了小與大,小則可以小如微塵,大則可以大如虛空,這才是「如來」法界中,稱為「世界」的真面目!
總而言之,「如來」的「法界」,是超越了空間的有大有小,而是第三種型態存在,那就是小即是大,大即是小,大與小平等無二相的境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可以因為具有如佛的三十二好相,便可以見到「如來」不?
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好相,是由「如來」顯現的化身佛,為了教導一切眾生,才示現三十二相的,因為眾生著「相」,見到「相」好便會心生歡喜,願意親近,才願意聽聞佛法、深信佛法,進而受持佛法得到救度。
雖然有三十二好相,也只是化身佛,不是「法身佛、如來」,「法身佛、如來」是「無相」的。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
不是這樣的,世尊!不可以因為具有如佛的三十二好相,便見到「如來」了,為什麼?如來(此處指佛)說的三十二相是世間的「相」,超越了世間「相」,便是出世間無相的「非相」,再超越了出世間的「非相」,結果則是,「三十二相」即是「非三十二相」的平等無二的「實相」,這才是「如來」法界中,稱為三十二相的真面目!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不惜用有如恆河中沙那樣多的自己寶貴身體與生命,在無量劫中去布施,而又有人,於此經中的經文,乃至只是受持了四句偈等,為他人講說,所得福報還比前者多的多。
這裡佛要善男子、善女人知道,法施勝過財施,度眾生比度自己還重要,有度眾生的心願,才能夠成為菩薩、佛、如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
這時,須菩提聽聞這經,深刻了解了經意之所在,因此感動的淚流滿面,於是稟告佛說;希有世尊!你說的這樣深奧的經典,是我從過去得到慧眼以來,還沒有聽過的如此深奧的經典。
什麼是得慧眼?識得「空」是「空相」,於是再離「空相」而見「如來」,這就是得到慧眼的功用,也就是說慧眼能見「我空」,還未能見「法空」,只是小乘,未臻大乘。
須菩提原來已經是見「性」的阿羅漢,業已證得「有餘涅槃」,如今聽佛所說,不但不取「法相(萬法之相)」而「我空」,並且還要不取「非法相(有餘涅槃)」而「法空」,也就是說除「我空」以外還要「法空」,能夠這樣的話,便立刻超出了「出世間」,直達「佛法界(無餘涅槃)」,就『即見如來』了!
這樣一下子就由阿羅漢證入了「如來」,怎能夠不讓須菩提感激零涕呢?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
世尊!如果又有人聽聞這經,深心奉持,能夠於「我相」離「我相」,於「法相」離「法相」的話,便見「實相」,這裡的「實相」其實指的是如同「如來」的眾生本自具有的「本性」,也就是禪宗的「自性」,一旦「自性」現前,便見到了「有餘涅槃」,因為信心清淨的原故,不但沒有「我相」,連「有餘涅槃」這樣的「法相」也沒有,所以進而成「如來(無餘涅槃)」,那麼這人就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
這裡所說的「實相」,雖然已經是「如來」現前,但是還有肉體存在於世間,所以現前的是如同「如來」的生來具有的「本性」,也就是禪宗所謂的「自性」,見「自性」後,未發「下化眾生」大心的眾生,命終之後便會證入所見的「有餘涅槃」中。
而發大心的眾生,因為信心清淨的原故,命終後不取住於「有餘涅槃」,所以是回歸到「法界」中,與諸佛同成為「如來」,能夠成「如來」自然是第一希有的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
世尊!這裡所說的「實相」,乃是世間修行眾生,於相離相,再於空離空,然後所顯現自心中本有的「自性」,是「如來」的基因,也就是出世間的「非相(有餘涅槃)」,然而這個「出世間」的「非相(有餘涅槃)」依然是被阿羅漢所證見的,因為凡是被知道的都是「相」,所以這個出世間的「非相(有餘涅槃)」依然是個虛幻不實的「相」,因此還要再行超越了「非相(有餘涅槃)」,即是真實不虛的「實相」了,然而這個所謂的「實相」,其實便是「性」,「性」是無「相」的,因此這個「無相」之「實相」,才是「如來」法界中稱為「實相」的真面目!
換個方式來說;這個所謂的「實相」,在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間」,有「實相」必有相對的「虛相」,在絕對性型態存在的「出世間」,只有「實相」,而在「如來」的法界,則是超越了第一種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間」。
也超越了第二種絕對性型態存在的「出世間」,因此不受相對性型態的存在或是絕對性型態的存在等的限制,而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那就是;「世間」相對性的存在,即是「出世間」絕對性的存在的境界,這種境界,才是「如來」法界中,是名「實相」的真面目!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
世尊!我如今得以聽聞這樣的經典,因為有佛在世,可以直接指點迷津,所以信解受持不是難事,但是將來末法時代,去佛已遠,輾轉相傳,只存經文,經中真意難以領悟,這時如果有眾生,聽聞這經,便能夠信解受持的話,這人真是第一個至為希有的眾生,為什麼?信解受持的結果,是「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得見自有的如同「實相」的「本性」,此時這人,雖然還有身體存在於世間,但是心中已經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相」,已見「非相」,再離「非相」的話,命終後即成「如來」了!
是什麼原故?因為離「相」,包括「空相」在內,便是「非相」,再離「非相」,所以就見「實相」了。
因為「實相」是超越了「相」和「非相」的第三種型態的存在,所以是「相」即是「非相」的「實相」境界,而這個「實相」境界即是「如來」,「如來」是無「相」的,因為是中一切平等的原故,所以是中「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為什麼?只要能夠離「相」、「空相」、「非相」等一切諸「相」的眾生,就名之為佛了!
注意,『則名諸佛』,只是稱為佛而已,為什麼?因為雖然「心」已是佛心,行也是佛行,但是「身」仍然牽絆在世間,於是稱之為「佛」,這裡的「佛」,指的是如同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佛。
等到命終後,才會與法身佛的「如來」同一體!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
佛告訴須菩提: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如果再有人,聽聞如此深奧經典,說『離一切相,則名諸佛』,因為深信佛陀所說,所以不會驚訝。
又因為能夠依佛所說而行,離一切諸相而見「如來」,此時心中無「相」,那有掛慮?沒有掛慮,那有恐怖?沒有恐怖,那有畏懼。
因此能夠聽聞此經不驚、不怖、不畏的人,當然是很希有的。
為什麼?須菩提!如來(指佛)說的第一波羅密(般若波羅蜜),也就是由此岸「世間」到彼岸「佛土」的大智慧,乃是權巧方便之說法,是指月之指,用「般若波羅蜜」可到「佛土」,但是「般若波羅蜜」依然是「相」,切不可執著在「般若波羅蜜」上,否則即是著「相」,便不能夠到「佛土」了。
「般若波羅蜜」雖然難知難解難行,但是只要能夠信解受持,不驚不佈不畏,『離一切諸相』,便是「般若波羅蜜」行,『則見如來』了!
在「如來」中是一切平等的,因此所謂的「第一波羅蜜」即是「非第一波羅蜜」,這樣的境界,即是「如來」世界中「第一波羅蜜」的真面目。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
須菩提!「世間」的忍辱波羅蜜,如來(指佛)說不是真正的的忍辱波羅蜜,因為「世間」的忍辱,還有我在「忍辱」的「相」,和被人「辱」的「相」存在,唯有『離一切諸相』後,才能夠真正的沒有「我相」、「法相」等一切「相」,那時候連我在忍辱的我「相」都沒有,那還會有被辱的人「相」。
為什麼這樣說?我於過去世曾被暴君歌利王切割我的身體,那時因為我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我被一節一節的支解時,沒有這是我身體的我「相」,沒有他在切割我的人「相」,沒有被切割身體的眾生「相」,也沒有切割這裡又切割那裡的壽者「相」,否則我會生出嗔恨心來的,就因為我心中無「相」的原故,所以當我被切割身體時,心中沒有嗔恨。
如果不能夠忍辱,嗔恨心便會生起,那麼什麼般若(大智慧)都沒有了,又怎能夠波羅蜜(度到彼岸)?所以要得到般若,就要修忍辱。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
須菩提!又回想到過去五百世,我做忍辱仙人時,在這五百世期間,全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相」,才能夠作為忍辱仙人。
各位請想一想!為什麼在過去五百世中,都未成佛而只是忍辱仙人?應是意在言外,在下半部經中,可以找到答案。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
就因為這個原故,須菩提!菩薩應該離一切「相」,包括離開世間的「相」和離開出世間的「非相」,才能夠發出「無相」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來心)來。
因此,不應該取住於色「相」上而生心,不應該取住於聲、香、味、觸、法等「相」上而生心,但是只是不住於「相」,那是不夠的,因為只不住於「相」便是偏於「無」,所以還要在無所住處,生出「無相」的清淨心來,才是既不偏於「無」,也不偏於「非無」。
因此如果心中有任何取「住」的話,無論是取住於「無」,還是取住於「非無」,都是不對的。
就是這個原故,佛說菩薩不應該住於色等「相」而布施,心有所住的話,便不能夠證入「住無所住」的「如來」法界,也就沒有救度眾生的慈力。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
須菩提!菩薩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除了「上求佛道」是修慧以外,還要利益一切眾生而修福,這樣的福慧雙修,才能夠證入「如來」。
因此菩薩為了利益眾生而布施時,應該不住於「相」的去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
如來(指佛)說:一切諸「相」,包括「空相」在內,能夠徹底離開的結果,便見「非相」,已是阿羅漢了。
如果再能夠了然知道,「非相」也是「相」,於是見「非相」而離「非相」的話,便見「如來」了,因為「如來」的法界一切平等,所以是『「一切諸相」即是「非相」』的境界。
佛又說:一切眾生,即非一切眾生,那是說;一切眾生是「相」,離開「一切眾生(相)」,便是「非一切眾生(非相)」,其實「一切眾生(相)」和「非一切眾生(非相)」全是「相」,因此連「非一切眾生」也離開,這樣才是真正的「不住於相」,於是清淨心就生出來了,命終後便會與諸佛同成「如來」,因為「如來」的法界,是平等無二的,所以是『「一切眾生」即是「非一切眾生」』的境界。
再說,佛、菩薩,終究會將一切眾生度入「無餘涅槃」的,那時『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了。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
須菩提!如來(指佛)所說的是真的,是實有其事的,是諸佛親證的,不是隨便說的,唯此一說,不有其它的說法的。
佛陀前面所說的,無所住便「無相」,「無相」就是「如來」的境界,那是佛陀親身所證的,是真實不虛的,只有此說,沒有二話可說的。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
須菩提!如來(指佛)所得證入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超越了世間有「實」必有「虛」的相對性型態的存在,也超越了出世間有「實」無「虛」的絕對性型態的存在,而是不受相對性與絕對性等限制的,第三種型態的存在,因此沒有世間「實」與「虛」的分別,也沒有出世間的唯「實」無「虛」的不分別,而是「實」即是「虛」的平等無二的超分別。
須菩提!如果菩薩心,住於福德有「實」有「虛」,或是住於福德有「實」無「虛」的去布施,都是「住相」布施,便有如人進入暗裡,一無所見一樣的,就見不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身佛、如來)」。
如果菩薩心不住於福德有「實」有「虛」,也不住於福德有「實」無「虛」的去布施,便是「不住相」布施,就像人有眼目,在日光照明下,可以看見種種形象一樣的,就能夠見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了。
凡夫因為執著於妄「相」上,誤認妄「相」是「實」,所以不能夠成阿羅漢。
而阿羅漢因為執著在「有餘涅槃」上,誤認「有餘涅槃」是「實」,所以阿羅漢不能夠成菩薩。
至於菩薩,因為知道「有餘涅槃」只是「虛」有其表,不取住其上,所以證入「實」相。
其實,如果說佛法是「實」,佛法並不是「如來」,只是一個見「如來」的指標而已。
如果說佛法是「虛」,卻可以藉着佛法親證「如來」。
因此如果認定佛法是「實」或者是「虛」,都是住於「相」上,唯有不執於「實」也不執於「虛」,才是不住於「相」與「非相」等一切諸相上。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
須菩提!將來佛圓寂後,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對於此經領受、修持、讀誦,「如來(指佛)」用佛智,完全知道這人正向成佛的路上前進,「如來(指佛)」用佛眼,完全見到這人將來能夠成就無量無邊成佛的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中、晚,都用自己的身命(內財)去布施,這樣的布施了無量的百千億劫,也只能夠得生為天、人而已,如果又有人,聽聞此經,深心領受,永不退轉,便能夠成為阿羅漢,這成阿羅漢的福報,遠勝過得為天、人的福報,更何況除此之外,還能夠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的話,這是福、慧雙修,這人將來必定會證入「如來」的。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
須菩提!簡要的來說,這經有不可議的地方,『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經有不可稱量的功德,『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經是如來(指佛)為發心要成「菩薩」的大乘眾生說的,也是為發心要成「如來」的最上乘眾生說的。
如果有人能夠受持、讀誦及廣為他人解說,「如來(指佛)」以佛智完全知道這人,「如來(指佛)」以佛眼,完全見到這人能夠成成就不可量計、不可稱度、無有邊際這樣的不可思議的功德(成佛),這些人就是荷擔「如來(指佛)」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成佛的方法),去完成救度眾生的人。
為什麼?須菩提!如果樂(喜愛)於小法(小乘)的眾生,雖然「我相」已盡,然而卻執著在所見的「有餘涅槃(法相)」上,於是如佛陀前面所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因此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等「能、所」等見沒有除去,便不能夠領會這經所說成為「如來」的深義。
試想,這些樂小法的眾生,對於這經聽受尚且不能,那又能夠讀誦以及為他人解說,更遑論『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
須菩提!任何處所,如果有這部經典,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等,應該供養這部經典,要知道這個處所,便有如佛塔、佛寺,都應該恭而敬之,依禮圍繞經行,用所有花、香等散布在這裡。
這裡的花是指常說正法的功德花,香是指薰諸惡業的正法之香!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再者,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本應受到世人恭敬,如果反而遭人輕蔑賤視的話,那是因為先世所造作的罪業,本來是應該墮落畜牲、惡鬼、地獄等三惡道的,就因為今世遭人輕蔑,依然埋頭修行六度,結果心中清淨無「相」,無「相」中那還有罪、福可得,因此『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將來命終後,應當得以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的。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須菩提!我想到過去,無量久遠的期間中,在然燈佛以前,得遇無數諸佛,全都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以及依法修行,並且奉持左右,沒有錯過的,所得功德應該是很多很多的了,但是如果有人,在以後末法時期,能夠受持此經,以及讀誦此經給他人聽,所得的功德,拿我供養、承事無數諸佛的功德來比較的話,我的功德只有百、千、萬億分之一,乃至無法計算,也無法譬喻得出來的少。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那個時候還沒有成佛?也許是還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吧?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
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在以後末法時期,能夠受持此經,並且讀誦此經給他人聽的話,其所得的功德,如果我說全了,或許有人聽了會內心慌亂,不信真有這樣的好事。
須菩提!要知道這經所說,唯有自己證見「如來」才能夠明白,此經是怎樣的不可思議,而且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便能夠見「如來」,這樣的果報,也是大的不可思議。
上半部經,佛是為那些發大心的菩薩說的,告訴他們先要離「相」,如果能夠『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能夠『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在此,筆這要說明一件事,那就是見「如來」,只是見到了「如來」,這時還有一個所見的「如來」在那裡,這個「見」依然是個極其細微難查的「相」,有「相」就不能夠證入「無相」的「如來」,因此是還在「如來」之外,並沒有證入「如來」之內,而與諸佛同成為整體性的「如來」。
至於『即名諸佛』的佛,指的是化身佛。
下半部經,則是強調要成「如來」除了要離「相」而外,還要離開「能見」、「所見」等的「見」,才是真正的「無相」,能夠「無相」的話,這個「無相」就是「如來」了。
為什麼還要除去「見」?因為如果「見」到有個「所」證的「有餘涅槃」存在的話,那麼「能」證「有餘涅槃」的我,便會取住於「有餘涅槃」中,而不能夠證入「如來(無餘涅槃)」。
如果能夠離開這個「能」證「有餘涅槃」的我,也就沒有「所」證的「有餘涅槃」,便不會取住於「有餘涅槃」,就證入「如來(無餘涅槃)」中,即與諸佛同成「如來」了!
在深讀下半部經前,願將「世間」、「出世間」、「佛法界」這三者,再加以說明。
「世間」是指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界,其特徵是有「生」必有「滅」,有「樂」必有「苦」,不止我們地球如此,還包括宇宙中其它有高度文明的星球,這些星球都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一切世界,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等,這些星球的本身終究會「滅」,更何況星球上的眾生?這些眾生就是佛經中所謂的「人、天」眾,這些「人、天」眾,如果能夠離開這些星球上的一切諸「相」,包括「空相」在內,便會顯現如同「佛性」的「自性」,得見「出世間」的「有餘涅槃」。
如果發心「上求佛道」,為的是要離開生死輪迴之苦,得到永生常樂的話,那麼在命終之後,就會如願以償的安住於「出世間」,也即俗稱的「有餘涅槃、天堂」中。
「出世間」是指超越了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間」的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絕對性型態存在的世界,其特徵是只有「生」沒有「滅」,只有「樂」沒有「苦」,是個永生常樂的世界,也就是「有餘涅槃、天堂」,阿羅漢們便是安住於其間的眾生。
「佛法界」則是不但超越了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間」,也再超越了絕對性型態存在的「出世間」,因此其特徵是,既超越了絕對性型態存在「出世間」的只有「生」沒有「滅」,也超越了相對性型態存在「世間」的不是「生」必是「滅」,於是不受以上兩者的限制,而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那便是「生」即是「滅」的一切平等無二的境界,這種境界,佛經中說為「不生不滅」。
如果十方世界中的一切眾生,在離開一切諸「相」後,顯現如同「佛性」的「自性」時,由於發心「上求佛道」為的是救度一切眾生,不是為了救度自己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要證入「涅槃(有餘涅槃)」的話,就會將「出世間」的「有餘涅槃」置之於度外,那麼命終後,就會證入到「佛性」中,便與諸佛同成為「如來」,也就是「無餘涅槃」。
前半部經中,佛有多次說到布施的福德,不如奉持讀誦此經的功德,為什麼?因為布施的福德,其極限只不過生為人、天,仍然離不開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間」。
而奉持、讀誦此經,則可以離開「世間」,或證入「有餘涅槃」,或是進而與諸佛同為「如來(無餘涅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時,須菩提稟告佛說;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如何住心?要如何降伏其心?這裡的善男子、善女子,指的是能夠『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的那些眾生。
前半部經中須菩提問的是應云何住?意思是問應該怎樣住心?如今須菩提問的是云何應住?意思是如何把心住進去?兩者的意義並不相同!今拿住心為例,以前因為心無住處,於是問應該怎樣找到個住處?佛告訴『應無所住』。
如今已經找到住處了,因此現在所問的是,要如何才能夠把心住於『應無所住』去?「云何降伏其心」也是同樣的意思。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
佛告訴須菩提:這些發心成「如來」的善男子、善女人們,應當生這樣的心;我應該去滅度一切眾生,完成後,雖然滅度了一切眾生,心中卻沒有滅度一切眾生的「相」。
前半部經中佛陀所說的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其「實無」的重點是在「眾生」上,為的是要善男子、善女人離開「五蘊身相(我相)」。
此處佛陀所說的是『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其「實無」的重點是在「滅度」上,為的是要已經離開「我相」的善男子、善女人,還要再離開「滅度(法相)」。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
為什麼?須菩提!這些菩薩們,如果有我滅度眾生的心,那麼我是「我相」、被滅度的是「人相」、一切眾生是「眾生相」、滅度到無餘涅槃是「壽者相」,只要心中有「相」連菩薩都不是,更別說是「如來」了。
為什麼是這樣的呢?須菩提!任何菩薩,當心中實在沒有「所」見的「法(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時,便是發究竟清淨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
如果心中尚有「法相」的話,分別心會隨着「法相」而起,那麼這人所發的心,也是分別心下的產物,不是實在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指佛)在然燈佛處,有法(世間法及出世間法)才得以成「如來」的嗎?
佛陀想到有些弟子或許會懷疑,沒有所見的法「相」,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是否也要沒有所見的法「相」,才能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般若波羅蜜是不是法?沒有了般若波羅蜜是不是就到不了彼岸?故有此問。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不是這樣的,世尊!如我所了解的佛所說的經意,有世間法便有了「相」,有「出世間」法就有了「見」,因為無論是有「相」或是有「見」,都成不了「如來」的,所以佛於然燈佛所,不但沒有法等「相」就連有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的「見」都沒有,才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
【佛言:如是,如是!】
佛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
須菩提!實在徹底的離開「世間」有「相」的法,才會更上一層樓的到了「出世間」,再行離開「出世間」有「見」的法,如來(此處指佛)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
須菩提!如果還有「出世間」法的「見」,也就是有我「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和「所」被得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心的話,那麼然燈佛就不會預告於我,未來某世時,將會作佛,被稱為釋迦牟尼佛,就因為我沒有「能」得與「所」得等「出世間」法的「見」,因此,燃燈佛才預告我說;你將來應當成佛,稱為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因為我超越了「世間」法的「相」,所以顯現了「出世間」法,又因為我再超越了「出世間」法的「見」,所以我就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了,因為是中一切法不二不異(如),所以諸法如義,一切平等。
佛於過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時,已無我、人、眾生、壽者等相,在那麼長的時間裡仍然未能成佛?或許就是還有「出世間」法的「見」的原故。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
如果有人說:如來(指佛)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的話,那是錯誤的,因為有能「得」的觀念,便會有所「得」的觀念相伴,這樣有「能」又有「所」的觀念便是「見」,有「見」即會取住於「有餘涅槃」中,就不能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中了。
須菩提!因為實實在在的沒有能、所等「見」,所以才不去取住於「有餘涅槃」,而是回歸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中的。
須菩提!如來(指佛)證入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連『實無有法』的「實」都沒有,當然更沒有伴生的「虛」了,那是超越了「實」與「虛」等的境界,不再有「能」分別「實、虛」者,也沒有「所」分別的「實、虛」,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那便是一切平等無二的「實」即是「虛」,「虛」即是「實」的境界,這就是「如來」的境界。
這個境界如果說是「實」有吧,卻不可見,如果說是「虛」有吧,卻能夠證入。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
因此,如來(指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什麼?如果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是佛法的話,那麼其它的法便是「非實(虛)」的佛法,那麼你還在能「實」與所「實」、能「虛」與所「虛」等的「見」中打轉,便不能夠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
因此除了離「一切諸相」外,還要超越了能、所等「見」,才能夠證入「如來」,所以佛說,一切能夠讓你沒有佛法與非佛法等「見」的法,都稱得上是佛法。
須菩提!佛所說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只是善巧方便的說法,如果你心中有「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樣念頭的話,依然還有「能」說「一切法皆是佛法」者,同時伴生出「所」被說的「一切法皆是佛法」等的「見」來,有「見」便不能夠證入「如來」,唯有沒有了「能」、「所」等的「見」,才能夠證入「如來」,「如來」的法界,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因此一切平等無二,「一切法」即是「非一切法」,這種境界,才是「如來」法界中所謂的「一切法」的真面目!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
須菩提!譬如這人身體是又長又大。
【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
世尊!如來(指佛)說這人身體又長又大,有長大可言,就不算大身了,因為有「能」長大的這人,便會有「所」長大的身體這等的「見」,
就不能夠證入「如來」中,而「如來」法身大如虛空,是無限大,無限大中,那還有大可言?這個大無所大的法身,才是「如來」世界中,稱為大身的真面目!上面所說;『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與此處所說的是一樣的道理。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則不名菩薩。
】
須菩提!菩薩也是如此,如果說;我當滅度眾生,則尚有「能、所」等「見」,便不能夠稱之為菩薩了。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
為什麼?實在是沒有一切法「相」後,再除去「能」見法的我以及「所」見的法等「見」,才稱之為菩薩的,要是說我當滅度無量眾生這樣的話,那麼表示心中還有「能」滅度眾生的我「見」,有「所」被滅度的人「見」,滅度的眾生「見」,以及得滅度的壽者「見」。
就是這個原故,佛說對於一切法,要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等「相」,離「相」後,還要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等「見」。
須菩提!如果菩薩說;『我當莊嚴佛土』,表示心中還有「能」莊嚴佛土的我與「所」被莊嚴的佛土等「見」存在,有「見」便不再是將來必定會成為「如來」的菩薩了!為什麼?因為「如來(指佛)」說,所謂的莊嚴佛土,是除去「見」後,不再取住於「出世間(有餘涅槃)」,於是就會回歸到「如來」,「如來」乃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性,是一切平等無二的,因此「莊嚴佛土」即是「非莊嚴佛土」,這才是「如來」法界中,名為「莊嚴佛土」的真面目!
須菩提!如果菩薩能夠通達到,沒有「能」見一切法的「我相」,也沒有「所」見一切法「法法」的話,「如來(指佛)」說;這才真正的可以稱之為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有沒有凡夫的肉眼?
什麼是肉眼?肉眼指的是肉身所具有的眼睛,我們的眼睛,也是肉眼,我們的肉眼,所能夠看得到的,只是光譜上很狹窄的一小段「可見光帶」中的東西,我們看不到更長光波的紅外綫、、微波、雷達波、無線電波等等,也看不見更短波長的紫外線、x射線、珈瑪射線等等,因此我們肉眼所能夠看見的東西,是宇宙中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
更通俗的說;是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內不見外,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
再哪拿我們看見一朵花的顏色來說,不是這朵花的顏色,直接進入了我們的眼中,讓我們知道它是什麼顏色,而是含有很多不同波長的太陽光線,照在這朵花上,再反射到我們的視網膜上,我們的視網膜只接受了可以接受的很少的光波的波長,再由於光電作用,於是在我們的視神經系統中,把這些波長轉換成某種顏色的感覺出來,至於這朵花真實的顏色,是不是就是我們感覺到的顏色呢?不一定,因為視網膜接收到的只是有限度的一些波長,不是大部分或是全部的波長,以理來推,應該和這朵花的真實顏色,是有着很大的距離的。
同時,由於每個肉眼的情況不同,感覺到的顏色也會受到影響,譬如色盲與正常人感覺到的這朵花的顏色就有所不同。
因此,肉眼所看到的很有限,而且,既然這朵花的顏色,不是這朵花的原始真正的顏色,只是我們自己心中所生出來的感覺而已的話,那麼宇宙中所有被我們知覺到的一切事物,都應該是我們心中所生出來的「妄相」,並不是這一切事物的「真相」,怪不得佛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
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有凡夫的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有沒有諸天眾生,能夠普見大千世界的天眼?
天眼可以修禪定而得到,有了天眼,可以看到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也就是說舉凡肉眼所看不到的,天眼都能夠看到。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
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有諸天眾生的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有沒有阿羅漢那樣的完全空掉「我相」,於是見到「法相(有餘涅槃)」的慧眼?
由現在的科學可以知道,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種原子排列組合而構成,而原子則是由粒子排列組合而構成,有趣的是,這些無窮的粒子,原本都是瀰漫於整個宇宙中的波,科學上稱為「能」,因為波具有波粒二相性,所以可以是波也可以呈現為粒子,而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明「質」、「能」可以互相變換,所以宇宙中一切的事物,終究還是會轉變為「能」的,「能」雖然是看不見,摸不到的,但是科學證明「能」是真實存在的。
「能」就是佛教所謂的「空」!
我們如果知道,我們是由92種原子構成的,塵土也是由不同種類的原子構成的,一切事物,無不都是一些原子而已,最後全會轉變為宇宙「能」中的一員,也就是說最後都是「空」。
在「空」中,肉體、意識全不存在,也就是說,在「空」的境界中,眾生的痛苦與生死等都不存在!因此能夠領悟到「空」的人,看世間的一切事物,全是虛妄不實的,於是不再去執著其上,這就是「慧眼」。
阿羅漢可以在禪定中直接親自證「空」,證空就具有「慧眼」!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
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有沒有菩薩不取住於「法相」,也不取住於「非法相(有餘涅槃)」,因而見佛法界的法眼?
菩薩知見一切法,不會取捨「真」、「妄」,因為用「妄」可以修「真」,因「真」可以除「妄」,所以去掉「妄相」,即見「真相、實相」,「真」、「妄」乃是無二無別,於是菩薩就在虛妄的「世間」,普度眾生到佛土去,這種見識,就是「法眼」。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
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有沒有一切平等的,無所不知的佛眼?
其實,法身佛「如來」,就是無限的大「能」,是無形無相的,因此「佛眼」只是假說而已,要知道宇宙即是「如來」,「如來」即是宇宙,超越了相對與絕對,也超越時間與空間,一切平等,這就是假說的「佛眼」弟真相。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
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恆河中所有的沙,佛用凡夫的肉眼看去,是不是說是沙?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
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指佛)」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果一條恆河中所有的沙(天眼知道是多少),有沙這樣多的恆河(慧眼知道),這樣多恆河中所有的沙(法眼知道),化身佛所教化的世界也有這樣多(如來眼知道),是不是多?
【甚多,世尊!】
很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佛告訴須菩提,你所在的世界中,所有眾生的所有種種心,「如來」全都知道,佛眼(如來眼)既然能夠知道無數無量無邊化身佛所教化的世界,便能夠知道眾生的種種心!為什麼?「如來」說所有眾生諸心,皆是非心(有分別的心),當眾生能夠徹底的離「相」,於是「淨心」現前,再離「所」現的「淨心」,結果就證入了「如來」,在「如來」的法界中,一切平等,因此「心」即是「非心」,這樣「心即是非心」的境界,就是「如來」法界中「是名為心」的真面目!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須菩提!因為「如來」已經超越了「世間」的過去、現在、未來,也超越了「出世間」的只有現在,所以「如來」是超越了「時間」的限制,因此『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又因為「佛法界」中,沒有「世間」的先、後、等相對觀念,有先便有未來,有後就有過去,所以沒有「世間」的過去、未來,復因為「佛法界」中沒有「出世間」的只有現在,所以也沒有現在,因此就因為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不存在故不可得),所以『過去心(心說的是對於時間的觀念)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時間是無形無相的,科學家只好拿測量物體的變動,來代表時間,我們地球自轉一周,即是我們由日出至日沒的時間感覺,科學家將之劃分為二十四小時。
每一小時又劃分為六十分,每一分又劃分為六十秒。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需時約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我們便稱之為一年。
我們的時間是立基於地球的變動,如果地球有一天不動了,那麼也就應該沒有時間可言了,由是可知,沒有變動便沒有時間。
因此,心沒有變動,就沒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可言。
因為佛陀的法界是如如不動的,所以沒有時間可得,當然也就沒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可得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果有人,用可以填滿三千大千世界那樣多的七寶去布施,這人因為這樣的因緣,得到的福報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
是這樣的,世尊!這人由於這樣的因緣,於是得到的福報很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
須菩提!如果這人認為布施,真的有福報可得的話,便伴生出「能」得的是我,「所」得的是「福報」,那表示這人還有「能」、「所」等「見」的存在,就不能夠見「如來」了,因此「如來(此處指佛)」不會說這人得到的福報多。
如果這人布施,沒有想得到福報的心,也就沒有「能」得的我,以及「所」得的福報等「見」,那麼這人將來便能夠見「如來」,那麼「如來(此處指佛)」才說這人得的福報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佛陀因為累劫度生,所以修得色身具足三十二好相,那麼是不是,見到具足三十二相色身的,便是佛嗎?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
不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此處指釋迦牟尼佛)」不應該因為色身具足三十二相便是見佛。
為什麼?因為具足色身三十二相而可見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三十二相是釋迦牟尼佛修三十二淨行所得的果報,因緣而生,也必因緣而滅,有「生」有「滅」的都是「相」,因為「如來」是無「相」的,所以不會見(現)任何的「相」,因此「如來(此處指釋迦牟尼佛)」說的「具足色身」依然是「色相」,澈底離開「世間」的「具足色身」後,顯現的便是「出世間」的「非具足色身」,再徹底的離開「非具足色身」後,顯現的就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那就是一切平等,「具足色身」即是「非具足色身」的「如來」境界,這種境界才是「如來」法界中,稱為「具足色身」的真面目!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來」可以因為「能」具足諸相而顯現不?此處「諸相」或指有色身可見的釋迦牟尼佛以外的,報身佛的諸好相。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
「如來」是無「相」的,不應該用具足諸相而見(現)的,世尊!如果心中有「能」具足「諸相」的話,那麼便會有「所」具足的「諸相」,只要有「能」、「所」等的「見」,就會取住於出世間的「有餘涅槃」上,於是不能夠與諸佛同成「如來」!如果心中能夠離開「能」、「所」等「見」的話,便不會取住於「有餘涅槃」上,才能夠與諸佛同成「如來」。
為什麼?因為在「如來」的法界中,一切平等,所以「具足諸相」即等於「非具足諸相」,沒有分別,這才是佛所說的「如來」法界中,稱之為「具足諸相」的真面目!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須菩提!你不要以為我將有所說法的念頭,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如果有人說,「如來(指佛)」有所說法的話,無異是說我心中還有「能」說法的我,與「所」說的法等「見」,那便是毀謗了佛,是不了解我所說的佛法是離「相」也離「見」的。
須菩提!說法的人,是要讓聽法的了解到,既沒有「能」說法的人,也沒有「所」說的法,這樣除掉「能、所」等「見」,便到了「如來」的法界,能夠說法說到這樣的地步,才可以稱之為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這時,須菩提稟告佛說;世尊!有些眾生,在未來末法時代,聽聞這樣深奧的佛法,能生信心嗎?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
佛說:須菩提!不能夠因為有信心,便說他不是凡夫「眾生」,也不能夠因為無信心,就說他是凡夫「眾生」,為什麼?須菩提!這些無數無量無邊的「眾生」們,生出信心來的不再是「世間」的「眾生」,而會是「出世間」的「眾生」,但是「如來(指佛)」這裡所說的「眾生」,不是「世間」的「眾生」,也不是「出世間」的「眾生(阿羅漢)」,而是再除去「能」、「所」等見,於是證入「如來」法界中的「眾生」,因為「如來」法界乃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性,所以是「眾生」即是「非眾生」這樣一切平等,無所分別的境界,這種境界,才是「如來」法界中,稱為「眾生」的真實意義!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須菩提稟告佛說;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沒有「能」得、「所」得心才得到的嗎?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是這樣的,是這樣的!須菩提!我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一點的「所」得心,乃至也沒有絲毫的「能」得心,這樣完全的沒有「所」得與「能」得等心,就是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真面目!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
再者,須菩提!這個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因為是一切平等,沒有高下等的分別,所以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已經超越了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間」,也超越了絕對性型態存在的「出世間」,所以沒有相對的「高」、「下」也沒有絕對的「高」或「下」,而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那就是「高」即是「下」的,一切平等,無所分別的境界,這種的境界,便是「如來」法界中,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真面目!
因此,用無我、人、眾生、壽者等「相」,以及又復無我、人、眾生、壽者等「見」,修一切善法,就成「如來」了。
在修善法時,如果心中還有這是善法的心,無異心中有善法這個「相」,衍生出來的,是我「能」修善法,以及「所」修的是善法等「見」,如果心中不能夠既除去「相」又除去「見」的話,修什麼善法都不能夠見「如來」的。
因此要用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相」也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見」,去修一切善法,才能夠見「如來」的。
什麼是善法?「於相離相」後,又「於空離空」,再能夠「於見離見」的話,就是善法。
須菩提!這裡所說的善法,乃是「世間」所謂的善法,徹底的離開善法的「相」,便顯現「出世間」的「非善法」,再徹底的離開「非善法」,便顯現「如來」的「善法」即是「非善法」這樣無所分別的境界了!
因為「如來」是超越了「世間」所謂的「善法」與「出世間」所謂的「非善法」,因此不再受到非「彼」即「此」,或是唯「此」、唯「彼」等的限制,而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那就是「善法」即等同「非善法」的平等無分別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就是「如來」法界中稱之為「善法」的真面目!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須菩提!如果有人,用等於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最高大的山,總合起來的體積那樣多的七寶去布施,又有人拿這部【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只是經中的四句偈等自己受持、讀誦,和解說給他人聽的話,那個前面布施七寶的人所得到的福德,比後面這人受持、讀誦此經和講解給他人聽的福德,不到百分之一,不到百千萬億分之一,乃至算數也譬喻不了的少。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須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你們不要說「如來(指佛)」有這樣的念頭,我要救度眾生,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在「如來(指佛)」的心中,其實沒有「所」度的眾生,也沒有「能」度眾生的「如來(指佛)」,如果心中有「能」度眾生的「如來(指佛)」,與被「如來(指佛)」所度的眾生等的話,便是有我、人、眾生、壽者等「見」,那就不成其為「如來(指佛)」了!
須菩提!「如來(指佛)」所說的「有我」,即是「非有我」,因為在「如來」法界中,是超越了相對的「有我」與「非有我」,也超越了絕對的唯「有我」與唯「非有我」的限制,而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乃是「有我」即是「非有我」的一切平等無分別的「如來」境界,然而凡夫悟不及此,總是執著「有我」。
須菩提!所謂的凡夫,「如來(此處指佛)」說即是非凡夫,因為在「如來」法界中,是超越了相對的「凡夫」與「非凡夫」,也超越了絕對的唯有「非凡夫」,所以不受「凡夫」與「非凡夫」,以及唯有「非凡夫」等的限制,而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性,那便是「凡夫」即是「非凡夫」的平等無分別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如來」法界中名為「凡夫」的真面目!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可以用三十二相,來觀如來(指佛)不?這裡說的是「觀」不是「見(現)」,觀是觀想。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
須菩提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可以用有無三十二相,來觀察是否是「如來(指化身佛)」。
前面須菩提已經知道,法身佛是不能夠以三十二相見的,現在佛問的是以三十二相來觀化身佛,其實須菩提是知道答案的,在此處所以這樣說,或許是代其他不明白的人說的,好藉機由釋迦牟尼佛來教導他們。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
佛說;須菩提!如果用有三十二相來觀察即是「如來(指化身佛釋迦牟尼佛)」的話,那麼生來便有三十二相的轉輪聖王,也是「如來(指化身佛)」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
須菩提稟告佛說;世尊!如我所了解的,佛所說的真義,是不應該因為有三十二相,所以便認為是「如來(指化身佛)」的,因為由法身現起的化身佛,其三十二相也是緣起的,也是有生有滅的「相」,如果心住於「相」上,便不能夠見法身佛(性)的,那樣只觀「相」而不觀「性」的話,當然觀不到「如來」,誤認所觀的轉輪聖王便是化身佛也是想當然的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
這時,世尊因而說偈道;如果用不離色(色相)而來見我(如同佛性的自性),用音聲(音聲相)來求得我(如同佛性的自性),這人所行的乃是邪道而不是正道,因此連如同「佛性」的「自性」都不能顯現,更遑論見「如來」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須菩提!如果有這樣的念頭,如來是不用具足三十二相,便得以成法身佛的話。
須菩提!千萬不要有這樣子的念頭。
轉輪聖王之所以有三十二相,也是多生修福的果報,他所以不能夠成佛,是因為他沒有福、慧雙修的原故。
所以要成佛,必須福、慧雙修,因此要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能夠不具足相。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
莫作是念。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
須菩提!千萬不要有這樣的念頭,因為具足相是由修行六度萬行而得來的,如果你有這樣的念頭,無異是說不用修六度萬行便能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你的心念便落於偏「無」的斷見中,是錯誤的,因此不要有這樣的心念。
為什麼?發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眾生,是不能夠有常見,也不能夠有斷見的,如果有常見或斷見,便是住於常見或是斷見的「相」上了,有「相」是發不出無「相」的菩提心來的!
發心成「如來」的眾生,不但要超越相對性型態存在的「世間」,去見到絕對性型態存在的「出世間」,還要再超越了絕對性型態存在的「出世間」,才能夠證入「如來」的,而「如來」是另一種型態的存在,那就是「常」即是「斷」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沒有諸法是「常」,或諸法是「斷」等的心念,如果有這樣的心念,便到不了「如來」的法界。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
須菩提!如果菩薩用能夠填滿世界的七寶去布施,如果又有其他的人,深知一切萬法都是虛妄不實的「相」,我也是虛妄不實的「相」中的一員,於是離開一切諸「相」,然後再離開能、所等「見」的話,那麼命終後得以與諸佛同成「如來」,這個菩薩所得乃是證入「如來」的功德,當然勝過前一菩薩布施的結果,得以生為天、人的福德。
為什麼?須菩提!這是因為菩薩不接受福德的原故。
什麼是「得成於忍」?安住於「如來」中便是「得成於忍」。
什麼是功德?能度眾生入「無餘涅槃」的善行是功德,能度自己入「有餘涅槃」的善行是福德。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稟告佛說;世尊!為什麼說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
須菩提!菩薩所作救度眾生的福德,純粹是為了讓眾生得以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到「無餘涅槃」中去而已,只是為所當為,自己並不希求因是而得任何果報,也想取住於這樣的果報上,所以說菩薩是不受福德的。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這樣來、這樣去、這樣坐、這樣臥的話,這人便不了解我所說「如來」的真義,為什麼?因為「如來」的法界是「真空」的,「真空」中沒有形相,所以沒有來、去、坐、臥等相。
又因為「時間」與「空間」是相互依存的,「如來」既然超越了「時間」,便也超越了「空間」,也就是說,在「如來」法界中,是不存在「時間」與「空間」的。
又因為「如來」周遍十方法界,是無限大,在無限大中,那有來自何方,去到那裡的道理?因此『「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將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的話,你的意思怎樣?這些微塵眾,是否很多?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
須菩提說;很多!世尊!為什麼?世界如果是實有的,便不能碎為微塵,既然能夠碎為微塵,當然乃是緣生緣滅的虛妄「相」,就不是實有。
至於微塵既然能夠聚和成「眾」,當然也是緣生緣滅的虛妄「相」,也不是實有,就因為是「相」,才有邊際可尋,所以才說很多,如果微塵眾是實有的話,就不可能是微塵聚合成眾的,那麼佛陀就不說是微塵眾了。
再說,如果認為實有「微塵眾」的話,心中便有「所」被見到的「微塵眾」在那裡,伴生出來的是「能」見到「微塵眾」的我,只要菩薩心中有「能、所」等「見」,便不能夠超越「出世間」而成「如來」,因此佛就不說是「微塵眾」了。
這又是為什麼?現在為了便於說明起見,用「相」來替代「微塵眾」,超越了「世間」的「相」後,結果是「出世間」的「非相」,再超越「出世間」的「非相」,其結果是,既不是「世間」相對的「相」,也不是「出世間」絕對的「相」,而是超越了「相對」與「絕對」的第三種型態的存在,那便是「相」即是「非相」的一切平等的「如來」境界,因此,「微塵眾」即是「非微塵眾」,才是「如來」法界中稱為「微塵眾」的真面目!
其實,在這裡,佛陀用世界及微塵來喻知「如來」,既是整體性的存在也是個體性的存在。
諸佛既可以如微塵合而為世界樣的在「佛法界」同成「如來」。
也可以如世界散為微塵樣的成為無數個體性存在的報身及化身佛。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
世尊!如來(指佛)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相對性存在的世界)」,即是「非三千大千世界(絕對性存在的世界)」,乃是超越了以上兩者的「佛法界」,因此不受第一種型態「相對性」的存在,與第二種型態「絕對性」的存在等的限制,而是第三種型態的存在,那便是「相對」即是「絕對」的一切平等無所分別的境界,這是更高層次的世界,這個更高層次的世界,就是稱為「佛法界(如來)」的真面目!
「大千世界」與「非大千世界」,都是緣心所生的虛妄「相」,不是實有的。
為什麼?如果認為世界是實有的,便是執著在「一合相(絕對性的存在)」上,「如來(指佛)」說的『一和相即非一合相』的意思,是說「一合相(絕對性的存在)」固然是「相」,「非一合相(相對的性存在)」也是「相」,超越以上兩者就到了更高層次的「如來」法界,在「如來」法界裡,因為一切平等無所分別,所以是「一合相」即是「非一合相」的第三種型態的存在,這種型態的存在,就是「如來」法界中,是名「一合相」的真面目!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
須菩提!如來世界中的「一合相」,不是人類有限的語言,能夠說得明白的,要自心去證悟到如同「佛性(如來)」後,自然會完全明了的,但是凡夫們,卻只是一味的執著在「一合相」的「相」與「見」上。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說菩薩不應有我、人、眾生、壽者等見,須菩提!這個人有沒有了解我說的真義?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
世尊!這人不了解佛所說的真義。
為什麼?不管是二乘人有所「見」的「有餘涅槃」,還是大乘人有所「見」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都不能夠「見(現)」「如來」,只有無能「見」、所「見」,才能夠「見(現)」「如來」!因此世尊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非(通無)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意思,是要修行人心中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如果能夠如此的話,便會「見(現)」「如來」,在「如來」法界中,「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是「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一切平等無所分別的境界,這種境界,才是名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真面目!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眾生,對於「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應該這樣的知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應該這樣的見解,離開我、人、眾生、壽者等「見」即見「如來」。
應該這樣的信解「如來」法界是一切平等無所分別的。
便不會生出「法相」來。
須菩提!所說的「世間」的「法相」,以及「出世間」的「非法相」,都不是「實相(如來)」,要超越了「世間」的「法相」後再超越了「出世間」的「非法相」,便見「實相(如來)」,那裡是「法相」即是「非法相」這樣一切平等無所分別的境界,這個境界,才是「如來」法界中,名為「法相」的真面目!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
須菩提!如果有人,用可以填滿無數世界那樣多的七寶去布施,如果另有善男子或是善女人,發菩薩心的,奉持此經,乃至僅是四句偈等,除了自己受持、讀誦以外,還能夠為他人解說的話,那麼這個善男子或是善女人的福報,還勝過前面布施無量七寶的人。
如何為人講解?要不取住於一切「相」上,於是對境無心,「自心」不動,便如「如來」樣的如如不動。
什麼是如如?如如是如於「真如」,「真如」即是「佛性、如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永無變動。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為什麼能夠如此?因為一切有為(因緣聚合)的萬法,有如夢境、幻像、水泡、影子、露水、閃電,終究會消失的無蹤無影,不像「如來」的常存不動,應該作這樣的觀察,那麼說法時,就會不取於相,即能夠如如不動了。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佛說完這經後,長老須菩提以及所有的僧、尼、信男、信女,還有一切世間諸天的天眾、人眾、阿修羅等,聽得佛所說的經義,全都無比歡喜,並且深信、接受、奉持、踐行!
乙.如是修證金剛經
一.修
先看經中如何說: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
由以上經文可知,所修的是「受持」本經乃至四句偈等,讀誦本經,以及為他人演說本經乃至四句偈等三件事。
1.受持:
受是因為深心相信而接受,持是恆久的修行。
我們要接受的是什麼?是全經乃至四句偈等。
我們要修的是什麼?經中分明說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
「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由上面的經文,便知道我們要修「無我相」,也無「法相」。
(1).修無「相」無「法相」:
怎樣修無「相」?那便是不在色、聲、香、味、觸、法上生心,面對六塵,應該生無所住心,不住六塵生心的話,便沒有「相」,沒有「相」,分別心無從生起,沒有分別心就不會生出好、惡、取、捨等的分別心來,沒有好、惡、取、捨等的分別心,即不會造作業因,沒有業因,則也沒有輪迴六道的業果,因為這是都是環環相扣的事,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從源頭處,離開「相」,沒有了「相」,以後的一連串的事也就不會發生了,這時便離開了生死輪迴之苦。
那麼要如何不住心呢?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當我們面對一切境界時,無論是富貴窮通,還是喜怒哀樂,都要心知肚明,凡被我們所知所覺的都是「相」,「相」全是暫時的現象,終究會消失的,因此沒有必要黏在上面。
即使是富貴喜樂,如果黏著它,當你失去這些時,將會更加痛苦,是得不償失的。
如果面對這些「相」時,根本不把它當着一回事的話,那麼「相」豈不是不再成其為「相」了,便是佛陀說的「若見諸相非相」了,這時你的心中「無相」,那麼就無異見到「如來」,因為「無相」的本身就是「如來」呀!
雖然理論上一旦「無相」,則見「如來」,但是實際上,「如來」是被你所見的,既然「如來」是被見到的,便依然是「相」,因此這時你心中的「如來」,無異是你離「相」後,又構成了的另外一個「法相」,只要心中有絲毫的「相」存在,便無法真正的見「如來」,怎麼辦?於是佛陀又告訴我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陀所說的「一切相」,是包括「相」與「法相」在內,因此心中不但要沒有「相」,還要沒有「法相」,這樣心中才是真正的「無一切諸相」,「無一切諸相」就是法身佛(如來)的境界!
後面經中講的「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及「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其中「無有法」的「法」,說的就是「法相」,因此佛陀又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意思是只通達無我「相」的不是菩薩(是阿羅漢),能夠通達無我「相」,又能夠通達無法「相」的,才是真正的菩薩。
再者,對於有為法(世間的一切諸法),全要看做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
其實,人生未嘗不是一場大夢,我們在夢中,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手摸得到,一切顯現出來的,都以為是真實不虛的,在夢中是找不到做夢的自己,唯有醒來後,才知道夢中的一切不過是一場夢,全是虛妄不實的,什麼都沒有了,做夢的是躺在床上的自己,在夢中當然是找不到做夢的自己。
回過頭來看一看我們的人生,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手摸得到,一切顯現出來的,都是真實不虛的,在人生中也一樣的找不到真正的自己,也許命終後,自己的神識過頭來看一看我們的這一生,也不過是一場夢而已。
即然是夢,便不要在意於夢中的一切,何不隨順着夢境,用弘一大師所說的「鹹有鹹的滋味,淡有淡的滋味」那樣的心境,去品嚐去欣賞夢境?
(2).修平等: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
因為佛法界中是一切平等無所分別的境界,所以我們要成佛,便要做到一切平等無所分別的地步,因此我們要修平等無所分別。
就拿冤、親平等來說,要你對冤家仇人,如同對自己親朋好友一樣的看待,就很難辦到,對不?但是有足夠的慈悲心便能夠辦到!
那麼怎樣才能夠有足夠的慈悲心呢?那麼我們就要想一想,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依然在六道中輪迴,表示我們應該是已經輪迴了數不清的無數次了,在這數不清的無數生中,每一生都有我們的生身父母,這樣算起來,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對不?再想一想,我們今生的父母,養我育我愛我的無比深恩,如海樣深,無論怎樣都沒有辦法報答於萬一,同樣的過去數不清的無數生中,曾經做過我們父母的眾生也曾經養我、育我、愛我,如同我今生父母一樣的恩深似海,從前沒有報答的深恩,正好藉着今生報答於萬一。
能夠這樣的認知,便容易做到眾生冤親平等了!
對於事,要抱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的心情來看待,好未必是好,壞未必是壞,老子也說「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寄」。
佛陀則告訴我們一切事物的「真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實無虛,是平等無有高下的。
其實,經中所謂的;「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
就是在說平等!
譬如有人罵我,我直接的反應是他在罵我,如果是阿羅漢的話,便會認為「罵我」只是個「相」而已,因為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不把它放在心上。
如果是菩薩的話,那麼「罵我」即是「非罵我」,因為經中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以平等看待這些事,便是「如來」的境界。
因此當你被人罵時,要做凡夫的反應呢?還是做阿羅漢的想法或是菩薩的想法?做世間的反應將煩惱無窮!做阿羅漢的想法,便沒有煩惱,做菩薩的想法則會讓我們離菩薩更接近一步。
凡是一切遭遇,都可以這樣的思維應對!
2.讀誦此經乃至四句偈等:
千萬不要誤會,以為每天把讀經當做儀式,像唱歌一樣的去唱,便能夠「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或是「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你先要受持此經,如上所說的修行,然後因為深切了解經意乃至四句偈的深意,再去讀誦經文,經文會在無形中,薰染你的「無住」心與「平等」心,日久功深的話,自然是福不唐捐的。
如果不能夠領會經文乃至四句偈等的深意,而只是依字發聲的讀誦,便沒有多少功德可言,除非千載難逢的也碰見像禪宗六祖這樣的人,一聽到你讀的經文,立即悟見「自性」,那麼你便有了一件功德。
3.為人演說:
受持讀誦,只是利己的修「慧」,無論修到什麼程度,還是小乘人,不能夠成佛,只有再為人演說,是利他的事,是在修「福」,只有「福」、「慧」雙修,便是大乘人,就能夠成佛!
當然,為人演說,不要為境所轉,自心要如如不動,才能夠演說出經文的深意,那麼怎樣能夠讓自心如如不動呢?佛陀告訴我們對世間的一切法,都要看做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就成了!
最後,筆者虔心合掌恭敬各位讀者,都能夠早日成佛!
2012/7/4初稿2013/8/29校稿2014/4/12再次校稿。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決定成佛四法門
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
決定成佛四法門發表在痞客邦留言(1)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生活綜合下一篇: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貳)壇經法門
歷史上的今天
2014:如是解讀[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
2014:如是解讀[達摩誤悟性論]
2014:如是解讀[達摩破相論]
2014:如是解讀[達摩血脈論]
2014:如是解讀[達摩安心法門]
2014:如是解讀[達摩四行觀]
2014:如是解讀[永嘉禪師證道歌]
2014: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肆)【耳根圓通法門】
2014: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叁)心經法門
2014: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貳)壇經法門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站方公告
[公告]2022/08/22、08/23應用市集部分功能維護公告[公告]痞客邦APP全新服務上線-美食優惠券[公告]痞客邦外部JavaScript語法使用規範
活動快報
手工千層招募體驗中
一層一層的金黃蛋皮搭配手工熬製卡士達鮮奶油,層層...
看更多活動好康
我的好友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未分類文章(25)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17十月(13)
2014十二月(1)
2014九月(11)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延伸文章資訊
- 1金剛經什麼法門,金剛經屬哪個法門 - 好問答網
金剛經屬於是無相法門,金剛經能直了成佛,修好了可以升到想去的世界,學佛就是要發願,唸佛即是念實相。《金剛經》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 ...
- 2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 - 博客來
書名: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521505,頁數:416,出版社:香海文化,作者:慧昭,出版日期:2017/09/19,類別:宗教命理.
- 3FGS《金剛經》之般若法門慧眼觀一切法空無自性 - 人間通訊社
4日早上,心定和尚續於如來殿梯形會議室,為佛光山禪淨法堂職事及禪學堂師僧45人,講解《金剛經》之般若法門。 心定和尚表示,希望眾人要能時時以慧眼來觀一切法的 ...
- 4《金剛經》釋疑:修金剛經法門有哪些注意事項 - 人人焦點
文殊菩薩大智慧,清淨是修行的根本法門,金剛經圓覺經可互爲註解文殊師利菩薩是圓覺經中第一位向佛問法的菩薩。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也是其他諸佛的師傅。
- 5壹.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壹)金剛經法門
這四個法門,一個是【金剛經】法門,一個是【壇經】「見性成佛」法門,一個是【心經】法門,另一個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