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白蓮教,是跨越多個中國史上朝代的一個秘密民間宗教組織,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包括彌勒教在內的其他組織的內容,但一般認為主源是源於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 ... 白蓮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白蓮教,是跨越多個中國史上朝代的一個秘密民間宗教組織,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包括彌勒教在內的其他組織的內容,但一般認為主源是源於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的佛教淨土宗分支白蓮宗。

因其教徒禁食蔥乳,受持五戒,不殺生不飲酒,其派神職人員不出家,多娶妻生子,常被視為附佛外道和邪教而遭朝廷查禁。

白蓮教作為一個秘密民間宗教組織,在歷史上發動多次民變,屢次受到鎮壓。

在元朝時,白蓮教與明教、紅巾軍、彌勒信仰有關[1]。

元末白蓮教和明朝建國的關係亦有專書介紹[2]。

在明朝以後,接受了羅思孚的「無生父母」思想,成為了羅教系統的秘密宗教。

目次 1發展 1.1南宋 1.2元朝 1.3明朝 1.4清朝 2影響 3參見 4注釋 5參考書目 6研究書目 發展[編輯] 南宋[編輯] 茅子元是天台宗門下的弟子,崇慕慧遠白蓮社之遺風,又受天台宗派觀念的影響,因而改造了興於民間,成員關係鬆散的在家佛教「蓮社」,在庶民中組織起一有師承、有教義,倡導念佛往生的社團。

這個團體有出家弘法的僧人,也有在家信徒;並且,為使教法更普及於大眾,白蓮宗允許在家弟子從事吸納門徒、建造佛堂、講經說法、化緣募款等,按佛教傳統只能由僧人進行的活動,這樣便形成了僧、俗兩個傳法系統。

這一組織架構是白蓮宗最大的特色,但也與佛教的傳統相對立,在實踐中產生了種種弊端[3][4],因此被佛教界所非議。

白蓮宗不殺生、不飲酒,禁食蔥乳,嚴守護生之戒,因此宗徒號稱「白蓮菜」,又稱「茹茅闍梨菜」。

外人則稱之為「喫菜事魔」。

茅子元去世後,有小茅闍梨繼承茅子元之教,使之盛行南方,由於出家僧眾對在家俗眾並無強制約束力,對冒稱白蓮道人觸犯刑法者,亦無從管制[5],又混雜民間信仰,因而日久漸生風俗壞亂之弊,「庶俗僭稱活佛如來,婦人擅號佛母大士」,妄談般若,亂說災祥[6]。

因此常被取締[7]。

也因此流傳不廣,故影響不大。

而後,在教義上,白蓮宗受到彌勒教影響,從崇奉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改信奉兜率內院的「當來下生娑婆世界」的彌勒佛,以淨土宗的譬喻「火中生白蓮」為象徵[8][9],並混合了明教的內容。

元朝[編輯] 白蓮宗以彌勒佛將會來救世的傳說,作為號召,動輒宣稱彌勒佛下生,起兵造反,自然也開始反抗元朝統治。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春,江西都昌縣杜萬一(又名杜可用)號稱「杜聖人」,以白蓮宗組織發動起事,後自稱「天王」,改元「萬乘」。

這是白蓮宗誕生後策動的第一次民變;但因為白蓮宗與白蓮教在歷史上界定區分並不明確,因此也被認為是白蓮教第一次民變。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因皇帝認為此等人物「有妻子,身已不清淨」,勅禁白蓮社[10]。

時有廬山東林寺普度(?—1330年),自承慧遠留下的千年正教,致力於復教運動,撰寫《廬山蓮宗寶鑑》10卷,闡明了子元所倡白蓮宗的真義,上奏朝廷。

於是白蓮宗於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得以復教。

普度受命為教主,世稱優曇宗主。

在宗教政策寬鬆白蓮教可以公開傳播時期,白蓮教宣揚「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其勢力滲透到河南、江淮和長江流域地區。

但是,宗門的情弊仍未改善,復有社會反對分子潛入,故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後又遭禁斷。

此後該教的僧人漸漸遠離「白蓮宗」的名號,回歸到正統佛教當中,而民間仍在繼續流傳,並進一步與彌勒教、白雲教、明教等相混合,稱為白蓮教,成為民間秘密宗教。

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白蓮教趙丑廝、郭菩薩宣傳「彌勒佛當有天下」,聚眾起事。

元順帝至元三年(1337年),河南陳州白蓮教胡閏兒(棒胡)稱彌勒佛已經降生,聚眾燒香起事。

順帝至元四年(1338年),江西袁州彭瑩玉、周子旺組織白蓮教起事。

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強徵民夫堵塞黃河缺口,引發了全國規模的紅巾軍大起義,紅巾軍即與白蓮教有密切的關係,元末朱元璋依附「明教」起義,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其實也受到白蓮教影響[11]。

至此,彌勒教正式融入白蓮教。

明朝[編輯] 元朝末年紅巾軍領袖,韓山童父子便是以家傳白蓮教聚眾起事,宣傳口號為「彌勒降生」、「明王出世」。

後朱元璋亦以「明」為國號。

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後,知道白蓮教會對其帝國構成威脅[12],納李善長之議,多次取締白蓮教,《大明律》規定「為首者絞,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二月(1420年)山東白蓮教女教首唐賽兒發動起義,旋即失敗。

成化十八年(1482年),山東即墨軍人羅思孚在北直隸創立了羅教,提倡「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的教義,認為人終究必須回到「無生父母」的身邊,而「無生父母」成為最高階的主神。

「無生父母」此一概念,演變為惟一的神「無生老母」,無生老母為白蓮教等等教派所接受,幾乎皆以「無生老母」為主神,並有三教合流的姿態,宣揚「無生老母」將派遣彌勒佛下凡拯救世人。

萬曆年間,有所謂的聞香教,「薊州人王森得妖狐異香,倡白蓮教,自稱聞香教主。

其徒有大小傳頭及會主諸號,蔓延畿輔、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

森居灤州石佛座,徒黨輸金錢稱朝貢,飛竹籌報機事,一日數千里。

……四十二年,森復為有司所攝。

越五歲,斃於獄。

」[13]王森伏誅後,信徒山東巨野的徐鴻儒、北直武邑的于弘志分別發動武裝叛亂,均遭明朝鎮壓[14]。

萬曆十五年(1587年),都察院左都御史辛自修奏:「白蓮教、無為教、羅教,蔓引株連,流傳愈廣,蹤跡詭秘。

北直隸、山東、河南頗眾。

」[15],萬曆二十五年刑部侍郎呂坤奏稱:「白蓮結社,遍及四方,教主傳頭,所在成聚。

倘有招呼之首,此其歸附之人。

」[16]萬曆四十三年,白蓮教發展至高峰,「近日妖僧流道聚眾談經,醵錢輪會。

一名涅槃教,一名紅封教,一名老子教。

又有羅祖教、南無教、淨空教、悟明教、大成無為教,皆諱白蓮之名」[17]。

清朝[編輯] 清兵入關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又與許多民間宗教融合,如老官齋、八卦教,其名目繁多,加上舊有支派,竟高達百餘種,教義更加蕪雜。

清朝的白蓮教徒以反抗為己任,倡言「日月復來」,舉起反清復明的旗幟,從而遭到清朝鎮壓。

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白蓮教活動頻繁。

到了乾隆後期,清朝國力開始下降,是白蓮教鼎盛時期,在東北和南方各省廣泛流行,其中又以大乘教流行最廣。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水教徒王倫聚眾起義。

嘉慶年間白蓮教與地方人民結合,引發川楚教亂頗傷清朝國力,之後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發生的天理教之亂是最後一次白蓮教名義的叛亂,之後逐漸消失於歷史。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山東義和團之扶清滅洋運動的主要團隊、有部分追溯起源於白蓮教的分支派八卦教。

影響[編輯] 直到近代,白蓮教仍未消失,但已發生質變現象。

根據清末學者勞乃宣考證,義和團起源於白蓮教[18]。

但義和團的信仰主要為中國主流文化的宗教信仰,如義和團提出的保「華教」、反「洋教」,華教主要是尊孔教、講人倫、祀祖宗、尊玉皇、拜關帝、誦觀音、念彌陀等這些民間主流的三教合流信仰,但偏激極端,並不全然同於白蓮教。

但不可否認,包括義和團在內的許多民間宗教與團體,都與白蓮教息息相關,他們有著相似的信仰及傳說,通常以「無生老母」為主神,以彌勒佛救世為號召。

白蓮教在民間流傳盛廣,出現許多英雄人物,在《聊齋誌異》故事裏也有反映。

白蓮教思想也與後代的許多宗教有淵源關係,如羅教(尊明朝北直隸密雲縣軍人羅思孚為始祖)、齋教(亦尊羅思孚為始祖)、在理教(尊清初燕京白雲觀道人楊來如為始祖)等。

參見[編輯] 洪門 清幫 青蓮教 紅蓮教 白蓮宗 彌勒教 摩尼教 大乘教(明朝) 天道 在理教 齋教 注釋[編輯] ^楊訥,元代白蓮教研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楊訥,白蓮教與明代建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7 ^《釋門正統》:「白衣展輾傳授,不無訛謬。

」 ^《山庵雜錄》記載:「冒名蓮社,假求衣食者,往往有焉。

」 ^普度《上白蓮宗書》云:「但本宗東林寺雖有祖宗之名,而實難檢而束之。

蓋戒法不行,清規未舉。

」 ^見普度懇求朝廷復教的奏書 ^《宋會要輯要》第165冊,《刑法二·禁約》 ^即「赤焰生白蓮」,比喻念佛的微妙。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聞信彼佛名號,是人號『火中生白蓮華』,是名不可思議、名號利益,一大事因緣。

」 ^元武宗說:「建寧路等處,有妻室孩兒每的一枝兒白蓮道人名字的人蓋著寺,多聚著男子婦人,夜聚明散,佯修善事,扇惑人眾作鬧行有,因著這般別生事端去也。

又他每都是有妻子的人有,他每的身已不清淨,與上位祝壽呵怎生中?將這的每合革罷了。

」 ^《元史》:潁州妖人劉福通為亂,以紅巾為號,陷潁州。

初,欒城人韓山童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眾,謫徙廣平永年縣。

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

福通與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咬兒復鼓妖言,謂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

福通等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事覺,縣官捕之急,福通遂反。

^另有一種說法是因朱元璋淹死小明王韓林兒,因此朱元璋接管政權,最終取得天下。

白蓮教視朱元璋為白蓮教叛徒,與之勢不兩立。

^《明史》卷257,「趙彥傳」 ^《明史紀事本末》卷70,「平塗鴻儒」。

^《明神宗實錄》萬曆十五年(1587年)正月庚子 ^《明史》卷226,「呂坤傳」。

^《明神宗實錄》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庚子 ^勞乃宣《義和拳教門源流考》 參考書目[編輯] 誌磐《佛祖統紀》卷末「述事魔邪黨」 研究書目[編輯] DanielOvermyer著,劉心勇譯:《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閱論編中國秘密宗教 羅教 白蓮教 無為教 聞香教 龍華教 金幢教 先天教 八卦教 紅蓮教 青蓮教 白陽教 紅陽教 青陽教 天理教 黃天道 彌勒教 明教 真空教 一貫道 天道 理教 齋教 雞足山大乘教 中國宗教史 閱論編宗教 主要宗教及信仰亞伯拉罕諸教猶太教 保守派 海馬諾特派(英語:Haymanot) 卡拉派 正統派 改革派 基督宗教 西方基督教 羅馬天主教 新教 舊天主教 獨立天主教(英語:IndependentCatholicchurches) 東方基督教 東正教 東方正統教會 東儀天主教會 非三位一體派 耶和華見證人 後期聖徒運動(摩爾門教) 耶穌主義(英語:Jesuism) 伊斯蘭教 遜尼派 什葉派 伊巴德派 蘇菲派 阿赫邁底亞 唯獨古蘭經 其他 巴比教 艾扎勒巴比教(英語:Azali) 巴哈伊信仰 德魯茲教 曼達安教 拉斯塔法里 撒馬利亞教 印歐宗教印度(英語:Indianreligions)-伊朗宗教 吠陀宗教 佛教 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 密宗 印度教 毗濕奴派 沙克達教 濕婆派 阿亞瓦芝 師摩多派(英語:Smartism) 耆那教 天衣派(英語:Digambara) 白衣派(英語:Śvētāmbara) 錫克教 雅茲迪教 以什克派(英語:Ishikism) 雅賽尼派(英語:Yarsanism) 祆教 歐洲宗教 亞美尼亞(英語:Armenianneopaganism) 波羅的海(英語:Balticneopaganism) 狄耶夫圖里(英語:Dievturība) 德魯維(英語:Druwi) 洛姆瓦 高加索(英語:Caucasianneopaganism) 凱爾特(英語:Celticneopaganism) 德魯伊 日耳曼 希臘 義大利(英語:Italo-Romanneopaganism) 羅馬尼亞(英語:Zalmoxianism) 斯拉夫(英語:Slavicneopaganism) 東亞宗教(英語:EastAsianreligions) 道教 儒教 神道 臺灣原住民 華人民間信仰 海峽華人民間信仰 中國秘密宗教 羅教 齋教 先天道 一貫道 理教 真空教 三一教 巫教 巫堂 天道教 高臺教 和好教 道母 本主教(英語:Benzhuism) 畢摩教 苯教 東巴教 赫蒙族宗教(英語:UaDab) 中亞與北亞宗教 白教(英語:Burkhanism) 楚瓦什(英語:VattisenYaly) 滿族 蒙古(英語:Mongolianshamanism) 西伯利亞(英語:ShamanisminSiberia) 騰格里信仰 烏拉爾宗教 芬蘭(英語:Finnishneopaganism) 匈牙利(英語:Hungarianneopaganism) 烏拉爾(英語:Uralicneopaganism) 非洲宗教傳統宗教 阿坎族(英語:Akanmythology) 坎巴族 盧巴族(英語:Balubamythology) 班圖族(英語:Bantumythology) 柏柏爾族(英語:Berbermythology) 庫巴族(英語:Bushongomythology) 庫希特人(英語:Waaq) 丁卡族(英語:Dinkamythology) 埃菲克族(英語:Efikmythology) 達荷美族(英語:Dahomeymythology) 關契族(英語:ChurchoftheGuanchePeople) 伊博族(英語:Odinani) 伊索科族 科伊科伊族 洛圖科族(英語:Lotukomythology) 洛齊族(英語:Lozimythology) 盧格巴拉族(英語:Lugbaramythology) 馬賽族(英語:Maasaimythology) 姆布蒂族(英語:Mbutimythology) 塞雷爾族(英語:Sererreligion) 圖姆布卡族(英語:Tumbukamythology) 約魯巴族(英語:Yorubareligion) 祖魯族(英語:Zulumythology) 流散(英語:Afro-Americanreligion)宗教 坎冬博(英語:Candomblé) 庫米納(英語:Kumina) 奧比亞(英語:Obeah) 金斑達(英語:Quimbanda) 帕洛(英語:Palo(religion)) 桑特里亞教(英語:Santería) 恩斑達(英語:Umbanda) 伏都教 海地伏都教 路易斯安那伏都教(英語:LouisianaVoodoo) 文提教(英語:Winti) 其他宗教 巴多信仰(英語:Bathouism) 邦廷教(英語:Mun(religion)) 日月教(英語:Donyi-Polo) 達羅毗荼(英語:Dravidianfolkreligion) 克拉底(英語:KirantMundhum) 薩那馬希(英語:Sanamahism) 薩奈信仰(英語:Sarnaism) 緬甸(英語:Burmesefolkreligion) 寮國 師公教 馬來西亞(英語:Malaysianfolkreligion) 印度尼西亞(英語:Alirankepercayaan) 巴廷信仰(英語:Kebatinan) 澳大利亞原住民(英語:AustralianAboriginalmythology) 美洲原住民 中部美洲(英語:Mesoamericanreligion) 菲律賓(英語:Philippinemythology) 玻里尼西亞(英語:Polynesiannarrative) 貨物崇拜 新興宗教(英語:Listofnewreligiousmovements) 不和教 埃坎卡(英語:Eckankar) 新紀元運動 新思想運動 雷爾運動 山達基 泰勒瑪 一神普救派 威卡教  歷史宗教史前宗教 舊石器時代宗教(英語:Paleolithicreligion) 近東宗教(英語:ReligionsoftheancientNearEast) 古埃及宗教 美索不達米亞(英語:AncientMesopotamianreligion) 閃米特(英語:AncientSemiticreligion) 原始印歐宗教亞洲宗教 原始印伊宗教(英語:Proto-Indo-Iranianreligion) 亞美尼亞(英語:Armenianmythology) 奧塞梯(英語:Ossetianmythology) 吠陀宗教 瑣羅亞斯德教 密特拉教 祖梵教(英語:Zurvanism) 諾斯底主義 摩尼教 歐洲宗教 凱爾特(英語:Celticpolytheism) 日耳曼 盎格魯-撒克遜(英語:Anglo-Saxonpaganism) 大陸(英語:ContinentalGermanicmythology) 諾斯 古希臘宗教 諾斯底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 摩尼教 巴爾幹 古羅馬宗教 斯拉夫  主題方面 叛教 /離教(英語:Religiousdisaffiliation) 行為(英語:Religiousbehaviour) 宗教 聖職者 轉化 神靈 宗教致幻劑 教派 信仰 火焰崇拜 神 冥想 修行制度 修士 修女 神秘主義 神話(英語:Religionandmythology) 自然崇拜 聖職授任(英語:Ordination) 正統 正行(英語:Orthopraxy) 禱告 宗教體驗 儀式 禮拜儀式 犧牲 靈性 超自然 符號(英語:Religioussymbolism) 真理(英語:Religiousviewsontruth) 水(英語:Waterandreligion) 崇拜 有神論 泛靈論 自然神論 二元論 主神論 一神論 非有神論 萬有在神論 泛神論 多神論 超越神論(英語:Transtheism) 無神論及世俗主義 反宗教 自然神論 不可知論 無神論 飛行麵條怪物 人文猶太教(英語:HumanisticJudaism) 無屬 新無神論 順世派 拉維撒旦主義(英語:LaVeyanSatanism) 解構主義(英語:Deconstructionandreligion) 各國無宗教狀況(英語:Irreligionbycountry) 客觀主義 世俗人文主義 世俗神學(英語:Seculartheology) 世俗化 政教分離 批判 透明粉紅獨角獸 宗教學 人類學 認知科學(英語:Cognitivescienceofreligion) 比較學 發展 演化來源(英語:Evolutionaryoriginofreligions) 演化心理學(英語:Evolutionarypsychologyofreligion) 歷史 哲學 神經學(英語:Neurotheology) 心理學 社會學 神學 理論(英語:Theoriesofreligion) 女性(英語:Womenandreligion) 宗教與社會 農業(英語:Religionandagriculture) 經濟(英語:Religionandbusiness) 聖職者 修行制度 聖職授任(英語:Ordination) 轉化 傳福音 傳教士 勸誘改宗 教育(英語:Religiouseducation) 狂熱 自由 多元主義 綜攝 寬容 普世主義 原教旨主義 發展 幸福 同性戀 少數群體(英語:Minorityreligion) 民族教會 各國信仰程度(英語:Importanceofreligionbycountry) 政治科學(英語:Politicalscienceofreligion) 人口 教派分裂 科學 國家 神權政治 素食主義(英語:Vegetarianismandreligion) 宗教中心主義(英語:Religiocentrism) 暴力 迫害 恐怖主義(英語:Religiousterrorism) 戰爭 財富(英語:Wealthandreligion) 多重宗教身份認同 世界基督教 政治神學 公共神學 概觀及列表 索引(英語:Indexofreligion-relatedarticles) 概述(英語:Outlineofreligion) 年表 亞伯拉罕諸教先知(英語:TableofprophetsofAbrahamicreligions) 神化 神(英語:Listofdeities) 創始人 大型集會(英語:Listoflargestpeacefulgatheringsinhistory) 新興宗教(英語:Listofnewreligiousmovements) 宗教組織(英語:Listofreligiousorganizations) 宗教及傳統(英語:Listofreligionsandspiritualtraditions) 學者(英語:Listofreligiousstudiesscholars) 類目 主題 規範控制 LCCN:sh91002510 NDL:0057611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白蓮教&oldid=71882059」 分類:​會道門白蓮教中國傳統宗教無生老母崇拜南宋宗教元朝宗教明朝宗教清朝宗教隱藏分類:​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Čeština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añolEestiفارسیFrançais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日本語Қазақша한국어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venskaไทย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