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就像爬山 - 中崙諮商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理治療就像爬山 JUN 01 Fri 2018 00:00 · ,而是和環境壓力有關的精神官能症(也有人稱作自律神經失調,包括焦慮症、心身症、 較輕微的憂鬱症、睡眠障礙、飲食障礙等等 ... 推薦文章 心理治療就像爬山 JUN01Fri201800:00       兩三年前,在一次以「憂鬱症」為主題的超大型演講裏,當我向上千名 聽眾提到治療和癒後樂觀的一面時,一位中年女士忽然從人群中站了起來, 憤慨激昂地說‥「我想請教心理師,你說多數患者在一兩年內會好轉或痊 癒,為什麼我已經吃藥五六年了,還是這麼痛苦,一點也沒有好轉?好想死 了算了!」她的憤怒震撼了全場,另一位女士聞言也在位子上舉手,大聲說‥ 「我也是,我已經吃藥十一年了,為什麼還沒有好,還是想死?」這兩位勇 敢的女士開始哽咽流淚,分享絕望的心路歷程,許多聽眾聞之動容。

我聽見 好幾個擔憂的聲音說‥「老師,待會兒您可不可以私下留點時間,和她們談 談?」      演講散場後,我在會場外和她們分別會面,發現兩位都曾遍訪名醫,醫 師的診斷都是憂鬱症。

多年下來,都斷斷續續在吃藥,兩個人都擔心越吃越 重,而且有極大的焦慮‥「我到底會不會好?我看我是不會好了,死了算 了......」 「你有做過心理治療嗎?」我問第一位。

「有啊!」 「跟誰做的?開藥給你的醫師,還是心理師?」「什麼醫師心理師我不知道,就是我看門診這個醫生。

人不錯,每次都叫我『放輕鬆,不要想太多。

』問題是,我就是做不到啊!」 「你們每次的心理治療時間多長?」「就是...有時候十分鐘...有時候比較久,大概十五分——什麼!這不是心理治療嗎?」 我問第二位時,她回答得更妙‥「什麼叫做心理治療?」? 什麼叫做心理治療? 用最淺顯的比喻來說,心理治療(諮商輔導)就像爬山。

     時至二十一世紀,許多人會向諮商機構、精神科或身心科求助,並非由 於嚴重的精神異常(如思覺失調症、妄想症、躁鬱症、重鬱症),而是和環 境壓力有關的精神官能症(也有人稱作自律神經失調,包括焦慮症、心身症、 較輕微的憂鬱症、睡眠障礙、飲食障礙等等)。

甚至,不少是未到生病程度 的人際關係問題或情緒困擾。

     假如把人生比喻作爬山,我們可以說,很多當事人,是在爬現實裡的一 座座山(職場或學業、家庭或親子、婚姻或感情、喪親或年老、經濟或病痛、 人際關係等問題)時,絆到一些大小落石(衝突磨擦、生離死別等突發事件) 而跌到谷底,出現身心行為各方面的失調(徬徨、無助、焦慮、憂鬱、不平、 怨恨,甚至失眠、暴食、酗酒、厭世的念頭)。

症狀比較嚴重的,則可能被 診斷為「生病」(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而成為所謂「病人」或「患者」。

      我個人的看法是,一般情緒困擾和精神官能症(包括大部份憂鬱症)的輔 導或治療,應該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追求「症狀緩解」,也就是以藥物或心理治療作為柺杖,幫助 當事人走出谷底,減輕病痛; 第二個層次,則是追求「問題解決」,也就是輔導當事人,面臨路上的大小石 頭(壓力事件)時,如何搬開或跨過去,以預防下次又踢到類似的石頭時,再 次跌到谷底(發病); 第三個層次,則是「自我實現」或「自我發現」--前者是向前看,尋找最適 合自己的路上山,逐步邁向願景,改善現實;後者是向後看,練習覺察性格包 袱裏的壞習慣,把新的好習慣放進來。

      從第一個層次到第三個層次,治療的重點漸漸由「治病」提升到「治人」, 由「治療」轉化到「成長」。

但是,藥物只能在第一個層次幫助我們;第二和第三個層次是一段長期的「向上提昇」或「內在探險」之旅,非自 我努力、親友協助、宗教修行或心理治療不能為功。

如果從事心理治療或諮商, 這表示當事人可能要花好幾週到幾個月(極少數情況甚至要花上幾年),每週 至少一小時,和治療師作長期會談,開始一段「自我的探險」或「發現之旅」。

     很可惜,一般在台灣向精神科求助的民眾,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心理 治療,幾乎百分之百都沒有選擇地「接受」藥物治療。

許多醫界的宣導活動, 幾乎都有一種簡化的趨勢,把憂鬱症等同於吃藥治療,其實這是不夠的。

假如 你的焦慮是起因於青春期的孩子迷戀吸毒、網咖或放棄學業,有哪一種藥可以 讓你或他吃了以後,從此孩子可以變成循規蹈矩的好學生?假如真有這種藥, 那和「符水」、「仙丹」、「香灰」有何不同?      太依賴生物化學藥劑來解決心理社會的問題,不但治標不治本,更糟的 是,許多人雖非嚴重的精神病患,卻在醫病關係中被制約或暗示,堅信自己是 脆弱無力的,必須長期依賴藥物。

他害怕沒有藥物這根柺杖,一旦踢到 下一塊落石,可能會再次跌到谷底。

      境由心生,這樣的負面認知,本身就有咒語般自我應驗的力量。

幾次的跌 倒下來,信心也跌掉了,更相信自己只能靠長期吃藥勉強度日。

他們從沒有機 會從心理諮商或治療中獲益,學習下次碰到類似的石頭,他可以如何因應或改變,把絆腳石當作自我成長的踏腳石,恢復健康更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可相輔相成      平心而論,在「症狀緩解」這個層次,藥物的效果和速度是值得稱道的。

焦慮症病人在恐慌快發作時,抗焦慮劑不啻是護身符;而對輾轉反側的失眠患 者,助眠劑往往是最快的救星;萬一是嚴重的精神異常(如精神分裂症、躁症 急性發作,或少數伴隨妄想、幻覺,或體質原因較重的憂鬱症),則抗精神病 藥和情緒穩定劑、抗憂鬱劑毫無疑問是優先選擇。

因為這些當事人的生物(體 質)包袱要重過心理(性格)包袱,極需藥物這根柺杖的支持,才能確保身心 平衡。

     但反過來看,心理治療確可彌補藥物治療不及之處。

最大的好處是,心理 治療促成當事人成為復原之路上的主角——學會「靠自己」。

包括諮商輔導、 危機處理,都在empower當事人,培養他們的主觀更有能力,更有信心。

     許多因家庭溝通不良而沮喪的當事人,在學會改變自我,採取新的作為與 另一半、孩子、或父母、公婆互動時,即使還沒有百分百達到願望(攻頂成功), 症狀卻已大幅改善(脫離谷底)。

不少畏懼症或恐慌症患者,在生活中運用「行 為修正」、「認知重建」等自助技巧熟練後,不但不再「久病厭世」,反而「久 病成良醫」,甚至可以教別的山友(病友)怎麼跨過落石,如何爬山。

即使是 缺乏病識感,因而抗拒藥物治療的精神分裂症病友,接受以同理心為精神,教 育、勸告、說理為技巧的「支持性心理治療」,也可以減輕焦慮和防衛,有時 還有助其提升病識感。

           本文絕非貶抑藥物治療,而是強調心理和藥物治療可以相輔相成。

事實 上,以精神官能症的治療為例,藥物常能協助當事人擺脫症狀的泥沼,減輕過 度焦慮或憂鬱帶來的無力感,對心理治療的旅途是一大助力。

總而言之 (1)如果以未達生病程度的人際關係困擾而言,諮商輔導(心理治療)應優 先於藥物治療; (2)精神官能症(包括到輕到中度的憂鬱症)的治療,最好心理治療和藥物 治療雙管齊下; (3)嚴重的精神異常,則應以長期藥物治療為主,諮商輔導(心理治療)視 需要為輔。

撰文者: 黃龍杰心理師預約黃龍杰心理師,請來電「中崙諮商中心」02-2731-9731。

回列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