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低估兩歲半兒童了-關於「錯誤信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一切得以順利進行,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此一能力功不可沒。

在測試人們或動物是否具備心智理論時,研究者經常使用「錯誤信念」(false belief)作業。

2016/12/01 別再低估兩歲半兒童了-關於「錯誤信念」 日復一日,我們不斷地在揣測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行動背後的意涵、根據各人不同的立場與觀點預測每個人的下一步。

這一切得以順利進行,心智理論(theoryofmind)此一能力功不可沒。

在測試人們或動物是否具備心智理論時,研究者經常使用「錯誤信念」(false belief)作業。

圖片來源:FredrikRubensson (CCBY2.0) 如果我知道你的理解與事實不符,當我被他人問及你的想法為何時,我知道我該回答的是你的想法,而不是真正的事實。

莎莉與小安測驗(Sally–Annetest)是個用來測試兒童是否理解他人錯誤信念的經典傳統測驗。

測驗中,研究者會用娃娃表演,或用圖片說故事給小朋友聽。

一開始,莎莉和小安一起待在房間裡,房裡有一個箱子跟一個籃子。

莎莉把彈珠放進籃子裡後就離開房間了。

但小安趁著莎莉不在時,把彈珠拿出來放進箱子裡。

之後,莎莉又進來了。

你覺得莎莉會去哪裡找那顆彈珠? 因為莎莉離開前把彈珠放到籃子內,所以她應該會去籃子裡找彈珠,對吧?但是事實是,彈珠早就不在籃子裡了,所以莎莉所認為的其實是錯誤的。

但你並不會因為你自己知道彈珠在箱子裡,就覺得莎莉會去箱子裡找彈珠。

因為你知道莎莉在想什麼。

因為你可以利用錯誤信念來推測莎莉的行為。

早期的研究認為人類兒童一直要到四歲才能回答出正確答案。

不過呢,不少研究利用其他非傳統測驗來測試更小的小孩的錯誤信念,發現其實不用等到四歲,三歲、兩歲或甚至更小的小孩就已經可以成功理解錯誤信念了。

黑猩猩等人猿也能通過一些非傳統錯誤信念測驗。

比方說這篇文章:人猿知道你在想什麼圖片來源:John (CCBY2.0) 但,這是怎麼一回事呀?有人認為,傳統測驗看的是難度較高的錯誤信念,而非傳統測驗看的是比較簡單的。

有人認為,非傳統測驗看的不是‘真正’的錯誤信念。

但也有人認為,要通過傳統測驗,除了要能理解錯誤信念外,還要具備其他的認知能力。

像是一定程度的抑制功能,和能夠產生反應(response generation)的能力。

而需要同時進行這麼多工作,對小小孩來講是很吃力的。

抑制功能的部分,主要是因為當我們被問到“莎莉會去哪裡找彈珠”時,我們必須抑制自己回答‘彈珠的真正位置’(也就是錯誤的答案)。

當然成年人如你我,不會感受到這需要多大的抑制功能,但對小小孩而言可就不同了。

針對這點,研究者想出了一個辦法來排除這個的干擾,那就是把原版的“把彈珠從籃子換到箱子”,改成“把彈珠拿走了”。

如此一來,接受測驗的小朋友也不知道彈珠實際上到底在哪兒,所以也不會因為不小心說出彈珠實際上的位置而被當作回答錯誤。

至於‘產生反應’這部分有多困難,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難想像。

你問我彈珠在哪我就回答,產生、做出這樣的反應有啥難的?但是對小小孩來講,就是有它的難度在。

為了消除這個部分的影響,研究者在問出關鍵問題(“莎莉會去哪裡找彈珠”)之前,插入兩個額外的問題,讓他們熟悉被問“XX在『哪裡』?”這個問題,也讓他們有辦法為‘被問問題’和‘給出答案’這些事做準備。

好像被我描述的有點複雜,不過改版後的作業就像這樣: 圖片擷取自原始論文Setohetal.,2016 總而言之,重點是30個月和33個月大的兒童都成功通過改版實驗,表示這些小孩無法通過傳統測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尚未能理解錯誤信念,而是因為原版的傳統測驗要求太多額外的能力了。

啊,兒童實驗好有趣但實驗設計好難啊! Setoh,P.,Scott,R.M.,& Baillargeon,R.(2016).Two-and-a-half-year-oldssucceedatatraditional false-belieftaskwithreducedprocessingdemands.Proceedingsofthe 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13(47),13360–13365. https://doi.org/10.1073/pnas.1609203113 標籤: 兒童, theoryofmind 張貼者: W-J 於 上午11:53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Facebook名片貼 Wen-JingLin建立你的名片貼 標籤 其他 兒童 MRI 記憶 情緒 社會議題 其他動物 社會心理學 老化 復健 壓力 睡眠 認知訓練 學習 知覺 自我 道德 安慰劑效應 憂鬱症 注意力 社交 語言 theoryofmind 多巴胺 後設分析 神經傳導物質 運動 EEG 中風 功能性連結 工作記憶 植物 海馬體 鳥類 brainstimulation 人類學 意識 智商 視覺 帕金森氏症 機器學習 疼痛 自由意志 PopularPosts 你相信人有自由意志嗎?你如何解釋他人行為? 長期壓力導致海馬體萎縮,會愈來愈嚴重嗎? 別再低估兩歲半兒童了-關於「錯誤信念」 適當時機的認知再評估(情緒調節)方有助於心理健康 「超級老人」的大腦和一般老人的大腦有什麼不一樣? BlogArchive ►  2018 (1) ►  五月 (1) ►  2017 (49) ►  十二月 (3) ►  九月 (2) ►  八月 (3) ►  七月 (5) ►  六月 (6) ►  五月 (7) ►  四月 (8) ►  三月 (8) ►  二月 (2) ►  一月 (5) ▼  2016 (79) ▼  十二月 (10) 想發表科學論文,需要會說故事嗎? 跨性別女性使用女廁,誰有意見? 馬會向人類尋求協助 好小孩才能得到聖誕老公公的禮物嗎?錯! 敢問法官大人,您昨天有睡飽嗎? 胎兒的大腦發育:你看過胎兒的fMRI嗎? 共同的回憶,同樣的大腦運作模式 擴增實境+機器學習=「幻肢痛」新療法 逾四成憂鬱症患者沒意識到自己需要尋求協助 別再低估兩歲半兒童了-關於「錯誤信念」 ►  十一月 (10) ►  十月 (14) ►  九月 (13) ►  八月 (18) ►  七月 (1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