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藝術:筆記&讀後心得|方格子vocu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思考的藝術:筆記&讀後心得 · 互惠(The Reciprocity) · 司機的知識(The Chauffeur Knowledge) ·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Die Es-wird-schlimmer-bevores ... 取消思考的藝術:筆記&讀後心得FC的碎碎念追蹤思考的藝術:筆記&讀後心得FC的碎碎念發佈於讀書也會碎碎念追蹤2022-04-06|閱讀時間約23分鐘互惠(TheReciprocity) 為何你不該讓人請喝東西? 人類其實很難抵擋虧欠感,接受過別人的恩惠後,總是會想著改天有機會要回報對方。

例如:熱情的鄰居特別上門送你自己烘烤的點心,事後你心中總是會惦記這件事,特別找了時間回贈禮物,即使當初你不是很喜歡這家鄰居。

互惠在好的一面就是所謂的『我幫助你,你幫助我』,自古人類就是這樣生存下來的。

很多推銷技巧就是利用人們的這種互惠,例如:推銷前先送你個小禮物,讓你覺得需要回報他的虧欠感。

但是在壞的一面就是『報復』的行為,你打了我一拳,我就要想辦法打回去一拳。

無論是好的互惠或壞的,只要你不想對此付出任何成本時,最好一開始就拒絕他。

司機的知識(TheChauffeurKnowledge) 為何對名嘴所說的話不要太認真?知識,一種是『真知』,另一種是『司機的知識』。

一個經常載在物理學大師,四處演講的司機。

在聽久了大師的演講後,也能對於物理學講出一番不差的演講。

你說他是真的懂了?還是像鶯鵡一樣會背頌大師的講稿了呢? 政論節目的來賓,講了五分鐘完全沒內容的話,從頭到尾都是語助詞所連結的句子?(嗯,所以,然後,就跟另一位來賓提到的xxx,然後,所以,講了五分鐘)。

很多所謂的投資專家,無論真假,總是能在網路上發表許許多多的投資理論。

你說他真的都能了解這些理論嗎?還是會背誦了?然後他真的有辦法做到他自己講的事嗎? 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識別。

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明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一個真正懂的人,勢必知道自己有那些事是不懂的事。

當有人問到他不懂的事,他們通常會老實的說他們不懂,而非天南地北的塞給你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

當你遇到那些總是滿口空話,言不及意的達人名嘴,不要太認真。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DieEs-wird-schlimmer-bevores-besser-kommt-Falley) 要是有人建議你一條『先經一翻寒徹骨』的路,你最好對這樣的建議多點戒心。

當專業人士對於其專業上的某些事情一無所知,或是沒有把握時,他就會請出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這件道具。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是確認偏誤的一種變行。

不覺得這樣的論點很常聽到嗎? 尤其是當你在股海沉沉浮浮,對於長期維持獲利狀態總是不得要領時。

你的股友總是會跟你說:【嘿,不用擔心這點虧損,剛開始總是要繳一點學費的,初期可能要多花點錢才能學到經驗,之後就會好轉了】! 如果你總是抱定得這樣的想法來安慰自己,那你可能真的要終身學到老,年年繳學費了。

存活者偏誤(TheSurvivorshipBias) 為何你偶爾也該去『墓仔埔』逛一逛? 存活者偏誤(TheSurvivorshipBias)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成功者的能見度壓倒性的高過失敗者,因此人們總會系統性的高估了獲得成功的希望。

在投資股市時,最常見的就是例子就是:你很容易可以看到在股市賺錢的達人出書分享他們成功的心得,但是你不會看到使用類似方法的投資人,因為失敗而出書分享失敗的心得。

當這些失敗者沒辦法被加入統計時,就會讓你誤認為成功率很高,因此人們會高估方法的成功率,畢竟死人是不會說話的。

加上那些成功的人,還會大肆宣傳自己就是靠這些方法成功的,所以更加深了人們的迷思。

均值回歸(RegressionTowardtheMean)--思考的藝術讀後心得 醫師,顧問,教練以及心理治療師的效用令人質疑。

你是否過過這樣的經驗,前天在慢跑時,總覺得提不起勁,在跑沒幾圈後,還覺得呼吸特別混亂,最後只好早早休息。

隔天再去慢跑時,原本還在擔心身體狀況,但是跑了幾圈後完全沒有前天的現像,跑完後還覺得體力充沛。

極端的成果與較不極端的成果交互更替。

這正是均值回歸的表現。

這種現像不只會出現在運動表現上,也會出現在股市表現上。

持續虧損了好一陣子,所以調整了投資策略,修改後不久開始出現獲利,所以覺得自己作對的事。

仔細想想,如果你什麼都不改,也可能會開始由虧轉盈,因為均值回歸所以績效也將往平均績效靠攏。

因為這樣的波動,讓我們開始誤以為作了對的事情,然後總有一天,你會因為你覺得『對』的決定,被市場先生給狠狠教訓一次。

不要只是站在風口,就覺得你可以飛! 沉沒成本謬誤(TheSunkCostFallacy) 為何你不該留戀過往。

僅管某個事件經過客觀的評估後,繼續經營下去根本毫無意義,可是已經投資下去的資金,這時就會變成我們繼續經營下去的理由,隨著投入的成本持續升高,越無法放棄。

例如: 一段持續已久的孽緣,通常因為已經投了許久的心血與時間,而遲遲不願放棄。

看了一半內容的乏味電影,因為已經花了錢與時間,只好堅持坐到電影結束。

為了完成某件事而持續加碼,可以基於其他很多好的理由,但千萬不要執著於這個爛,理由:你已經投注許多在上面。

在股市特別容易出現這種繆論。

當股價下跌已深,你也明確知道公司營運出了很大的問題,並且短期內已無法恢復了。

但是因為在套牢後又持續攤平,已經投入不少資金,變的更不願意虧損賣出。

最後只想能期待有一天股價漲回成本,至少要打平才賣出。

當你在某檔股票上套的越牢,你就會把那檔股票抱的越緊。

這無疑是犯了沉沒成本謬誤。

泳將身材的錯覺(TheSwimmer'sBodyIllusion) 哈佛究竟是一所好大學,還是一所爛大學?我們其實並不清楚。

意思是指:人們容易將某些事的因與果相互倒置了。

泳游選手因為大量游泳關係,所以鍛練出傲人的完美身材?其實事實剛好相反,而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好的身材,明顯適合這項運動而被裁培為選手。

他們的身材其實是某種篩選的標準,不是他們運動的結果。

像是馬拉松選手之身體都很纖瘦,其實是一開始就特別選擇這樣體型的人以及身體機能比較適合的人,例如:體型、身材比例、心跳、肺活量...而非因為運動與訓練過後讓他們特別突出。

這種事也常見於美妝用品代言人,他們通常都是因為某個標準比一般人更突出,才被選為代言人,並非用了這些產品而有突出的表現,以上,明顯的將因與果給搞錯了。

在投資的領域上,很多人的成功常常不是他們自己想像中的因,而是有更複雜的因素,有時後甚至只是單純的運氣好。

但是這些人往往會大肆宣傳他們自認成功的因(實際上並非單純一個因,或是需要上百個因,加上運氣好),或是旁人自行揣摩成功人士的因,企圖複製他的成功(例如:自行揣摩投資大師的心態?技巧?態度..等等)。

當然人們很容易的發現那些顯而易見的因,但是如果有些事情成功的因素僅僅是運氣使然,這樣的因你要怎麼學習? 社會認同(SocialProof)--思考的藝術讀後心得 就算有百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對的。

社會認同(SocialProof)意思是指: 人們總是容易受多數眾人相同舉止的影響,進而作出相同的行為.即使你事先已經知道你不需要或是不正確,依然跟隨多數人的行動。

很常見的測試就是當你走在人行道上,發現身旁的人紛紛抬頭往上看,多數人也會自然的抬頭往上看,或是羊群總是會習慣跟著前方的羊群移動,而非四散的移動。

人們在做抉擇時會有這的迷思:當我的行為舉止跟周遭的人相同時,該舉止就是對的,換句話說當越多人認為某種想法是對的,這想法也越正確。

越多人排隊的店東西肯定也越好吃?越多人執行的投資策略肯定是對的?在股市很常見這種行為。

例如:很多人會認為『停損停利』是有效管理風險的策略,因為你看到多數人都是這樣附和,即使你沒有看到明確的統計數據,僅僅只是多數人都這樣做所以錯不了。

事實上停損停利的統計結果,只會顯示股價是呈現隨機的上漲或下跌,當你停利後,上漲或下跌的機率是各一半,當你停損後上帳或下跌的機率一樣是各半。

為何是負10%停損而不是10.5%或是9.5%呢?一切只因為人們天性就是會迴避不好的事,而這給了我們一個出口去逃避,隨便一個數字都好,快點讓我逃離虧損的壞心情吧。

沒有原因的買進賣出只有一點是確定的,你的交易成本會比其他人更高,而這是政府與券商樂意看到的.股市投資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認同,『只要多數人都做的事,就應該是對的』,只要簡單的思考一件事:如果多數人都採用這樣的策略去執行投資,那為何多數人還是失敗的呢?你沒想過嗎?或許這個策略根本就是錯的。

後見之明偏誤(TheHindsightBias) 為何你該寫日記?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舉動?跟朋友聊著最近出問題的樂X公司,指證歷歷的說這家公司在這次收購的過程,充滿了許多問題,尤其是銀行與金管會的流程更是問題多多,答案實在是太明顯了! 或是看到被掏空公司的相關報導時,總是有人會在事後找出該公司的財報,經理人言行報導,或是當年某個經營管理策略,指出這些就是問題的原點。

『我早就知道了』正是這種偏誤的最佳代表詞! 從後見之明的角度來看,所有已經發生的事,似乎都緊密地遵循著某種合理的必然性。

無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故事,人們總是會在事後去『設定』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因為這樣....所以那樣.... 如果沒有給自己一個解釋,我們會非常不安,而人們不喜歡不確定的事,所以都會從腦海中的智識庫找出你認同的答案,然後認為『我早就知道了』。

我的腦袋早就知道了。

為什麼後見之明偏誤是危險的呢?因為這樣的偏誤會讓我們錯誤的以為,我們是具有『真正』的預測力,然後總有一天我們會開始使用這種『幻覺』的預測力。

你該相信的是:原來你是一個爛透了的預言者。

不相信嗎? 只要你老老實實白紙黑字的寫下預測,然後勇敢的貼在你的臉書或部落格,然後宣稱錯了就請吃100份雞排,事後肯定有人會來提醒你!你的『後見之明』至少不會變成『先見之明』幻覺。

故事偏誤(TheStoryBias) 為何連真實的故事都是騙局?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感動你的達人投資成功故事嗎?整個文章的陳述寫的有如小說情節,其中主角常用的方法也是你平常所熟悉的,並且常常會在成功之前,先安排出現一次失敗。

它使用你熟悉的方法,用了你也常聽到的技巧,然後在一次簡略帶過的天時地利的條件下,他成功了!(剛好對一檔個股重壓,不過重點還是放在人的眼光)。

一切都是他的後天努力,苦盡甘來!條件跟你再相像不過了,你心中開始不自覺的燃起一個念投,我也有機會作到的。

故事扭曲且簡化了事實。

其實或許一切只是『運氣』,但是多了生動的故事,就讓我們忘了『生存者偏誤』,讓你覺得似乎我的條件也差不多,主角換我當好像也不難啊。

我們總是容易被故事吸引,卻拒絕抽象的事實於千里之外。

成功的關鍵點,當事人其實也不是很清楚,很多人都是在事後找到一個自己認為的因果。

一篇好故事容易讓你忘記現實世界。

很多故事都是射箭後再劃靶的作法。

不要忘記成功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合』,過渡強調『人』的因素的故事,千萬要小心! 討喜偏誤(TheLikingBias) 由於你想受人歡迎,於是你作出一些非理性的事。

當別人表現的對我們越有好感,我們就越容易向這些人買動西,或是對這些人伸出援手。

例如:推銷員常常會不停的誇獎你,配合你的話語,因為只要想辦法取得你的認同感或是好感度,他今天可能就有業績入帳。

人們很容易因為對方的好感度而影響自己的判斷。

例如:因為某公司產品廣告的代言人與經營者剛好是你喜歡的類型,你會因為這份好感度,而在判斷公司股票或產品是否值得購買時出現偏誤,你的好感度會讓你評比結果明顯拉高,而讓你作出不佳的判斷。

不過有時你也會利用好感度的,職場上的馬屁文化不就是這個偏誤的利用嗎? 控制的錯覺(IllusionofControl) 你比你以為的還要來得狀況外。

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控制或影響某件事物,但實際上,我們根本無能為力。

賭場裡常會出現這樣的畫面。

但你擲骰子時,如果你想要大一點的點數,你總是會用盡力氣擲出。

當你需要小一點的點數時,擇會盡可能的輕輕丟一下。

似乎覺的擲出的力道會影響點數的大小。

很多控制的錯覺源自沒有意義的觀聯性,而讓你產生有因果觀係的偏誤,一切都只是巧合罷了。

但是人們卻『誤認』自己是有能力控制這個因果的。

如果你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管理(總是念著自己是因為克服恐懼與貪婪,所以才投資失利),那你還想要控制別的人事物嗎? 現成偏誤(TheAvailabilityBias) 為何你寧可聊勝於無地使用一張錯誤的地圖,即使你已經知道它是錯誤的呢?當我們實在沒有辦法去處理某件事時,腦袋中唯一的方法,就成了最好的方法,即使明知是錯的,總算是下個對策了吧? 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念頭就出現在你腦海了。

這種現成偏誤在公司人事管理也常見,故且稱之為『四個輪子理論』。

小弟曾在一次考績約談中與主管談到考績優劣的問題,如果有員工的內部考評已多年不佳,並且其它合作單位已多次提到該員的工作態度不良。

為何主管在多次約談該員後,還是繼續聘用呢? 後來主管提出這樣的看法:一輛汽車需要四個輪子才能駕駛,所以少了這位員工勢必要停下來維修,而徵人又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所以不願冒此風險。

結果呢?你看過賽車比賽,輪子破掉還能比賽的嗎?還是你冀望只用兩個輪子比賽呢? 我們會借助一些易取得的現成例證,為自己描繪出一幅世界圖像。

在投資的世界呢。

怎麼選出共同基金?4433法則專家都很推薦,可是你認真想過它實際上是有問題的嗎? 沒有好的控制風險方法?就用最熟悉的停損停利吧,至少過去沒大虧過。

這就是現成偏誤的陷阱,寧可用一個錯誤的方法,也聊勝於無! (如果你想知道更正確的方法,建議你可以去看看資產配置的書,例如:智慧型資產配置,這是一種更棒的思考方法,從此買進與賣出都有一個整體策略) 你或許早就知道自己的投資方法有問題,但是你卻不願意正式它。

嘿,你看,我最近積效不錯喔,去年虧損的都賺回來了,明年一定可以賺更多的】。

壞掉的時鐘一天也會準兩次,這個現成的時鐘有用嗎? 結果偏誤(TheOutcomeBias) 請別用結果來論斷某個決定。

假設臺灣舉辦了一場全民股神大賽,凡是年滿6歲都可以參加,而且這場比賽將連續舉辦二十年,你覺得最後的結果會怎樣? 不難猜吧?最後肯定會有第一名出現,然後他被尊奉為『臺灣股神』。

有可能還是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喔剛好同時間也有同樣數量的『猴子』舉辦一樣的比賽,二十年後你覺得會不會有出現一個『猴子股神』? 但是我們來想一件事,猴子股神怎麼可能那麼神奇,所有的猴子每天都在作相似的事,看不有任何獨特之處,怎麼可能在股海二十年後,還有如此佳績!那這位臺灣股神呢?或許他就跟你一樣,用著相同的看盤軟體,看著相同達人的文章,買過跟你相同的持股,可是怎麼他總是買的巧賣的好,年年有好績效。

你想過嗎?我們總是傾向用『結果』來評斷『決定』,而不是根據『當時的決定過程』來評斷『決定』。

股市投資人常常會說出這樣的話:這些都不重要,最後有賺錢就好。

相信這種論調的人,無疑是犯了嚴重的結果偏誤。

千萬不要僅以成敗論英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散戶注定是在在股海長期奮戰的,如果對這些成功過程的決定是如何產生,完全不在乎。

那注定有一天會學會這句話:怎麼來的就怎麼去! 過度自信效應(TheOverconfidenceEffect) 為何你總是系統性地高估了自己的學識與能力。

意思是指:人們總是會下意識會高估自己的智識與能力,人們總是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專長會比其他人優秀,尤其是一些難以計量的能力。

例如: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的駕駛技術比別人優秀,,這比重超過70%,然而應該只會有50%的人會被別人優秀。

人們總是會高估自己,我們很少看到公司裡的專案可以如期完成,即使執行過程沒有發生任何的錯誤,會延期只是因為當初我們高估自己的工作能力,認為可以在預估的時間完成。

公司的個人考績評估,每個人都會把自己評選為平均以上,即使是最沒把握的項目,頂多只會評選在平均而已,你也是這樣不是嗎?沒人會低估自己的。

太多投資人總是喜歡宣稱:他們對股市走勢有一種直覺,雖然他們無法解釋,但是就是知道(其實只要他們誠實的紀錄下每次的『直覺』,每次在事後檢查預測的結果,長期下來只就會知道50%的正確率,跟擲硬幣是一樣的)。

而達人與專家常會吹捧自己的方法可以超越多數人的報酬,甚至提出年年獲利18%的話語,專家因為過去的成功與專業背景,特別容易過度自信。

人們容易把『確實知道的事』以及『自以為自己知道的事』給混淆,甚至有利益關係時這些專家達人的建議更是不能相信,(散戶達人總是喜歡分析自己的持股,然後分享他持有的原因,雖然立意良善。

但是想想,如果他已經持有了,會寫出這檔個股不利的因素嗎?並且高喊快賣出嗎?) 最好對所有的預測都抱持質疑的態度,尤其是號稱專家的人所作的預測。

既然專家的預測都不能相信,那你自己的預測就可以信嗎?尤其是你常常掛在嘴上的盤感? 你仔細想想不可能所有人都可以得到平均以上的報酬,只要簡單想像一下如果所有人都用類似的方法投資,例如:市場上的技術分析派vs決價值投資vs存股派,每一個門派總是會有帶頭吹捧的專家,過去也都有人真的獲利或是有漂亮的回測數據。

那誰是低於平均的輸家?結果就是他們互相輪流不是嗎?小心不要變成『專家』。

對比效應(TheContrastEffect) 為何你最好別找模特兒等級的朋友一道出門 當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若同時出現某個可供參照的對像,而這個對像較醜,較便宜或較小,我們就會因此判定原本所觀察的事物較美,較貴或較大。

最常見的手法就是一個標示100元的商品,故意在標簽旁標上特價85元的價格。

而旁邊還放了許多照原價販賣的商品。

你就容易被它吸引,有時候反而忘了真正需要買的東西。

在股市投資時則是會犯這樣的問題:注意很久的一檔股票,最近股價從120跌到100元了,直覺就會覺的他變便宜而打算買進,而忽略其基本面已經改變,股價只是反應其真實價值。

當你買進後才知道營運已變差,當股價又繼續下跌時,往往無法持續持有,變成高買低賣的錯誤示範。

之前還聽過這樣的選股想法,台積電的營運很好但是股價已高,相較之下同產業的聯電股價相對的低,或許買進聯電或許有比價效應。

這無疑犯了對比效應,還有更多離譜的思考偏誤。

確認偏誤(TheConfirmationBias) 當你遇到了『特殊情況』這種字眼,請格外小心。

人們常常會下意識的忽略自己不想接受的新資訊。

確認偏誤是所有思考錯誤之母。

這是一種將新資訊解釋成合乎既有理論,世界觀或信念的傾向。

凡是與你現在觀點有所抵觸的新資訊,我們便會自動將他過濾掉。

或是已經知道的新資訊,讓你的既有觀點發生改變,但是卻以『特殊情況』,或是『無法預見的困難』來忽略此資訊的重要性。

例如:某公司正在開發一款新的產品,所有暗示此產品將獲得成功的數據,都被拿來大似的慶祝與宣傳,內部一致認同此產品及將熱賣。

至於那些反面的跡象,不是被當成沒看到,就是被認為是特殊情況,直接被忽略了。

最後失敗又常以市場改變過大來說服自己。

當你越相信一件事時,你反而應該更去檢視一些否定它的理論,事實不會僅因他它們被忽略就不在存續。

人們最會做的事,無非就是把資訊過濾到讓既有的想法得以完整無缺地保持下去。

當你相信的投資方法出現了你認定的『特殊情況』,而導致虧損時,你該想想『確定偏誤』是否降臨在你身上了。

股市投資人總是會犯這樣的偏誤,有些堅持存XX股來領股利的投資人。

當有人反駁資產太集中或是類股成長有限,雖然這樣的投資組合波動較小,但是最終會導致長期報酬比大盤報酬更差。

這些已經大量持有該類股的投資人,因為過去的成功更加認同現在的投資方法,所以當這些反向數據出現時,會被這些人忽視或反駁! 尤其這樣的投資法,很難面對通膨的問題(在你退休後,股利年年固定,但是物價年年上漲),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未來不可避免的問題,你該作的思考與面對並處理,而不是反駁它。

不要拒絕反面的資訊,或許那是市場先生給你的一根救命繩! 為了避勉陷入『確認偏誤』,我們應該致力於使用反向的數據來檢視與考驗自己的投資法,當你開始忽略這些訊息時,成功只會與你越來越遠,只能希望運氣與你同在了! 激勵過敏傾向(TheIncentiveSuperresponseTendency) 為何你不該按實際開銷付錢給你的律師 因為律師肯定會想盡辦法,列出存在與不存在的費用給你。

人們會對激勵有所反應,但他們的反應有時並不符合激勵背後的意圖。

當政府獎勵人民補鼠換獎金,就會發生人民養老鼠來換取獎勵。

當基金經理人可以領取操作績效的分紅時,就會為了分紅而作更冒險的投資決定。

千萬別去問理髮師,我究竟需不需要理頭髮。

如果有天你發現某人或某機構的行為讓你感到訝異時(推銷員,保險業務員),只要想想背後是否有什麼利益或分紅機制,否則不會如此主動熱情的。

問你的證券交易員,我現在該不該賣出股票?你覺得他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 選擇的吊詭(TheParadoxofChoice) 為何更多反而更少。

大量的選擇反而使我們內心一片茫然。

因為可選擇之間的差異實在難以量化,所以無法輕易割捨。

大量選項會導致不良的決定。

當有大量的選擇時,我們都習慣性使用類似的選擇標準,如果這是在擇偶方面,首要標準可能就是臉蛋與身材,而這些卻不是最優生的。

大量選項會導致不滿。

當有大量選項,就不會有最佳選項,每個選項都會其優劣,於是你很容易不滿自己最初的選擇,因為他在某方面略差於其他選項。

在面對上千檔個股,每個類股又有多家可選擇,以上這些『選擇的弔詭』很容易就出現在你腦海。

怎麼有效避免呢?這個問題在被動式指數化投資一定都不難。

首先能符合的本來就不多,而且篩選條件已經眾所皆知,例如:大範圍且低成本。

因此我們很少煩腦這種問題,而績效也能與同好一致,我們只選出『好的答案』(打平大盤報酬),而不是『最好的答案』(打敗大盤)。

權威偏誤(TheAuthorityBias) 為何你應該藐視權威 習慣上我們就是會去服從權威,即使某些場合中這樣的盲從跟本毫無意義,我們還是會這麼做,而這就是所為的權威偏誤,在面對權威時,我們的獨立思考就會不由自主地矮上一截。

例如:現在很流行找個代言人來推薦商品,例如找了知名的律師名嘴來代言保健產品,雖然律師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職業,但是這並非他的專長領域! 而在投資方面,專家權威或是達人就更不能相信了,他們經常都是錯的,只是他們很少承認。

就算以前對過,但是現在只要預測不準就會拿出『這是特殊情況』來說服自己與別人。

當你有機會面對專家權威或達人時,你要做的不是讚美他或跟隨他,反而你要挑戰他。

真理永遠越辯越明,當你能夠用批判的態度去面對時,你才能看清真相。

沒有意義的跟隨,只會求得短暫的心安,一旦危險來臨受傷的肯定是你的荷包!0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贊助作者介紹我是FC大叔,一個滿滿指數化投資魂加上資產配置骨的中年職場打工蟻,大叔只賣笑不賣身,大叔不彎腰撿肥皂$,大叔沒有財務自由,大叔只有言論自由!大叔不是裝瘋賣傻,大叔這是幽默好嗎?查看作者本文發佈於大叔的讀書心得不是心得,更多的是讀書後的碎碎念。

查看專題如果要發表留言,請先登入或註冊會員。

領取見面禮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48小時Premium閱讀權限先不用,謝謝前往領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