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怎麼幫他?心理博士:不帶評價地理解,是最大的幫助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大3天內發生2起學生輕生事件,如果身邊有人說他想不開,我們可以如何 ... 舉例來說,如果你們是不住在一起的好朋友,你可以告訴他「那我會每個禮拜 ... 商周會員登入 ×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接收通知 下次再說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焦點 焦點首頁 時事分析 封面故事 今日最新 大家都在看 國際 國際首頁 全球話題 趨勢中國 財經 財經首頁 產業動態 商業趨勢 焦點人物 投資理財 地產風雲 新冠肺炎追蹤 相關網站 商周財富網 管理 管理首頁 創新策略 數位轉型 行銷密技 領導馭人 職場 職場首頁 職場修練 創業心法 心靈成長 英文學習 教育趨勢 共好ESG ESG專區 生活首頁 中場幸福學 養生保健 時尚藝文 美食 旅遊 相關網站 良醫健康網 alive 專題 名家專欄 特別企劃 影音 Podcast《商周Bar》 數位閱讀 商周知識庫 商周共學圈 商周陪你讀 百大顧問團 關鍵100天CEO作戰室 聲音商學院 商周Store 紙本雜誌 電子雜誌 數位訂閱 暢銷圖書 商周CEO學院 領導學程 CEO社群 職場技能 青少年學習 企訓&專班合作 圓桌趨勢論壇 服務 會員中心 訂閱商周 客服中心 常見問題 活動總覽 加入我們 序號兌換 商周紅包 追蹤商周 下載App抽好禮 訂閱電子報 現正閱讀 他如果有輕生念頭,我該怎麼幫他?心理博士:不帶評價地理解,是最大的幫助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waita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 焦點 時事分析 焦點|時事分析 他如果有輕生念頭,我該怎麼幫他?心理博士:不帶評價地理解,是最大的幫助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凡姐(美國臨床心理博士) 網民肥皂箱 2020.11.13 2020/11/1308:04:45 摘要 台大3天內發生2起學生輕生事件,如果身邊有人說他想不開,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作者以自身的心理臨床經驗分享10條救命原則,著重在「心態上的調整」,目的是釐清你的角色、當事人的需求、辨認你的重點任務,長期下來方能事半功倍。

自殺,對於當事人以及身邊的人來說,都不好受。

家屬會焦急地詢問「怎麼辦?我可以做什麼?」有時候我會因為無法提供明確的答案,而感到沮喪。

大部分的時候,怎麼做真的是「看情況」:畢竟每個人與每段關係的狀況不同,也有太多不可預期之因素不在任何人的掌控之中。

因此,我想要分享這幾年從臨床工作中領悟的十個原則。

這些原則多著墨在「心態上的調整」,目的是釐清你的角色、當事人的需求、辨認你的重點任務,長期下來方能事半功倍。

我始終相信只要秉持著真誠的態度,任何作為只要與這些原則一致都值得嘗試。

一、定期反思你對自殺的態度以及對待當事人的方式,再很誠實地想想你這樣做是否真的對當事人有幫助。

每個人對於要如何幫助自殺的人都有一些想法。

廣告 有些人覺得當事人「想不開」所以不斷地曉以大義,希望對方「轉念」。

有些人覺得當事人需要「堅強」所以認為對方需要鐵的紀律,方能把他們「打醒」。

有些人覺得對方很「脆弱」所以需要小心翼翼地和他互動,深怕當事人受傷。

也有些人覺得當事人很「自私」所以不斷地訴說這自己的苦及需要,希望用親情的呼喚讓對方感到愧疚而不會自殺。

廣告 這些反應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回歸我們想要幫助當事人的初衷,我們必須問自己:究竟這樣做是「你」覺得有幫助還是「當事人」也這樣覺得?你如果真的不知道,也可以問問對方:「我這樣做,對你有什麼樣的影響?你的反應是什麼?」當我們具備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的能力,才能確保我們時時刻刻與當事人的步伐一致。

二、詢問當事人的需求,不要假設你知道,也不要假設他不需要你。

你可以定期詢問他:「我今天可以做什麼讓你的這一天好過一些?」這樣問的用意,是練習當個不霸道的支持者,讓他感受到你想要支持他的意願,而不是擅自決定他的需要。

請將你的善意視為可能有結果也可能沒結果的科學實驗,不要過於期待他會有熱烈的回應及反應。

如果他說「不知道」、「不需要」,你可以做的就是在「尊重他的意願」和「展現想要持續陪伴他的決心」間來來回回。

舉例來說,如果你們是不住在一起的好朋友,你可以告訴他「那我會每個禮拜都傳個訊息給你。

不回也沒關係,只是想告訴你我還記著你。

」三、你不是他的救世主,而是與他同行的夥伴。

看到當事人脆弱久了,容易有「讓我來幫助無助的你」的想法,長期下來,兩人變成單向、被動、上對下的關係:「助人」vs.「被幫助」者,不再是單純的母子、伴侶或朋友。

當事人的確是需要幫助,但在需要幫助的同時,不代表你一定比較懂、比較好、比較厲害,也不代表當事人無法給予你幫助,也不代表你只能單向付出。

放手讓當事人付出、給他幫助你的機會,不只改善你們的關係,也可以減少當事人對自己的厭惡。

四、每個人都只能掌控自己的行為和決定。

你無法控制當事人的想法、行為及感受,你只能控制自己的。

大部分的人在幫助別人時,總是會期待別人因為自己的介入而有所改變。

但是,這個期待不見得會成真,因為改變與否的關鍵,不在我們,在當事人。

過度把自己的重要性放大,會有可以控制別人行為的錯覺。

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幫助有其限制,也必須放下想要「控制」他人的期待,才有辦法正確地釐清自己在這段關係中扮演的角色。

釐清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角色,有助於建立健康的「心理界線」(emotionalboundary)。

心理界線,是一種將「自我」與「他人」區分的一條無形的界線,這條界線會影響自己對他人的期待與行為。

心理界線可以讓人在享受「我們」的同時,保有自我。

保持界線不是見死不救,而是讓兩個人關係更長久。

沒有清楚的心理界線,容易會有「別人有義務讓自己變快樂」或是「自己需要為別人的快樂負責」的錯覺。

把別人的情緒攬在自己身上,會建立過於依賴共生的關係、模糊不清的心理界線,有害無利。

長期下來,更容易身心疲勞,關係無法持久。

即便當事人是你的父母、子女、配偶,改變他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或義務,是他的;而你的情緒,即便與當事人有關,改變情緒也是你自己的課題。

這也意味著一個難以承受的事實:我們再怎麼努力,還是有可能會失去心愛的人。

我們必須誠實地面對自己有限之處,才能將自己可以給予的幫助最佳化。

五、你必須學會與「難受」共處,才能給予當事人真正需要的幫助。

看到心愛的人痛苦,是一件很難受的事。

為了對方快快好起來,你可能會提供建議、曉以大義「不要哭!這沒什麼好難過的,往好處想…」、「這樣做解決問題」、「你已經很幸福了,不要這麼想不開」我們也可能自認貼心地迴避某些話題,美其名是「為了不要讓對方難過」但實際上是因為「怕尷尬、不知道要回應什麼、不想聽到或看到對方痛苦」所以絕口不提。

你也可能害怕失去心愛的人,竭盡所能的限制當事人的言行「保護他」。

身為人,遠離令人難受的人事物是本能,雖不見得無效,但也不見得符合當事人真正的需要。

當你有辦法與「難受」共處,才有更大的心理空間容納他的需要,給予他抒發情緒的機會。

因此,你若真心想要支持當事人,必須很誠實地回答自己這個問題:「我這樣做,真的單純是為了他好嗎?有沒有一部分是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六、「不帶評價地被理解」是你可以給他最好的禮物。

摘錄過去自己寫的一段話:「在還沒覺得被理解之前,努力開導只會徒勞無功。

當人不被理解時,很多時候會選擇沉默、不願多說,也有時候會跳針一直說一樣的事,企圖證明『自己真的很慘』。

…當人被理解時,情緒才有發洩的出口,才有餘力及空間整理思緒、解決問題、面對現實。

」以下是輔助你練習有效溝通技巧的文章:▲聆聽不只是聽:如何表達同理心▲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Interviewing):「為什麼他都講不聽?!」七、當事人沒有你想像地脆弱,他們有的韌性往往被自己以及身旁的人忽略。

有些人因為害怕當事人的情緒波動變得過於小心翼翼(例如:盡可能幫他解決所有問題、什麼事都順著他的意、不敢問他心情如何、不希望他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事人往往已經覺得自己很廢了,這樣做,反而會強化這樣的想法「看吧,我果然什麼都不會(連你也這樣覺得)。

」這樣做,也讓當事人失去為自己奮鬥的空間,失去練習與自己情緒共存的機會。

八、勤加補充自殺相關知識,有助於釐清常見的自殺迷思以及學習自殺防治的關鍵最常見的自殺迷思是:「詢問當事人自殺的念頭,會讓他更想自殺。

」事實上,想自殺的人,早就在你問他這個問題前有過千百個自殺念頭了。

談論自殺,可以幫助我們評估自殺風險、判斷危險、緊急程度。

當然,如何有效、中立、直接但溫暖地問,需要練習,可以向臨床工作者諮詢。

常見的迷思可以參考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暨自殺防治中心吳書儀醫師的<>除此之外,你必須加強對自殺議題的認識。

你可以透過下列文章認識這些重要的概念:自殺念頭、自殺意圖、自殺計劃、自殺危險及保護因子、自殺風險評估、自殺高風險群、人際-自殺論、無歸屬感、無能累贅感、自殺行動力、限制自殺工具的取得、痛苦承受力、自殺防治安全計劃等。

這些文章除了討論自殺者的心理狀態、自殺社會脈絡等,還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幫助你成為更好的支持系統。

▲為什麼人會自殺?從心理學看自殺防治▲誰是自殺高風險群?從統計看自殺現象的社會文化脈絡▲自殺防治安全計劃(SuicideSafetyPlan)▲痛苦承受力DistressTolerance:降低自我傷害的十個練習▲如何判斷自殺危機程度?自殺風險評估(SuicideRiskEvaluation)九、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辦法把別人照顧地更好。

照顧自己的需求,並不是一件自私的事。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固然偉大,但蠟燭總有燒完的一天,不但犧牲自己,還無法繼續照亮別人。

照顧自己,可以讓自己陪伴當事人久一些,也可以減輕當事人的愧疚和煩惱。

當事人往往對身邊的人感到抱歉,覺得自己害其他人過得不好。

因此,助人者把自己顧好,也是向當事人傳達「我當然會擔心你,但我沒有因此過不好」這樣的訊息。

所以與其當蠟燭,不如努力成為一盞可以永續發光的燈。

十、鼓勵當事人向心理專業求助。

有些人對求助有些顧忌,但事實上心理專業(精神科醫生、心理師、社工師等)可以給予更全面、有效的照護,讓你有更多空間擔任你原本在關係中的角色。

如果您在台灣,請至「心理資訊-台灣」。

緊急的話,可以直接撥打24小時全年無休、免費的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如果當事人堅決不就醫,你可以做的,是學習有效地溝通技巧鼓勵他就醫(例如:動機式晤談)、整理身邊的心理健康資源、學習辨認自殺危機以及擬定緊急應變計畫。

結語心理調適這條路,對當事人或身旁的人來說,不是短跑競賽,而是一場很長且不見得跑得完的馬拉松。

調整對這條路的認知與心態,才能與當事人在這條很長很陡很彎的路同行久一些。

當我們對於「助人者」這個角色有不切實際的想像,容易一廂情願地做一些自認有益、效果卻有限的事情。

沒有正確的觀念,再怎麼努力,還是可能徒勞無功。

因此,掌握並實踐這十個原則,有助於調整你與當事人的步伐及氣息,共同跑完這場馬拉松。

如果你也想為自殺防治盡一分力,你不需要做偉大的事情,可以從簡單的問候、練習當個好聽眾、關心自殺議題、分享自殺相關資源開始。

你心有餘力甚至可以關心台灣心理健康政策、資源,向政府爭取增加環境安全的方案、提昌心理治療健保給付的制度等。

只要你願意,人人都可以成為心理健康的守護者。

※本文獲《有心人士》授權轉載,原文連結商周.COM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梁喆棣 延伸閱讀 青少年憂鬱頻傳…幼教系教授:他的生命不缺勸他的人、但需要一個接住他的人 寧可諮詢星座專家,不跟家人聊天?自殺率暴增背後:全球「不傾聽現象」 台大連2起憾事衛福部:青少年3成有精神障礙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自殺 同理心 諮商 心理健康 網民肥皂箱 商周讀者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站上我們準備的肥皂箱,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 廣告 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 太在乎績效,反而帶不好團隊?金融業高階主管,談「管理者格局」 台北人最愛去咖啡廳、新北台中最愛喝手搖?一文看懂各地「連鎖產業」動態 輕症居家隔離怎麼辦?7大QA一次看!同住照護者該注意4事項 速度是競爭的本質!善用四步驟循環,讓你跑得比對手還要快 廣告 大家都在看 經濟襲來猛烈逆風佐伯格:一堆人不該再待Meta 溫和,但時間長且痛苦!彭博:下次經濟衰退,可能長這樣 沒有台成清交學歷,怎麼在台積電存活?過來人經驗:4個心法,我做了10年 為什麼離開安穩、待遇很好的工作?工作10年,我離開台積電的5個原因 廣告 熱門快訊 廣告 立即註冊 獲得免費閱讀點數 付費訂閱 訂閱商周數位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