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多元文化主義(英語:Multiculturalism)是社會用以管理多元文化性的公共政策,它採取官方手段,在一個國家內部推行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寬容。

多元文化政策強調 ... 多元文化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系列條目 一般性 年齡 能力(英語:Ableism) 精神障礙 基因(英語:Geneticdiscrimination) 頭髮顏色(英語:Discriminationagainstpeoplewithredhair) 頭髮質地(英語:Discriminationbasedonhairtexture) 身高 外貌 體型(英語:Sizeism) 膚色(英語:Discriminationbasedonskincolor) 語言 種族/民族/國籍 身份(英語:Rankism) 階級 種姓制度 宗教(英語:Religiousdiscrimination) 性別 性取向(英語:Sexualorientationdiscrimination) 社會性 無性戀(英語:Discriminationagainstasexualpeople) 成人主義(英語:Adultism) 反白化症者(英語:Persecutionofpeoplewithalbinism) 反自閉症者(英語:Discriminationagainstautisticpeople) 反吸毒者(英語:Discriminationagainstdrugaddicts) 反乞丐(英語:Discriminationagainsthomelesspeople) 反智者 反陰陽人(英語:Discriminationagainstintersexpeople) 反左撇子(英語:Biasagainstleft-handedpeople) 反共濟會(英語:Anti-Masonry) 恐貧症(英語:Aporophobia) 聾人歧視(英語:Audism) 雙性戀恐懼症 取消文化 氏族主義(英語:Clannism) 任人唯親(英語:Cronyism) 菁英主義 青少年恐懼症(英語:Ephebiphobia) 肥胖恐懼症(英語:Socialstigmaofobesity) 男同性戀恐懼症(英語:Discriminationagainstgaymen) 老年恐懼症(英語:Gerontophobia) 異性戀主義 愛滋病恐懼症 同性戀恐懼症 麻風病患者的恥辱(英語:Leprosystigma) 女同志恐懼症 仇男 仇女 裙帶關係 兒童恐懼症(英語:Fearofchildren) 永遠都是外人(英語:Perpetualforeigner) 孕婦歧視(英語:Pregnancydiscrimination) 逆向 宗派主義 優越主義(英語:Supremacism) 黑人 白人 跨性別恐懼 非二元者(英語:Discriminationagainstnon-binarypeople) 厭跨女症 厭跨男症(英語:Discriminationagainsttransgendermen) 素食者恐懼症(英語:Vegaphobia) 仇外 宗教性(英語:Religiousdiscrimination) 阿赫邁底亞(英語:PersecutionofAhmadis) 無神論 巴哈伊教(英語:PersecutionofBaháʼís) 佛教 天主教 基督教 後冷戰時期(英語:PersecutionofChristiansinthepost–ColdWarera) 德魯茲教(英語:PersecutionofDruze) 法輪功 印度教(英語:Anti-Hindusentiment) 迫害事件(英語:PersecutionofHindus) 賤民 伊斯蘭教 迫害事件 耶和華見證人 猶太教(英語:Religiousantisemitism) 迫害事件(英語:PersecutionofJews) 摩門教 新異教徒(英語:ReligiousdiscriminationagainstNeopagans) 穆斯林特權(英語:Muslimprivilege) 東正教會(英語:PersecutionofEasternOrthodoxChristians) 東正教(英語:PersecutionofOrientalOrthodoxy) 科普特人(英語:PersecutionofCopts) 新教(英語:Anti-Protestantism) 拉斯塔法里教(英語:PersecutionofRastafari) 錫克教(英語:PersecutionofSikhs) 什葉派伊斯蘭教(英語:Anti-Shi'ism) 蘇菲派(英語:PersecutionofSufis) 遜尼派伊斯蘭教(英語:Anti-Sunnism) 祆教(英語:PersecutionofZoroastrians) 種族/地區 非洲(英語:Afrophobia) 阿爾巴尼亞(英語:Anti-Albaniansentiment) 阿拉伯 亞美尼亞(英語:Anti-Armeniansentiment) 亞塞拜然 加泰隆尼亞(英語:Anti-Catalanism) 車臣(英語:Anti-Chechensentiment) 中國 克羅埃西亞 菲律賓 芬蘭(英語:Anti-Finnishsentiment) 富拉尼人(英語:Anti-Fulanisentiment) 喬治亞(英語:Anti-Georgiansentiment) 希臘(英語:Anti-Greeksentiment) 海地 哈扎拉人(英語:PersecutionofHazarapeople) 西班牙(英語:Hispanophobia) 匈牙利(英語:Anti-Hungariansentiment) 伊博人(英語:Anti-Igbosentiment) 印度 北美原住民(英語:StereotypesofindigenouspeoplesofCanadaandtheUnitedStates) 伊朗(英語:Anti-Iraniansentiment) 愛爾蘭(英語:Anti-Irishsentiment) 以色列 義大利 日本 猶太人 韓國 庫德人(英語:Anti-Kurdishsentiment) 馬來人 墨西哥(英語:Anti-Mexicansentiment) 中東(英語:Anti-MiddleEasternsentiment) 蒙古(英語:Anti-Mongolianism) 蒙特內哥羅(英語:Anti-Montenegrinsentiment) 巴基斯坦(英語:Anti-Pakistansentiment) 普什圖人(英語:Anti-Pashtunsentiment) 波蘭(英語:Anti-Polishsentiment) 魁北克(英語:Anti-Quebecsentiment) 吉普賽人(英語:Antiziganism) 羅馬尼亞(英語:Anti-Romaniansentiment) 俄羅斯 塞爾維亞(英語:Anti-Serbsentiment) 斯拉夫人 索馬利亞(英語:Anti-Somalisentiment) 韃靼人(英語:Tatarophobia) 泰國(英語:Anti-Thaisentiment) 西藏(英語:Anti-Tibetansentiment) 土耳其(英語:Anti-Turkishsentiment) 反烏克蘭情緒(英語:Anti-Ukrainiansentiment) 維吾爾人 委內瑞拉(英語:ListofincidentsofxenophobiaduringtheVenezuelanrefugeecrisis) 越南 表現形式 血祭誹謗 霸凌 網路霸凌 強制絕育 矯正強姦 反聖戰(英語:Counter-jihad) COVID-19相關的種族主義 文化滅絕 誹謗 政策殺戮(英語:Democide) 殘疾仇恨犯罪(英語:Disabilityhatecrime) 狗哨政治 排除主義(英語:Eliminationism) 經濟歧視(英語:Economicdiscrimination) 教育歧視(英語:Discriminationineducation) 就業歧視 種族清洗 種族衝突 種族仇恨(英語:Ethnichatred) 種族笑話 種族文化滅絕 強制性皈依(英語:Forcedconversion) 畸形秀 同性戀欺凌 性別滅絕 生殖器的改造和切割(英語:Genitalmodificationandmutilation) 種族滅絕 種族滅絕史 玻璃天花板 玻璃懸崖‎ 仇恨犯罪 LGBT迫害 仇恨團體 仇恨言論 網路仇恨言論(英語:Onlinehatespeech) 釋放(無家可歸的)病患(英語:Homelessdumping) 住房歧視(英語:Housingdiscrimination) 印地安人動盪(英語:Indianrolling) 薰衣草恐慌(英語:Lavenderscare) 私刑 抵押貸款歧視(英語:Mortgagediscrimination) 停止謀殺音樂行動(英語:StopMurderMusic) 美洲原住民吉祥物爭議 職業隔離(英語:Occupationalsegregation) 反移民 迫害 反猶騷亂 肅清 紅色恐慌 宗教迫害 宗教恐怖主義(英語:Religiousterrorism) 宗教暴力 宗教戰爭 代罪羔羊 隔離學院(英語:Segregationacademy) 性別選擇性流產(英語:Sex-selectiveabortion) 奴隸制度 蕩婦羞辱 跨性別抨擊(英語:Transbashing) 受害(英語:Victimisation) 針對男性的暴力行為 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 白人群飛 白人之力音樂(英語:Whitepowermusic) 販妻 獵巫 大取代 歧視性政策 候選人年齡 純正血統(英語:Limpiezadesangre) 印第安血統法(英語:Bloodquantumlaws) 種族隔離罪(英語:Crimeofapartheid) 身心障礙 對天主教徒的限制(英語:Disabilities(Catholics)) 對猶太教徒的限制(英語:Disabilities(Jewish)) 民族政治(英語:Ethnocracy) 民族多元主義(英語:Ethnopluralism) 性別薪酬差距(英語:Genderpaygap) 性別角色 老人政治 傑利蠑螈 貧民長椅(英語:Ghettobenches) 集中拘禁(英語:Internment) 猶太人配額(英語:Jewishquota) 吉姆·克勞法 馬來人至上 國家保護法(英語:LawforProtectionoftheNation) 麥卡錫主義 MSM獻血限制(英語:Blooddonationrestrictionsonmenwhohavesexwithmen) 非人(英語:Nonperson) 數子(英語:Numerusclausus) 紐倫堡法案 一滴血規則 種族配額(英語:Racialquota) 種族導向(英語:Racialsteering) 紅線(英語:Redlining) 同性婚姻 地域隔離(英語:Geographicalsegregation) 年齡(英語:Agesegregation) 種族 宗教 性別 性悖軌法 國家無神論 國教 醜陋之法(英語:Uglylaw) 選民壓制(英語:Votersuppression) 對策 肯定性行動 反歧視法 同化 文化多元主義(英語:Culturalpluralism) 多元化培訓(英語:Diversitytraining) 賦權 女性主義 打擊歧視計劃(英語:FightingDiscrimination) 各國仇恨言論法律列表(英語:Hatespeechlawsbycountry) 人權 雙性人人權 LGBT權利 男性主義 多元文化主義 非暴力 種族融合(英語:Racialintegration) 重定義(英語:Reappropriation) 民族自決 社會整合 寬容 相關條目 戀癖(英語:Allophilia) 愛情規範(英語:Amatonormativity) 反文化、反國家與反種族(英語:Listofanti-cultural,anti-national,andanti-ethnicterms) 偏見(英語:Bias) 基督徒特權(英語:Christianprivilege) 公民自由 非人化 多樣性(英語:Diversity(politics)) 種族懲罰(英語:Ethnicpenalty) 優生學 異性戀本位 內化壓迫(英語:Internalizedoppression) 交叉性 男性特權(英語:Maleprivilege) 男性主義 殘疾醫學模型(英語:Medicalmodelofdisability) 自閉症病理學範例(英語:Medicalmodelofautism) 多元文化主義 網路偏見(英語:Netbias) 神經多樣性 恐家症(英語:Oikophobia) 壓迫(英語:Oppression) 警察暴力 政治正確 融合文化主義(英語:Polyculturalism) 權力距離(英語:Powerdistance) 偏見 囚犯虐待(英語:Prisonerabuse) 犯罪新聞中的種族偏見(英語:RacialbiasincriminalnewsintheUnitedStates)(以美國為例) 按國家/地區劃分的種族主義(英語:Racismbycountry) 宗教不容忍(英語:Religiousintolerance) 第二代性別偏見(英語:Second-generationgenderbias) 勢利(英語:Snob) 社會排斥 殘疾的社會模式(英語:Socialmodelofdisability) 社會污名 物種歧視 刻板印象 成見威脅 談話(英語:Thetalk(racismintheUnitedStates)) 白人特權 喚醒革命 閱論編 多元文化主義(英語:Multiculturalism)是社會用以管理多元文化性的公共政策,它採取官方手段,在一個國家內部推行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寬容。

多元文化政策強調不同的文化各有其獨特性,事關接納其他民族時尤其重要。

這個詞最早在1957年用來描述瑞士的政策,在1960年代末期被加拿大接納,並且擴散到其他歐盟、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等不同國家。

目次 1概要 2政策 3批評 3.1歐洲 3.2英國 3.3澳大利亞 3.4加拿大 4參見 5參考資料 6延伸閱讀 概要[編輯] 房子裡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包括俄羅斯人和德國人,在巴西南部的卡蘭貝(Carambeí),這個城市大多數是荷蘭血統。

廣義地看,這個概念通常用來描述一個社會或者國家,由於移民而導致的文化族群的多重性。

這一現象可能引發對民族特徵穩定性的焦慮,也會引起對各方均可受益的文化交流。

這類交流主要集中在文學、藝術和哲學,以及外在表現出的音樂、服裝和飲食的彼此欣賞。

有一種看法是,多元文化可能消滅各國的國家主權,也較難令政府作有效統治,並會令人們預備接受單一的世界政府,即所謂全球化。

狹義上,可以指文化上截然不同的人們在同一個國家和城市裡共存。

政策[編輯] 多元文化有時指政府政策的慣例。

對待移民團體和文化,一般有四種政策: 單一文化政策:非常接近民族主義,不接納外來文化,對外來移民進行社會整合,將其吸收到本民族的文化之中。

領頭文化政策:這是德國學者BassamTibi構造的一種社會模式。

在他的《沒有特徵的歐洲》(EuropaohneIdentität)一書中,一個國家裡的不同族群可以有各自的特徵,但是必須支持作為社會基本核心概念的領頭文化。

在西方國家,這些基本概念是:民主、政教分離、啟蒙思想、公民社會等。

熔爐政策:傳統觀念中是一個熔爐,無須政府干預,各種移民的文化自行熔為一體。

多元文化政策:與上述政策相比,多元文化政策的觀點是,移民族群可以保留自身的文化,並且同其他的文化和平地交流,但是必須支持社會基本價值觀。

相對於熔爐,多元文化政策又被稱為不同種族共存的文化馬賽克,或者文化沙拉碗模式。

沒有哪一個國家完全符合上述模式中的一種。

例如,法國努力使法國文化適用於移民群體,而加拿大有許多政策鼓勵移民融合社會。

1970年代,多元文化主義及政策逐漸被歐美的政府採納。

但是這麼做的原因,各國之間又不盡相同。

例如在美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等移民組成為主的國家,多元文化政策是希望吸納更多的移民,以增加勞動力和人才,而歐洲尤其歐盟推行多元文化主義及政策,以消除及削弱歐洲各國一直已久的民族主義情緒。

在世界範圍內,官方實施多元文化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 容許雙重國籍 政府支持使用少數民族語言的報紙、廣播電台和電視台 支持少數民族的假日和節慶活動 在學校、軍隊和社會各界容許民族傳統和宗教服飾 支持世界各國的文化和藝術在當地舉行活動 鼓勵少數民族在政治、教育和其他社會活動中有自己的代表 雖然多元文化政策與文化融合有矛盾之處,像加拿大這樣的移民國家同時也鼓勵結構性融合,鼓勵移民社團加入社會,學習主要國家語言(英語),並且進入勞動力市場。

批評[編輯] 多元文化政策雖然有助於種族和文化共融,但政策亦存在爭議性。

多元文化政策同時受到來自左翼和右翼人士的批評。

左翼批評多元文化政策阻礙或延緩了社會整合及文化融合。

這會導致經濟差異從而使某些少數民族被排斥於主流政治之外。

然而,某些政策如:激進地實施按比例、地區代表制而非一般選舉,以及在選舉投票機制中實施雙語制度,均得到南轅北轍的效果。

這樣的做法或許鼓勵了少數民族參與政治,增加了他們的代表性,但在另一方面,民主制度只有在公開辯論的基礎上才能發揮作用,而社會因語言被分割成小群體會導致公開辯論和內在團結的缺失。

此外,多元文化政策及進行文化融合會加劇族群矛盾及種族歧視。

對多元文化主義最強烈的批評來自艾茵·蘭德,她懼怕自1960年代世界範圍的種族復興運動會導致種族巴爾幹化,從而使現代工業化社會解體。

她的哲學把多元文化主義和單一文化主義都看作是文化決定論的集體主義。

蘭德從哲學上否定集體主義,根據是:1.破壞自由意志;2.根據她的哲學,人的頭腦剛出生是空白體。

確實,在剛出生時,人的頭腦並沒有文化概念,文化是社會對其成員輸灌的條件反射。

多元文化主義的特點是,把某個身分的主張,從舉國一致的身分中分割出來,允許少數民族文化的個人擁有比普通社會成員更多的選擇自由。

右翼批評,多元文化主義是對於人性的看法過於簡單和樂觀的烏托邦意識形態,因此具有與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各類自由主義相同的弱點。

多元文化主義只能在西方社會的都市裡存在,在其餘的地方則無法生存。

某些多元文化主義的變形會造成文化團體之間權力和影響力的不均,因此或改變更大社會內的價值系統。

對多元文化政策的實用主義批評包括:在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和美國,老移民族群不會根據祖先的來源國而自稱為英國人、法國人或斯堪地那維亞人,而新移民群體卻可以有多重民族身份。

根據這個解讀,在澳洲、加拿大和美國的少數民族對國家的效忠常受到猜疑,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日裔美國人。

一些多元文化表明,在北美國家出生的少數民族或小型宗教團體成員更傾向於跨種族通婚,並且更熱衷於參與所在國家的事務。

他們擁有自己的文化身份,但是並不參與祖先國家的政治。

對於社會價值觀的選擇存在掙扎心理的主要是歐洲傳統的民族主義國家,特別是歷史上有單一文化傳統的民族主義國家,少數民族在哪裡會感覺到自身在政治和社會中被邊緣化,但是這是在任何社會中都會出現的現象。

然而,某些文化的社區並不支持多元文化的價值觀,比如在宗教信仰自由上,某些少數族群僅關注自己行使權利,無視或要求主流社會迎合他們的需要。

那麼多元文化系統就會自我解體。

在歐洲,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人士不尊重非穆斯林的信仰自由,僅當他們需要修建新的清真寺或者要到公立學校帶頭巾的時候才想起這個自由。

於是,多元文化主義在價值整合上就失敗了。

馬克·斯坦恩認為穆斯林在不久將來就可以憑人口高增長率在歐洲取得主導地位,他們亦不會尊重歐洲文化,會限制歐洲非穆斯林的宗教與文化,重回「單元文化」。

[1] 歐洲[編輯] 2010年10月,德國總理梅克爾曾公開表示「德國試圖建立多元文化社會的努力已經徹底失敗」,她指出穆斯林移民需要努力融入德國社會,學習德語。

[2]然而,梅克爾卻支持廣納難民政策,在歐洲移民危機中,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難民釀成多宗強姦及性侵犯個案,包括在科隆大教堂發生的連橫性侵案,導致很多無辜的婦女受害,而媒體基於政治正確而無進行大篇幅報導相關事件。

2015年11月,法國巴黎發生連環恐怖襲擊後,一些右派人士認為,西方國家多年來奉行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和政治正確縱容了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泛濫。

[3]批評者指多元文化主義走到極端就變成將落後、野蠻和反文明的價值觀與民主、自由、平等、寬容的價值觀等量齊觀,認為二者沒有高下之分。

批評者認為在歐美,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價值觀的影響日益削弱,而左派和知識界對歐洲當年的殖民歷史存有負疚感,因此多元文化主義大行其道。

雖然伊斯蘭極端主義主張政教合一,主張消滅其他文明,但左派以多元文化為名容忍這種狹隘、專制的價值體系,從而讓伊斯蘭極端勢力乘虛而入,在歐洲大肆宣揚極端思潮,發動對現代文明的襲擊。

[3]在左傾思維支配下,許多知識分子和媒體一方面熱衷於批判、否定歐洲的文明,一方面又以多元文化為藉口,庇護瓦哈比教派這樣的鼓吹殺戮的伊斯蘭極端主義意識形態在歐洲的廣泛滲透,使得歐洲出生的青年當中一些可能具有潛在反社會傾向的人被吸引去從事恐怖活動。

[3] 批評者指歐盟各國中,大批穆斯林青年投奔伊斯蘭國的事實「表明了歐洲引以自傲的多元文化並存的破產」,而歐盟長期左傾的多元文化政策及價值觀「為穆斯林極端宗教勢力的滋生提供了溫床,這張溫床將源源不斷地提供各種聖戰士」。

[4] 2016年7月法國尼斯發生恐怖襲擊後,波蘭內政部長馬柳什·布瓦什查克(英語:MariuszBłaszczak)認為該次襲擊是歐盟多年來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和政治正確造成的後果,他表示「這種做法應該就此結束」。

[5] 英國[編輯] 2011年2月,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英國多年來推行的文化多元政策助長了極端主義意識形態,使本土伊斯蘭恐怖主義滋長。

他指英國未能向年輕穆斯林提供一個他們願意歸屬的社會願境,及過往容忍一些與外界隔離的社群進行違背英國價值觀的行為,導致一些年輕穆斯林有一種無根的感覺,使他們在尋找可以歸屬和信仰的東西時,墮入極端主義意識形態中。

他表示「英國必須放棄失敗的文化多元主義」,「堅決捍衛自由的西方價值觀」。

他呼籲各國政府「反對所有形式的極端主義」,又表示英國應該減少資助那些沒有反對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團體。

卡梅倫同時主張加強推廣國家認同,以阻止人們投向極端主義。

[6][7] 2010年11月,英國政府實施新政策,要求英國人外國配偶需要通過英語測試方能移民英國。

2011年,英國高等法院裁定這個政策合法,認為「促進融合和保障公共服務」是合法目的,政策亦不構成國籍、種族或殘疾歧視。

[8] 2012年,英國移民部長格林(DamianGreen)表示不能接受那些「不參與這個國家國民生活的人」成為新移民,他要求那些與英國人結婚而移民英國的外國人要有能力融入英國社會及不需依賴他人生活,意味需要懂英語。

[9] 2014年8月,美國記者詹姆斯·佛利被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來自英國的成員殺害後,前坎特伯里大主教凱瑞爵士(LordCareyofClifton)批評多元文化主義導致英國穆斯林加入伊斯蘭國。

凱瑞批評長期的多元文化主義導致穆斯林移民在英國的城市裡建立完全隔離的社區,帶來名譽殺人、女性割禮和城市小區出現伊斯蘭教法管治。

凱瑞表示英國穆斯林社群需要更明確地譴責極端形式的伊斯蘭教,並管教好他們的年輕人,否則就要面對那些到境外參加暴力聖戰的激進年輕人被拒返回英國的後果。

[10] 同月一份關於羅瑟勒姆性侵案的調查報告發表,估計在1997年至2013年間,羅瑟勒姆有多達1400名大多數是白人的少女被主要由巴基斯坦裔男子組成的幫派性侵犯。

雖然有不少受害人向警方或社工求助,可是地方當局知悉疑犯是少數族裔後,擔心被指責種族歧視而不願跟進調查。

[11][12]英國新聞工作者AllisonPearson撰文批評多元文化主義對此次事件難辭其咎,「為了避免搖動多元文化這隻艇,他們把1400名兒童拿去餵鯊魚」,認為事件或者會成為多元文化主義的最後一顆封棺釘。

[13] 另一位新聞工作者LeoMcKinstry批評在當局的扭曲思維裡,保護他們鍾愛的多元文化主義教條遠比保護易被侵犯的少女更加重要。

他認為調查報告提及官員因為擔心可能損害社區凝聚力而害怕處理穆斯林幫派,正好反映了多元文化主義怪誕邏輯的荒謬。

多元文化主義的破壞性影響更見諸於調查報告批評警方即使偶然會軟弱地嘗試跟進問題,也過度倚靠穆斯林長老。

「就像英國聖戰活動的受害者那樣,羅瑟勒姆被性侵犯的少女在政治正確的祭壇上被犧牲了。

」[14] 澳大利亞[編輯] 2011年2月,澳大利亞有國會議員表示該國的穆斯林社區恐怕已經「自成一國」,形成「種族飛地」。

議員指出穆斯林已經在歐洲形成「小社會」,強硬的伊斯蘭團體在小社會內鼓吹伊斯蘭教法優於西方價值觀。

有議員要求政府及早打擊宗教狂熱分子,指穆斯林根本不理睬澳大利亞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15] 加拿大[編輯] 1971年10月8日,皮埃爾·特魯多的自由黨政府在加拿大下議院頒布了《雙語框架內的多元文化政策實施宣言》,這是1988年7月21日正式被王室確認的《加拿大多元文化法案》的先驅,是加拿大成為多元文化國家的象徵。

這一政策被加拿大《1982年憲法》第27章《加拿大自由和權利法案》所支持。

1984年布萊恩·馬爾羅尼的進步保守黨執政後,並未改變這個政策,雖然他們對該政策持批評立場。

加拿大於1971年成立皇家雙語和雙重文化委員會,這是一個用來平息加拿大說法語的(主要集中在魁北克省)不滿情緒的政府機構。

委員會報告呼籲政府認可加拿大社會的雙語(英語、法語)和雙重文化特性、並且制定政策保護這一特徵。

雙重文化政策招致了來自各方的抨擊,特別是不用法語的人民。

部分人認為雙重文化政策是對統一加拿大主義的攻擊。

被魁北克民族主義所吸引的法裔青年人對此政策也不滿意。

除了英裔加拿大族群對這個政策感到不快,最大的反對聲來自非英裔又非法裔的所謂第三力量。

雙重文化之說不符合英語區西部各省的現實,因為當地的法語人口稀少,甚至比烏克蘭語人口還少。

人們爭論說,應該把「雙語、雙重文化」改為「雙語、多重文化」。

參見[編輯] 少數族群 民族主義 世界主義 國際主義 多元文化 跨文化溝通能力(英語:Interculturalcompetence) 種族融合(英語:Racialintegration) 種族主義 種族歧視 超文化(英語:Transculturation) 歐拉伯 參考資料[編輯] ^C觀點-《AmericaAlone》的寫作背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m730,2015-12-16。

^《梅克爾:德國文化多元社會已失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BC中文網,2010年10月17日。

^3.03.13.2焦点对话:巴黎血腥恐袭,西方开放理念被挑战?.美國之音.2015-11-20[2015-11-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1).  ^何清涟:媒体札记(1):巴黎恐袭,欧盟大同梦碎.美國之音.2015-11-23[2015-1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4).  ^尼斯恐攻波蘭內長:多元文化主義的後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ti中央廣播電臺,2016-07-15。

^Cameron:Mywaronmulticultural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國《獨立報》,2011年2月5日。

^《英首相卡梅倫稱國家文化多元主義已死亡》(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BC中文網,2011年2月5日。

^Englishtestsforimmigrantspousesfair,courtrul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BCNews,2011年12月16日。

^Immigrants'mustaddtoqualityoflifeinBrita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BCNews,2012年2月2日。

^MulticulturalismhasbroughtushonourkillingsandSharialaw,saysArchbishop.Telegraph.2014-08-24[2014-08-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英小镇纵容性侵16年1400名儿童受害无人追查.中新網.2014-08-27[2014-08-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9).  ^英小鎮警漠視16年1400女童遭性侵.自由時報電子報.2014-08-28[2014-08-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9).  ^Rotherham:Inthefaceofsuchevil,whoistheracistnow?.Telegraph.2014-08-27[2014-08-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9).Toavoidrockingthemulticulturalboat,theyfed1,400childrentothesharks.  ^MulticulturalismistoblamefortheRotherhamchildsexabusescandal.DailyExpress.2014-08-28[2014-08-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9).  ^《「澳穆斯林已自成一國」自由黨吁打擊極端主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澳洲日報》,2011年2月9日。

延伸閱讀[編輯] 小夏看美國:西方多元社會面臨恐怖挑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之音,2015-02-02. 閱論編文化概況(英語:Outlineofculture)學科 人類學 文化生態學(英語:Culturalecology) 文化神經科學(英語:Culturalneuroscience) 文化研究 文化學(英語:Culturology) 文化理論(英語:Culturetheory) 分支學科 文化人類學 文化經濟學 文化地理學 文化史 文化心理學 文化間關係(英語:Interculturalrelations) 文化哲學 文化符號學(英語:Semioticsofculture) 文化社會學 文化神學(英語:Theologyofculture) 聲音文化(英語:Soundculture) 視覺文化(英語:Visualculture) 類型 霸凌文化 主流文化(英語:Dominantculture) 民俗 高雅文化 底層文化(英語:Lowculture) 官方文化(英語:Officialculture) 政治文化 流行文化 原始文化 次文化 列表 超文化(英語:Super-culture) 各地文化 方面 涵化 文化挪用 文化產品(英語:Culturalartifact) 文化包袱(英語:Culturalbaggage) 文化行為(英語:Culturalbehavior) 文化資本 文化交流(英語:Culturalcommunication) 文化衝突 文化自卑(英語:Culturalcringe) 文化剝奪 文化不和諧(英語:Culturaldissonance) 文化框架(英語:Culturalframework) 文化遺產 文化偶像(英語:Culturalicon) 文化認同 文化發明(英語:Culturalinvention) 文化景觀(英語:Culturallandscape) 文化記憶(英語:Culturalmemory) 文化多元(英語:Culturalpluralism) 文化實踐(英語:Culturalpractice) 文化財產(英語:Culturalproperty) 文化區 文化再生產(英語:Culturalreproduction) 文化體系(英語:Culturalsystem) 普世文化通則 濡化(英語:Enculturation) 高情境文化與低情境文化 跨文化主義 物質文化 非物質文化(英語:Non-materialculture) 文化例外 文化嫁接(英語:Transculturation) 政治 殖民地心態(英語:Colonialmentality) 消費資本主義(英語:Consumercapitalism) 同化 文化專員(英語:Culturalattaché) 文化落後(英語:Culturalbackwardness) 文化布爾什維克主義 文化保守主義 文化外交(英語:Culturaldiplomacy) 文化例外 文化女性主義 文化滅絕 文化霸權 文化帝國主義 文化情報(英語:Culturalintelligence) 文化智慧(英語:Culturallearning) 文化自由主義(英語:Culturalliberalism) 文化民族主義 文化悲觀主義(英語:Culturalpessimism) 文化政策(英語:Culturalpolicy) 文化權力(英語:Culturalrights) 文化錫安主義(英語:CulturalZionism) 文化變遷(英語:Culturechange) 文化部長(英語:Cultureminister) 文化戰爭 跨文化主義 單一文化主義(英語:Monoculturalism) 多元文化主義 相關 貝內特尺度(英語:Bennettscale) 從眾行為 跨文化(英語:Cross-cultural) 文化偏見 跨文化能力(英語:Culturalcompetence) 文化評論家(英語:Culturalcritic) 文化差異 文化滯後(英語:Culturallag) 文化馬賽克 文化運動 文化相對論 文化旅遊(英語:Culturaltourism) 文化轉折(英語:Culturalturn) 文化敏感度(英語:Culturalsensibility) 文化差距(英語:Culturegap) 文化英雄 文化工業 文化衝擊 死亡與文化(英語:Deathandculture) 情感與文化(英語:Emotionsandculture) 媒體文化 組織文化 文化轉變(英語:Transformationofculture) 分類 主題 共享資源 規範控制 AAT:300233662 BNE:XX539436 GND:4214151-5 LCCN:sh93001610 NDL:01131006 NKC:ph123036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多元文化主義&oldid=72453054」 分類:​多元文化主義文化社會學社會運動社會理論認同政治政治與種族多元主義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德語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ಕನ್ನಡ한국어Latina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ard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ТоҷикӣTürkçe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