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這句千古名言源自誰?他輔佐齊桓公成就了春秋霸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兩千六百多年前,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說過這樣一段話:「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在管仲的治理下,當時的齊國經濟得到了傲視其它各路諸候的飛快發展,為齊桓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以食為天」也成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特別是在饑荒的年代,這句名言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漢朝司馬遷在寫《史記—貨殖列傳》時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公元前685年,一位叫管仲的失意商人拉弓滿弦,向公子小白射出兇猛的一箭,鏃羽響處,只見小白應聲倒下。

這一年,地處山東半島的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弒,朝政一時空虛。

他的兩個兄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此時都被流放在外地,誰先趕回都城臨淄,誰就最有可能登基。

糾和小白的身邊各有一位商人出身的謀士,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

小白接受鮑叔牙的計策,向莒國借了兵車,日夜兼程回國。

輔佐糾的管仲見此情景,就自告奮勇率三十乘兵車到半途去截擊小白。

在即墨城附近,管仲一箭將飛駛中的小白射倒。

然而,這一箭只射中了戰袍上的帶鉤,死裡逃生的小白及時歸國掌權,是為齊桓公。

當了國君的小白論功行賞,想拜鮑叔牙為相,同時當然還要宰了管仲。

誰知鮑叔牙對他說:「我的才能只能讓齊國平安,如果您要稱霸天下,一定得拜管仲為相。

鮑叔牙與管仲其實是一對常年合夥做生意的好朋友。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出生於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少年時替人牧過馬,後來結識了年長於他、家境頗好的鮑叔牙,兩人合夥做皮毛生意。

有地方史志記載,他們遊走於燕、趙、齊三國之間,曾在現今河北省的蠡縣一帶規划過三十個大小不等的皮毛集市(時稱吁),一直到今天,那裡仍是北方最大的皮毛市場之一。

管仲早年的名聲似乎不太好,是一個愛占小便宜和貪生怕死的傢伙。

他與鮑叔牙合夥做生意,本錢大多是鮑出的,可是賺了錢以後,管仲卻要分大頭,鮑的僕人們很不忿,鮑叔牙卻說:「這沒什麼,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

」他們的生意後來破產了,西漢劉向在《說苑》一書中說管仲「三辱於市」,也就是說他多次經商失敗,不是一個特別成功的商人。

管仲還十分熱衷於功名,曾到處去求官,可都幹不了幾天就被辭退了。

他和鮑叔牙一起去當兵,每次打仗總是逃跑在前,大家就罵管仲是膽小鬼,鮑叔牙又站出來替他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命去照顧老母親呀!」到了後來,他們就分別投靠了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鮑叔牙向齊桓公舉薦這樣一個人,實在是奇怪的事情,不過更奇怪的是,齊桓公居然言聽計從,真的把管仲拜為國相。

華夏文明是地球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文明之一。

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在黃河中游產生了第一個國家政權——夏王朝。

約400多年後,商湯滅夏,建立了商王朝,又過了約600年,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

周王朝實行的是封建制,即「封土建國」,周天子將土地及居民分封給親戚及功臣,各諸侯有權管理封地內的一切資源,並擁有軍隊。

諸侯對天子定期進行朝貢。

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1000多個諸侯國。

民國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一書中稱,「中國為世界上歷史最完備之國家」。

以史書記載論,從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就明確有年可以考據。

當時的天子是周王朝的第十代周厲王,他任用佞臣,導致國人暴亂,厲王被迫出逃,朝政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共同行政,號為共和。

公元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終結,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是為東周。

管仲當國的公元前7世紀,正是禮崩樂壞的年代。

從遷都的公元前770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史稱春秋時代。

在這290多年間,周天子的權威日漸喪失,社會風雷激盪,戰火連天。

僅據《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480餘次。

司馬遷在《史記》中稱,春秋時期,被殺的國君有36位,被滅亡的國家有52個,很多諸侯四處奔走而不能保全自己的國家。

在這期間,一些諸侯國脫穎而出,先後稱霸,最著名者有「五霸」,齊桓公正是五霸之首。

齊國在眾諸侯國中並不是最顯赫的一個,它的祖先不是周王后裔,而是輔佐武王滅商的姜尚。

齊國的疆界不大,「東至海(黃海),西至河(黃河),南至穆陵(今山東臨朐縣),北至無棣(今山東無棣縣)」,所以司馬遷稱之為「區區之齊在海濱」。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完備的經濟思想的人正是管仲,他輔佐齊桓公成就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業。

管仲興齊,靠的並不是兵戈征伐,司馬遷如此評論他的當國之道:「其為政也,善因禍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

」也就是說,管仲最擅長的是配置資源,提高效率,以妥協和謹慎的方式重建各種秩序。

這些特徵無疑很有點「企業家的精神」。

這位在商場上滾過「爛泥」、在戰場上當過逃兵的政治家不喜歡開天闢地式的創新,而是往往以「循古制」的名義來進行改革,他注重秩序和政策的延續,是一個天生的保守主義者。

他在經濟上的創新很多,其中最值得記載的是三項:四民分業、貿易興國和鹽鐵專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原來你是這樣的齊桓公

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大亂的時期(大概在公元前770年左右),被後世史學家稱之為春秋時期,對於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亂世」。所謂「亂世出英雄」,那麼「英雄」是誰呢?就是...

管仲——還原一個千古名相的人生

管仲(?~前六四五年)名夷吾,字仲,齊國穎上(今安微穎上)人,史稱管子。管仲相齊四十年,是著稱於世的賢相,齊國就是因為他,才威震諸侯,成為春秋首霸,而他能成就這等偉業,與遇到鮑叔牙這個好朋友密不可分。

解析春秋時期的混亂世界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並把都城從鎬京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至此,西周結束,東周建立。自這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史稱春秋時期。

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他能夠春秋五霸之首?

鮑叔牙和管仲(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曾經是合夥做過生意的好朋友。分利的時候,鮑叔牙總是讓管仲總多拿一些。鮑叔牙說:「管仲不是貪財,而是他家裡窮。」管仲三次做官都被撤職,鮑叔牙說:不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