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兒子繼承了他手中的權力,為何諸葛亮的兒子沒能繼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同樣是三國時期軍師聯盟中頂級軍師的兒子,為什麼諸葛亮的兒子沒能像司馬懿的兒子一樣,掌控國家權力,甚至最後因此獲得整個國家呢?

(司馬懿父子,圖片取於電視)

研究這個問題實在有意思,仔細分析,其實對當下我們如何教育培養自己的兒子,有不少的啟示。

第一,諸葛瞻小時候所學的專業有問題。

《三國志·諸葛瞻傳》裡面說:「瞻工書畫,強識念。

」說的是諸葛瞻記憶力很好,書畫方面有特別的專長。

記憶力好,並不表明他讀的古書多,更不表明他能夠化用所背得的知識。

而書畫方面有特長,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承平之家,用以陶冶性情,提高個人素質,肯定是有好處的。

但是在戰爭年代,這對國家治理,對指揮打仗,顯然是沒有什麼幫助的。

雖然我們不知道諸葛亮平常是怎麼教他兒子的,但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瞻在當時所學到的那些東西,對於長大後繼承諸葛亮的權力,顯然是沒有什麼幫助的。

而事實上,後來在綿竹之戰中猶豫不決,貽誤戰機,致使綿竹失守,與他沒有軍事指揮才能有莫大的關係。

第二,諸葛瞻被太過寵愛,沒有學到真本領。

《三國志·諸葛瞻傳》中又有一段話:「蜀人追思亮,咸愛其(諸葛瞻)才敏。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

』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諸葛瞻很幸運的是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爹,而其不幸也是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爹。

因為有其爹的光環,諸葛瞻沾了不少光。

只要朝廷出一個好的政策,大家都說是諸葛瞻的主意。

這自然讓他沾沾自喜,雖然不是自己出的主意,說不定他也心安理得地據為己有。

仿佛真是他做的一樣。

甚至因為他爹的政績,他也認為是他的。

很可能他從小就是這樣,所以他飄飄然,沒有學到真本事,最終也沒有真本事。

(諸葛亮喜得貴子,圖片取於影視)

第三,諸葛瞻從小就沒有得到努力掌控權力的鍛鍊。

諸葛瞻生存的環境和司馬師司馬昭太不一樣了。

司馬家族最後掌控了整個國家的權力,但他們是在血雨腥風中一路拼殺過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司馬師和司馬昭與他們的父親一起,親身經歷著,並且一同處理著。

比如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親自參與,當時司馬昭嚇得不得了,而司馬師卻像沒事人一樣安睡。

後來司馬師掌權後,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二月,曹芳想發動政變除掉司馬師,因為經歷過高平陵事件,可以說這時候司馬師表現得泰然自若,從容指揮,反敗為勝,廢掉曹芳,並誅殺其黨羽。

而諸葛瞻則從小就在順境中長大,由於諸葛亮很早就確定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因此,諸葛亮根本不需要像司馬懿那樣拼殺,不需要為獲取權力而嘔心瀝血。

因此諸葛瞻也一點兒也沒有得到實際鍛鍊,根本就不知道應該如何獲取權力和掌控權力。

(司馬師)

司馬懿教育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就是無論如何,要把權力握在自己手裡。

你要是不握著權力,你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而諸葛亮教育諸葛瞻的,卻是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要當忠臣孝子,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在去世前,留給諸葛瞻的《誡子書》,說的全是這樣的道理。

第四,諸葛瞻沒有團隊意識,不知道聚人氣拉粉絲。

司馬師兄弟在司馬懿的教導下,從小就知道培養自己的團隊,聚集自己的力量。

比如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司馬師在和東吳的東興之戰中失敗後,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頭上,要處罰就處罰自己,不處罰部下。

結果除了他外,唯一受到處罰的就是他的兄弟司馬昭。

可以說,這樣做讓他聚集了一大幫可以隨他出生入死的好部下。

(諸葛瞻)

諸葛瞻卻不是這樣做的。

就如前面所說的,朝廷的「善政」,老百姓都說是他幹的。

這時候,他就應該出來澄清一下,可是他沒有。

還有,他當上「行都護、衛將軍」後,大家都去朝拜他,廖化讓宗預和他一起去。

宗預說,我都七十多歲了,幹嘛去拜他。

可見,他並非真心服人,人家拜他,不過是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罷了。

正因為如此,諸葛瞻很快就遠離了權力中心,最後在戰爭中默默戰死,沒有給歷史留下太多印記。

(參考資料:陳壽《三國志》、孫盛《異同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司馬昭為什麼把改朝換代的事留給兒子?

熟讀三國的都知道,魏蜀吳三家鬥了半個世紀,最後被晉截胡,曹操奮鬥了一生的成果給司馬家做了嫁妝,而司馬家的稱帝之路完全就是曹家的翻版。雖然稱帝的套路一樣,但是曹家和司馬家的稱帝還是有本質的區別。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