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整理:古代中國政治部分(附答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2011董仲舒認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繫起來。
西周時代對於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於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 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
2.2012清代內閣處理公務的案例「積成樣本四巨冊」,官員「惟揣摹此樣本為急」,時人稱之為:「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
畫成依舊葫蘆樣,要把葫蘆仔細看。
」這反映出當時
A.內閣職權下降導致官員無所事事 B.政治體制僵化官員拘泥規制
C.內閣機要事務繁忙官員窮於應付 D.皇帝個人獨裁官員惟命是從
3.2012梁啓超在論述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發展時說:「專制權稍薄弱,則有分裂,有分裂則有力征,有力征則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
」從中國古代歷史整體來看,這一論述中可以確認的是
A.君主專制是維繫統一的主要條件 B.分裂動盪是專制權力產生的前提
C.專製程度隨著歷史進程而不斷加強 D.武力奪取政權是專制制度的基礎
4.2013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考古顯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餘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
這表明
A.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繫的關鍵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
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5.2014Ⅰ中國古代,「天」被尊為最高神。
秦漢以後,以「天子」自居的皇帝舉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
這反映了秦漢以後
A.君主專制緣於宗教權威 B.政治統治藉助於人倫秩序
C.皇權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動強化了宗法制度
6.2014Ⅱ明初廢丞相、設顧問性質的內閣大學士,嚴防權臣亂政。
明中後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
這表明
A.皇權漸趨衰落 B.君主集權加強
C.內閣取代六部 D.首輔權力失控
7.2015Ⅰ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
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
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母族親屬關係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8.2015Ⅱ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後來的帝王反覆重申上述觀念。
這主要體現了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後代所沿用 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
9. 2016Ⅰ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 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
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 D.宋太祖不願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
10. 2016Ⅰ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
明中葉以後,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這一變化有助於
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權限 D.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
11.2016Ⅱ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
科舉制更有利於
A.選拔最優秀的官吏 B.鑑別官員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
12. 2016Ⅱ福建各地族譜中有大量關於入台族裔回鄉請祖先牌位赴台的記載,此類現象在清乾隆年間驟然增多。
這說明乾隆年間
A.族譜維修順應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陸移民已在台灣安居繁衍
C.內地宗族開始整體遷移台灣 D.兩岸居民正常往來受到阻礙
13.2017Ⅰ周滅商之後,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於衛,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於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於燕,都薊(今北京)。
分封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
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
14. 2017Ⅰ表1
皇帝紀年 |
公元紀年 |
郡級政區 |
漢高帝十二年 |
前195年 |
15郡 |
漢文帝十六年 |
前164年 |
24郡 |
漢景帝中六年 |
前144年 |
68郡、國 |
漢武帝元封五年 |
前106年 |
108郡、國 |
表1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
據此可知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域日益擴大
15. 2017Ⅰ表2
記述 |
出處 |
「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於涇州,我師敗績。 |
《舊唐書·高祖本紀》 |
「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 |
《舊唐書·太宗本紀》 |
「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於涇州,敗績。 |
《新唐書·高祖本紀》 |
「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 |
《新唐書·太宗本紀》 |
表2為不同史籍關於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
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於涇州 B.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
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 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役失敗
16. 2017Ⅱ《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
魏晉以後,朝廷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這反映出官修史書
A.記載的真實性 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釋歷史的客觀性
17. 2017Ⅱ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但中後期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針對性地編纂適合宦官學習的讀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後期
A.中樞決策過程發生異變 B.皇帝權力日趨衰落
C.內閣議政功能已經喪失 D.宦官掌握決策權力
18. 2017Ⅲ關於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
《續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並宿於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並未進宮。
這反映出
A.歷史事實都是通過歷史敘述呈現 B.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
C.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 D.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
答案:CBCCB,BCAAB,DBACC,CAB
史官是如何做到罵皇帝還不會被殺的?
有信史紀錄以來,華夏史官的地位一直是比較受人尊敬的,願意當史官的人,往往性格會比較正直。史官主要是記載歷史,理論上皇帝本人也是不能看的。而編撰歷史是下一個朝代的任務。當然也有例外,以下這位大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