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 杯酒釋兵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唐代後期,天下風起雲湧,地方蕃鎮割據勢力你爭我奪,戰伐不止。

這時的李氏王朝已名存實亡了,它也不具備平定四方,使百姓休養生息的軍事實力。

因為國家的錢、權、兵並非集中在中央,而是分布於各地的番鎮。

這種歷史現象,在唐中後期就表現的非常明顯了,「安史之亂」便是最好的說明。

難道李唐出現這種社會動亂只是歷史的偶然?答案是否定的,縱觀歷史,自春秋戰國以來至五代十國,每次社會的動盪、王朝的更替都有著驚人類似。

­

­

雖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但是合分總是有它特定的歷史原因的。

戰國末年秦王贏政憑著富國強兵、詭譎的外交手腕、各個擊破,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統一天下,開創了中國王朝史的新紀元。

秦始皇是有文治武功的,秦朝的最終覆滅也絕非是他的昏庸,與他奢侈鋪張的生活才是密切相關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修築萬里長城,加強中央集權規範度、量、衡,廢除諸侯分封制,設置郡縣對中國歷史進程影響深遠,這在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絕無緊有的,可以說秦王朝對以後王朝歷史借鑑的意義是巨大的。

秦始皇廢分封制本是歷史的進步,為什麼往後的王朝還是反反覆復地重演?我們知道歷史發展總是曲折的,雖有人為的歷史後退,但是總趨勢肯定是向前的。

這樣看來分封制的廢除並不徹底,雖從諸侯國降級到蕃鎮,但是本質並沒有改變。

有的蕃鎮頭目還是封疆大吏,朝廷無法去制止各蕃鎮招兵買馬以及隨之而來的軍備競爭。

隨著藩鎮勢力的壯大,大魚吃小魚,今天你坐龍椅明天我披黃袍也就司空見慣了。

動盪的社會、蕭條的經濟最苦的還是老百姓。

人們居無定所,顛沛流漓,餓殍遍野。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四處可見。

­

­

宋太祖趙匡胤懷著悲天憫人,滿腔熱血報效軍門。

他以驍勇善戰,深謀遠慮,慧眼識人贏得了後漢大將郭威、周世宗柴榮的賞識和重用。

正在一步步接近他人生的遠大理想和報復的同時,這個時候周世宗柴榮病逝,這個影響他一生而且還對他有著知遇之恩的人離他而去,因為柴榮的死,他的擴張計劃不得不中斷,然而此時趙匡胤羽翼早已豐滿,加之敵對勢力蠢蠢欲動,對他咄咄逼人。

也因此迎來了趙匡胤人生最輝煌的時刻-陳橋兵變。

五代十國頻繁的宮廷兵變令趙匡胤不得不引以為戒,思之慎詳。

懷著拯救天下蒼生於水深火熱,趙匡胤吸取歷史教訓利用有一切有利條件成功地解除了功臣以及各地藩鎮的軍事威脅,要知道他要解除的是跟他曾在戰場上出生入死,肝膽相照的好兄弟啊,情何以堪?可能很多人對權力這東西不親切,一但處於某種政治高度就再也不願意捨棄。

權力意味著榮華富貴,金錢、美女,雕樑畫棟也只不過是它的修飾品而已。

權力的意義遠不至此。

可想而知要從這些人的手中奪兵權要付出多少精明的腦細胞,從而把兵權牢牢地掌控皇帝一人手中。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

­

宋太祖趙匡胤的文治武功是卓著的。

他為北宋的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宋雖說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鼎盛時期,然它的攝威力和影響力遠比不上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

後人有詞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是啊他們的確稍遜風騷,然而宋祖比唐宗要活得瀟洒。

為什麼這麼說呢?雖然他們二位都是靠武力贏得了江山,但是李世民顯然要比趙匡胤活得累。

前者充滿了鐵血和無情,玄武門兵變為他留下了一生的遺憾和千古的罵名,是非曲直,眾說紛紜。

可趙匡胤就有情有義的多了,對柴氏宗族可謂至情至性,無論柴氏後人犯多大罪都免除死罪,且永享其爵位和世襲。

另外李世民當上太子後排除異己,誅殺其兄、弟的子嗣當然就引來了他們無窮無盡的伺機報復。

加上他自己的內疚,這也是歷史上所傳聞唐太宗身上的離奇故事為什麼那麼多的根本原因。

宋太祖趙匡胤年輕的時候遊歷四方,闖南走北,俠骨柔情,義薄雲天結交了許多肝膽相照、患難與共的生死之交。

其人,品、性、志都堪稱時代英雄的楷模。

因此他在陳橋兵變「被黃袍加身」後三申其令:不得加害同僚。

當他登基後原後周官員一律職位不變,很多都升了職。

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大力整頓體制,地方官任用文官,以三年為期,三年後或遷或升因政績而定。

這樣武官大嘆:英雄無用武之地。

可是這對於皇帝來說卻是集錢、權、兵於一身的大好事啊。

至於之後利弊得失,軍事上完全被動,宋太祖也沒想那麼遠,也無法去管了。

歷史上,王朝建立後用和平手段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杯酒釋兵權,這是惟一的一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太祖趙匡胤不是陰謀家

小時候,大家對宋朝的印象可能就是,詞寫得不錯,唐詩宋詞元曲嘛。比起唐朝和近代的清朝,我們對宋朝的認同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宋太祖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