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遺憾的選擇:白樓門上,一個謀臣,三位虎將,只有一個活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眾所周知,曹操是一個求賢若渴之人,他一生中,曾三次發布求賢令,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並曾吟詠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而且他說到做到,行為上有污點的許攸來投之時,他跣足出迎;兩度戲耍他的李孚投誠之後,他依舊委以重用;當他擊破徐州,擒住呂布及其部眾之時,面對四個原本該被斬殺的人,也流露出了不舍之情。
只可惜,這四個人中,一人一心求死,兩人不得不死,他最終只留住了一個人,此事讓他傷懷不已。
那麼這四個讓曹操不舍的人,分別是誰呢?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第四名:最終投誠的張遼
張遼,字文遠,他早年便因驍勇善戰,而聞名并州,成為了丁原的屬下,後來丁原被誅,他投在了董卓麾下,之後又加入了呂布陣營。
如此看來,他的經歷與呂布有些相似。
不過他在呂布陣營的時候,非常不得志,畢竟他與呂布關係並不親密,也不像高順那樣,能夠憑實力得到呂布的倚重。
不過曹操比呂布有知人之明,能夠知人善任,因此他看出了張遼的才幹,並將其收歸了帳下。
事實證明,曹操的眼光沒有錯,因為原本籍籍無名的張遼,加入曹魏陣營之後,屢建戰功,後來更是創下了以八百破十萬的神話。
第三名:不得不死的呂布
呂布,字奉先,是并州人氏,年少時「以驍勇給并州」,得到了丁原的賞識;後來他先是受到利誘,成為了董卓的麾下,又有王允的勸說之下,誅殺了董卓,自此他成了反覆小人的代名詞,再也沒有人,敢將他收歸麾下。
不過他的勇武,卻是天下皆知的,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到,「呂布有虓虎之勇」。
因此,在將他擒獲之後,提倡唯才是舉的曹操,是起了愛才之心的,據記載,曹操聽完呂布請降的話之後,「意欲活之,命使寬縛。
」只不過當時在曹操身邊的劉備,故意提到了丁原和董卓的下場,打消了曹操招降呂布的念頭。
第二名:不得不殺的高順
比起反覆無常的呂布,高順的名聲要好的多,《英雄記》記載:「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而且閒時被呂布奪兵權,戰時要率軍出征,他也毫無怨言。
這樣的屬下,是每一個主公,都夢寐以求的,曹操當然也不例外,更何況,他手下還有一支勝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陷陣營呢?然而高順是死忠於呂布的,曹操空有收服他的心,卻沒有招降他的能力。
再說了,以曹操多疑的性格,就算他真的收降了高順,也不一定敢重用,畢竟高順在呂布軍,極有號召力,如果他還活著,呂布的部眾,便有主心骨,很難完全為曹操所用。
所以既然曹操決定殺掉呂布,那麼高順自然不能留下。
第一名:一心求死的陳宮
曹操曾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有些時候,他的確非常的小心眼,然而大多數時候,他還是非常大度的,他對待陳宮的態度,便是最好的例子。
當初徐州牧還是陶謙的時候,曹操為報殺父之仇,率軍討伐徐州,為他留守兗州的陳宮,就悄悄的把城池獻給了呂布,讓曹操丟了根據地。
但是陳宮的為人和智計,都非常得曹操賞識,所以在將其擒獲之後,曹操根本捨不得殺他。
可是陳宮面對曹操的勸降,無動於衷,只一心求死。
《三國志》注引《典略》曰:「宮曰:『請出就戮,以明軍法。
』遂趨出,不可止。
」意思是說,陳宮求死的時候,身帝的士兵,都攔不住。
曹操無奈之下,只能目送他下樓,並淚濕虎目。
通篇分篇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面對這四個人才,曹操都捨不得殺害,只可惜呂布反覆無常,高順不能為自己所用,這兩人不得不殺,他極力挽留的陳宮又一心求死,最終他只留住了願意歸降的張遼,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呂布手下良臣勇將陣容十分豪華,為什麼一把好牌打爛呢?原因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馬中赤兔,人中呂布」,道出了呂布的英武不凡,跨赤兔、執畫戟的呂布,有著強大的戰力,於此同時呂布麾下謀臣良將陣容強大,卻還是一個失敗者,儘管他一度改變了...
張遼投降曹操,是因為呂布被殺了嗎?
漢末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和曹操交戰,被曹操擊敗,曹軍圍睏了三個月,呂布彈盡糧絕,下城投降,被曹操擒殺,和呂布一起被殺的還有大將高順,謀士陳宮,而大將張遼卻投降了曹操,成為曹操手下的得力戰將。試想,...
曹操最糾結的抉擇:白樓門上,一個頂級謀臣不想殺,卻偏偏求死
眾所周知,曹操是一個求賢若渴之人,他一生中,曾三次發布求賢令,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並曾吟詠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而且他說到做到,行為上有污點的許攸來投之時,他跣足出迎;兩度戲耍他的李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