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風雲》三 帶你穿越千年去看古戰場的縱橫捭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陳勝沒有聽取張耳陳餘「派人去扶持六國國君後裔們」策略,而是自號張楚,自立為楚王。
「張楚」的意思是張大楚國的意思,秦滅六國,楚國抵抗的最頑強,贏得六國人民的尊敬,因此打著復興楚國的旗號,會得到更多百姓的支持。
但是陳勝並不打算去扶持六國國君後裔們一起反秦。
因為一旦如此,他不再是反秦勢力的領袖,他只是楚國的王。
這樣一來,中原大地又恢復到戰國時期七雄分庭抗禮的局面。
這是陳勝不想看到的,可是歷史的車輪是他所能主宰的麼?秦統一時間較短,距離秦滅六國不到十二年的時間,六國的百姓不堪秦朝的暴政,能不思念故國麼?陳勝吳廣的起義正好給他們帶來機會,他們能放過這次恢復六國的機會麼?陳勝想到這點,問計張耳陳余,張耳說他不去扶持六國的後裔,把六國的土地收復歸來,這樣土地據為己有,誰敢扶持六國國君的後裔。
陳勝深以為然,他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公元前209年,他拜部將武臣為將軍,張耳,陳余為左右校尉,領兵三千攻奪原趙國的領土。
於是武臣率部剛渡過黃河,就有大批人慕名跟隨,沿途竟得了數萬人。
武臣立即反了陳勝,自號武信君。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武臣的反叛,沒渡過黃河前,就在張楚陣營里露出端倪。
前面說過,張耳陳余的關於扶持六國後裔一致對抗暴秦的方針,陳勝沒有採用。
所以張耳和陳余對陳勝失望之極,認為陳勝成不了大事,生了異心,去捧陳勝的部將武臣。
然後獻計收復六國地盤的餿主意,就是為了擺脫陳勝的控制。
這裡也反應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陳勝沒有自己的親信,他不會籠絡人心,凡事只從自己的角度得失出發,自然也就沒人願意為他賣命。
歷來成大事者,都有自己可靠的班底。
比如李世民沒當皇帝之前有親手培植的秦王府官吏。
袁世凱沒成為民國大總統之前就有親手培植的北洋軍勢力!同時代的劉邦,更是有自己的班底,比如樊噲,周勃,蕭何,夏侯嬰等,所以古往今來,成事者身邊一定會有一批死忠。
而陳勝起義,在這一點上根基薄弱,唯一能信得過的吳廣,自從他當上張楚王以後就離心離德了。
讓我們回來說說武臣。
武臣大軍在收復趙地的時候,幾乎節節勝利。
但趙人頑強,在攻打趙地剩下來的城池,堅如磐石,固守不降。
怎麼辦?武臣決定,率軍向東,北攻范陽,將范陽團團包圍,水泄不通。
范陽有個謀士叫蒯通,這裡要隆重介紹一下,蒯通是秦末漢初的著名謀士,雖然沒有張良,陳平,范增,酈食其名氣大,但其才情絲毫不遜色於他們。
蒯通原本不叫蒯通,他叫蒯徹,《史記》成書於西漢武帝時,武帝名叫劉徹,古時候的士大夫在寫文章的時候,凡是涉及到皇帝的名諱,是要避開的。
故而司馬遷把蒯徹改為蒯通。
蒯通意欲投靠義軍,但為了給義軍一個「見面禮」,他找到范陽縣令徐公進行遊說。
於是他見到了徐公,兩人寒暄幾句,蒯通就嚎啕大哭。
徐公大惑不解,不知所措,忙問何故?蒯通擦了一把眼淚,哭道:「我聽說你快死了,我前來哀悼!」徐公大驚,估計心想你會不會說話啊,當著我面咒我死麼?怒道:「我好好的,怎能說我死呢?」蒯通不慌不忙地說道:「秦朝岢法殘暴,百姓民不聊生。
徐公您做了十年的縣令,不知殺了多少父老?也不知造成多少孤兒寡母。
您的罪孽,數不勝數。
百姓們不敢殺您,那是因為他們害怕秦朝的酷法,要不然您早就身首異處了。
而今陳勝吳廣起義,馬上就要打到范陽,如果攻破范陽,秦朝的法令就如同廢紙。
到那時,百姓們殺您,不會再有任何顧慮?所以我前來哀悼閣下,是想勸您,義軍打來,死守范陽,已經毫無意義。
惟有投靠武臣,才能轉危為安!」
這裡說到秦朝苛法殘暴,在秦始皇生前可見一斑。
二世登基後,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
因為來位不正,他上台以後,先是誅殺自己的兄弟姊妹。
選撥官吏的考核標準,不在是如何施仁政?而是誰殺的百姓最多,那時候百姓們過得很悽慘,不管你犯沒犯法,為了拼湊「政績」,沒有罪名,也要強安罪名,不惜屠殺無辜的百姓,一時間各地郡縣的街道上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堆積如山。
徐公做為秦朝的官吏,在那場大屠殺中,自然做了不少「政績」。
因此,徐公繼續死守范陽,就算不被鄉民害死,也會死在義軍手中。
蒯通這番說辭,他很快地接受了。
但是投降沒那麼容易,投降以後義軍會不會殺了他?徐公要打個問號。
蒯通答應他,前去說服武臣,保住徐公的性命。
蒯通星夜趕往城外的軍營,面見武臣。
武臣聽說他是個謀士,讓他進來。
蒯通剛一落座,便迫不及待地說:「在下聽聞,只有打了勝仗才能奪取人家的地盤!是不是這個道理?」武臣攻打趙地不順,雖然僅僅打了幾次勝仗,但是其餘郡縣並沒有屈服,估計心情不快?武臣道:「當然了,那還用說麼?」蒯通微微一笑,說:「吾有一計,奪取城池可不費一兵一卒?」武臣看了他許久,奇道:「什麼計策?」蒯通說:「聽聞將軍破十城,所到之處,殺秦官,誅郡守。
那麼攻破范陽,您會殺掉郡守徐公麼?」武臣說「當然會」。
蒯通微微一笑說:
「可是殺了他,閣下有沒有想過此事的後果,那就是周邊的郡縣不會投降不說,凡是原趙國的城池會守得更加固若金湯。
到那時,秦軍反撲,您休想獲得趙地。
」武臣突然坐起來,一副誠懇的樣子問道:「先生教我。
」蒯通說:「以我之見,徐公您不僅不能殺,反而還要大大地獎賞他。
您封他為侯爵,讓他佩戴君侯的印信,讓他乘坐只有王侯才可以乘坐的車子,馳騁在趙國的土地上,那麼趙國的諸多城池看到您的恩澤,可不戰而降。
」武臣聽後,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於是聽從他的計策,隨即撥給蒯通一百輛車,二百名騎兵及君侯的印信前去招降徐公。
徐公接受投降,並帶著君侯的印信,遊走於趙國的領土。
趙國舊地的城池百姓們知道後,不戰而降的城池大約有三十多座。
蒯通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兵一卒,輕鬆得到這麼多土地。
公元前209年8月,義軍占領原趙國最後一座城池邯鄲時,武臣在張耳陳餘慫恿下,自立為趙王。
武臣稱王后,立即封陳餘做大將軍(陳余是儒家信徒,應該做文官才對,卻做了武官。
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原王朝,一直任用文官統領武將)命張耳,召騷任左右丞相。
從此反秦的號角,不再是陳勝一人獨吹。
消息傳到陳勝的耳朵里,可想而知,他非常生氣。
正好武臣臨行前,沒帶家眷。
於是他命人將武臣的家眷全部抓來,打算殺掉他們。
上柱國蔡賜反對說:「秦王朝還沒有滅亡,這麼急著殺了武臣的家眷,一定會引起武臣的嫉恨,派兵來夾攻我們。
到那時,我們前有強秦,後有武臣,這不等於讓咱們自生自滅麼?與其和武臣作為敵人,不如化干戈為玉帛,給他一個趙王噹噹又如何呢?」蔡賜的話可謂一語雙關,武臣的崛起,他自然不想看到,但現如今陳勝剛剛稱王,羽翼未豐,實力不足,面對強秦「猶可」,這時突然出現另一個強敵,左右夾擊,他也不願看到。
還有他讓陳勝封武臣為趙王,這不是變相讓武臣認為,他這個趙王是陳勝封的麼?陳勝還是凌駕於武臣之上。
陳勝一邊派使者前往趙國祝賀,一邊命人將武臣眷屬接到宮中軟禁起來,作為牽制武臣的把柄,以此來要挾武臣趕快率領趙國的軍隊與秦軍交戰。
這個如意算盤打的好,讓武臣打先鋒,無論勝敗,自己可坐收漁翁之力。
可惜這個計劃被武臣謀士戳穿了,他說「張楚滅秦,讓咱們出兵西進,小心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所以這個詔令,咱們萬萬不能接受。
為今之計,應擴大地盤,再圖伐秦之策。
北邊燕國有大面積土地。
咱們把它奪過來,南有黃河的天險抵禦秦兵,北有燕國土地獨當一面。
這樣一來,張楚戰勝了秦國,我方無憂。
若是張楚戰不勝秦國,被秦國滅掉,咱們可以趁著秦國的疲敝,西進伐秦,一舉滅了秦國,就可以得志於天下了。
」武臣認同他的說法,因而不聽陳勝派遣,乃派部下韓廣出兵攻燕。
韓廣,武臣的部下,原趙國上谷小吏。
歷史似乎在開一個玩笑,陳勝派武臣收復趙地,結果武臣到了趙地就背叛了陳勝。
武臣派韓廣收復燕地,韓廣剛到燕地就背叛了武臣。
這也算是因果報應。
不過韓廣起初並不想有意背叛武臣,理由是老母在趙不便背叛。
慫恿他復立的燕國豪強們認為:「
你怕什麼?你怕你的上司武臣率兵攻打咱們。
你多慮了,你看,趙國的地理位置不好,西有強秦威脅;南有楚國威脅,左右自顧不暇,哪還有功夫來打咱們,只要你不在他背後捅刀子,他會安然無恙地把你老母送回來,君不見武臣一家老小在陳勝那裡,陳勝也沒有殺了武臣麼。
」 韓廣半信半疑地聽了,目前,他不想做燕王,但是「黃袍加身」也由不得他了。
於是率部反叛武臣,在燕地稱王,燕國就這麼復立了。
讀到這裡,大家會不會有些奇怪,復國怎麼如此簡單?其實這和當時環境有關,自陳勝吳廣起義,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地都亂了。
因此,六國的勢力趁亂大撈一把。
正所謂「槍桿子出政權」,只要有兵有槍,就能稱王稱霸!韓廣自立了,同是自立為王的武臣也只能吃個啞巴虧。
他不敢對燕國怎麼樣,因為他一旦對付燕國,就有被敵人吞掉的危險。
他們做的是恢復六國的大業,是反秦的武裝,唇亡齒寒,修好還來不及,怎會窩裡斗呢?所以,沒過幾個月,趙國果然將韓廣的家眷乖乖地送回了燕國。
戰國七雄中,楚國,趙國,燕國,此時,已在不同程度上復國。
可是這些復國的國君們,沒有一個是出身六國王室的後裔,甚至多數出身農民,算不上「正統」。
什麼是「正統」,在老百姓眼裡,只有六國王室的後裔復國才算是「正統」。
那麼接下來的齊國復立,算是六國之中由王室的後裔來完成的!
在陳勝收復「失地」的計劃中,他想將六國的土地據為己有。
然而他先後派往的將領,要麼紛紛倒戈,要麼自立為王。
陳勝只能幹著急,卻不能把他們怎樣?於是陳勝又派一位大將周市(fú)收復失地,也不知此人會不會反戈。
這個周市倒也賣力,在收復失地的過程中,所過郡縣無不望風而降。
可是攻到狄縣,周市的軍隊卡住了。
怎麼了?這個城市非但沒有降,還閉城固守。
周市大怒,欲攻打狄縣。
就在這時,狄縣靜悄悄地發生了一場革命。
革命的始作俑者叫田儋。
他的來頭可不小,祖祖輩輩是齊國的王室。
秦滅齊後,他帶領著堂弟田榮,田橫隱居在狄縣。
經過十多年的打理,田氏在當地勢力雄厚,家族興旺,頗得人心。
在狄縣隱居這些年,田儋做夢都想復國、只是苦於秦的統治下而沒有機會。
聽聞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內心如翻江倒海,洶湧澎湃。
起義,正是他想要的時刻。
恰巧,陳勝派來的周市攻城,縣令不躲,反而積極應戰。
這是個絕佳的機會,他腦子一轉,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他叫僕人過來耳語幾句,僕人心領神會,走到外面躺在地上讓人給綁了、這時,田儋召集縣裡的青壯們闖進縣衙。
縣令升堂問案,眾人把五花大綁,表情痛苦的僕人往地上一扔。
搞得縣令不知所措,直問為何?田儋從人群中走出,露出笑容,說:「大人,請您批准,讓我把這個狗奴才給殺了吧。
」還沒等縣令反應過來,只見田儋目露凶光,從懷裡掏出一把匕首,趁縣令不備,刺進了縣令的胸部。
頓時,縣令身子晃了晃,躺在地上一動不動。
縣令死了!
眾人目瞪口呆,心想這個田儋怎麼敢殺死縣令。
正當大家沒緩過神來,田儋見大事已成,召集縣衙里的官吏和帶來的壯丁們,大聲說:「現在,各地都反了,你們也跟著我反了吧。
秦皇滅我國土,是時候覆國了,我田儋,是齊王田氏的後人,所以復國之後,我是最有資格做齊王的!」本來田氏家族在當地極受歡迎,經田儋振臂一呼,全縣的青壯們都願意追隨他。
起義在即,擺在他面前一個難題,那就是對於城外的義軍應該是歡迎?還是拒絕?當時,一般地方暴動,都會響應陳勝吳廣的起義。
即便不去追隨他們,也不願勢單力薄,失去這個盟友。
所以義軍不請自來,田儋應該高興才對。
但是田儋認為周市此來,是要收復齊地。
如果他把齊地收復,齊地還會是他田儋的麼?因此,這個城門決不能打開,面對周市的進攻,他率領軍民出城迎戰。
不想,兩人沒打上幾回合。
田儋就瞧出那個周市不過是個花架子,根本不堪一擊、田儋竟然率兵打敗了他,周市戰敗,狼狽而逃。
隨後,田儋帶兵攻伐齊地,秦兵不堪一擊,很快收復了齊地,田儋自然做了齊王。
就這樣,陳勝企圖收復齊地的願望落空了,陳勝真是個倒霉人,收趙地,部下叛變,收燕地,部下的部下也叛變了,這次收齊地更是無功而返。
周市打不過田儋,悻然地走了。
當年九月,他接到陳勝命令,讓他收復魏地。
然而陳勝這個命令又錯了,錯在哪兒呢?周市是魏人,讓他去收復魏地,豈不是有去無回。
果然周市率軍回到老家,輕車熟路,很快收復魏地。
魏人見武臣韓廣紛紛自立為王,也勸周市稱王。
但周市擺擺手說「天下昏亂,忠臣就要來了。
如今秦朝失去人心,天下都來反它、依此道義,必需要立魏國國君的後裔才行。
」
魏國國君的後裔叫魏咎,此時他在陳地,也就是陳勝的大本營。
於是周市派人去陳縣迎取魏咎前來。
但陳勝不放,他心裡這個火啊,派出三五個將領都自立為王。
如果把魏咎放了,豈不是又多出一個王,不肯放人。
周市派人往返五次,給這個老上司打招呼,說好話,好說歹說陳勝無法,只好將魏咎送還。
這次,魏王是由陳勝親自封的(不封也不行),魏咎為魏王,周市任魏相。
齊楚燕趙魏五國皆以復國,那麼韓國呢?韓國是七國之中地域最小的,此時,沒有人去收復韓地,韓地也沒有自立的人才。
它的復立,筆者隨後會講到,暫時按下不表。
就此,中原五國紛紛成立,掀起了反秦的最高浪潮!
為什麼陳勝攪亂天下之後,卻孤立無援而死?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最早在民間點火的人是陳勝,之後華夏大地處處是火光,亂成一團。很多人都知道陳勝點火的過程,可他點著火之後,天下是怎麼亂起來的呢?今天我來給大家大概的講一講。
《資治通鑑》第八卷.5
陳王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陳勝任命吳廣為代理楚王,督率眾將領向西攻擊滎陽。張耳、陳餘復說陳王,請奇兵北略趙地。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