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五代各朝只有幾年壽命而宋朝享國319年 有一個原因很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時候,很多受到儒家價值觀影響的人,都認為父死子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但他們都忽略了兄死弟及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其重要性一點不比父死子繼差。
作為商文化的兄死弟及傳統和周文化的父死子繼傳統,都是中國歷史傳統的兩大組成部分。
兄死弟及的商文化傳統,在中國東北、朝鮮半島、蒙古草原、中國西部等遊牧民族生活地域盛行;父死子繼的周文化傳統,經過儒家以核心價值觀的固化,成為了中原漢族的主流。
父死子繼成為了農耕文明的主流;兄死弟及成為了遊牧文明的主流。
當中原政權威懾遊牧民族時,父死子繼影響著遊牧民族的思想;當遊牧民族占據中原時,兄死弟及就影響著漢人的思想。
兄死弟及,是宋朝能夠享國319年,而宋朝前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政權最多也是10多年存在。
很多人誤會宋朝之所以能夠享國319年,就是因為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
提升文官地位、降低武人地位的宋朝政策,只是在消除各地割據的基礎,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宋國能夠享國300多年。
或者說,杯酒釋兵權,並不能解釋為什麼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位後趙匡胤的後裔為什麼從來沒有和趙光義的後裔發生過帝位的紛爭?而是相反,只有南宋時趙構因為沒有後裔而禪讓給趙匡胤的後代。
或者也可以從這個角度說,很多人,包括北宋初時的人,都認為:趙光義是殺死自己哥哥趙匡胤而登位的。
面對篡位者,為什麼趙匡胤的後裔從來沒有表示過自己繼承帝位的合法性?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認為趙光義是篡位者的人,都是受父死子繼思想的荼毒;但實際上,兄死弟及,才是趙匡胤及其後裔堅持的思想。
趙匡胤的後裔認為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是符合其遺願併合法的,這才是為什麼北宋169年趙匡胤後裔從來沒有表示自己對帝位合法性要求的原因。
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的短期被滅,其原因都是第一代皇帝傳位給自己年幼的兒子、而非傳位給有威望的兄弟而導致的。
後梁
朱溫有四個兒子:長子朱友裕(早死)、次子朱友文(是養子,非親生,但為朱溫最愛,是朱溫中意的繼位人選)、三子朱友珪(母親是娼妓)、四子朱友貞。
朱溫貶朱友珪為萊州刺史,朱友珪擔心朱溫下一步殺死自己,趁自己還有朱溫的宿衛兵權,先下手殺死朱溫,並誣陷朱友文殺死朱溫。
9個月後,朱友貞反叛,殺死朱友珪,繼位後梁帝位。
後梁的繼承人問題,不是父子繼承,還是兄弟繼承的問題,已經是嚴重的繼承人基本生存的問題。
後唐
908年,沙陀族李克用去世。
死前李克用要求弟弟李克寧、張繼業等輔助兒子李存勖繼位。
但由於李存勖當時才24歲,並無功勞、威望壓制沙陀族各威名赫赫的老將,沙陀軍人心騷動。
在李克寧的支持下,李存勖才安穩的坐上了晉王王位。
但以李存顥為首的李克寧派沙陀將軍不服。
養子李存顥曾對李克寧說「兄終弟及,自古有之。
以叔拜侄,於理安乎!天與不取,後悔無及!」為此,李存顥謀劃殺支持李存勖的張承業、李存璋,擁立李克寧為晉王,最後因為陰謀泄露被導致李克寧、李存顥等被殺。
由此可見,在當時沙陀族的觀念里,兄死弟及才是天經地義。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建立後唐,並於當年滅後梁。
926年,作為滅後梁和蜀的功臣郭崇韜,被未來後唐繼承人的李存勖兒子李繼岌所殺;當年,李存勖因為沒有賞賜有滅後梁大功的魏博親兵,加上郭崇韜和朱友謙相繼無辜被殺,軍心不穩,被侍衛軍指揮使郭從謙率軍所殺;後唐朝局大亂,作為繼承人的李繼岌沒有足夠威望穩定局勢,作為李克用養子的李嗣源被擁立為帝。
李嗣源有三個兒子:長子李從榮、次子李從厚、養子李從珂,女婿石敬瑭。
長子李從榮看見李嗣源病昏過去,以為李嗣源去世了,於是調動兵馬進駐皇宮。
結果晚上李嗣源醒來,李從榮大驚回府,最後被李嗣源派來的兵將趁機殺死。
李從厚逼迫李從珂過甚、李從珂逼迫石敬瑭過甚,導致李從珂、石敬瑭反叛,從而導致身敗名裂。
後晉
石敬瑭去世,傳位給侄子石重貴。
石重貴在石敬瑭的休養生息、有些民富兵強的基礎,加上景延廣、劉知遠等好戰派的影響下,對宗主國契丹採取稍顯強硬的政策,最後導致滅國。
後漢
劉知遠在上表歸順征服後晉的耶律德光後,突然宣布獨立,建立後漢。
1年後,劉知遠病死,傳位給18歲的次子劉承佑。
3年後,郭威反叛,殺死劉承佑,自立為帝。
後周
郭威建立後周,死後傳位給柴榮。
柴榮擊敗北漢的南侵,奪取南唐的淮南。
柴榮病死後,傳位給年僅6歲的四子柴宗訓。
第二年,趙匡胤發動陳橋事變,逼迫7歲的柴宗訓禪位給他,建立宋朝。
宋朝
公元976年,趙匡胤去世(不管他是被殺、病死,或者突發心臟病死),弟弟趙光義繼位。
當年,趙匡胤的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早死、次子趙德昭25歲、三子趙德林早死、四子趙德芳17歲。
趙德昭雖然年滿25歲,但趙匡胤到死都沒有給他封王,只是給了一個節度使的職位,直到趙光義繼位後才封他為武功郡王。
由此可見,趙德昭在趙匡胤眼裡還不是一個合格的皇位繼承人,否則趙匡胤最少都會給他封王。
趙德昭自殺,最大的原因是在於他內向的性格。
趙光義攻打幽州失敗,單身坐著牛車逃跑,軍中不知道趙光義的生死,於是有人謀立趙德昭為帝,趙光義知道後不高興;趙德昭提議賞賜太原戰功的戰士,趙光義因為幽州大敗心情很差,說了一句氣話:「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等你做了皇帝再賞賜也不遲)。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兩個不同的意思:1、等我(趙光義)死後,你做皇帝,再賞賜也不遲;2、等別人擁立你為皇帝、反叛我,你再賞賜他們也不遲。
估計趙德昭認定趙光義是第二個意思,認為自己想要謀反,於是不得不自殺。
趙德芳是睡夢中去世(「寢疾薨」),後裔宋孝宗因為宋高宗禪讓而登位。
從趙德昭跟隨趙光義攻打北漢、幽州的事實看,趙光義繼位在當時是沒有受到質疑的,至少沒有收到趙匡胤兒子們的質疑。
質疑趙光義的人,只有一個理由:父死子繼,兄死弟及絕對不合常理。
現在,總結來看五代的繼位:後梁是生存問題,誰先動手誰就能生存;後唐李克寧放棄兄死弟及的傳統最後被殺;李存勖選擇兒子李繼岌,但死後,沙陀人推舉功績、威望更高的李嗣源繼位;李嗣源同意選擇自己的兒子,導致死後兒子們為了帝位舉刀相向;石敬瑭傳位給一個和他具有不同理念的繼承人導致滅國;劉知遠選擇傳位給18歲的兒子,而非傳位給弟弟劉崇,同樣導致君弱臣強而國滅;柴榮治理還可以,但選擇繼位人的眼光更差:一個6歲的小孩子,國滅毫不意外;假如趙匡胤選擇傳位給兒子趙德昭,而非弟弟趙光義,以趙德昭「喜慍不形於色」的內向性格,在兩個具有更大威名的叔叔趙光義、趙光美都健在的情況下,宋朝在十年內不是走向內亂,就是再次滅亡或者分裂。
縱觀五代各朝,各國之所以滅亡的最大原因,就在於第一代建國者在選擇第二代守國者的繼位問題上。
朱溫若能更好的處理兒子們的關係,李存勖想滅後梁沒有十年絕對不會成功;李存勖若是選擇自己的兄弟繼位,哪怕是威名低於李嗣源的親兄弟,或者李克寧的兒子,而不是一個耳根子軟、懦弱的李繼岌(李繼岌在沒有得到李存勖的直接詔令、居然聽從皇后的吩咐處死郭崇韜;在李存勖死後,沒有站出來公開表示繼位,反而是龜縮一方,把江山讓給李嗣源),沙陀李氏江山穩坐;李嗣源的最大問題是直到自己病昏過去都沒有指定帝位繼承人,致使兒子李從榮被殺,被迫選擇年幼的兒子李從厚,而非更有威名和治理能力的養子李從珂;石敬瑭的失誤在於選擇一個和自己理念、策略不相同的繼承人;劉知遠、柴榮的失誤在於選擇一個幼兒繼位,導致朝政被把持。
第一代創國者艱辛,第二代守國者守業更是步步小心。
在這個問題上,兄死弟及比父死子繼的優勢是:第一代創國者可以選擇更具威名和治理經驗的兄弟繼位,保持國家穩定,而非讓一個沒有威名和治理經驗的年輕人或小兒繼位,導致內亂或朝政被把持,最終國滅。
「創業難,守業更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重文輕武」的趙匡胤居然不愛讀書?究竟是何原因?
【堅持良心原創,轉載註明出處】上回我們說到,家道中落的趙弘殷為了打拚自己的事業,選擇了參軍入伍,他憑藉擅長騎射的優勢,投入鎮州王鎔(原成德軍節度使,被朱溫封為趙王)麾下。由於作戰驍勇,屢立戰功,...
古代第一個認乾爹的皇帝,把趙匡胤心心念念的燕雲十六州送給別人
有一天,大臣和趙匡胤閒話家常,當聊到趙匡胤心中最討厭誰的人時候,太祖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石敬瑭!你割我燕雲十六州,害得我老趙家幾百年不得安寧!我就是做鬼......咳咳咳......」
只因他一己私利,燕雲十六州被拱手相讓,430年後才得以收復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包括燕(幽)、薊(jì)、瀛(yíng)、莫、涿(zhuō)、檀、順、雲、儒、媯(guī)、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支軍隊建立了五個朝代,出了七位帝王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一支軍隊,準確的講應該是割據軍閥,從這裡走出了七位帝王,分別建立了五個不同的朝代。雖然這支隊伍的戰鬥力不是最強的,但是改朝換代的能力在歷史無出其右。用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來形容是再...
「朔州歷史」李存勖的興衰路
文/孫萊芙 李克用是沙陀人,沙陀是西突厥的一部。李克用出生於應州,原姓朱邪,父親名赤心,過去曾為唐王朝立過功勞,因此被朝廷賜姓名叫李國昌。黃巢起義爆發後,唐王朝徵召李克用率沙陀軍幫助鎮壓,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