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級下學期,為何學生成績突然變差?家長都應該看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小學升入初中後,有兩個變化:

一個是學科上的內容增加,老師教學節奏加快;

一個是學習方法和技巧上的轉換。

很多在小學通過背誦記憶就能快速掌握的知識,到了初中,會發現作用根本不大,因為初中更重理性思維,這也是導致很多同學表示自己小學時成績不錯,但到了初中卻感覺很吃力、跟不上的原因之一。

那麼,七八年級學生成績突然大幅退步的原因是什麼?期末考試前又該如何打個翻身仗呢?

七八年級學生成績差的8大原因

原因1:為了做作業而做作業

小學階段,老師布置作業的目的相對簡單,而且大部分的知識很容易就能在課上被同學消化,課後作業更多起到一個鞏固、拓展的作用。

初中各學科的學習更注重聯繫,不把知識系統化,是做作業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沒有系統化就很難有頭緒,做題耗費的時間自然就會增加。

所以對初中生而言,要課上多聽老師的講解思路,課後多思考、複習,理清思路,將多個知識點串聯起來。

這種習慣的養成,將對今後進入九年級後的中考複習,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原因2:吃不透、抓不住學科重點

不少同學求勝心切,希望各個學科、各個知識點都能學得面面俱到,結果樣樣都抓,樣樣也沒有抓牢,「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應該說每門學科的作業布置,都是結合課程重點來的。

有基礎題,當然也有提高題。

有些題目可以選擇不做,作業貴在精而不在多,剩下的時間可以是放在學科重點上來進行突破,也可以多思考,做到做作業不僅高效,而且高質量。

原因3:忽視基礎,題目做得多而雜

進入初中,學科增多了,自然作業也會增多。

許多同學漫無目的地做題,最基本的東西還是學得模稜兩可,沒有過關,經過大量做題以後,反而鞏固了或者默認了某種不正確的認識,但是自己卻沒有發現。

說得直白一點,初中日常的學習是為中考打基礎做準備的,而近幾年中考越來越注重在基礎之上考查同學們的能力,只有對基礎知識了如指掌,深刻理解,做題才是最有效的。

所以在日常做作業的過程當中,要多做基礎題,由基礎題再到提高題、到高難題,一步一步提升自己解題的能力。

除了教材上的練習題,適當的課外輔導練習也是需要的,最好每個知識點都對應的試題練習,強化課後作業的效力。

原因4: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有不少初中學生表示很苦惱,「我每回做作業都很認真,可是成績還是上不去」,這就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首先要明確高效做作業的三步驟:

第一步是「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面前的問題;

第二步是「思」,就是做完之後要回顧和反思,總結出經驗和方法;

第三步是「歸」,就是將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回歸到書本上去。

如果能完全按照這三步來走,上課時結合作業中遇到的問題多想多問,課後做好配套練習,有不明白的及時記錄、發問、解決。

原因5:不善總結

不少初中生存在這樣的誤區,尤其是七年級學生,還處在小學的學習模式當中,對初中的學習沒有明確的概念。

他們認為課上完、作業完成就萬事大吉了,這堂課學習到的知識點下次課老師還是會再講到,即使不講,多做做同類題型也就能掌握方法了,因而忽視日常的總結歸納。

真的是這樣嗎?初中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非灌輸記憶。

以往在小學,很少有針對知識點的延伸拓展,但在初中,這樣的延伸拓展內容有很多。

原因6:上課一聽就懂,其實沒有真懂

學習是從認識到自己不懂,或承認自己不懂開始的,直到學習者自己認為自己懂了為止。

一旦自己認為自己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學習的過程就戛然而止了。

(1)沒懂自認為懂,會導致學習半途而廢。

太多數的同學忽視了這個問題,他們從來不考慮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知識點以後自認為「懂了」,學習過程即告停止。

以至於不在課堂上適當記錄筆記,晚上自修時不再複習當天上課的內容……

他們自認為自己上課是聽懂了的,沒懂自認為懂會導致學習半途而廢。

有一部分同學,他們會承認自己不會,他們的學習第一次往往以失敗告終,但沒有補救的措施,沒聽懂課堂知識,造成以後的課都聽不懂。

(2)從不懂到懂的過程是個漫長的過程。

如果我們拿登上十層的台階作為學懂的話,只要不達到第十層台階,任何一層台階停下來都是失敗。

成功的路上儘是學習「失敗者」,他們距離成功有的遠,有的近,有的甚至只差一步。

但他們停下來了,在沒有充分學懂的時候,學習停止了,這時候,遺忘的因素會很快占到上峰。

這樣,當時認為學懂的知識,其實根本就沒有掌握,考試的時候考不出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基本上所有的同學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樣的現象,拒絕繼續深入學習,存在浮躁的問題。

原因7:看書一看就會,其實沒有真會

很多學生在看書的時候,往往如蜻蜓點水,輕描淡寫翻幾頁就算是看過了,無法深入看書。

考試時候遇到自認為會做的題目,要麼做不出來,要麼做出來也得不到滿分。

這其實也是浮躁造成的,應靜下心來看書,應分兩種情景看書:

(1)課前看書,目的就是尋找課堂學習的問題:

預習時先要想一想,我們已經學習了什麼知識,接下來該學習什麼了?自己來個預測。

課本上為什麼要編寫這些內容?接下來學習的知識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對預習中感到困難的問題,要查一查自己繼續學習的困難原因是什麼?是原有知識基礎問題,還是理解問題?

如果是基礎問題就要自覺補一下,看一看是否可以解決;如果是理解問題,可以記下來課上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去解決。

(2)課後看書,通過課堂掌握的問題再次尋找新問題:

複習時先要想一想,本節課與已經學過的什麼知識點有聯繫?

這個部分的知識學到這裡,接下來應該學習什麼?

我自己能不能把要學的內容有邏輯規律地羅列出來?

對應有哪些典型例題?

原因8:題目拿來就做,沒看清條件就做

有一部分學生做作業或考試時沒有仔細審題,就急於動手解題,經常在題目沒看清,條件沒有看全就開始做題,等到題目做錯了,才恍然大悟,有個條件沒看清楚!

失敗的人都會想,我下一次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也會想,下一次一定更成功。

但下一次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要停在當下,不要急著往前走。

拿到題目的時候,首先要有一個平靜的心態,不要急著做題,而是要先把題目看清楚再做,邊審題邊思考:

這個題目考什麼知識點?

給出的直接條件是不是能夠解出題目?

有什麼隱含條件?

還需要什麼條件才能解出問題?

期末考試前,如何打好翻身仗?

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不用著急,從現在開始,認真做好學習計劃,並且運用好的學習方法,期末考試,一定可以打好翻身仗。

豆姐在這裡就分享語數英三科的學習方法,給大家參考。

1.語文

堅持課外閱讀,並認真做好讀書筆記。

圍繞一個中心——擴大知識面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功底如何,就體現在知識面的寬窄上。

你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那些平時很少做練習,甚至上課也不怎麼認真聽老師講課,卻閱讀了大量的五花八門的書刊的同學,往往能在考試時一鳴驚人。

究其實,卻不足為怪,他們通過閱讀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儲備了大量的材料,語文功底變得深厚,考試時就能運用自如,考出好成績當屬必然,正所謂「長袖善舞,多財善賈」。

也正是這樣,我們才說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一致的。

擴大知識面的方法主要有兩條:

一是「行萬里路」,要求深人生活,隨時隨地注意觀察收集。

曹植有言:「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

」強調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輕易放過身邊的一事一物、一言一行。

二是「讀萬卷書」,廣泛閱讀各類書刊,通過文字媒介積累豐富的知識、見識、語言、技法等,以博採眾人之長。

對你們來說,這是最重要、最可行、效果也最好的一種途徑。

開卷必有益,凡有關語文的書籍都可讀。

詩詞歌賦、中外名著自不必說,語文類報刊也是必讀之書,如《中學生閱讀》《意林》《讀寫月報》等,對於其它各類書報可有選擇地讀。

倘若用一個字來概括學語文的方法,那就是——讀。

廣泛地讀,無休止地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古人給我們總結的學語文的最經典的經驗。

養成一個習慣——點滴積累

習慣的形成可使實踐活動「自動化」,大大提高行為的效率。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思想性和綜合性,決定了語文能力形成過程的特點是日積月累的漸變過程。

因此,學習語文必須養成點滴積累的習慣。

比如:

養成清晨朗讀半小時的習慣,讀課文、唐詩宋詞、優秀散文等;

養成晚上閱讀一小時的習慣,讀中外名著、報刊,並根據內容選擇讀書方法,或將精讀或略讀,或細讀或瀏覽,或默讀或誦讀;

養成每天摘抄300字的習慣,把當天讀到的有價值的、精彩的內容分門別類地抄錄到專門的筆記本上;

養成每周完成三篇練筆的習慣,可不受限制,自由抒寫,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議論抒情、描寫記敘,設置懸念、卒章顯志等表現技巧可任意為之。

形成習慣需要一定的毅力,倘若開始感覺比較困難,可制定計劃,將學習內容和時間固定下來,以便強制執行。

2.數學

下學期數學學習的六步法:

(1)讀:就是閱讀教材,學生要逐字逐句地閱讀下一節課的授課內容,弄清中心問題,明確目的要求,力求了解新知識的基本結構(如定義、定理、解題方法等),從總體上作概要性把握。

(2)查:數學知識連續性強,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後面的課程無法學下去。

預習的時候發現學過的概念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課前查閱有關內容搞清楚,力爭經過自查不留問題。

(3)思: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對所預習的內容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從引入方法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證題的方法到證題的依據等。

預習時應思考:

這一節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概念,定理,公式有什麼含義?有什麼條件?

公式如何運用(正用,逆用,變用)。

數學課本上有大量的公式,不管有無推導過程,預習的時候應當暫放下課本,思考如何推導對照,或在課堂上和教師推導的過程相對照,以便發現自己有無推導錯的地方。

對於課本的例題,也嘗試先做一做,再與課本的解答對照,思考這個問題有沒有其他的解法或更簡捷的做法(一題多解),如此既是自己在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又是在檢查自己的學習情況。

(4)比:對照閱讀,把該知識與有關知識的相同點,類似和差別找出,並納入相應的知識鏈中。

如學生在學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求解方法等,在預習一元一次不等式內容時,可類比學習。

比較這兩者可看出,二者的區別是中間符號不同,但化簡方法相似,可用表格方式對比。

在比較中熟悉它們的特點,加強結構的記憶。

(5)記:做好預習筆記,做預習筆記有助於提高預習的效果。

簡短的可以直接在書上圈畫,批註,難點、疑點及複雜的內容則要寫在筆記本上。

對於在預習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結合新舊知識進行縱橫分析,思考,若尋求出答案的,可把答案記下來,上課的時候,老師講到這些地方時,應把自己預習時的理解和老師講的相對照,看自己有沒有理解錯的地方。

若想不出答案的,也要把問題記下來,待老師講課時,再聽其所以然。

(6)練:在預習過程中,動手寫一寫,做一做,概念是否明白,方法是否掌握,可通過練習進行自我檢測。

數學課本上的練習題都是為鞏固所學的知識而出的。

預習中可以試做那些習題,之所以說試做,是因為並不強調定要做對,而是用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

預習效果好,一般書後所附的練習是可以做出來的。

3.英語

(1)根據自己的情況,每天堅持完成一篇完形填空或者一篇閱讀理解。

語言的學習,重在堅持和積累,尤其是閱讀,英語也不例外。

每天堅持完成以上這些閱讀目標,並且總結自己才出錯點,才能有效的進步。

堅持一個學期會發現,考試閱讀沒那麼可怕了。

(2)結合學案善於整理課堂筆記,每天10-15分鐘閱讀筆記本。

英語課堂筆記一般以語法點為主,並且筆記零碎,把相關的語法點筆記整理好,並且及時鞏固,後續寫作不會為不會寫句子而煩惱。

(3)及時修正、歸納、完善錯題本,明白原因,並將錯題分類,一周一小時翻閱錯題本;

(4)認真書寫,講究規範書寫、答題,嚴格要求自己,力保試卷整潔、美觀。

英語作文的卷面有多重要,問問那些平時字不漂亮但作文分數高的師兄師姐就知道了,到了中考吃虧很嚴重。

平時作文批改,老師會比較耐心,不太在意卷面和字體,但到了中考,改卷壓力這麼大,勢必卷面整潔的優勢大。

不要想著中考還遠,等九年級才來練字,才來注意卷面整潔,九年級有九年級的壓力,七八年級能做的事情,切不要堆到九年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期末高分,不僅需要刻苦學習,也需要正確的學習方法。

如果本文,幫到了你,希望你,動動小手,轉發一下,這樣可以幫到更多有需要的同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