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說:「靠喬木,有飯吃」,但要概括胡喬木的一生很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要概括胡喬木的一生很難」,連他的子女也這樣說。

他生前從不宣傳自己,也沒有留下任何個人傳記方面的文字,更少跟親友談他的革命人生。

胡喬木的身世第一次向公眾披露,是1982年他當選中共第十二屆政治局委員時,由新華社播發的他的數百字簡歷。

但最讓人稱道的,還是從1941年2月至1966年6月,他擔任毛澤東秘書、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長達25年的合作。

毛澤東曾說:「靠喬木,有飯吃」;鄧小平評價「喬木是我們黨內的第一支筆桿」。

但他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幕後默默進行的。

基於各種因素,網絡中曾出現謠傳:「《沁園春·雪》為胡喬木代筆」、「毛澤東選集一些文章出自胡喬木之手」……作為第一秘書,胡喬木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是怎樣的?這些傳言有根據嗎?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走進了胡喬木女兒胡木英的家。

一篇文章引起主席注意

「母親谷羽曾感嘆,父親身邊好像沒有特別親密的朋友,即便和一些文人志士的往來,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父親一輩子常說的話,就是服從組織安排,他很明確自己的位置,個人就是要服從組織。

」胡木英意味深長地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胡木英的家,位於北京萬壽路的「部長樓」。

房間雖然寬敞,環境也不錯,但家中陳設非常簡單,沒有什麼高檔家具。

舉目四望,家中除了客廳中央懸掛的胡喬木照片,其他地方幾乎全成了外孫女的天地,擺滿了孩子的各種圖書、貼畫和照片。

客廳一角的牆上,貼著外孫女寫的三個字「圖書角」,擺的全是書籍和獎狀。

在這樣輕鬆、溫馨的環境下,胡木英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小時候我們很少能見到父親,他對我們管的也少。

印象最深的,是父親休息時帶我們去散步,多半時候也是若有所思,不愛聊天。

他知識非常淵博,看到花草什麼的,都能說出它們的名字、花期,以及和此相關的古詩詞。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就是百科全書,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草樹木無所不知。

」談起這些,70歲的胡木英笑得像個孩子,「所以我們有依賴思想,都不願意查書,有問題就直接問,爸爸是活詞典。

1941年1月23日,胡木英出生在延安中央醫院。

一個月後的一天清晨,掛滿了毛巾、尿布的窯洞,迎來了中共中央秘書長王若飛。

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正在洗洗涮刷的胡喬木:「你在《中國青年》上發表的那篇《青年運動中的思想問題》寫得很好,毛主席的政治秘書陳伯達推薦給了主席。

主席看過之後說『喬木是個人才』。

也就是說主席開始注意你了。

主席身邊人手不夠,決定調你去。

而且是主席自己親自點名要調你呢!」就這樣,胡喬木來到了毛澤東的身邊。

「父親從小就博覽群書,因為我的爺爺也是個讀書人。

和爺爺一樣,父親把藏書、讀書當成畢生最大的嗜好。

」胡木英說。

1912年,胡喬木出生於江蘇鹽城鞍湖張本庄,父親胡啟東是鹽阜區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

胡喬木6歲那年已能熟背大量唐詩宋詞,12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從那時起,他撰寫的文章和詩稿就經常在校刊上發表,反響很大。

1930年,18歲的胡喬木考入清華大學。

季羨林曾在《懷念喬木》一文中回憶:「我認識喬木是在清華大學,他創辦了一個工友子弟夜校,約我去上課。

一天夜裡,他摸黑坐在我的床頭,勸我參加革命活動。

我雖然痛惡國民黨,但是我覺悟低,又怕風險,所以儘管他苦口婆心,我這塊頑石愣是不點頭。

早晨,在盥洗室的臉盆里,往往能發現革命傳單,是手抄油印的。

我們心裡都明白是從哪裡來的,但沒有人向學校領導報告。

直到一兩年後,喬木為了躲避國民黨的迫害,逃往南方。

1932年,胡喬木在家鄉鹽城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主編《海霞》等進步文藝刊物。

1937年7月,他來到延安。

在抗日戰爭初期,先後在中央宣傳部、戰時青年訓練班和中央青委工作,並主編中央青委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向奔赴延安的大批進步青年進行革命教育。

29歲時,胡喬木與一代偉人毛澤東相識,從此開始了新的人生軌跡。

澡盆里完成第一部簡明黨史

「父親曾回憶,自己剛做秘書時,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幹什麼。

」胡木英說。

1941年前後,正是毛主席在抗日戰爭時期最緊張的一段時間。

那時,毛主席起草的文電很多,僅關於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就有300多件。

「父親在這種情況下來到主席身邊,職責是文化秘書。

報到那天,他既緊張又激動,沒敢多問。

主席也沒有交代工作內容。

第二天,父親坐不住了,鼓足勇氣敲響了主席家的房門。

」胡木英聽父親講,他看到毛主席正在校對文稿,「父親正好做過編輯,看到主席桌子上還擺著很多文稿,就說『主席,我來幹這個事吧?』主席笑著說『你這算找對任務了。

』」就這樣,毛澤東把自己正在校對的《六大以來》的清樣,交給了胡喬木,並囑咐他:「校對也叫校讎(同「仇」),就是要像對待仇人那樣,把文章中的錯誤校出來。

楊尚昆曾在文章中回憶:「喬木對這一段歷史沒有多少切身體驗,但他能夠把搜集來的一大堆文件整理、挑選,很快理出頭緒,編輯成書,這的確是要有點本事。

這件事辦得好,主席喜歡他。

大家也看重他。

」作為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因為參與了《六大以來》、《六大以前》和《兩條路線》三本中共黨史文獻的校對和編輯,第一次系統地了解了中共建黨以來黨內鬥爭的內幕。

而真正獲得主席的認可,是1941年。

當時《解放日報》剛創刊一個多月,蘇德戰爭爆發。

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決定6月28日在《解放日報》發表一篇社論。

他叫來胡喬木說:「你給《解放日報》寫一篇社論,題目就叫《蘇必勝,德必敗》。

我先說說我的想法,供你參考。

」接著,毛主席向胡喬木談了自己的四點見解,一說完,他要求胡喬木:「現在就動筆,把它寫出來,寫完給我看看,明天見報。

胡木英說:「爸爸按照主席的要求,只用了一個多小時就把稿子趕了出來。

主席只稍作修改,就同意立即送到《解放日報》第二天發表。

這是爸爸第一次接到主席下達的寫作任務。

」之後,胡喬木在毛主席的指導下,在《解放日報》發表了近60篇社論,不僅贏得了毛主席的信任,還有了中共「筆桿子」、「大才子」的美譽。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開展後,胡喬木列席了中央政治局的整風會議和黨的六屆七中全會。

作為會議記錄者,他在這次中共歷史上最長的一次會議中,寫下了擔任秘書以來最閃亮的一筆。

原本定為兩個月的會議,最終進行了11個月,直接原因就是《歷史決議》(主席後起名為《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難度很大。

楊尚昆在《我所知道的胡喬木》一文中回憶:「據我所知,在弼時同志起草的決議稿的基礎上,喬木改寫過一個稿子;最後,毛主席在聞天同志又改寫過的稿子上親自修改,喬木又從旁幫忙,把主席的不少重要思想用恰當的文辭表達出來。

1945年4月,《歷史決議》正式通過,在中央委員會裡就都知道我們黨內有喬木這樣一個人才了。

到1951年黨成立30周年時,要為中央寫一篇講述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事業取得勝利的文章,這任務自然就落到喬木的頭上。

這篇長文,他只花了不到一個星期就寫成了。

主席看了十分滿意,說不要作為中央領導人的講話稿了,就以『胡喬木』署名發表。

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

用個人名義發表,並不是胡喬木自己要逞英雄,完全是毛主席決定的。

談起這段歷史,胡木英告訴記者:「那是1951年6月中旬,父親胃出血剛做完手術,還在休養。

北京的天氣特別悶熱,坐著不動都一身汗。

父親沒日沒夜地寫,母親就在旁邊給他扇扇子,後來為了給父親降溫,母親還從中南海的冰庫里找來很多大冰塊放在父親周圍,也無濟於事。

最後熱得實在沒辦法,父親就讓母親在大澡盆里裝滿涼水,然後在澡盆上搭上一塊木板,自己乾脆坐在水裡寫。

」就這樣,不到一個星期,胡喬木在澡盆里完成了5萬字的《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

戲稱「婆婆」做事嚴格

「我想父親之所以能勝任工作,和他的積累分不開,」 胡木英說。

胡喬木的住處,有一間很大的藏書室,裡面有3米多高的大書架一排17個,整整齊齊8排,共136個,再加上辦公室的4個特大書架,總共是140個。

「父親珍藏的圖書有4萬餘冊,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歷史、文化等領域,還有新聞、小說、劇本,就是一個小型圖書館。

」胡木英說,最讓她佩服的是,「如果什麼問題父親記不清楚,會直接告訴我,去哪個書架第幾排找第幾本書,大概在書的什麼位置就有這個內容,八九不離十。

胡喬木的讀書方法也很獨特。

他能同時看五六本內容完全不同、多門類的書籍,如政治、自然科學、小說、劇本等,交叉閱讀。

他視這樣的讀書方式為「休息」。

新中國成立後,胡喬木主要在中共中央領導機關任職。

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和廣播事業局工作過的人們回憶胡喬木,都有一個感覺,就是他的領導方法並不只是抓原則、抓方向,而是「從頭到腳」,「事無巨細」。

從選題、文章的修改,到版面安排、標題設計以至語法修辭和標點,都不允許有差錯。

尤其在新聞評論寫作上,要求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被大家戲稱「婆婆」。

1951年3月4日,胡喬木專門給《人民日報》編輯部寫了一封信:「注意標題——這是我對《人民日報》的一個要求。

今天的第三版有一篇文章,題目是《我們偉大祖國有世界最高的山峰》。

從這個題目人們絕不能得到關於文章內容的任何暗示,而且也不能引起任何興味,因為標題里的話是誰都知道的……我所以詳細指出這個例子,是因為《人民日報》上這類毛病太多,簡直是每一天每一頁都有這種題不對文、不著邊際、毫無生氣的題目。

我要求編輯部切實改正這一現象。

《人民日報》評論員、國際部負責人崔奇曾在《向喬木同志學習寫評論》一文中回憶:「我們起草的評論稿到了喬木同志手中,極少有一字不改就通過的,相當一部分做了較多的修改,有不少稿件改得面目全非………應當說他的改稿,不論從理論、思想和政策水平,還是從邏輯結構和文字表述上看,確乎高出一籌。

「冷藏」歲月

對於胡喬木,也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廬山會議後期,據說劉少奇和胡喬木有過一次談話,劉少奇想寫一個反對「左」的文件,胡喬木在當時的氣氛下,沒敢去跟主席說;武昌會議要公布糧食生產數字,這個數字水分較大,陳雲同志主張不公布,要胡喬木轉告主席,他也沒去和主席說……

楊尚昆在《我所知道的胡喬木》一文中回憶:「1959年廬山會議,喬木贊成『成績講夠,問題講透,前途光明』的指導思想,對印發彭德懷同志的信,把會議的方向根本改變是有意見的。

後期要他起草決議,他不贊成把彭德懷等同志的問題說成是反黨集團。

他晚上來找我談過,說無論如何不能寫成反黨集團啊。

但沒有辦法,只能服從。

1961年,他兩度到湖南調查,深入到了毛主席的老家韶山,回來如實地向毛主席反映了農村人民公社存在的嚴重問題。

主席採納他和其他同志的意見,在農業六十條中,把辦公共食堂這一條實際上取消了。

在他那個位置上,有許多事情確實也很難辦。

胡木英則認為,父親就是對領袖、對黨一片忠誠。

她指出:「在一些政治問題上,父親說了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時候,他也不好太反對,畢竟父親只是個秘書。

比如反右傾時候,毛主席對彭德懷的態度完全變了,父親非常不同意,但他知道說了也不頂用,所以只能提醒張聞天少說一點;包括說胡風是『反革命集團』,父親也很不贊成,他提出來但主席不接受,他也不好再說,只能對一些事情盡忠言而已。

所以主席對父親的評價很對,說他雖然正直、正派,但是不太懂政治。

主席說『你跟了我這麼多年,還只能算是半個政治家』。

「文革」期間,胡喬木也受到了衝擊。

他搬出生活了17年的中南海,真正離開了毛主席。

胡木英說:「父親沒有直接在什麼事情上得罪過她。

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江青想要出來工作,讓父親安排。

父親當時是中宣部的常務副部長。

父親和主席商量,準備在宣傳部文藝處給她安排個處長,但主席不同意,最後給了她一個副處長。

後來,江青對文藝處處長不滿,提出調離,想當主席的秘書。

總理對此也很為難,最後平衡,定下來讓江青做主席的生活秘書。

可能是這些事情,江青對父親有看法。

讓胡喬木遺憾的是,1966年6月,毛主席在杭州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後,只跟他匆匆忙忙見了一面。

「那一次父親心中有千言萬語,他想談自己對『文革』導火索、批判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意見,因為吳晗寫《海瑞罷官》還是父親出的主意。

可是見了面,主席握著父親的手,讓他激動得不知從何說起。

父親沒有想到,這會是自己和主席的最後一次見面。

」胡木英說,後來,周總理看到這種情況,多次要求造反派「不准批鬥胡喬木」,「父親終於不被拉出去批鬥了,但也被『冷藏』在家中,不能隨便外出活動。

1992年9月中旬,身患癌症的胡喬木病危。

9月27日,胡喬木用顫顫巍巍的雙手翻看了《人民日報》一至八版……他從新華社電訊中得知25日是巴金88歲生日,他掙扎著拿起筆,寫下「連日臥病,不可到滬,親臨致賀。

寫給巴金文學大傑壽辰。

胡喬木」……隨後,胡喬木陷入昏迷,9月28日凌晨逝世,享年81歲。

胡喬木共有一女兩子。

對於現在社會上一些假借父親名義,玷污毛主席的訛傳,胡木英進行了澄清:「父親確實替主席起草過一些文件和文章,但思想是主席的,文章都是主席親自修改的。

」令胡木英擔憂的是,「現在有人想詆毀我們的黨,就直指它的精神領袖,年輕人要有辨別力和判斷力。

正如郁達夫所言,『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黎虹:我所知道的胡喬木與鄧力群的交往

我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到胡喬木處任秘書時同鄧力群相識的。當時他是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後來任書記處研究室主任、中宣部部長、中央書記處書記。由於喬木同志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先後作為黨中央副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