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營最強五大名將,樂進上榜,第三曾嚇跑馬超,第一文武雙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凡喜歡三國人物的,上了點歲數的人恐怕都知道這首詩:一呂二馬三典韋, 四關五趙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和姜維。

在千百年民間有關三國的傳說,依然是呂布和馬超享有著最高的名望,武藝可謂前表呂布後表馬超.老一輩的人對三國的了解基本上是通過民間千百年的流傳,通過說書者的演講,和上輩的老者斷斷續續地故事形式來接受並形成自己心目中的三國人物的種種形象。

三國時期,可謂是群雄並起,各路英豪滿天飛,當然曹操也是其中一員,他求賢若渴,曾三次頒發招賢令,手下良將無數,那麼誰才是曹操手下的第一人呢?

5、樂進

樂進,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人。

東漢末年名將。

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

樂進一生征戰無數,與于禁都出身於行陣卒吏,如果不是有曹操這樣的識才者,這兩位最活躍的武將就將永恆的被埋沒。

樂進在赤壁之戰以前表現活躍,赤壁之戰之後除了合肥之戰,幾乎在《樂進傳》找不到其他詳細戰功(僅有一句「數有功」),可能是歷史記載問題,而不是樂進本身的問題。

由於歷史記載樂進參與的戰爭並無詳寫,能體現其威猛的只有兩個,第一,名將淳于瓊是被樂進力斬,為三國歷史上的武將交鋒添上一筆;另一個便是合肥之戰。

 人們說合肥之戰樂進的表現不佳,這基本來自於《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的逍遙津之戰的雛形來自於《資治通鑑》的記載。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逝世,諡曰威侯。

後世將其與張遼、張郃、于禁、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4、張遼

張遼,字文遠, 按正史記 載,作為浴血沙場能征善戰的將軍,張遼 當為曹魏陣營的第一人。

《三國志 》將張遼列為曹魏五大將之首。

王歆更贊曰:「曹魏多名將 ,而張遼為第一。

」此人原來從屬丁原、董卓、呂布。

下邳之戰後,被曹操感化,歸順曹操。

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

張遼一生幾乎全部是在戰爭中度過的。

他先後跟隨曹操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在極端混亂的三國時代,結束「豪傑並起」、軍閥混戰的局面,使北方漸趨統一,這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的。

張遼不僅勇猛過人,有膽有識,而且精於用兵,善於謀略,建安20年,張遼駐守合肥,孫權乘曹操進兵漢中之機率領十萬大軍來取安徽,雙方在合肥展開了激烈的決戰。

張遼率手下強兵將士800人衝鋒陷陣,連殺敵兵無數,一直打到對方帥旗之下。

孫權大驚失色,部將聞風喪膽,不戰而逃。

後來發現張遼部下僅幾百人,又返回來,把張遼包圍起來,面對重兵圍困,張遼毫無懼色,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殺進殺出包圍圈數次,竟沒有人能夠阻擋。

孫權圍城十幾天未果,只好撤軍,張遼又乘勝追擊,連打勝仗。

這一次激戰,張遼打出了魏軍的軍威,也顯示了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

曹操知道後,非常讚賞張遼的膽略和才識,遂拜他為征東將軍。

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

張遼為歷代推崇,並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他為曹操統一北方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

直到晚年,他還帶病徵戰。

黃初3年(公元222年),張遼病逝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曹丕得知這一消息,痛哭流涕,為失去一員大將難辦過至極。

諡張遼為「剛候」,讓張遼的兒子張虎繼承了張遼的爵位。

3、許褚

字仲康,譙國譙人。

年輕時在家鄉聚集了數千戶人家,共同抵禦賊寇。

曾有一次因缺糧與賊寇用牛交換糧食,牛到了對方手中後又跑了回來,結果許褚單手倒拖牛尾走了百步,賊寇大驚,不敢要牛就走了。

三國許褚是曹操的得力保鏢,又是渭水救曹操,又是嚇退馬超 ,可以說是曹魏的開國功臣。

但是這麼厲害的一個人,最後許褚怎麼死的呢。

話說許褚隨曹操屯官渡時發現欲謀害曹操者,將刺客全部殺掉。

許褚 在歷史上其實當時的史記對他的描寫很少,甚至連他的死都一筆帶過。

但是三國 許褚里對許褚怎麼死的描寫還有一絲詳細。

據說許褚是因為 曹操 死亡, 悲痛欲絕 哭喪哭到吐血才死的。

後來曹丕其遷作武衛將軍,負責宮中安全。

曹叡繼位時封其為牟鄉侯,不久去世,諡曰壯侯。

2.典韋

典韋,陳留人。

曹操名將。

使一雙鐵戟,相貌魁梧,膂力過人,勇猛過人。

曹操與張繡交戰時,典韋駐守曹操大寨,奮力迎敵,終因鐵戟被盜,受圍斷而死。

在這一戰中,曹操的長子和侄子也都戰死了。

事後,曹操親自祭奠,痛哭失聲。

他對眾將領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

典韋的八十斤大鐵戟令敵手喪膽!五步飛戟殺追兵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武藝,單手扶定牙旗更可以看出其雄渾的膂力。

宛城之戰因為有了典韋的奮死血戰而變得異常悲壯。

雙手拿兩個小兵當武器的典韋形象幾乎是三國里最經典的畫面之一。

典韋戰死後,長立不倒,沒有人敢在他面前走過,好一個虎賁之士啊!

1、曹仁

曹操曾有句話評價曹仁:「曹子孝世間福將」但翻閱整本《三國演義》,曹仁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卻是相當平凡,既沒有呂布那樣驍勇,又沒有呂蒙奇襲南郡那樣的赫赫戰功,難道一向知人善任的曹操是個老糊塗蛋?

當然不是,曹仁在歷史中可是跟隨曹操走南闖北征服天下的老將,在數次戰鬥中都作為主力軍領兵衝刺,早期曹操兵力有限,每次作戰,只要有曹仁在,幾乎都是他沖前面。

曹仁擅弓馬騎射,年輕的時候不怎麼樣,等到拜為將軍之後,才變得嚴整起來,奉公守法。

跟隨曹操多年,為魏朝立下汗馬功勞。

破袁術,曹仁所斬獲頗多,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將呂由,攻克句陽,生擒呂布的部將劉何,官渡之戰中,在隱強打敗劉備軍、雞落山之戰又戰勝袁紹軍。

曹操攻擊陶謙,曹仁「別攻陶謙將呂由,破之」,後陶譴分兵救援附近縣城,曹仁「以騎擊破之」;曹操與呂布作戰,曹仁還是「仁別攻句陽,拔之,生獲布將劉何」。

曹仁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務,可見其軍事才華,絕非一般!是個大能呀!

曹丕稱帝後封曹仁為大司馬。

夷陵之戰後,曹仁奉曹丕之命進軍濡須口,卻被守將朱桓殺敗,回到洛陽,不久後病逝。

時年五十六歲,諡曰忠侯。

曹仁在曹魏陣營里是這麼一員將領:他永遠不在正面戰場,卻總是默默地為正面戰場提供安全保障,減少意外風險。

他是曹操的戰略清道夫、布局大保鏢、曹軍每戰必買的太平洋保險,是圍棋里的一手補棋。

要知道,補棋這種事,很少石破天驚,不顯山露水,不激動人心,但卻是裨補闕漏的重要手段,絕對必要。

它的作用不在於做出了什麼事,而在於防止什麼事的發生,將隱患壓滅於未然。

曹仁不能確保勝利,但卻可保證曹操的棋形在最壞的情況也不致崩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