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三大「中國式噴子」,個個口不遮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句話叫做「禍從口出」,這種事情放在皇帝身邊的人身上則更加明顯,因為皇帝手握生殺大權。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大臣在帝王面前都表現的謹小慎微,生怕稍有不慎就會帶來不測。
不過,三國是個政權並立的特殊時期,君主們爭奪人才也是和爭奪土地民眾一樣不遺餘力,這就造成了有些人的恃才傲物。
但是,凡是都有個度,即便是君主再能容物,這說話也不能「滿嘴裡跑火車」,否則,這君主也是會有忍無可忍的時候的。
而到了那時,這口上沒有一個把門的,也就離禍患不遠了。
且看三國三大口無遮攔致禍的名士。
禰衡
禰衡這個人很有名,有一處京劇曲目叫做《擊鼓罵曹》,說的就是他的故事。
那是曹操迎接漢獻帝建都許縣以後,想聘用禰衡為官,結果被禰衡拒絕。
曹操懷恨在心,知道禰衡擅長擊鼓,就招他為鼓手,想以此來羞辱他。
擊鼓要穿專門的服裝,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穿演出服,在負責演出的人員要禰衡換服裝時,禰衡脫了一個精光,這讓曹操在眾賓客面前很丟面子。
在孔融的說服下,禰衡答應前去給曹操賠罪。
結果禰衡拿著三尺長的大杖,捶搗著地大罵曹操。
這前一節就是擊鼓,後一節就是罵曹。
但因為禰衡這個人很有才名,曹操不想殺他而留下惡名,就將他推薦給了劉表。
劉表也受不了禰衡的輕慢和侮辱,就把他推薦給了黃祖。
黃祖本來也很器重禰衡,尤其是他的長子黃射,更是對禰衡友善器重,但禰衡這個人連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都敢罵,還能在乎你一個江夏太守?結果被一向「性情急躁」的黃祖殺了。
禰衡這個人很有才氣,《鸚鵡賦》就是他的作品。
在劉表那兒,看到劉表等人對奏章的解釋不嚴密,就撕掉扔在地上,然後要來紙筆,立刻寫就。
劉表看了,言辭、語義都非常好。
在替黃祖處理文書事務時,黃祖說「和我心中要說的話是一樣的」。
可見這個人才氣有多高!
不過,這個人卻是個口無遮攔的主兒,可以說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罵誰就罵誰,是完全徹底的嘴上沒有一個把門的。
還是在許都剛剛建立的時候,天下許許多多讀書人和大臣謀士都來到這兒,意圖謀一份好差事,彌衡也來到了這裡。
但是,由於長時間的無人問津,禰衡就這麼一直閒著。
有人他:「為什麼不去投奔陳長文(陳群)、司馬伯達(司馬朗)呢?」禰衡說:「我怎麼能和殺豬賣肉的結交呢!」人又問他:「荀文若(荀彧)、趙稚長(趙融)怎麼樣?」禰衡說:「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臉去弔喪,趙稚長可以讓他去管理廚房膳食。
」
陳群的祖父、父親以及叔父都很有名,他自己也和孔融相友善。
陳群曾經在劉備手下做事,劉備代陶謙為徐州牧,陳群曾經勸他不要東征袁術,要防止呂布背後偷襲。
劉備不聽,果然丟失了徐州。
孔融是禰衡看上眼的一個人,而陳群又是孔融願意結交的人之一,可到了禰衡那裡,竟是那麼的不堪。
司馬朗的祖父司馬俊官至潁川太守、父親擔任過京兆尹,他自己聽從父親的安排,想方設法離開已有篡逆野心的董卓,應該說雖然出身於官宦世家,卻也是青年才俊。
尤其是,司馬朗家教嚴格,年輕時就有好名聲,有人直呼其父的名字,司馬朗對那人說:「輕慢他人的尊長,就等於是不尊重自己的親長。
」那人因此而道歉。
這和「孔融讓梨」有得一比。
就是這樣的兩個人,竟然被禰衡說成是「殺豬賣肉」的,這實在是有點兒不像話了。
建安初期,荀彧已經成為曹操的留守總管,在那樣的一個年代,如果沒有點兒才氣能力,靠混是混不到這般職位的。
趙融曾經是漢靈帝設置的西園八校尉其中的一位,這種職位,一般不會是平民家子弟。
就是這兩個人,竟然也入不了禰衡的「法眼」。
要說看不上也就算了,不和他結交也就罷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荀彧的臉長關你什麼事?這種拿人長相和殘疾說話的做法,完全是潑婦罵街式的作派。
黃祖殺禰衡,是在氣憤至極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如果有人從旁邊勸一勸,或許他還能夠收回成命。
但是,他的主簿卻來了一個立即執行,禰衡就這樣死了,年僅二十六歲。
恐怕是這個主簿平常也沒有少受了禰衡的羞辱。
禰衡這個人只看上兩個人,孔融和楊修。
這兩人也是被殺而死,但他們和禰衡不一樣,是死於政治主張和集團矛盾。
禰衡之死,則是死於自己的口無遮攔。
許攸
許攸原本是袁紹的謀士,袁紹和曹操交戰時跟隨袁紹來到官渡。
建安五年(公元200),雙方在官渡對陣。
開始的時候,許攸對袁紹說:「曹操兵少,必然會集中全力來抵抗,許都的守衛就一定空虛。
如果派出一支輕騎兵突襲許都,就可以將許都攻陷。
假如他沒有馬上潰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顧,疲於奔命,這樣就可以將曹操擊敗。
」袁紹沒有採納。
官渡之戰進入相持階段,因家人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官吏將其逮捕下獄,許攸知道後大怒,於是投奔了曹操。
曹操非常高興,說許攸來了,大事可以成功了。
許攸對曹操說,現如今你曹操孤軍獨守,既沒有援軍,也沒有糧食,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頭。
現在袁軍有糧食存在烏巢,雖然有士兵,但防備鬆懈,只要派輕騎兵急襲烏巢,燒其糧草,不出三天,袁紹必然敗亡。
曹操採納了這個建議,自己親率五千精銳騎兵突襲烏巢,燒毀了袁紹的糧倉,袁紹果然失敗渡河逃走。
四年後,即建安九年(公元204),曹操攻破了鄴城,占領冀州,許攸也立有功勞。
但許攸自恃功高,忘乎所以,經常輕慢曹操,口無遮攔,逮著什麼就說什麼,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曹操召集的場合,許攸每次出席,根本不管是什麼人在場,總是直呼曹操的乳名,說:「阿滿,沒有我,你得不到冀州。
」曹操為了籠絡人才的需要,也只裝作是一種玩笑對待,嬉笑著回答說:「你說得對啊!」可心裡是頗有芥蒂的。
當面說說也就是了,你當作玩笑,他打個哈哈,這事也還是能夠過去的。
但許攸還真就是把自己當作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了。
有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人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
」有人向曹操告發,許攸被收押入獄,最終被殺。
廖立
廖立在劉備兼任荊州刺史期間任長沙太守,年齡還不到三十歲。
劉備詢問諸葛亮,荊州士族讀書人當中都有那些治國人才,諸葛亮回答說是龐統和廖立,可見廖立這個人是多麼受人重視。
只可惜,在孫權偷襲荊州江南三郡時,廖立不能守,隻身跑到益州去見劉備。
劉備因為一向賞識廖立,並沒有過多責備他,還任命他做了巴郡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將廖立召回來作侍中。
劉禪當皇帝後,廖立改任長水校尉。
廖立自己認為,在蜀漢國除了諸葛亮,餘下的就是他了,諸葛亮任丞相,他應該任副丞相才是,可現在卻只任閒職,地位還在李嚴等人之下,心裡經常不滿,怏怏不得志。
後來,丞相掾李邵、蔣琬到來,廖立和他們說:「軍隊要遠征,您們各位應該好好地注意考慮這件事情。
以前先帝(劉備)不占領漢中,而是跑出去和吳國爭奪荊州南方三郡,最後還是讓吳國人占領了三郡,白白地勞累了官吏士兵去出征,沒有得到一點兒好處。
退回益州,丟失了漢中以後,使得夏侯淵和張郃深入到巴郡一帶,幾乎把全州都喪失了。
後來進軍漢中,使得關羽亭侯自戰身死,所領軍隊也全部喪失,沒有留下一個,上庸地區戰敗丟失,白白地喪失了一片地方。
這是由於關羽這個人依恃自己勇猛的名聲,領兵作戰沒有正確的法則,就憑著自己的性子到處衝擊造成的。
所以多次喪失了大批的軍隊。
像向朗、文恭這樣的人,是凡夫俗子罷了。
文恭作為治中,執法沒有綱紀;向朗以前推崇馬良兄弟,把他們稱作聖人,現在向朗任長史,一直是做事中規中理。
中郎郭演長,只是符合別人的隨從罷了,不能和他共同經營大事業,這樣的人卻做了侍中。
現在國家處於弱小時期,要任用這三個人,是不合適的。
王連這個人流於世俗,他大興苛稅盤剝百姓,使得百姓貧困凋敝,疲憊不堪,造成了今天這種局面。
」李邵、蔣琬把這些話報告了諸葛亮,諸葛亮立即上表給劉禪。
廖立這番話可真有點無邊無際了。
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公開批評國家用人政策」、「誹謗先皇帝」、「詆毀污衊大臣」。
像這後一條倒也罷了,封建社會大臣相互攻訐為數不少,也不多廖立這樣一個,但「誹謗先皇帝」卻是自己對自己過不去了。
先皇帝定下的政策,現皇帝想改變還會有人出來說三道四,你這樣公開批評先皇帝用兵不行,仗也不該打,那不是自己作死嗎?還好是三國處在用人之際,廖立只是被免官流放,這要是放在平常時光,怕是有十顆腦袋也不夠砍的。
其實,像這種口無遮攔,說話只圖一時痛快而不計後果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不乏其人,只不過,這事情發生在歷史名人身上,也就成了歷史故事罷了。
如果說,一個人因言獲罪,多多少少總會讓人予以同情,像這種口無遮攔、信口開河,只圖一時痛快,而說出來的話又毫無意義而致禍的人,該讓人怎樣說吶!
三國著名才子孔融和禰衡忘年之交的故事
《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喜歡為學,博覽群書。建安年...
三國演義之噴子「禰衡」
接上回話說袁紹的後院,只有公孫瓚一個搗亂的,還被袁紹給滅了。曹操的後院就很熱鬧了,雖然滅了呂布、袁術,但是依然有劉備、劉表、張繡、馬騰等不穩定因素。打小就會讓梨的孔融建議,先放一放劉備,去招安劉...
中國歷史上的5大噴子:逮到誰都敢噴,最後一位連皇帝都不放過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可以有多種途徑發表自己的觀點,可以說的暢所欲言。然而,卻有那麼一類人,不管看到什麼話題,幾乎都會進行怒懟,故被人稱為「噴子」。在噴子眼中,沒有什麼不能噴的,上噴天文地理,...
曹操對此人禮讓三分,孔融和他是好朋友,不作死就不會死
禰衡是東漢末年名士,他少時候就很有文采,但家鄉的人卻很討厭他,因為禰衡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罵人,不管誰都罵,罵人的方式也很特別,有人說他是神經病,也有人說他恃才放曠,洒脫任性,在筆者看來,他不作死...
三國時期的三大憤青 引領今日的憤青潮流
三國時期為中國整個歷史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軍事謀略和處世哲學,至今影響著我們今日的生活,乃至國家的外交。而作為三國三大憤青的禰衡、許攸和楊修,從其生至其死,歷來使世人津津樂道,成為了我們今日...
禰衡是個謎,他為什麼痛罵曹操,真是因為痛恨曹操篡漢嗎
三國時期的禰衡,一直是一個謎。有一出京劇叫《擊鼓罵曹》,說的是禰衡痛恨曹操挾持漢獻帝,犯上作亂,借擊鼓之事,把曹操這個「奸賊」痛罵了一頓。表現出的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氣節。這個說法對嗎?
禰衡:才華出眾,才智過人,只因過於自負,以至身遭不測
三國初期,智慧人物以許都為盛,在當時曹操的大力招納下,荀彧、郭嘉、程昱、荀攸、鍾繇、董昭、劉曄、賈詡、華歆以及王朗、蔣濟、毛玠、陳群、趙儼、司馬朗等名士一時各領風騷,盡展智慧風采。不過有個從鄉下...
此人說孔融是他大兒,楊修是小兒,還當眾羞辱曹操,但曹操不殺他
說起英雄及有才之士倍出的年代,應屬三國無虞了,亂世出英雄,這話一點不假。但是呢,有才之士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很多有才華的人最終都可能籍籍無名,因為古代信息不暢通,你有才,別人也不知道啊。所以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