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足智多謀,為何不將絕學傳給兒子諸葛瞻?其實原因很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05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公元263年,曹魏把持朝政的司馬昭,為了積累戰功,重回晉公之位,發動了滅蜀之戰。
他派出的主將鍾會,被蜀將姜維攔在了劍閣;策應諸葛緒,則被一輛囚車押回了洛陽。
不過原本不支持他伐蜀的鄧艾,倒是給了他一個驚喜——鄧艾選精兵偷渡陰平,經江油、涪城、綿竹而入蜀,兵臨成都城下,迫降了蜀漢後主劉禪。
其實劉禪在得知鄧艾偷渡陰平之時,及時做出了反應,他派諸葛瞻率領禁軍,前去迎敵。
只不過諸葛瞻人如其名,做什麼事情都瞻前顧後,沒有聽取黃崇等人的忠言,最終敗在了鄧艾手上。
眾所周知,諸葛瞻是蜀相諸葛亮之子,他的父親諸葛亮,是漢末三國的頂尖謀士之一,堪稱奇才——論指點江山,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定了天下三分之計;論巧言善辯,諸葛亮能說服孫權,聯劉抗曹;論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論用兵巧變,諸葛亮創八陣圖,曾大敗司馬懿。
可是諸葛瞻卻未能用自己的實力,證明「虎父無犬子」一言,他沒有什麼大本事,只是「工書畫,強識念(即擅長書法繪畫,記憶力較強)」,在朝政方面,雖享譽盛讚,卻僅是與自己不相符的虛名——《三國志》記載:「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在軍事方面,他於涪城時,不納黃崇忠言,被鄧艾長驅直入,令人唏噓。
說到此處,我們不禁產生一個疑惑,那就是諸葛亮為什麼不把畢生所學,傳授給兒子諸葛瞻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諸葛瞻年齡太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出自詩聖杜甫的名句,道出了無數人的心聲,那不僅是對諸葛亮未能完成大業的惋惜,還有對他突然逝世的惋惜,畢竟他終年僅五十四歲。
而且諸葛瞻是他老來得子——諸葛瞻生於公元227年,即諸葛亮北伐的前一年,這個時候諸葛亮已經四十六歲了,也就是說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
對於一個八歲的孩子,諸葛亮又能傳授多少東西呢?再說了,諸葛瞻出生之後,他連續七年北伐,就算諸葛瞻是神童,他又有多少時間教導呢?
另外,在諸葛瞻出生之前,諸葛亮從兄長諸葛瑾處,過續了一個兒子諸葛喬,並把這個孩子當作自己的嫡子培養,所以諸葛亮就算要培養後人,也應該將更多的心思,放在了諸葛喬身上。
二、怕諸葛瞻招致禍患
除了諸葛亮沒時間,也沒有精力培養諸葛瞻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敢。
《三國志》記載:「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意思是說,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給自己的哥哥諸葛瑾寫信,說諸葛瞻已經八歲了,非常可愛,可是有些早熟,恐怕很難成大器。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疑惑,聰慧的孩子勤加教導,不是更該早成大器嗎?諸葛亮的話自相矛盾吧?
其實不然,熟讀漢末三國史,很多人應該都記得,諸葛瑾曾評價自己的兒子諸葛恪道「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意思是說,諸葛恪可能會招致滅門之禍。
要知道諸葛恪自幼便有神童之稱,深重孫權看重,可他最終正如諸葛瑾所料,恃才自傲,終遭滅門之禍。
諸葛亮此言,只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他與諸葛瑾有著同樣的擔憂,再加上他沒有料到,自己會這麼快便去逝,於是想要壓制諸葛瞻,磨一磨他的性子,這才不敢傳授他太多的東西。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是一個全才,不管是政務,還是軍務都能處理的井井有條,他的兒子諸葛瞻卻未能繼承他的衣缽,這即是因為諸葛亮早逝,沒有來得及傳授,也是因為諸葛瞻太過早成,他不敢在其年幼時,對其傳授太多的東西,害怕諸葛瞻恃才自傲,招致禍患。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只能靠諸葛亮:三國「第一大家族」的結局究竟如何?
漢末三國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開始興盛並最終占據統治地位的時代,因此這一時期的天下政壇上湧現了很多頗具影響的大家族,比如「四世三公」的袁氏、笑到最後的司馬氏等等。但要說三國時期的「第一大家族」非琅...
鄧艾為什麼只憑2千兵馬就能滅蜀漢?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馬昭決心伐蜀,徵調18萬人馬,兵分三路,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取道漢中,直逼陽安關(今陽平關);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餘人,由狄道進軍向甘松、...
此官啥也沒做,只要出一項好的政策,老百姓都誇他,為什麼
現在很流行「拼爹」,甚至還有少年說:「學得再好不如有個好爸爸。」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諸葛瞻有個英明神武的好爹諸葛亮,要知道諸葛亮46歲才喜得貴子,有了諸葛瞻這個獨苗苗,按說老來得子必多寵愛,可是...
官二代也不好當!此人沒有能力卻平步青雲,最後導致蜀漢滅亡
我們許多人都會幻想自己變成一個官二代或者富二代,從出生開始就自帶光環,人生順利地就像開了掛。但是,如果上天真的給了你那個位置,你又未必甘之如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