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足智多謀,為何不將絕學傳給兒子諸葛瞻?其實原因很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05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公元263年,曹魏把持朝政的司馬昭,為了積累戰功,重回晉公之位,發動了滅蜀之戰。

他派出的主將鍾會,被蜀將姜維攔在了劍閣;策應諸葛緒,則被一輛囚車押回了洛陽。

不過原本不支持他伐蜀的鄧艾,倒是給了他一個驚喜——鄧艾選精兵偷渡陰平,經江油、涪城、綿竹而入蜀,兵臨成都城下,迫降了蜀漢後主劉禪。

其實劉禪在得知鄧艾偷渡陰平之時,及時做出了反應,他派諸葛瞻率領禁軍,前去迎敵。

只不過諸葛瞻人如其名,做什麼事情都瞻前顧後,沒有聽取黃崇等人的忠言,最終敗在了鄧艾手上。

眾所周知,諸葛瞻是蜀相諸葛亮之子,他的父親諸葛亮,是漢末三國的頂尖謀士之一,堪稱奇才——論指點江山,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定了天下三分之計;論巧言善辯,諸葛亮能說服孫權,聯劉抗曹;論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論用兵巧變,諸葛亮創八陣圖,曾大敗司馬懿。

可是諸葛瞻卻未能用自己的實力,證明「虎父無犬子」一言,他沒有什麼大本事,只是「工書畫,強識念(即擅長書法繪畫,記憶力較強)」,在朝政方面,雖享譽盛讚,卻僅是與自己不相符的虛名——《三國志》記載:「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在軍事方面,他於涪城時,不納黃崇忠言,被鄧艾長驅直入,令人唏噓。

說到此處,我們不禁產生一個疑惑,那就是諸葛亮為什麼不把畢生所學,傳授給兒子諸葛瞻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諸葛瞻年齡太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出自詩聖杜甫的名句,道出了無數人的心聲,那不僅是對諸葛亮未能完成大業的惋惜,還有對他突然逝世的惋惜,畢竟他終年僅五十四歲。

而且諸葛瞻是他老來得子——諸葛瞻生於公元227年,即諸葛亮北伐的前一年,這個時候諸葛亮已經四十六歲了,也就是說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

對於一個八歲的孩子,諸葛亮又能傳授多少東西呢?再說了,諸葛瞻出生之後,他連續七年北伐,就算諸葛瞻是神童,他又有多少時間教導呢?

另外,在諸葛瞻出生之前,諸葛亮從兄長諸葛瑾處,過續了一個兒子諸葛喬,並把這個孩子當作自己的嫡子培養,所以諸葛亮就算要培養後人,也應該將更多的心思,放在了諸葛喬身上。

二、怕諸葛瞻招致禍患

除了諸葛亮沒時間,也沒有精力培養諸葛瞻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敢。

《三國志》記載:「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意思是說,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給自己的哥哥諸葛瑾寫信,說諸葛瞻已經八歲了,非常可愛,可是有些早熟,恐怕很難成大器。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疑惑,聰慧的孩子勤加教導,不是更該早成大器嗎?諸葛亮的話自相矛盾吧?

其實不然,熟讀漢末三國史,很多人應該都記得,諸葛瑾曾評價自己的兒子諸葛恪道「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意思是說,諸葛恪可能會招致滅門之禍。

要知道諸葛恪自幼便有神童之稱,深重孫權看重,可他最終正如諸葛瑾所料,恃才自傲,終遭滅門之禍。

諸葛亮此言,只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他與諸葛瑾有著同樣的擔憂,再加上他沒有料到,自己會這麼快便去逝,於是想要壓制諸葛瞻,磨一磨他的性子,這才不敢傳授他太多的東西。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是一個全才,不管是政務,還是軍務都能處理的井井有條,他的兒子諸葛瞻卻未能繼承他的衣缽,這即是因為諸葛亮早逝,沒有來得及傳授,也是因為諸葛瞻太過早成,他不敢在其年幼時,對其傳授太多的東西,害怕諸葛瞻恃才自傲,招致禍患。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丞相可有後人?

近期虎嘯龍吟播放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享年54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代名相,鞠躬盡瘁,最終死在北伐途中,令人唏噓不已。那麼他可有子孫?他們又是何種結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