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年代,文人齋號是濁世中的一道清澈風景|走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汪鑒通

自古以來,齋號對文人墨客來說,意義都是極為重大的,寥寥幾字,意味深邃:是主人明志修身的對外表白,是供他人觀言察行的檢驗標準,同時也是齋主外在形象和內在修養的統一體現。

除了書齋之名,古人書房取名還有用堂、室、屋、樓、館、閣、軒、舍、居、洞、廬、庵、簃亭、山房等等,各有寓意。

有的更是別出心裁,不限於此,但都可以統稱為齋號。

而在書法史上,最有名的齋號非乾隆皇帝的「三希堂」莫屬了。

「三希堂」在故宮養心殿西側邊上,本為一小暖房,後被乾隆皇帝改造而成,8平方米尚不足,然其中珍寶儘是乾隆皇帝心儀之物。

自此以後,「三希堂」因其實乾隆皇帝的書齋,更因為了珍藏「三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聞名於世。

《三希堂》匾額

乾隆皇帝作為「文奮武欽」的一代帝王,其書房雖小卻極為雅致。

楠木雕花隔扇將其分成南北兩間小室,裡邊的一間利用窗台擺設乾隆御用文房用具。

窗台下,設置一鋪可坐可臥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設在高炕坐東面西的位置上。

其御筆手書的「三希堂」匾額和《三希堂記》墨跡,至今還懸掛在牆上,匾額兩側對聯為「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書法),從內容可見乾隆之胸襟與志趣。

「三希堂」的陳設幽雅樸素,既彌補了空間的不足,又帶有極強的人文氣息。

古樸而不失優雅,清新而富有內蘊。

千百年來,書法名帖一直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甚至連尊貴無比的皇帝也將之視為至寶。

唐太宗李世民對「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心儀多年,不惜一切手段據為己有,臨終還遺命陪葬。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則對「三希堂」法帖愛不釋手,一生臨摹研究。

世人因此以為「三帖」寶貴珍稀而名,才起了「三希堂」這個齋號。

三希堂布局圖

其實之所以命名為「三希」,是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代帝王、文人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

「三希」是指:「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

意思就是,士人希望成為賢達之人,賢達之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的至高無尚的人。

乾隆皇帝作為盛世賢君,自然尋來「三希」典義作為齋號,借物喻志,當是最妙不過的事情了。

實際上,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

這些中國書法史上的精品力作,凡經乾隆親自鑑賞過的珍品,往往鈐有「乾隆御覽」和「天子古稀」二璽。

三希堂對聯

因為「三希堂」齋號體現了乾隆對自己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乾隆終其一生都十分重視自身學習,和對文化事業的建設。

清朝皇帝中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和功績當以他為最。

乾隆親自倡導並編成了大型文獻叢書《四庫全書》,共收錄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獻,是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

他開博學宏詞科,招納天下人才,下令徵求書籍,完成《明史》《清文獻通考》《大清會典》《大清一統志》等,這些成就與他的博學不無關係。

由於乾隆皇帝對文化事業的熱心,漢學從乾隆朝愈益興盛,至嘉慶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學派」。

而駐足「三希堂」外,感覺其空間雖小,但管中窺豹、小中見大。

「三希堂」引領著天下讀書人的人文風尚,同時更見證了一代盛世的人文輝煌。

除了「三希堂」的齋號,想必大家對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也很熟悉,《陋室銘》正是劉禹錫志趣的寫照,是通過書齋言志的名作。

書齋之名從發端到流行,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司馬遷雖有宏文巨著《史記》傳世,但未聞其齋號。

《陋室銘》是一篇齋記,但「陋室」不能視為書齋名。

正式命名書齋,似起源於北宋。

史傳司馬光有齋名「讀書堂」,雖質樸但過於平白。

明代歸有光,在青少年時代曾廝守於一間極為窄小的書齋,名曰項脊軒。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作者卻「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到了明清齋名盛行,文人學士差不多都有自己的書齋雅名。

袁宗道的「白蘇齋」、唐伯虎的「夢墨堂」、張溥的「七錄齋」、袁枚的「小倉山房」、蒲松齡的「聊齋」、 梁啓超的「飲冰室」,皆是意蘊深遠。

相傳,在創作《聊齋志異》時,為搜集素材,蒲松齡常設煙、茶在路邊,過路人只須到此講講故事、傳聞,或聊聊天,便可免費享用。

一旦聽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齡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書屋名為「聊齋」。

當梁啓超從日本回國,見到當時的中國動盪不定,不願住在北京,因此在天津的義大利租界四馬路擇地建屋,還聘請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設計,建築形式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式。

後梁啓超此宅右側又添置了一座兩層的樓房,取名叫「飲冰室」。

此名來自《莊子》: 「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吾其內熱與?」這是是說,現在我早上接受出使之命,晚上就得吃冰,以解心中之焦灼。

足見其國憂民之心。

上世紀20年代初,魯迅先生因為支持學生運動,被反動文人誣為「學匪」。

那麼「學匪」住的房子,當然是強盜的所在,因此,魯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的書齋取名為「綠林書屋」,以此諷刺反動文人的誣衊。

當代作家賈平凹的居室名為靜虛村。

他解釋道:「我剛從山裡搬到西安時,住城北新村,地方雖小,卻很安靜,我就取名『靜虛村』。

靜是心靜,虛是心寬,包容大」。

不僅古往今來的不同時空的文人墨客都命名形色各異的齋號,即使同一位文人,從唐宋以來他們的齋館別號漸增,甚至一人一生竟有近百種之多,而一人擁有十幾二十種別號,實屬尋常。

正如書法家劉彥湖所說:

「士人們起造了那麼多的齋館名號,就是心靈在不斷地嚮往著一個個獨特而自在的境界,這境界是要有名字的,賦之以名,則名正而言順。

天地間萬事萬物莫不可以拈來為名,於是山谷、海岳、雲林、松雪、東坡、西疇、南宮、北苑、春在、秋明、夏雲、冬心、六如、十洲、八大、二瞻、青藤、苦瓜、梅庵、蘭亭、竹移、菊隱……皆得以為名號了,於是人與自然萬有也融成了一片。

至於天籟閣、人境廬、秋水軒、停雲館、虛朗齋、和暢堂、涵芬樓、曝書榭等等又是怎樣的一個個空靈絕塵的境界啊!這境界雖根源於現實,但又絕對超脫於現實;一片石便有丘壑生雲之想,一泓水可作佇月漪瀾之觀;一株蕉聽夜雨宮商,一叢竹看風伯之舞;東籬有菊,悠然意遠,北窗高臥,神接羲皇。

在這些靈府獨辟的境界中,呼吸沆瀣、吞吐大荒,天地寬窄,日月短長,於有限中昭廓無垠,於瞬間裡瞥見永恆。

人在書齋中作書,書作中的齋館敞亮出一個更加澄明廣大的境界,那是心靈居住往來的宙宇。

至於齋號的文字書寫,一些是齋主親自動筆的,而多數是邀請高人名人題寫,而後再製作成精美的匾額,或掛於書房畫室的門楣之上,或懸於書房畫室的顯目之處。

正是這小小一幅匾額,能給齋室增添雅氣,能讓訪客肅然起敬,能為賓主溝通情感。

一個儒雅動情的齋號,可激勵齋主念念不忘,終身為之奮鬥,也可讓旁觀者為之感慨萬千。

其時,齋號之名,重在「齋」字,而不在「號」,我們之所以書房稱為書齋,因為「齋」字也含有齋戒的意思。

在古人看來讀書是件清心凝神的事,需要堅守虔誠的態度,因此書房以多「齋」命名。

尤其在這個文人日益淺薄浮躁年代,我們更應該重視「齋」這樣滌除雜念和物慾的行動,而輕視「號」這樣的浮華空名。

也因此,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雖然齋號無數,它們或華美或樸素,但最終對齋主最有裨益的,還是那份虔誠和質樸的勉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