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稱哪位開國元帥為後方的蕭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賀龍 資料圖

古兵法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現代戰爭理論認為「打仗就是打後勤」。

解放戰爭時期的陝北、晉綏地區,地瘠民貧,缺糧、缺錢、缺各種物資。

在這種地方為進行大規模戰爭的部隊提供後勤支援,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小河會議後,賀龍同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等領導研究,按照中央要求部署後方工作,制定了統一兩個邊區的工作措施:一是統一兩邊區生產建設、金融貿易,建立獨立自主的財政經濟體系。

二是加強支前工作的組織領導,有計劃地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後方機關精兵簡政,將節約下來的物資送到前線去。

三是要搞好土改,從根本上調動勞動人民生產、支前的積極性。

賀龍親自兼任西北財經辦事處主任,將兩區的銀行、貿易公司合併,成立了統一的西北農民銀行和西北貿易公司。

在陝甘寧各地成立兵站,由地區專員和縣長兼任站長,負責籌糧、籌款、運輸、供應,保證野戰軍打到哪裡,就可在哪裡得到供應,做到要糧給糧,要錢給錢,要彈藥給彈藥,要兵員給兵員。

賀龍在河東剛剛安頓下來,毛澤東便來電要求迅速籌措糧食7000至1萬石(300斤1石),以保障作戰計劃之完成。

8月27日,中央軍委又發來急電:野戰軍南下,已無糧攜帶,能否保證糧食供應,成為西北解放戰爭能否勝利的關鍵。

當時,西北野戰軍和中共中央、陝甘寧邊區機關等共8萬餘人,每月需糧1.6萬多石。

然而,陝甘寧、晉綏兩區加在一起,人口才400餘萬,黃土高原土地貧瘠,胡宗南部隊四處為禍,大片土地荒蕪,河東災荒嚴重。

在這樣的條件下,短時間上哪兒去籌那麼多糧啊!

賀龍把視野投向鄰近解放區。

9月,他通過中央向晉冀魯豫解放區求援,劉伯承、鄧小平當即調撥10萬石糧食解西北燃眉之急。

可把這麼多糧食運到陝北,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賀龍同林伯渠商量後,急調後勤部供給部長薛蘭斌主持運糧。

薛蘭斌說:「老總,千里不運糧,百里不運草啊! 這麼多糧食要運到陝北太難了。

」賀龍敲著手中的菸斗說:「困難再大也要克服。

軍隊打仗,無糧自亂。

你必須儘快把10萬石糧食運過黃河,沒任何價錢可講!」薛蘭斌提出要人、要牲口。

賀龍答應讓晉綏地方政府落實,還特地把延安大學在晉綏的1000餘名師生員工調來交給薛蘭斌,作為運輸隊的骨幹。

賀龍一直惦記著這件大事,專程到運糧隊檢查,看到沿途各地,男女老少齊上陣,車拉肩扛,運糧大軍絡繹不絕,感慨地說:「毛主席說得好,兵民是勝利之本啊!」

為了保證前線部隊對糧食的長期需求,賀龍領導邊區各級人民政府動員和組織了龐大籌糧運糧隊伍,從晉中、晉西南以及其他解放區調運了大批糧食到陝北。

1947年8月到次年5月,不到一年時間,晉綏支前勤務總量已超過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總和。

在榆林戰鬥中,僅臨縣3個鄉就動員群眾69萬人次背糧。

在晉南常年有數萬人的千里運糧隊伍,趕著運糧牛車連綿不斷地奔波在通往陝北的路上。

部隊除了吃的,還要穿的用的。

1947年冬季來臨前,急需為部隊籌備越冬的被服和經費。

賀龍和習仲勛、林伯渠等研究決定做貿易生意,將陝甘寧、晉綏的土特產運到邊界地區,再讓商人們轉運到國民黨統治區出售。

賀龍調派綏蒙軍區副政委張達志帶兩個騎兵團去完成這一特殊任務。

他對張達志說:「你現在的頭銜是陝甘寧晉綏游擊司令,但你這個司令主要任務不是打仗,而是做買賣。

你的兩個騎兵團,一個到關中,一個到晉南,把土特產賣掉,換成錢、金子、銀元以及前線需要的棉花、布匹、鞋襪等物資,以供前方急需。

」賀龍還專門給他們配了兩部電台,每天聯繫,掌握動態。

張達志不辱使命,做了3個月的買賣,換回了大量現金和物資,有力地支援了部隊南下作戰、把戰爭推向國民黨統治區。

武器彈藥也是後勤保障的重點。

在明確賀龍主管後方之前,他就在彈藥上給彭德懷以有力支持,這從那時往來電文可窺一斑。

1947年5月9日,彭德懷、習仲勛致電賀龍:蟠龍戰鬥後炮彈奇缺,平均每門炮不足10發,可否幫助。

5月10日,賀龍回電彭、習:發出炮彈200發,82迫擊炮彈1000發,均送到吳堡,請令綏德分區負責轉運至野戰軍。

5月12日,彭、習經軍委轉告賀龍:炮彈送吳堡甚感激。

5月14日,賀龍報軍委並轉彭、習:根據晉綏現有條件,將於兩三月後能夠復裝炮彈,請彭、習通令邊區各旅把炮彈殼收集完全,送到磧口(黃河渡口)轉工廠改裝。

5月18日,彭、習電告賀龍:為了加強軍工生產,我們已把一部分硫酸和化驗室設備經綏德運往黃河東岸,以後請你負責指揮統一生產計劃。

西北戰場打的是大仗,部隊對武器彈藥的需要量相當大。

除了靠蔣介石這個「運輸大隊長」送以外,就得靠賀龍的後方支援了。

彭德懷給賀龍的電報,除了要糧食,最多的就是要武器彈藥。

王震、王世泰(四縱隊司令員)這些人急了,直接致電賀龍求援:「請求發給炮彈。

」那時晉綏地區的軍工規模不大,設備簡陋,且缺技術人員;陝甘寧邊區的軍工因戰爭早已停產,設備都堅壁起來。

賀龍決定把兩個地區的軍工合在一處,集中人力、物力擴大生產,以供西北戰場長期作戰之需。

彭德懷覺得這個辦法很好,電請賀龍全權負責此事。

不久,聯防軍軍工局副局長李頡伯奉命率延安軍工人員攜設備來到河東。

賀龍任命擔任晉綏軍區某團政委的軍工專家蔣崇璟為晉綏軍區工業部部長,李頡伯為第一副部長,負責擴大軍工生產。

到1948年,晉綏軍工已有14座工廠,生產了大量山炮彈、迫擊炮彈、手榴彈、炸藥、子彈,有力地支援了西北解放戰爭。

在兵員補充方面,賀龍的策略是加強聯防軍區地方兵團建設。

在部隊壓縮機關、充實連隊;在老區動員失散兵員歸隊;在新區動員群眾參軍,組織游擊隊,千方百計擴大地方兵團。

這樣做一方面可作野戰軍的補充兵團,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漸升級為野戰兵團。

毛澤東稱這一辦法很有戰略眼光。

1947年9月20日,賀龍向中央軍委請示以警一旅、警三旅編成第四縱隊,歸前總指揮,執行野戰任務。

次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成立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

在陝甘寧和晉西北這樣人口稀少、連年征戰的地方,僅1947年就動員3萬人參加野戰軍,5萬人參加地方軍。

在兵員動員、擴大地方兵團的基礎上,到1948年底,在陝甘寧和晉綏地區的野戰部隊擴大到了7個縱隊零2個旅。

到了1949年6月,西北野戰軍已從小河會議時的3個縱隊,發展成按三三制編制的2個兵團、6個軍、18個師22萬人的大軍,以壓倒性優勢取得西北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

多年後,毛澤東感慨:「就那麼一些人,能夠打出那樣的結果、那樣的局面,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條是,西北戰場不僅有一位能在前方決勝千里之外的彭大將軍,還有一位能在後方使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賀老總。

毛澤東對賀龍的傑出貢獻讚賞有加,說「賀老總忠於黨、忠於人民,是守衛邊區後方的『蕭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賀龍謀全局 堅持黨性反對派性

1947年3月,國民黨對解放區全面進攻失敗後,蔣介石調整軍事戰略,在晉冀魯豫、晉察冀和東北戰場取守勢,集中兵力進攻我北方戰場的兩翼——山東和陝北兩大解放區。其中,陝北戰場又是重點中的重點。 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