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演義》因文學需要極力貶曹,而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曹為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

人們從政治中熟知曹操,往往忽略其文學史上的地位,他的《蒿里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等都是建安文學時期的名作,既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又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等等。

其子曹植與曹丕都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後世並稱為「三曹」,他們都是建安文學的代表。

▲曹操唯一存世書法 摩崖石刻 35×46cm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155-220年3月15日),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後裔,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

曹操文武雙全,《魏略》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

▲魏文帝曹丕

公元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

公元177年任丘頓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

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

由於鎮壓起義軍有功,升任濟南相。

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

公元189年行刺大臣董卓不遂,逃亡。

公元192年,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京城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

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他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形成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割據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進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

他名義上還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

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

公元221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他是魏的奠基人。

著有《孫子略解》、《兵書解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編。

史書評論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隨著《三國演義》的普遍流行和戲劇舞台上的人物造型的臉譜化,曹操被視為「亂世之奸雄」,在中國已成為婦孺皆知的事。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表現出明顯的貶曹。

但後世部分曹操崇拜者宣稱,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

《三國志》寫於晉朝, 為了表明晉朝的正統,因此《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

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

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唯才是舉,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

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

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詩風: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

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

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

《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

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亦影響了後來杜甫白居易等之文風。

▲董其昌 曹操詩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

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

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

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

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

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

《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

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

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建安文學之「三曹」

漢魏間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因他們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

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此處圖片為橫卷長軸,請橫屏查看

▲晉 顧愷 《洛神賦圖》卷 絹本 設色 27.1x572.8cm

建安文學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情詞並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今存其樂府詩20餘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寫了軍閥混戰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

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

其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樑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曹植寫《七步詩》的原委,更流傳為盡人皆知的佳話。

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學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得益於曹操對建安文學所起的建設性作用,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

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心雕龍時序》)。

事實上,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係。

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託庇於他的蔭護。

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

毛澤東對曹操也作了正面評價,公開讚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並留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的詩句。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15):建安文學之曹操

【更多文章關注微信公眾號「徐子曰」】 要說建安文學,咱還得從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開始說說。為什麼呢?戰國時期,天下紛爭,就算只剩下了齊、楚、燕、韓、趙、魏、秦這戰國七雄的時候,也是打來打去,諸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