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可選,經典難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經典原著,應該形成自己的理解,

而不是把對世界的認識建立在「別人的理解」上。

閱讀,是幫助人思維發展和成長曆練的過程。

閱讀經典,尤其有利於開創寬闊的思維空間和形成深厚的文化積澱。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由於它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精華,人類最美好的創造都匯集於此。

各個學科 (包括文學、藝術、社會科學等等)的名作經典都是那個領域裡最具權威、最有影響力的學者和精英們留下的傑作。

對於經典的閱讀,就是一種發現與開掘,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發現與開掘,也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發現與開掘。

溫家寶總理自言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100餘遍,我相信,一定是這位哲學家的自我對話,啟發了總理每日的思考與自省。

現代人流行消費「文化快餐」,不愛讀名著經典,而沉迷於一些武俠、言情、卡通漫畫、科幻、恐怖、休閒方面的小說與短文。

在我們的課堂上學英語的同學也有類似現象:喜歡去買所謂 「攻略」、「寶典」、「速成」類的書,卻不願琢磨經典的英文教材。

學雅思的不願意花時間在《劍橋雅思真題集》系列,卻去背一些所謂的機經。

學考研英語的人不願意看歷年真題,卻去找一堆模擬題來做。

可是做完這些,你又有多少收益,又能學到多少真知識呢?

著名小說家威拉·卡瑟曾說:「人類的故事只有兩至三個情節,所有的故事不論情節如何豐富多彩、跌宕起伏,都是源自於這兩至三個故事的演繹和加工。

」同樣,我們想了解《論語》,最好的方法不是讀別人的讀書心得、筆記或者評說,而是閱讀《論語》原著。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要探求真意就要去閱讀莎翁的原作,而不是通過「一千個讀者」去了解哈姆雷特。

前段時間讀到一本《卓越領導的思維方式》,作者是美國南加州大學校長史蒂文·B·桑普爾。

在書中,他提到他每天花30分鐘閱讀,其中10分鐘用來讀報紙、商業出版物和新聞刊物,20分鐘用來讀書。

如果有一天必須要減少閱讀時間的話,他會砍掉閱讀報紙的那些時間。

就這樣一天20分鐘、一年就是120小時,他每年能很輕鬆地閱讀一打或者更多長篇而且富有吸引力的書籍,同時他有充足的時間體會書中的內容,並在其中的重要部分做腳註。

他每年可能選擇讀兩到三本巨著(儘管有些他以前已經讀過),再讀些已流傳50年之久的書籍及一些新出版的書籍。

在過去的30年中,他已經閱讀了近400本書,範圍涉及到歷史、哲學、散文、宗教、自傳、小說和詩歌等。

在他看來,那些經典巨著曾經並且將繼續對人、對人類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

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有些同學卻覺得名著太深奧,太費時間,不願意把時間花在閱讀這些名著上。

尤其是中學生,學習時間緊張,就會去讀一些好讀的「快餐」短文。

但「快餐」短文就像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快餐食品,拿來填飽肚子可以,但是吃多了、久了,終究沒什麼營養。

我在與同學們的聊天中發現,很多人還熱衷於看改編自名著的「再生作品」,比如現在電視上播放的改編版的《三國演義》《西遊記》……溫斯頓·邱吉爾曾說「當一本新書問世時,我們應該讀的是舊書。

」我認為,既然時間這麼少,青少年更應該看那些值得看的經典,而不是將有限的時間,花在看一些沒有多大意義的「再生作品」上。

對於經典原著,應該形成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把對世界的認識建立在「別人的理解」上。

今天,青少年朋友處在一個時代飛速前進的浪尖上,他們接受新事物能力都很強,但是對於經典閱讀的習慣培養,還比較欠缺。

國家最近作過的一次閱讀調查的結果顯示:連續五六年來,國民的閱讀程度呈現不斷下降趨勢,下降的幅度也是越來越大,據說很多人一年就讀一本書。

可我認為,對於經典的閱讀卻正是當今社會應大力向青少年推崇的。

在歐洲、北美的一些國家,現代化的程度比我們要高得多,但在那裡,你依然能感受到良好的閱讀風氣:火車上、飛機上、輪船上,到處都有人安靜地閱讀。

讀書風氣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風氣,甚至也會影響到社會的進步。

——摘自胡敏《奮鬥成就夢想》第三輯學會學習第7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全民讀書的今天,你知道孩子應該怎麼讀書嗎?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正處人生十字路口的小學生,健康成長倍受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更離不開優秀書籍引導。因此小學生在努力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要大量閱讀有益的課外書。讀什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