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亂世之中出英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秋戰國歷史】導讀: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

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

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并,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

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

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被稱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此說見之於《史記》。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

齊桓公

齊桓公(前716-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呂氏,姓姜名小白。

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

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呂小白與公子呂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齊國在今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裕,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

齊桓公即位後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齊國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齊國很快強大起來。

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

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春秋五霸之晉文公

晉文公

晉文公,出於曲沃貴族家庭,晉武公長孫,少年好學,善交賢能,頗得士人之心,卻因其母出於翟而為庶子。

後獻公廢嫡立愛,太子自殺,客觀上為重耳除去了繼位的最大障礙。

獻公亡,惠公立,重耳飽受迫害,流亡他國近二十載。

終於前636年回國即位,啟用大量賢能,推行新政,積極改革,晉國力迅速強大。

後為周王室平亂,獲得了天下的廣泛讚譽。

文公治下的晉國日趨強盛,與荊楚的強勢北上戰略發生必然衝突。

後晉文公率軍與楚軍決戰,大敗楚軍於城濮,抑制了楚國勢力對中原的滲透。

周天子冊封文公為侯伯,晉國霸業自此而成。

文公在位只9年而亡,然晉國的霸權卻存在了長達百年之久,並從此奠定了其春秋第一強國的地位,後晉襄公接霸;晉景公與楚莊王爭霸;晉悼公復霸;直到前506年,正卿范獻子依然以霸主之命召集17路諸侯會盟。

在此期間,維護著東周天下的秩序及周天子的統治,積極充當著周朝的憲兵。

春秋五霸之楚莊王

楚莊王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漢族,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侶而不是羋旅),諡號莊。

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莊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楚莊王,在位初期,「昏聵閉塞,貪圖酒色」,國政皆賴於成、斗二氏,無所作為。

親政後,勵精圖治,對內分令尹之權,壓制若敖氏,任用蘇從、蒍賈、伍舉等賢臣。

後子越政變,莊王沉著應對,一戰定乾坤,穩定後方;對外與晉國趙盾、郤缺多次爭霸受挫,卻能屢敗屢戰,任用孫叔敖大膽革新,楚國大治。

邲之戰,軍令統一的楚軍大敗政出私門的晉軍,宣告著楚莊王霸業的功成名就,其雄才大略使楚國稱霸於中原,號令諸侯,打破了晉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並矢志不渝的維護著霸業的延續,時刻盯防著晉國的反撲。

楚莊王的強勢北進,客觀上促使著先進的中原文化與個性獨特的荊楚文化的水乳交融,也為先秦時代華夏文明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其豐功偉績足以永載史冊,千古傳頌。

返回楓網首頁>>

【責任編輯:周艷姿 】

第2頁 /(共2頁)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

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繆公,春秋時代秦國國君。

漢族,嬴姓,名任好。

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

諡號穆。

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

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春秋五霸之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

闔閭(?-前496年),或作闔廬、蓋廬,姬姓,名光。

春秋時吳國第24任君主,前514年~前496年在位。

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繼承問題,公子光以慶賀吳王僚伐楚班師設宴招待。

勇士專諸將劍藏在魚腹中,趁上菜之機刺殺了吳王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史稱「吳王闔閭」。

闔閭上台後即開始實施強國富民振興計劃。

他廣泛搜羅人才,任賢使能,召伍子胥為行人,以伯喜否為大夫,共謀國事。

經伍子胥推薦,闔閭親自召見軍事家孫武,孫武獻出了自己的軍事著作兵法13篇。

當時正是吳國振興霸業之機,闔閭讀了很感興趣,拜孫為將軍。

他還命令伍子胥選擇都城地址,建造國都「闔閭大城」。

並在全國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勵政策,施恩行惠,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吳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得到了增強。

春秋五霸之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

越是華夏族建立的國家,勾踐是大禹(大禹姓姒,名文命)的子孫,周王朝建立後,勾踐的先人被封在會稽守宗廟,故建立越國。

生卒約公元前520~前465。

前496年,勾踐即位後不久,即敗於吳國。

兩年後,吳王姬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並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後被赦歸返國。

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忍辱負重,不斷等待時機,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范蠡、文種等賢人,經過「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訓」,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可是吳對此卻毫不警惕。

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

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

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

前473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

越王勾踐平吳,乃聲威大震,乃步吳之後塵,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霸)。

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諸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後的一個霸主了。

勾踐滅吳稱霸,范蠡居功至偉,封上將軍,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選擇了功成身退,「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

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

傳說范蠡隱居於「陶」(此地四通八達,為天下中心),改名陶朱公,後以經商致富,曾經三擲千金於天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