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派選擇跟共產黨走的歷史演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國主要的民主黨派,多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成立。

他們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經歷了反覆的權衡比較和長期的思想博弈,甚至付出血的代價,從最初的相互排斥、對立到逐步了解、信任,由初步保守合作到全麵糰結合作,從同情、支持、靠攏共產黨,到自覺接受共產黨的領導,鄭重選擇多黨合作,在政治上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心繫國家前途命運是民主黨派選擇跟共產黨走的原生動力。

近代以來,面對民族興衰、國家安危,許多仁人志士不懈探尋救亡圖存之道,提出和實踐各自政治主張,通過組建不同政黨,效仿西方實行議會制和多黨制,迷失了正確方向。

蔣介石篡奪北伐戰爭的勝利成果後,國民黨成了代表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集團,形成了「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局面。

共產黨代表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根本利益,把握了時代趨勢、歷史走向與人心所向,逐步成為20世紀20年代後與國民黨相對立的政黨。

民主黨派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逐步孕育、產生,有的從大革命失敗後出現的政黨和團體中分化出來,有的從國民党進步力量中產生,也有的在抗戰期間醞釀籌組,還有的在解放戰爭時期成立。

他們與一些西方國家的政黨不同,不是議會中不同政治派別鬥爭的產物。

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主要是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他們所聯繫的知識分子及愛國民主人士。

由於帝國主義根本不想扶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獨掌紛亂複雜的政治舞台,國民黨實行一黨獨裁,並對一切民主力量限制和壓迫,民主黨派缺乏革命主張與魄力,沒有能力承擔起中國革命的領導責任;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小資產階級的散漫性,民主黨派雖不乏「社會精英」,但缺乏高效的組織,只能形成一些基本由代表性人物組成、力量分散、人員較少的黨派,從成立伊始就以溫和的改良派政黨出現;由於民主黨派不可能在國共兩黨以外形成強大的獨立的政治力量,但為實現自身目標,必然去追隨一個彼此認同、有能力和魄力並能夠支持、團結、帶領自己的政黨前進。

心繫國家民族前途命運,始終是民主黨派不變的情懷和追求的目標,這就決定了與生俱來的進步性。

正是這種進步性,民主黨派懷救國救民之志,遊歷四方尋求治國的良方妙藥,提出和實行「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和「實業救國」等各種主張,並以進步的眼光逐步看到了共產黨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而且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以進步的心態逐步領悟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挽狂瀾於既倒,才能真正救人民於水火之中。

這是民主黨派註定 跟共產黨走的基因。

團結抗戰是民主黨派選擇跟共產黨走的歷史源頭。

民主黨派成員多是民主人士和社會賢達,以其特有的社會面貌廣泛聯繫社會各界人士,分量不小;在國民黨上層和地方實力派、文化教育界、政治經濟界、科學界以及愛國青年學生、華僑中有地位,影響不小;創辦了許多報刊引導社會輿論影響政治走向,在政治上十分活躍且步調基本一致,力量不小。

民主黨派十分清楚,國共兩黨的關係決定著中國政治的走向。

國共兩黨也十分明白,民主黨派支持誰,誰就居於政治上的優勢。

民主黨派成立初期的政治綱領主要是反帝愛國和爭取民主,這同共產黨以反帝、反封建為鬥爭綱領基本一致;民主黨派為了救國救民,必須尋求工農和革命知識分子的支持。

日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侵略行徑和國亂家愁的慘狀,愛國主義具有的巨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把無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聯合起來。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對外戰戰兢兢,對內剛決殘酷。

共產黨率先提出紅軍願意同全國的民眾與一切武裝力量聯合起來共同抗日。

民主黨派同感共產黨民族精神和民主意識的覺醒,熱烈擁護共產黨的主張,對蔣介石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壓力。

共產黨在長征路上發表《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思想,民主黨派對國共兩黨做出公正評判:「只有最堅決抗日的,才能做中國的天然領袖。

在民族危亡關頭,團結抗戰是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實行合作的實質性共識。

共產黨在遵義會議後,糾正了「中間派是最危險的敵人」的主張,確立了爭取、團結民主黨派的方針。

在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上,共產黨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

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中,正確估計當時政治形勢,理論論證了「各黨派合作抗日的相關問題」,明確多黨合作的組織形式,精闢分析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性和妥協性的「兩重性」兼具,指出革命不僅需要主力軍,還需要同盟軍。

從1936年2月到8月,中共中央先後呼籲立即召集全國抗日救國代表大會,中共中央向國民黨以及各黨各派提出六項共同行動綱領,共產黨第一次公開把國民黨包括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內,主動改變國難當頭兩個政權的對立;毛澤東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親自致函各黨派、民主人士、學術師友、社會賢達共70多人;12月12日發生的「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共產黨還建立「三三制」政權,最大限度地團結了各方力量共同抗日。

民主黨派深感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不計十年前國民黨「四一二政變」「七一五政變」的前嫌和仇恨,以極大的政治胸懷和社會責任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是共產黨的讓步,應以行動積極配合;民主黨派要生存和發展並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同共產黨結伴同行。

「皖南事變」爆發,民主黨派對國民黨頑固派「親者痛、仇者快」的舉動大為失望,蔣介石沒有料到會遭到國內外輿論的強烈遣責、陷於極端孤立的境地,更沒料到民主黨派會完全同情並站在共產黨一邊。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民主黨派從全面抗戰之初對國民黨寄予厚望,到把實現民族解放的希望重新寄托在共產黨身上,彼此在道義上和政治上相互支持,並形成了遇事相互協商的傳統,結成了事實上的同盟。

走「第三條道路」最終失敗是民主黨派選擇跟共產黨走的重大轉折。

抗戰勝利後,中國面臨「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決鬥。

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民主黨派,在蹣跚尋路中,有些人仍然存在著某種幻想,試圖在國共兩黨之外走所謂的「第三條道路」,1945年的舊政協會議制定的和平建國方案較充分地體現了他們的政治主張。

但用和平改良的辦法讓獨裁國民黨政府「刷新政治」,在劫難逃。

舊政協會議期間,國民黨製造了重慶「較場口事件」,打傷民主人士郭沫若等。

1946年7月11日和15日,國民黨特務在昆明暗殺了民盟中央委員李公朴和聞一多。

1947年7月蔣介石又發布了《戡平共匪叛亂總動員令》,部署對民主黨派的更大迫害。

民盟被迫宣布解散,民建、農工黨等民主黨派只能轉入地下。

血與火的鬥爭洗禮使民主黨派的領袖們深刻反省: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在人民與反人民、民主與反民主的鬥爭中「絕對沒有中立的餘地」,任何對美國及蔣介石或其中某些派別的幻想都無益於自己與人民。

民主黨派從「第三條道路」的幻夢中清醒,最終歷史性地選擇與共產黨合作,從舊民主主義的泥濘小路跨進新民主主義的光明大道。

爭取民主自由是民主黨派選擇跟共產黨走的價值追求。

民主黨派的命名本身就體現了「民主」思想。

民主黨派核心的政治訴求是民主,推動民主、爭取和平是民主黨派重要的政治實踐。

國民黨為了堅持其獨裁統治,摧殘國統區民主力量、消滅異己,而且動輒以「異端邪說」為由迫害民主黨派、愛國人士,對擅自組建的政黨千方百計予以瓦解。

共產黨以開闊的政治視野和寬廣的政治胸懷,將民主黨派作為同盟者,真心幫助民主黨派走出困境,推動幫助或直接指導民主黨派建立組織,在政治原則基本達成一致的前提下,通過訪談、聚會、座談、祝壽,以宣言和聲明等互相聲援,在各種重要會議上互相配合以及在經濟方面互相支援。

在舊政協會議中,共產黨與民盟留下了「主動讓名額」和重大問題事先交換意見的「君子協定」兩段佳話;從1938年5月到1945年12月,共產黨與民主黨派舉行的各種形式的聚會有120次之多。

在這種合作互動中,共產黨彰顯了領導力,贏得了真誠的朋友和不誨的諍言;民主黨派顯示了自身價值,獲得了前行的動力和奮鬥的方向。

1936年,宋慶齡、沈鈞儒、陶行知等發起組織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1939年,張瀾、沈鈞儒、黃炎培等發起組織了統一建國同志會。

時任中共南方局負責人的周恩來,經常接觸民主黨派負責人和各界人士,宣傳共產黨的主張,推動民主運動的發展。

1941年,以一部分共產黨員、國民黨民主派和在國民黨政府中擔任較高級幕僚職務的進步人士組成的中國民主革命同盟(簡稱「小民革」)成立,鋒芒直指國民黨一黨專政和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1941年3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幫助下,以部分國民參政員於1939年11月成立的「統一建國同志會」為基礎,由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後改稱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後改稱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協會的成員及其他人士聯合組織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上清寺「特園」秘密成立。

1942年,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遂成為集合「三黨三派」的政治黨派。

1944年9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決定將名稱改為「中國民主同盟」。

此外,在重慶成立的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和九三學社也是在共產黨南方局的幫助和支持下得以成立的。

民主黨派普遍萌生了對國民黨的失望,與共產黨找到了追尋民主的共同交匯點,一道反對國民黨獨裁專制,為爭取民主自由鬥爭。

從1946年到1947年5月,民主黨派支持和參加矛頭指向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運動,加速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崩潰,成為這個時期國統區民主運動的重要力量。

民主黨派拒絕參加偽國大,拒絕投入國民黨懷抱,穩穩地站在共產黨和人民一邊。

1948年5月5日,民主黨派響應中共中央「五一口號」,紛紛表示「願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貫徹始終,以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國之早日實現。

」之後積極參加新政協的籌備工作,以《共同綱領》為政治基礎,一致宣布自覺接受共產黨的領導。

這是民主黨派一次脫胎換骨的飛躍。

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民主黨派的發展。

民主黨派的發展歷史,從一個重要方面展現了在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從四分五裂、積貧羸弱走向獨立統一、繁榮富強的壯美畫卷。

民主黨派接受共產黨的領導,不是自然而然。

正如周恩來所說:「單是有了歷史發展的有利條件並不能解決問題,關鍵在於領導,在於黨的政策,黨領導得正確,才能使歷史條件所提供的可能性變成現實。

什麼是領導?毛澤東詮釋「領導是帶路的意思。

」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主要是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

民建領導人孫起孟1986年11月針對國內外有些人的各種錯誤看法,特彆強調指出:「根本原因在於把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混為一談。

實踐已證明,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民主黨派的發展,就沒有多黨合作的良好格局。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多民族的超大規模的國家,要求政黨制度必須具有強大的社會整合力。

共產黨是社會整合的中堅力量,各民主黨派的合作擴大了社會整合的邊界與張 力。

中國的政局要穩定,多黨合作這個政治格局必須穩定;中國的社會要和諧,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係必須和諧。

實現我國政黨關係長期和諧,根本在於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在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作者:陳延武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史綱必備知識點——辛亥革命and抗日戰爭

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單選、多選、分析)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

陳延武:民主黨派為什麼選擇跟共產黨走

李宗仁曾對李濟深、沈鈞儒、陶行知等說:「蔣介石沒有救國救民之心,共產黨則有之」民主黨派的很多創始人,如張瀾、沈鈞儒、黃炎培、馬敘倫、許德珩等,經歷了辛亥革命以降的時代巨變,追求救國救民真理,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