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紀念日前夕你必須知道的事|武警大校告訴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方文彬

本期監製:趙波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中國100多年以來,反抗外敵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挨欺走向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轉折點。

在這場與日本侵略者展開的殊死搏鬥中,中國人民表現出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恢宏的民族氣概,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徹底打敗了法西斯侵略者。

回顧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爭,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夠創造出以弱勝強的偉大奇蹟,最根本的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全中國人民的共同意志,匯聚起全民族最宏大的抗日力量,有力領導和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戰爭,並浴血奮戰於抗戰最前線,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1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吹響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聲號角,舉起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面旗幟

1931年,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精心策劃「九一八事變」,國民政府當局卻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嚴令東北軍全部撤入關內,並要求民眾「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

這種錯誤的政策,極大地壓制了抗日救亡的民族熱情,助長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結果相當於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幾個月內即落入敵手,使我3000多萬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

在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在江西革命根據地遭到國民黨重兵圍剿的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挺身而出,代表全民族發出了武裝抗日的第一聲怒吼,率先舉起了武裝抗日的旗幟,號召中國人民動員和組織起來,投入保衛祖國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

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的第三天,中共中央立即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

宣言指出,日本帝國主義公開進兵中國,其目的是使中國完全變成它的殖民地,號召全中國人民迅速動員武裝起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宣布蘇維埃政府對日戰爭,號召全國工農兵及一切勞苦大眾,一致起來進行民族革命戰爭,把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爭得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

中國共產黨的上述主張,在全國各階層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也是沖在了抗戰的最前線。

九一八事變後,中共中央立即指示中共滿洲省委發動組織民眾,創建游擊隊,開闢游擊區,以武裝鬥爭反抗日本侵略者。

到1933年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地游擊隊發展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要力量。

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11個軍、3萬餘人,開闢了東南滿、吉東、北滿三大游擊區,同日偽軍進行大小几千次戰鬥,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遲滯了數十萬關東軍全面侵華的步伐,支援和鼓舞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

歷史告訴我們,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的野心,警醒了那些尚在沉睡和被蒙蔽的國人,開啟了全民族武裝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偉大鬥爭。

2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推動並始終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華民族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法寶

抗日戰爭是一場關係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戰爭。

民族的解放戰爭,必須進行全民族的總動員,必須結成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正確把握了這一歷史要求,自覺承擔起建立並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重任,扭轉了歷史發展的方向。

1931年「九一八事變」特別是1935年「華北事變」後,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關頭,中國共產黨毅然放下遭受血腥屠殺(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國民黨及其他反動勢力屠殺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有31萬多人)、圍追堵截的階級仇恨,呼籲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呼籲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為抗日而奮鬥,鮮明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12月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將「抗日反蔣」作為基本方針。

抗日和反蔣並提,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特點。

自「九一八事變」以來,蔣介石及其南京政府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一直奉行妥協退讓的「不抵抗政策」,而對共產黨和紅軍,則在「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下反覆進行「圍剿」。

在當時,把蔣介石視為主要敵人,實在是勢所必然。

然而,中國共產黨是以國家與民族利益為重的。

廣泛的統一戰線的基點在於抗日。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否包括蔣介石在內,並不決定於中共的主觀願望,而取決於蔣氏之是否抗日。

華北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獨占中國的侵略野心直接危害和威脅英美等國和蔣介石統治集團的利益。

蔣氏為維持其統治,不得不調整其內外政策。

在1935年11月的國民黨五大上,蔣表示要改變其妥協退讓政策,並有實際行動。

對外,爭取蘇聯的支持和幫助;對內,在軍事圍剿的同時,尋求同共產党進行聯合抗日的談判。

既然蔣氏向抗日的方向動搖,中共領導人立即主動、適時地調整對蔣策略,由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直到聯蔣抗日,這一轉變也是共產黨人思想認識統一的過程。

1937年2月,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為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實際上接受,標誌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於第二天即7月8日立即發出《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並於7月15日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遞交給國民黨。

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全國人民的推動下,在日寇進攻上海、威脅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的情況下,蔣介石只得順應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歷史潮流。

根據國共雙方商定,1937年9月22日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標誌著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際建立。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無數將士的愛國熱情得以激發,他們在正面戰場上英勇殺敵,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淞滬會戰、忻口戰役、台兒莊戰役、武漢大會戰、崑崙關戰役等重大戰役,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圖通過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妄想。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一切愛國的力量集結在抗日的旗幟下,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凝聚成反抗外來侵略的滾滾洪流。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和發展也是歷經坎坷。

國共合作後紅軍改編,一些紅軍指戰員產生了模糊認識,有的認為紅軍改名換帽後,要受國民黨領導,就和國民黨軍隊沒有本質區別了;有的對「換帽子」有怨言,有牴觸。

為此,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在大會上講「換帽子」的道理,說明我們共產黨人要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看成最高利益。

現在大敵當前,國家民族危在旦夕,我們要把鬥爭矛頭指向日本帝國主義。

「換帽子」只是形式,我們人民軍隊的本質不會變,紅軍的優良傳統不會變。

經過政治工作和統一戰線思想的教育,廣大指戰員懂得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和立場,懂得了紅軍改編對促成統一戰線、實現全國一致對日作戰的重大意義,從而把維護統一戰線作為自覺行動。

為團結對敵,中國共產黨把一切願意參加抗日的黨派和軍隊當作友黨、友軍,極力維護團結。

當國民黨頑固派製造摩擦,多次無端挑釁,國共關係面臨險境時,中國共產黨仍高舉團結的大旗,顧全大局,堅持又團結又鬥爭,盡力維護國共合作的局面。

皖南事變發生後,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採取了政治上反擊、軍事上自衛的方針,使瀕臨破裂的國共合作關係得以維持。

中國共產黨這種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為民族利益犧牲一切的博大胸懷,有力地維護了全民族的堅強團結,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領導核心。

3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成為指導全國抗戰勝利的偉大綱領

抗戰期間,國共兩黨奉行了兩條截然不同的抗戰路線。

蔣介石奉行的是一條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依賴外援的片面抗戰路線。

不去動員、組織和武裝廣大人民群眾,而千方百計地壓制抗日救亡運動,生怕人民群眾動員起來危及其統治地位。

由於敵強我弱的總形勢和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在防禦階段一年零三個月期間,國民黨軍隊從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武漢一直退到四川,喪失了華北、華中和華南大片國土,斷送了中國半壁河山。

1938年春,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的白崇禧在第五戰區的講話中直言不諱地承認:我們「過去的作戰,卻只是單純的軍事動員,政治並未動員,只是軍隊抗戰,民眾並未抗戰」。

並企圖依賴美、英、蘇聯援助和干預來扭轉戰局。

與此相反,共產黨實行的是一條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

中國共產黨確信,「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只要把中國民眾組織起來,我們就有了克敵制勝的基本條件。

1937年7月,毛澤東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指出,在堅決抗戰的方針下,必須實行全國軍隊和人民的總動員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辦法。

193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召開了擴大會議,制定和通過了著名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其要點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實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改革政治機構;實行抗日的外交政策;實行戰時的財政經濟政策;改良人民生活;實行抗日的教育政策;肅清漢奸賣國賊親日派,鞏固後方;實現抗日的民族團結。

強調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

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全面的全民族抗戰路線和毛澤東人民戰爭路線的具體體現。

中國共產黨提出持久戰戰略總方針。

20世紀30~40年代,日本是一個很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的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實行「速戰速決」的戰略,揚言1個月至3個月內消滅中國,不可一世。

在短短的1個多月中,關內侵華日軍猛增了60餘倍,由5700餘人擴充至37萬餘人。

全國抗戰開始前後,亡國論甚囂塵上。

在國民黨內部有人聲稱「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甚至叫嚷「再戰必亡」。

平津失守,國民革命軍在全國抗戰之初失利後,悲觀失望的情緒一度抬頭。

即使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內部也存在著過高估計敵人力量,對戰爭的出路和前途存在著信心不足的問題。

台兒莊戰役勝利後,又認為是「准決戰」,「速勝論」一度抬頭。

早在1936年7月,毛澤東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中,就提出了通過持久抗戰爭取抗戰勝利的方針。

1937年8月11日,中共代表周恩來、朱德在國民政府軍委會軍政部談話會上指出:全國抗戰在戰略上要實行持久防禦。

毛澤東在洛川會議上指出,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

1938年5月,毛澤東撰寫《論持久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深入剖析了時代特點和日中雙方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這四個矛盾的基本特點,深刻揭示了中國全國抗戰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的發展規律,形象地描繪了抗日戰爭進程的輪廓,解釋了為什麼進行持久戰、如何進行持久戰的問題,得出了最後勝利屬於中國的鐵的論斷。

其實質在於經過長期戰爭從戰略上消耗敵人的力量,由敵強我弱、敵攻我守,走到力量平衡、敵我相持,逐步達到我強敵弱、我攻敵守,取得抗日戰爭的主動權。

從而科學地指明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出路和前途,從思想和理論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成為中華民族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理論指南和強大精神武器。

4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開闢抗日根據地和領導遊擊戰爭確立了正確的戰爭方針,為抗戰勝利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存在著兩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獨立的戰場:一個是國民黨擔負的正面戰場,一個是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軍隊擔負的敵後戰場。

國民黨掌握了政府,它有幾百萬軍隊,可以調動全國資源和人力。

正面抵抗日軍的進攻,當然非它莫屬。

在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上抗擊著侵華日軍的大部分兵力,在淞滬、忻口、南京、徐州、武漢等會戰中,共殲滅日軍25萬人,阻滯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

對正面戰場作戰的軍人,我們要肯定他們的功績,高度評價他們的犧牲精神。

但由於國民黨戰略指導和戰役指揮的重大失誤,又不相信甚至疑忌打擊人民抗戰力量,總是期待英美在華利益受損後會出手相助,因而不能組織有效的抗戰,在很短的時間裡幾乎丟失了大半個中國。

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的抗戰又由初期的比較積極逐步走向消極,還有大批人員投降日本侵略者成了偽軍,國民黨內僅次於蔣介石的二號人物汪精衛都成了漢奸。

蔣介石雖然一直堅持抗戰,但始終給自己留著與日本進行和談的後路,下不了向日本宣戰的決心。

直到日本人襲擊珍珠港導致美國對日本宣戰後,國民黨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

整個抗戰時期,國民黨軍對日軍基本上是消極防禦,很少有積極的反攻行動。

在抗戰後期的豫湘桂作戰中,在中美空軍完全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國民黨軍面對已成強弩之末的侵華日軍,仍潰不成軍。

在短短的8個月內,國民黨軍就損失近60萬人,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丟掉城市146座、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共產黨沒有掌握國家政權,不掌握國家軍隊,不能調動國家資源和人力。

它領導的陝甘寧邊區等抗日根據地都是很窮的地區,出產也不豐富,人口甚少。

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抗戰初期不過幾萬人,到抗戰勝利也不過百餘萬。

但是,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和根據地,卻拖住58%—75%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

抗日戰爭開始以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所採取的作戰形式,是基本的游擊戰,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八路軍敵後游擊戰爭的序幕是從著名的平型關戰役拉開的。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一部在山西平型關附近設伏,擊斃日軍一千多人,擊毀汽車一百多輛,繳獲大批彈藥和軍用物資,從整個戰爭的進程來看,平型關的戰役不算大戰,但它卻意義深遠,影響全國。

正如時任國民黨第二戰區戰地動員委員會主任委員續範亭所言:平型關之戰的特別意義,「在於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我們的士氣。

」 平型關戰鬥結束後,八路軍參加了忻口作戰,會戰失利以後,八路軍迅速挺進敵後,策應友軍撤退。

1937年11月,在上海、太原淪陷以後,八路軍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迅速在敵後展開了全面的對敵作戰。

當時115師一部挺進以恆山為依託的晉察冀地區,主力則進至以呂梁山為依託的晉西地區,120師進至以管涔山脈為依託的晉北地區,129師及八路軍總部挺進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晉冀豫地區。

八路軍完成了戰略展開以後,迅速地開展了創建根據地的戰爭和其他各方面的工作。

這樣,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等抗日根據地就在華北大地上建立起來。

在華中,1937年10月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南方八省游擊隊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

隨後新四軍展開對日作戰,華中抗日根據地也建立起來。

中共中央所在的陝甘寧地區,成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首府延安成為全國革命者嚮往的革命聖地。

敵後戰場的開闢及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創立,就使得日軍腹背受敵。

從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軍共對敵作戰1500多次,斃敵5萬多人,牽制日軍兵力30萬人,八路軍由不到5萬人發展到15萬人,新四軍由1萬多人發展到2.5萬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能夠在短時間內,在敵後打開這樣的局面,是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包括蔣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的意料之外。

以1938年10月武漢淪陷為標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在正面戰場上停止了戰略進攻,而逐漸以主要的兵力對付八路軍和新四軍,對國民黨政府採取了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

日本的《朝日新聞》也承認:「華北軍發表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年)度綜合戰果,充分說明了過去以重慶軍為對手的華北軍,在今天他完全轉變為以『掃共』戰為中心的事實。

」「敵大半為中共軍,在交戰回數一萬五千次中,和中共黨軍的作戰占七成五,即一萬一千四百三十次;在交戰的二百萬敵兵力中,半數以上都是中共的黨軍」。

(日本《朝日新聞》1944年1月15日,轉引自《董必武選集》第107頁)換句話說,僅在1943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平均每天和敵人交戰達40次以上,和日本軍隊作戰次數最多的是中共軍隊。

僅日本方面承認的這些事實,就使那些誣衊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不積極抗日、只保存實力和發展自己的說法不攻自破。

全國抗戰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共作戰12.5萬餘次,以損失6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日軍52.7萬餘人、偽軍118.6萬餘人,繳獲各種槍69萬餘枝(挺)、各種炮1800餘門。

人民軍隊由全國抗戰開始時的約11萬人發展到約132萬人,民兵達到約260萬人,在19個省、區建立了解放區,人口近1億,成為中華民族抗戰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不難想像,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在敵後發動全民抗戰,日本侵略者就會集中其主要的兵力用於正面一線作戰,並可充分利用占領區的資源來維持這種戰爭的路線,實現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企圖,果真那樣,抗日戰爭的局面將是另一番情景。

對此,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抗戰勝利前夕就明確指出:如果沒有解放區戰場,如果沒有解放區戰場的與敵相持的戰爭,如果解放區戰場的這種戰爭不能在最困難的時期堅持下來,那麼日軍必然繼續會長期向西南、西北進攻,而國民黨的政治機構及其軍隊則又必然招架不住,那就不會有什麼相持階段,抗日戰爭的局面早已是不堪設想的了。

朱德還明確指出,他說任何人如果輕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和解放區英勇戰鬥的9千萬人民,對於中國解放事業和對日大反攻的偉大重要性,必將犯很大錯誤,那是一定的。

5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注重加強自身建設,提出並實施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使黨擔負起了在抗戰中的重大使命

中國共產黨以自己正確的政治主張和強有力的組織機構,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參加抗戰,共產黨員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率領人民群眾浴血奮戰、勇往直前,充分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以血肉之軀築起了捍衛祖國的鋼鐵長城,用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

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犧牲前寫給兒子的信催人淚下。

她寫道:「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

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為國而犧牲」,這既是抗戰先烈的崇高信念,也是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中所表現出的英雄主義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抗日中,湧現出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等一批為國捐軀的抗日將領,以及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等眾多英雄群體。

在共產黨員的影響和帶動下,廣大人民群眾前仆後繼,投身偉大的民族解放事業的洪流,成為抵禦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奪取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已經是一個政治上和思想上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在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注重加強組織建設、理論建設、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

在土地革命時期逐漸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在抗日戰爭時期獲得多方面的發展,並得到系統總結。

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的、系統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為指導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策略,形成了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形成了理論聯繫實踐、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繫在一起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作風,從而引導黨不斷克服困難,走向勝利。

而且形成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核心,為發揮黨的核心作用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在共產黨方面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同時,我們來反觀一下國民黨在幹什麼呢?國民黨在政治上一方面是繼續頑固地堅持一黨專政,個人獨裁。

另外一方面是壓制民主。

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理論使國民黨方面極其尷尬,既然中國有新民主主義的前途,既然中國人民可以享有人權自由,為什麼還要忍受國民黨一黨獨裁呢?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為了與中國共產黨爭奪話語權,1943年蔣介石親自出馬,請人捉刀寫了一部《中國之命運》的小冊子,大談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國,對此中國共產党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在軍事上,《中國之命運》一書出版不久,國民黨就在軍事上,在正面戰場上遭到了豫湘桂戰役的可恥的大潰敗。

對此,當時《新華日報》發表的社論,就貫以這樣的標題《一黨獨裁,遍地是災》。

在經濟上,國民黨的三民主義並沒有改善人民的生活,經濟惡化,物價飛漲,加劇了人民生活的負擔。

在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各級黨政官員以「接收」為名,貪污腐化,大發國難才,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最後國民黨是威信掃地,就連原來擁護他的中間黨派也逐漸遠離它,而逐漸向共產黨靠攏。

中國共產黨逐漸就成為全國人民的新希望。

歷史雄辯地證明,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的勝利。

中國人民是抗戰勝利的決定因素。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領導中心,是中流砥柱,是完全符合歷史事實的。

那些罔顧歷史事實,否定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作用,片面誇大國民黨的歷史作用等觀點,是沒有歷史根據的,也是完全錯誤的。

結語

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並不是僅僅看抗日戰爭時期本身,歷史的倒影是拉長的,歷史的作用是具有穿透力的。

從近代中國歷史發展大勢、歷史影響的宏觀視角來看,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並不囿於14年抗戰時期,而是體現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後的整個中國歷史進程之中。

在90多年的奮鬥探索中,我們黨形成了多方面的獨特優勢。

習近平同志把這種獨特優勢概括為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密切聯繫群眾的優勢。

這些優勢,是黨的性質、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根本法寶。

正是這些優勢的形成和堅持,使我們黨能夠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團結帶領各族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也正是這些獨特優勢,決定了在當代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成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領導核心。

作者簡介:武警政治學院訓練部部長,歷任總政治部宣傳部幹事、副局長、正師職研究員、海軍東海艦隊某支隊代副政委和武警政治學院副院長、訓練部長等職。

長期從事全軍和武警部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武裝工作及院校政治理論教學的組織籌劃、業務指導、法規制定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