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關帝廟丨從斯堂廟英魂駐,威武青龍偃月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七絕·感懷關羽

久慕當年義膽豪, 可憐血染舊征袍。

從斯堂廟英魂駐, 威武青龍偃月刀。

關羽,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跟隨劉備征戰,戰功累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經過長時間民間傳說的演變,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

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頭枕洛陽, 身困當陽

關羽的一生充滿傳奇,敗走麥城遇害後,孫權將其正身厚葬在湖北當陽(現在的當陽關陵),將其首級送曹操,曹以侯禮厚葬其首級於河南洛陽(現在的洛陽關林),這便是「頭枕洛陽,身困當陽」俗稱的由來。

而山西是其出生地,故在其老家山西運城的解州關帝廟為其建了衣冠冢,解州關廟、洛陽關林和當陽關陵並稱為中國的三大關帝廟。

其中解州關帝廟為武廟之首,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築群和武廟,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

關公故里,解州興廟

解州關帝廟位於解州鎮以西。

始建於隋初,總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

關帝廟自隋朝開始興建,到宋、明朝時開始擴建和重修,在清朝又毀於一場大火,歷經十年多時間才修復完成,又歷經朝代變遷和修繕,才成為了今天的解州關帝廟。

廟宇院落,布局嚴謹

解州關帝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街北是正廟,坐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占地面積18570平方米,為我國傳統的「前朝後寢」宮殿式布局。

主軸線上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

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餘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

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

雕欄樓閣,各有千秋

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

周圍有石欄杆,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144幅。

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北有反映關羽一生主要經歷的彩繪。

穿崇寧殿而出,入後宮南門,進寢宮,過花圃,有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氣肅千秋」坊。

東側有印樓,內有「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裡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

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築。

院裡植有翠竹一片,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隱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

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相傳為關羽手筆。

後宮後部是關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因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又名麟經閣。

創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九年修。

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築,高33米。

上下兩層皆施迴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

檐下木雕龍鳳、流雲、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剔透有致。

樓頂為彩色琉璃覆蓋;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一層上有木製隔扇108面,傳說是象徵上山西108縣。

世傳春秋樓有三絕:上層迴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給人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著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說樓當項正對北斗七星,謂之三絕。

結義園

結義園建於明萬曆年間,初名「蓮花池」。

清乾隆年增修擴建蓮花池,頗具規模的園林成為關帝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世紀八十年代,收回一度被占用的結義園舊地恢復舊制。

結義園就是為了紀念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而建的,其中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築,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皆全。

繞園中走一圈,仿佛就能看到當年三英雄桃園結義時的經典場面。

正廟

關帝廟中的正廟,坐北朝南,內部構造是仿宮廷式建築。

中軸對稱線上分別是中、西、東三院,其中中院是主體。

全廟共有大小廟宇100多間,布局嚴謹,主次分明。

漫步解州關帝廟建築群,了解關羽的平生事跡,感受關公的忠義與英雄氣概,學習繼承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忠、義、仁、勇」的關公精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