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歷史·游南京」孫權裝了10年的「孫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播音:南京廣播電台 吳迪珺

《聽歷史·游南京》第七期

從211年-219年,建業作為東吳都城的試用期有9年,期間孫權奪回又大又甜的蛋糕——荊州,天下三分成定局。

在一個正常人看來,孫權應當張燈結彩,趕緊縫製龍袍忙著稱帝啊。

然而,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一直到229年,孫權才正式登基,隨後遷都建業。

那麼,他到底在磨嘰什麼呢?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裝了10年的「孫子」。

陳壽的《三國志》中評價孫權是「有勾踐之奇」。

但他與勾踐不同的是,勾踐10多年臥薪嘗膽,是因為已被吳王夫差打成「吊絲」,不裝也是「孫子」。

而孫權卻是賺得缽滿盆滿、紅光滿面的時候,彎下了腰,屈膝向曹操稱臣。

219年-221年,孫權在公安呆了兩年多。

整座城市的上空,洋溢著大勝後愉悅的氣氛,但很快,被從蜀方湧來的一層一層復仇烏雲覆蓋、壓迫,讓孫權呼吸困難。

他一面深築牆、廣積糧,一面加大了對曹操阿諛奉承的力度。

孫權向曹操上書,勸他做皇帝,稱自己願意俯首帖耳,做個溫順的臣子。

曹操當然清楚做皇帝會成為萬箭穿心的靶子,特意把孫權的上書向大臣展示,說:孫權要把我往火上烤啊。

當然孫權也有實質性的內容,第一是派人進貢,送了大量財物珍寶;第二是邊境開放,交易互通,這一點很危險,因為要防止強大敵人的和平演變;第三,把俘獲曹操的軍隊客客氣氣地送還。

曹操見孫權這麼諂媚,心花怒放,以朝廷的名義封他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

」這是什麼意思呢?

當時東漢的武官最高級別為大將軍、驃騎將軍,如果把大將軍比作現在元帥的話,那驃騎將軍就基本類似於現在的大將。

「節」,天子授予的權力憑證,相當於尚方寶劍,掌握生殺大權。

有三個級別,分別是使持節、持節、假節。

使持節有權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有權殺平民;假節有權殺違反軍令的人。

假節意思是臨時持有,在這三個級別中是最低的,但已經是很高的榮譽。

荊州牧,就是荊州的行政軍事一把手。

以前劉備自封為荊州牧,這次曹操實際上宣稱不承認劉備的地位。

220年,也就是關羽被殺的第二年,曹操死了。

兒子曹丕繼位,不久代漢稱帝。

孫權向曹操稱臣,東吳老百姓勉強能接受,等到再向曹丕稱臣,上上下下相見時都恨不得以袖掩面:丟不起人啊。

一句口頭語:老子闖天下的時候,你還在穿開襠褲呢!這一年孫權39歲,曹丕34歲,雖然只大了5歲。

但孫權做江東一把手已經20年,曹丕做太子才3年左右。

但孫權依然拉得下老臉,繼續投降,繼續送禮。

曹丕給的榮譽更高:第一,由驃騎將軍升為大將軍;第二、假節變成持節。

第三、除了荊州牧,加封督領交州(現廣東廣西一帶)。

此外,又封吳王,加九錫。

漢魏一般只有同宗才能封王,曹丕已把孫權當作親兄弟了。

九錫指九種禮器,比如車馬、衣服、弓矢等等,沒有什麼實用價值,表示是最高的禮遇

孫權的笑容更燦爛了,把于禁也放回。

于禁在關羽水淹七軍時被俘,但關羽並沒有殺他。

後來於禁被孫權獲得,孫權當作尊貴客人招待,他料到有一天會用到這個重要的籌碼。

公元221年到229年,孫權把行政中心從公安遷到武昌(今湖北鄂州),因為劉備真正動手了。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

不久,親率6萬人(一說只有四五萬人)征討東吳,孫權率領5萬人抗敵,任陸遜為大都督。

雙方夷陵對峙,史稱夷陵之戰,陸遜堅守不出半年左右,222年6月-8月,絕地大反擊,「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慘敗,幾乎是全軍覆沒,隻身逃走。

劉備元氣大傷,無顏回蜀,不久在白帝城憂憤而死。

這一戰,如同一局「摜蛋」結束,新的一輪從2開始。

大患蜀方已除,孫權對魏的熱情瞬間降至零度以下,直接揮揮手,說聲拜拜。

孫權變臉速度太快,超出了曹丕接受能力。

曹丕憤怒之下,還想再試探,要求孫權的兒子做人質。

孫權對天發誓,說:一定送過去。

但孩子太小,您再耐心等等。

從此再無消息。

曹丕知道被耍,氣得分三路大軍伐吳,孫權也派出三路軍抵抗,雙方有得有失,誰也沒有占到太大的便宜。

曹丕咽不下這口氣,過了兩年,再次出手。

他老爸對孫權都束手無策,曹丕純粹是自取其辱。

226年,屢受打擊的曹丕死了,年僅40歲。

兒子曹叡繼位,史稱魏明帝。

229年5月,孫權在武昌即皇帝位。

這一年他48歲,已統治吳國30年。

同時大賞功臣,陸遜等授大將軍等。

但孫權在武昌呆的時間並不長,只有4個月左右,就遷都建業。

那麼孫權為什麼同意稱帝了呢?為什麼又要遷都建業呢?

三國中曹丕稱帝為公元220年,劉備稱帝為221年,孫權稱帝是229年。

相比其他兩國來說,孫權是最低調、最謙虛的了。

他在武昌(今湖北鄂州,不是現在武昌)稱帝,絕不是心血來潮,見到另兩家稱帝得了紅眼病。

而是他經過反覆觀察,看萬里無雲、浪濤平息,暴風雨短時期不會再來了,才探出了頭,挺直了腰,呼吸著絕對安全的空氣,穿上新制的龍袍隆重登基。

226年,魏的曹叡稱帝,孫權對他的評價是:曹丕不及曹操的萬一,曹叡又不及曹丕的萬一,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曹叡不像曹操、曹丕那樣是好戰分子,他是個愛好和平者,一直忙著在國內整理家務、打掃衛生,顧不上到外面炫耀武力。

孫權以為軟弱可欺,還調戲了他幾次。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國也不是好惹的,況且還有司馬懿等絕頂高手在,孫權沒有占到便宜。

慘烈的夷陵之戰後,吳、蜀兩個曾經的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

和好的原因,一說是孫權主動示好,因為對付魏軍太吃力。

一說是蜀先提出和好,派出鄧芝來東吳求和。

兩家握手言和。

到了229年,三方邊境的硝煙散去,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

孫權放鬆長期緊張的神經,宣布稱帝。

在此之前,東吳大臣已跪求多次:他們兩家都做皇帝了,您如果不稱帝,那做誰的大臣呢?外交辭令中的稱呼都沒法寫啊。

孫權遲遲下不了決心,其實還有一個心結。

魏占據著全國權力中心,又是東漢皇帝禪位給的,相當於有家產轉讓協議書,是個合法繼承人;劉備扛著匡扶漢室大旗,雖然窮得叮噹響,但他有高尚的革命情懷。

孫權呢?割據江東、獨霸一方,這些理由都拿不上檯面啊。

孫權稱帝時,派人到蜀通報,蜀國真有不少大臣人窮志不短:我們根正苗紅,孫權小子明顯想做地方軍閥,怎麼能同流合污呢?

群情洶洶,消息傳到吳國,搞得孫權很沒面子。

這時,諸葛亮站了出來,拿出當年舌戰群儒的功夫,說:我們要恢復漢室,敵人是魏,其他都是我們團結的力量,否則統一大業只是畫餅充飢。

如果兩家絕交,一傷俱傷,讓魏國坐享其成。

蜀漢才承認了東吳政權,並且派人來祝賀。

在觥籌交錯時,雙方簽了一份盟約,簡單一點講「三步走」。

第一步:回顧過去,痛罵曹魏,統一信念;第二步:兩家定下共同對敵、相互支援、互不侵犯等和平共處幾項基本原則,對魏蠶食鯨吞;第三步:畫出新世紀的美麗藍圖,把天下一分為二,除了各自原有的地盤外,再把曹魏的土地各得一半。

「第三步」的步子實在太大,只能說佩服他們制定目標的勇氣。

但不論如何,說明雙方是誠心誠意的。

從此,三國定型,東吳主要是占據今江蘇、安徽、湖北等的沿江之地;魏國主要在黃河流域,以及湖北、安徽、江蘇的江淮流域、劉備則是四川、雲南、貴州為勢力範圍。

既然在武昌登基,為什麼又匆匆搬回建業呢?

孫權當初把行政中心設在武昌,主要是為了對付劉備。

現在兩家化干戈為玉帛,如果再呆在武昌,就顯得不和諧了,帶有挑釁的味道,所以都城必須後撤。

更重要的是人心向背。

江東是孫權發家的起點,多年來自然而然形成的深厚情感並不是輕易就能一刀兩斷的。

他搬到武昌後,江東的老百姓和大族全部變成了哀傷的怨婦,天天翹首以盼在外征戰家屬的回歸。

還編了童謠表達內心的不滿:「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就建業死,不就武昌居。

因此,孫權和一批隨同的大臣戰士們在武昌是萬不得已,在戰事頻繁的時候,浴血刀鋒,可以暫時忘記思鄉的苦痛。

一旦四周寂靜,微風輕輕吹起,遙遠故鄉的聲音就會在所有人心頭呼喚:歸來吧,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別再四處飄泊。

孫權在武昌的日子,對建業也是念念不忘。

建業有9年的試用期,一直沒有正式的名分,孫權離開後則把建業的地位一步步提高,相當於先提為「市級領導」,再提為「省級領導」。

來看看過程:

219年,他離開建業,立即任命大將呂范為丹陽太守,丹陽郡的行政中心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但孫權沒有讓呂范駐在宛陵,而是駐守建業,說明他對建業的重視。

221年,孫權把丹陽郡的行政中心從宛陵移到了建業。

這是南京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個郡的行政中心。

相當於成了市政府所在地,辦公地點位於現在的武定橋東南,秦淮河南邊,大致是現在的雙橋門、大明路一帶。

南京在古代為什麼又叫丹陽,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223年,孫權又任命丹陽太守呂范為揚州牧,相當於從市長提拔到省長這個位置,統14個郡,148個縣,行政中心(古稱治所)設在建業。

這是南京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個州的行政中心,相當於成省政府所在地,辦公地點在丹陽郡行政中心的東南二里處,秦淮河南邊,大致是現在的江寧區和雨花台區交界處。

南京在古代為什麼又叫揚州,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229年,孫權從武昌遷都建業,這是南京歷史上第一次成為國家都城,順利實現「三級跳」。

「六朝古都」的歷史就從這一年算起。

那麼孫權把都城選在建業首先看中的是什麼呢?敬請關注下期精彩內容。

(文稿:揚子晚報 楊民仆)

往期

楊民仆: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主編揚子晚報南京新聞10多年。

2015年1月起,在揚子晚報上連載《長江岸邊說六朝》,2016年8月結束,好評如潮。

如今第一本已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2016年,被南京市委市級機關工委聘為客座教授,為機關幹部講授歷史。

作者寄語

如今,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書,似乎要有高僧的定力,才能抵擋得住手機風情萬種的誘惑;而聽書,不需要內心的抵抗和糾結,只要放鬆身心,江邊散步、躺椅小憩,耳邊就飄過一頁頁故事。

《長江岸邊說六朝》在揚子晚報上連載上一年零八個月,80萬字,把這段紛亂的歷史,用通俗的語言,理出簡明的脈絡。

感謝南京市旅遊委邀請播音員錄製成音頻。

如果你沒有信心看完全部文字,不妨聽一聽音頻,金戈鐵馬、美人歌舞、佛寺鐘聲、群鶯亂飛,伴著抑揚頓挫的語調,在愉悅和享受中,一一浮現在腦海里,任憑眼前車水馬龍、喧譁安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權稱帝前為何要屈身忍辱曹魏近十年

公元220年,劉備失荊州,天下三分成定局。在一個正常人看來,孫權應當張燈結彩,趕緊縫製龍袍忙著稱帝啊。然而,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一直到229年,孫權才正式登基,隨後遷都建業。其實這種屈身忍辱才是孫...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

三國時期,東吳為何無奈,只得建都南京?

在三國之後,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建都南京,其實說白了,也就是沿襲。此事相信人人都懂,但首建都城絕非一件易事。在三國之前,江東還沒有一個諸侯國,敢與中原王朝抗衡(註:三國時期江南地區指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