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滅亡的八大根本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
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
他令農民增交菽粟芻藁,自備糧食,轉輸至咸陽,供官吏、軍隊以至於狗馬禽獸的需要。
他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發民遠戍。
徭役徵發的對象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困苦達於極點,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的地步。
在農民醞釀反秦的時候,潛伏著的六國舊貴族殘餘勢力也在俟機進行分裂活動。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東郡出現「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辭,就是這種分裂活動的徵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一隊開赴漁陽(今北京密雲)的閭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境),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
秦法規定「失期當斬」,戍卒們面臨著死刑的威脅。
但根據出土1975年的《睡虎地秦簡》,「失期」僅為城旦的處罰,所以此處存在異議。
於是,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在大澤鄉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旗幟。
陳勝,吳廣他們殺押送他們的秦尉,[68]
率領戍卒,用已被賜死的秦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農民反秦。
附近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
起義軍分兵東進,主力則向西進攻,連下今豫東、皖北的銍、酇、苦、柘、譙(分別在今安徽宿縣,河南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縣境)諸縣。
當他們推進到陳(今河南淮陽)的時候,已是一支數萬人的聲勢浩大的隊伍了。
在起義軍的影響下,許多郡縣的農民殺掉守令,響應陳勝;特別是在舊楚國境中,數千人為聚者到處可見。
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藉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揮影響。
游士張耳、陳餘甚至勸陳勝派人「立六國後」,被陳勝斷然拒絕。
陳勝自立為「張楚王」,分兵三路攻秦:吳廣為「假王」,西擊滎陽;武臣北進趙地;魏人周巿攻魏地。
吳廣軍在滎陽被阻,陳勝加派周文西擊秦。
周文軍很快發展到車千乘,卒數十萬人,進抵關中的戲(今陝西臨潼境),逼近咸陽。
秦二世慌忙發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應戰,打敗周文軍。
周巿在魏地立舊魏貴族魏咎為魏王,自為魏丞相,並派人到陳勝那裡迎接魏咎。
舊貴族的勢力很活躍,渙散了農民起義隊伍。
陳勝缺乏經驗,決心不夠,眼看著分裂局面的形成。
陳勝周圍也出現了不團結的現象。
秦將章邯軍連敗周文,周文自殺。
章邯又東逼滎陽,吳广部將田臧殺吳廣,迎擊章邯,一戰敗死。
章邯進到陳,陳勝敗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被叛徒莊賈殺死,陳縣失守。
陳勝部將呂臣率領一支「蒼頭軍」英勇接戰,收復陳縣,處決了莊賈。
陳勝作為反秦的先驅者,領導起義只有半年就失敗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卻被他激起,繼續不斷地衝擊秦的統治。
陳勝起義後,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項梁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
不久項梁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連戰獲勝。
閩越貴族無諸和搖也率領族人,跟著秦番陽令吳芮反秦。
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澤,也襲擊沛令起事,歸入項梁軍中。
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
以後,項梁在定陶敗死,秦章邯軍轉戈北上,渡河擊趙。
這時,代替蒙恬戍守朔方邊塞的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東出,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鄉境)。
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
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
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解巨鹿之圍,被推為諸侯上將軍。
以後,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
劉邦迂迴進入武關,到達咸陽附近。
那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向劉邦投降。
劉邦攻占咸陽,秦亡。
劉邦廢除秦的苛法,只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深得秦人擁護。
秦朝滅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秦國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後,其本身已經逐步地走向了僵化。
第一,史記陳勝世家中記載陳勝吳廣因為延誤了戍期,法令失期當斬,陳勝吳廣遂反。
但是大雨應該是一個相當有力的免責或減責事由,但是陳勝吳廣卻並不認為有這樣的可能性。
我國學者寧漢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於不區分情節,只要發生刑律中所規定的後果,一律論處。
2,秦國在伐滅六國之後,國家面臨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
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卻不能在全國全面開花。
可以從陳勝吳廣的戍邊來看。
春秋戰國時代國家疆域小,百姓戍邊來回旅途短,戍邊時間也不長。
但是到了秦朝以後國家太大了,這個制度就會出現問題。
到漢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允許百姓以錢代戍(費300文錢請人代為戍邊者稱為「過更」,自己戍邊稱為「踐更」)
3,秦朝官吏的執法過於粗暴。
秦國是個耕戰國家,獎勵軍功。
統一之後原本應該早日結束的軍事管制制度被無限期延長了。
秦朝的地方官吏多為軍人(如滅韓的將領叫內史騰,之後即為秦守韓地),他們缺乏應有的執法素質,手段往往粗暴。
比如押送陳勝吳廣的那兩個尉,「吳廣忿圭尉」「尉果笞廣」。
也因為這樣,在陳勝起義之後,「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經表明態度要依從起義轉而伐秦(如吳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諒他們。
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後也不過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這樣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後,以數百人之眾,就能「攻大澤鄉,收而攻蘄。
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
行收兵。
」由此可見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從陳勝吳廣以扶蘇和項燕為號召來看(而根本不顧後者的國家正是被前者的父親所伐滅),顯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對秦室並無特殊的惡感。
6,秦朝的徭役過於嚴重,並伴有族群間的歧視。
稍微一觀察,我們發現,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
就目前對始皇帝陵邊修陵民工瓦當的發掘來看,記載的籍貫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關東地區的郡縣。
秦朝修築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糧草大部分來源於關東地區。
我記得探索與發現當中有一期說秦朝伐匈奴的糧草來自於齊地的,運糧食的車隊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過黃河,每65.5石糧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達前線。
由此可見對關東經濟的掠奪到了什麼程度。
7,秦國的統一進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這使得關東人遭受了極大的苦難。
秦國凡攻略一地,必奪其地,遷徙秦民居之。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
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
侯厓復相。
二十七年,錯攻楚。
赦罪人遷之南陽」;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等等等等。
這也是上面所說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的原因。
而且,秦國關中地區的人只是苦於嚴厲的法律,而並不是苦於徭役,他們的經濟並沒有受非常大的損耗。
這也是為什麼在秦末大起義之後,所有的爆發點都在關東,而關中地區始終沒有發出一叮點火花;劉邦進關只是約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悅;在楚漢戰爭中,劉邦占有了關中,糧秣極為充足的原因了。
8,是秦領導人素質的變化。
秦國講求法治,這種法治是建立在君權基礎之上的,皇帝的個人素質對於國家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顯然在秦始皇死後,即位的二世才能遠遠不如秦始皇(雖然按史記的記載,二世即位之後的春天就出行郡縣,在4個月內東到浙江北達渤海並太行而還,如果這個記載是事實的話,這無疑創造了古代交通條件下的高速度記錄。
這似乎可以說明秦二世並非無能之君,但是顯然的,即便如此,二世個人的閱歷和火候顯然不足以擔當重任)
綜合上述原因,秦朝滅亡了。
秦朝滅亡之陳勝吳廣起義始末
這是一個擁有漫長歷史的王國,同時又是一個短命的帝國,從西部邊陲的一個小部落,發展成一個帝國,它用了將近600年時間,而從傲然崛起到轟然倒塌,卻僅僅只有15年!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
解析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都有什麼策略?
陳勝吳廣起義策略雖然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天下,但強大的秦王朝並沒有像他想的那樣千世萬世的延續下去;在秦統一之後十幾年時間便走向了滅亡。秦末是一個農民起義頻發的時代,最早起義的是陳勝吳廣。陳勝吳廣都...
陳勝吳廣沒死於暴秦,為何相繼被部下與車夫殺死?都是自作的!
上學時,學過一篇課文,題目好像叫《陳勝吳廣起義》吧?相信這段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尤其是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直接喊出了一心想改變自己命運的下層民眾的心聲,所以,至今想來,仍言猶在耳。當然,還...
為什麼陳勝吳廣起義,要打著項燕、扶蘇的名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滅六國,建立秦朝。對於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不過,在秦始皇去世之後,秦朝陷入到混亂之中。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陳勝、吳廣等900餘名...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反秦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真是假?
逗比魚今天從世界史轉到中國史插科打諢下,說說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讀書的時候,受老師教誨,背過《史記 陳涉世家》的章節,裡面有一句話:「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堪稱是大...
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點燃了推翻秦王朝的熊熊烈火,成為秦末大暴動下的導火索。陳勝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如同海賊王哥爾·D·羅傑在行刑前宣布的one piece一樣,...
反秦帶頭人陳勝吳廣,一道迅速消亡的閃電
高中時期學到《陳涉世家》時,在我們歷史老師眼中這二位仁兄就像天神下凡一樣,一句「苟富貴,勿相忘」更是道出了我們這些義氣少年的心聲。你要是做了一些不被理解的決定,別怕,甩下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走投無路的反抗: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的背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代表作《史記》中有一篇文章叫做《陳涉世家》。講的就是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歷史故事。我們可能知道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世家指的是門第高貴、世代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