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堅持這六戒,否則一事無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曾國藩天資平平,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挽救大清王朝幾十年。
成為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的聖人!而且曾國藩後代人才濟濟,沒有出現一個不肖子弟!《曾國藩家訓》成立近百年的家訓經典之作,近代很多偉人視他為偶像,激勵很多成功人士。
曾國藩的名言很多,比如:
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
須有寧拙毋巧之意,而後可以持久。
溺愛者受制於妻子,患失者屈己於富貴。
大丈夫見善明,則重名節如泰山。
用心剛,則輕死生如鴻毛。
等等,更重要的是他的六戒,可謂為人、處世、帶團隊、知天命的成功秘訣!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風險評估)
李嘉誠有一句話:永遠不賺最後一塊錢!
凡事要見好就收,久利只是一種幌子,引發人們的貪心,使其步入陷阱,萬劫不復。
尤其創業中,紅海項目一定要慎重,就像現在遍地的共享單車,不知道明年還能看到幾家!
就像當年的股市一樣,迷信會一直漲,而往往成為接盤俠!
李嘉誠說:成功源於花90%時間考慮失敗,你要怎麼應付失敗。
就像行船一樣,即使天氣滿好,但是你還是要估計,若有颱風來襲,在風暴還沒有離開之前,你怎麼辦?
孔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更不要把自己置身於危地!
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用人)
選才用人,要看大處,不拘小節。
用人所長,必容其短。
《禮記》上說,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
告誡我們,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一定不要太感情用事,一定要客觀、公正地看待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要有感恩之心,因小怨忘大恩。
滴水之恩,尚能湧泉相報。
一點小怨,更應用寬容之心去忘懷。
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夸己之長乃忌人之長(為人)
魯迅說過:「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
」
曾國藩每日都在日記中檢討自己的過失,時刻鞭策自己前進!
真正的智者總是從自身尋找問題根源,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很多人喜歡說別人短處,經常誇耀自己長處,是存心不厚,識量太狹的小人!
那種經常談論別人缺點的人,內心其實是藉此在掩飾自己的缺點;
經常誇耀自己長處的人,內心其實是嫉妒或者想掩蓋別人的長處罷了!
所有曾國藩說:好譽者,常謗人;市恩者,常奪人。
其傾危一也。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帶團隊)
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不要站在道義的高度,來要求自他人。
更不要為成一己之私,損害團隊的利益。
那些天天講大道理的領導,是最靠不住的。
所有人都會「聽其言,觀其行」,時間久了,狐狸尾巴都會露出了!
曾國藩就是靠「文官給名,武官給錢」,成功的平定太平天國。
他的幕僚有一句名言「集眾人之私,成天下之公。
」才是事業保障!
重大決策,一定要做到「獨斷」,決策中千萬不要泛民主,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
記住:每個人建議都是來源他本身的認知,還有他的利益驅動。
建議不會那麼客觀的。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庸人敗於懶惰,天才卻輸於狂傲!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很獨特,那就是尚「拙」。
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天資平平,用最笨的「結硬寨、打呆仗」,硬把軍事天才李秀成、陳玉成逼到死角!
凡是以憑才氣走捷徑,往往因根基不牢,而浮光掠影,終不濟事!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識」說的是視野,也就是格局, 格局比才華更重要!
馬雲經常說:格局,「格」是人格,「局」是胸懷,細節好的人格局一般都差,格局好的人從來不重細節,兩個都干好,那叫太有才!
格局決定方向和戰略步驟!
曾國藩認定了洪秀全「上帝教」是不得人心,不能長久的,為此他制定兩步走戰略:
1、用《討粵匪檄》團結一批精英,壯大自己的力量;
2、制定「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勢」的平定太平軍戰略;
然後就牢牢執行這個戰略,他的軍事才能很弱,備受左宗棠的嘲笑,但依然堅持即「爭奪武昌,控制長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慶,進而攻陷天京」。
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極為高明的戰略,清王朝正是在這個戰略指導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成功來源於「天時、地利、人和」,也就是古人說的「天命」所在,所以而「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抱著「盡人事以聽天命」的態度。
失敗重頭再來! 做個連續創業者!
曾國藩:有這三個毛病,輕者敗家,重者喪命!再努力也沒有用
曾國藩不光自己成為聖人,更厲害之處是曾家後代從未出過敗家子,讓人不得不驚嘆曾氏家訓的高明!馬雲也特別推崇曾國藩,在接受湖南衛視採訪是說,說他經常品味曾國藩,而且非常敬佩曾國藩。馬雲說吃透曾國藩,...
曾國藩的六戒,讓你不在糾結,想成大器男人必備,為人處世真諦!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等並稱為「四大名臣」。很多朋友受教科書的影響,認為他是「曾剃頭」,作為真正了解歷史的人來說,你會發現近代史上兩位偉人都以他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