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三大迷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要:《三國演義》中的徐庶,有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范,給看官們留下諸多謎團。

何解?

操曰:「徐庶之才,比君何如?」昱曰:「十倍於昱。

這是《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中的一問一答。

曹操麾下的大將曹仁與李典兵敗後返回許都,曹操得知徐庶其人的存在、詢問徐庶的情況,謀士程昱對他的評價是「十倍於自己」。

能在曹操旗下做近身謀士,程昱定非才疏學淺之人,說徐庶之才十倍於己,足見徐庶確實是個神人。

《三國演義》中的徐庶,確實是個神人。

雖然亮相的時間很短、參與的事件不多,卻人物形象清晰,更有幾分神秘色彩。

他謀略高超,幫劉備以弱勝強戰勝曹仁帶領的強大敵人,自不待言。

而且,還給後人留下幾個迷局,確是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范。

不過,細看一下,徐庶留下的幾個迷局,仍然「首尾相連」,並非不著邊際。

迷局1:不在水鏡先生莊上與劉備相見,卻設計化名投靠。

第三十五回中,徐庶化名單福,在新野縣城高歌一曲,吸引了劉備的關注,得以投身劉備。

但是,就在此前不久,劉備逃脫蔡瑁的追殺在水鏡先生的府邸過夜時,徐庶也到那裡過夜。

當時水鏡先生知道劉備求才若渴,也知道徐庶的謀略水平足以擔當大任,還告訴徐庶「且英雄豪傑,只在眼前,公自不識耳。

」「水鏡深責庶不識主,因說劉豫州在此,何不事之?」可見,徐庶完全可以在借水鏡先生之力與劉備結緣。

但是,他卻早早離去,自己設計化名投靠。

何也?

「久聞劉景升善善惡惡,特往謁之。

及至相見,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

故遺書別之,而來至此。

」答案就在這裡。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徐庶已經有過教訓,聰明過人的智者豈能在短時間內犯同樣的錯誤?因此,儘管對流傳在新野的民謠「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早有耳聞,對劉備有所認知和認同;在水鏡先生莊上對水鏡訴說自己投奔劉表、離開劉表之事時,得到水鏡先生的指點,可以就近面唔。

但是,徐庶還是要藉助自己的智慧考核驗證。

只有當他通過「的盧馬妨主」計謀考證、確認劉備值得自己輔佐後,才決定投靠劉備。

不在水鏡先生莊上與劉備相見,卻設計化名投靠,原因在此,迷局有解。

迷局2:提醒曹操注意諸葛亮、重視諸葛亮。

操即命夏侯惇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蘭、韓浩為副將,領兵十萬,直抵博望城,以窺新野。

荀彧諫曰:「劉備英雄,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不可輕敵。

」惇曰:「劉備鼠輩耳,吾必擒之。

」徐庶曰:「將軍勿輕視劉玄德。

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

」操曰:「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

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

」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第三十九回中,曹操罷了三公之職,自己以丞相之職兼管,權傾朝野,準備揮師南下征討劉備。

就在朝堂上商議決策之時,徐庶鄭重其事地提醒曹操注意諸葛亮,要重視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

這似乎與他在離開劉備時所承諾的、不幫曹操之言有背,何解?

細看一下可知,第三十六回中,徐庶對劉備辭行時有這樣一句,「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

」可見,他承諾的是不幫曹操做計謀,而不是一言不發。

他提醒曹操陣營注意諸葛亮、重視諸葛亮,但是沒有為曹操陣營戰勝諸葛亮提供建議。

可見,徐庶此舉沒有違法他對劉備許下的諾言。

此外,第三十六回中,徐庶不僅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隨後還專程到臥龍岡勸說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

不誇張地說,諸葛亮出山幾乎是徐庶一手造成的。

此事沒有保密,曹操陣營不久就會一清二楚。

如果不提早向曹操說出諸葛亮的基本信息,等到曹操陣營被諸葛亮計謀打敗後再從他處得知徐庶與諸葛亮的關係時,徐庶就會陷入被動,甚至性命難保。

而且,荀彧明白和提醒諸葛亮在先,徐庶只是描述得更清楚更具體,不會影響曹劉兩軍的戰局和勝敗。

由此可見,提醒曹操注意諸葛亮、重視諸葛亮,合情理,不是罪過。

迷局3:赤壁之戰之際,如游魚脫釣鉤,一去杳無音信。

徐庶的「神龍見首不見尾」風範,最主要在於莫名其妙的消失。

第四十七回中,赤壁大戰前,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隨後依照龐統之計散布「西涼州韓遂、馬騰謀反,殺奔許都」謠言,騙得曹操驚恐後,再以「庶蒙丞相收錄,恨無寸功報效。

請得三千人馬,星夜往散關把住隘口;如有緊急,再行告報」為由,請命前往北方守護要隘。

得到曹操批准後立刻離開險境,避開了赤壁大火。

此後就如書中詩曰「正似游魚脫釣鉤」,一去杳無音信,再也沒有徐庶的信息。

為何?

徐庶留下的這個「神龍見首不見尾」迷局,注意到的人很多,堪稱徐庶留下的第一迷。

自然,解讀的人也很多。

筆者粗略查閱發現,大多數是以《三國志》等正史的內容為依據,解說徐庶的真實歸宿,自然有根有據。

不過,小說就是小說,小說人物徐庶為何突然消失,還是應該圍繞小說本身來尋找答案。

翻遍全書,找不到答案,似乎「山窮水盡疑無路」。

其實,換個角度多想想,則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筆者以為,答案很簡單,只是因為難以繼續描述。

首先,作者筆下的徐庶,不僅智謀高超,而且有情有義。

按照這個形象標準,徐庶會銘記自己對劉備的承諾,「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

」因此,徐庶再出場,也不會有精彩的言談舉止。

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寫是最好的寫。

其次,按照書中設定的曹操之「奸雄」形象,斷然不會放縱身邊人不作為。

何況徐庶來之前曾給劉備當過軍師、幫劉備戰勝過自己的愛將,程昱又對他有「十倍於昱」的上佳評價。

若徐庶堅持低調而不為曹操出謀劃策,曹操斷然不能讓徐庶善終。

因此,為了不過分拉與正史的差別,作者羅貫中不再描寫徐庶,只在書中用了一首詩為徐庶劃了一個句號——「曹操征南日日憂,馬騰韓遂起戈矛。

鳳雛一語教徐庶,正似游魚脫釣鉤。

以不描述對不謀劃!作者的高明之舉!

有道是:

神龍見首不見尾,

元直神奇勝鬼魅;

的盧一計辨真偽,

彩繪孔明亦無罪;

不設一謀少是非,

游魚脫鉤筆生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