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方城博望故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博望故城,位於河南省方城縣西南30公里處,東西長1300米,南北寬400米,面積約52萬平方米。
博望城中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街,3條小河由北向南從東、中、西3處穿城而過。
北負伏牛山,南面隱山,西倚南陽白河,為伏牛山延伸於此的漫崗,地勢險要,為古"襄漢隘道"之通衢,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博望故城先後為侯國,為縣,為店,為驛,為鎮。
西漢時,外交家、探險家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於元朔六年(前123年)封為"博望侯"於此,取其"廣博瞻望"之意。
"博望"之名,由此而得。
故城和張騫
這處古城址出土有漢代的磚瓦、陶片、井圈、水管道和銅器、鐵器等。
《明嘉靖南陽府志》云:「博望故城在南陽縣東北六十里。
」《大清一統志》記載:「博望,漢縣,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封著名外交家博望侯張騫於此為侯國,屬南陽郡,後漢因之,晉屬南陽國,南朝宋永初後省。
」
取名緣由
博望古城,位於南陽市方城縣西南30公里處,北負伏牛山,南面隱山,西倚白河,為伏牛山延伸於此的漫崗,地勢險要,為古"襄漢隘道"之通衢,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先後為侯國,為縣,為店,為驛,為鎮。
西漢時,外交家、探險家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於元朔六年(前123年)封為"博望侯"於此,取其"廣博瞻望"之意。
"博望"之名,由此而得。
三國時的博望
相傳,此地乃三國時期隱居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古戰場。
《三國演義》贊道:"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陳壽《三國志·蜀書》載:"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糜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
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博望坡古戰場遺址和柘刺樹
"此處曾出土折戟斷鏃和土層中燒壞穀物的灰燼,經考證為三國時遺物。
博望古戰場遺址尚留存一株柘刺樹,高5.9米,粗2.2米,虬枝盤旋,木質裸露,相傳為火燒博望坡時的唯一倖存之見證。
其他遺蹟有劉備的觀戰台,夏侯惇屯兵時修建的城樓,曹操望梅止渴典故出處的梅林鋪,唐代大將尉遲敬德監工修建的三孔拱橋-敬德橋等古蹟。
博望坡被國務院確定為三國旅遊景點之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辭海》中的博望
《辭海》載:"博望古縣名,西漢置。
"為張騫的封侯地。
相傳,當年非常繁華,所轄45里博望屯。
故城東西長1300米,南北寬400米,城垣因風雨剝蝕,早已不存,僅存牆基。
城內地下文化層厚達1-7米,出土大量漢磚、筒瓦、鐵器等。
1992年,國家文物局邀請專家、學者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經歷進行研討,提議將博望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修復老城內古橋一座,古樸壯觀。
橋欄鑲嵌著用蒲山青古鐫刻的36幅仿漢畫石刻:張騫生平事跡圖。
橋西豎"漢博望侯張騫封邑"石碑。
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百科
本文言論觀點與小編無關
世界史開幕第一人張騫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漢中郡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旅行家、外交家、探險家。奉漢武帝之命,從長安出發出使便便西域,兩次被匈奴軍隊俘虜囚禁,歷時13年終於逃回長安復...
凌空張騫橋,傲挺柘刺樹,拙樸鐫刻博望古城滄桑歷史!
博望,因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抗擊匈奴功勳卓著,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而得名,取其「廣博瞻望」之意;又因三國時劉備北伐曹操,諸葛亮初出茅廬用智謀火燒博望坡、大敗夏侯惇而揚名天下。兩千多年過去,如...
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亮的第一把火,原來燒在南陽這裡
俗語說的好:新官上任三把火。人們都知道這三把火是指諸葛亮善用火攻,那諸葛亮的第一把火到底燒在哪裡?答案是博望坡。在《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坡一向被視為諸葛亮出山之後的第一戰,此後關羽、張飛等人對...
方城地名文化之五:博望,絲綢之路封侯地,三顧茅廬第一功
方城盛產絲綢,是絲綢之路源頭,匯集西安後進入國際市場。絲綢在古代稱為繒,古繒國位於方城八里橋,是聞名西域的古絲綢王國。博望是方城一個鎮,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封侯地。
老家博望-張騫:西部大開發的始作俑者
如果你不期間遇上一位自稱「老家博望」的人,那你應該肅然起敬才對,因為在中國歷史上的「博望」可是一個很有背景、很有來頭、很有說法的地方。博望古城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歷史上先後為侯國、為縣、為店...
博望故城-張騫:中國人走向世的第一步,「一帶一路」的先行者
如果你不期間遇上一位自稱「老家博望」的人,那你應該肅然起敬才對,因為在中國歷史上的「博望」可是一個很有背景、很有來頭、很有說法的地方。博望古城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歷史上先後為侯國、為縣、為店...
諸葛亮的三把火,兩把燒在河南南陽!現存:博望故城、新野遺址!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任劉備軍師後,於短時間內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燒博望坡,使夏侯惇統領的十萬曹兵所剩無幾。第二次:火燒新野,並水淹曹仁曹洪的十萬兵馬。第三次:火燒赤壁,使曹操親率的83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