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第一明君,若非英年早逝,何來趙匡胤篡位建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安史之亂使大唐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標誌,自此唐朝一直面臨著藩鎮割據的危局,再加上中央宦官掌權,皇權的統治力越來越弱。

晚唐黃巢起義更是使大唐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隨著最後一任皇帝的死亡,歷史進入了五代時期。

所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代時期和春秋戰國以及南北朝時期一樣,國家林立,戰鬥不斷,而結束這一亂世的是北宋,是趙匡胤。

趙匡胤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之名,其登上皇位是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一段很多人都很熟悉,但是大家卻沒注意到被他篡奪了皇位的後周皇室,他得以發跡的提攜人的故事。

按照封建王朝的繼承制度往往是父死子繼,但後周不一樣,後周開國皇帝是郭威,繼任皇帝是柴榮,最後一任是柴榮的兒子柴宗訓。

不同於以往皇帝無子會從宗室中尋找,柴榮是郭威妻子的侄子。

柴榮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又稱郭榮。

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

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

五代時期,社會動盪,戰亂不已,各個政權間的鬥爭不斷,柴榮繼位後雄心勃勃,決心遵照養父的遺願,干出一番大事業。

他曾向左諫議大夫王朴發問:「朕當得幾年?」精究術數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

」柴榮聽後十分欣喜地說:「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柴榮在他五年多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

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

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

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慶陵。

柴榮本來準備30年完成統一大業但只在位6年,就生病去世,後世對其評價說:「世宗誠創業造功英主也。

」「使天假之年,其功業可比漢高祖。

」若非柴榮去世過早,趙匡胤不可能趁恭帝年幼而篡奪後周的皇位建立大宋。

趙匡胤是在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開始進入軍隊,受到柴榮的器重,遂在征討南唐時屢建戰功,在柴榮病重之時,解除當時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職務,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

可以說趙匡胤能夠發跡,全靠柴榮的提攜與倚重,但最終因自己的英年早逝,手握大權的趙匡胤卻趁機稱帝。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所以能夠掃平天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柴榮在世時為後周奠定的穩定的格局和強大的國力。

但怎奈何這位五代第一明君英年早逝,歷史的千古之名最終落在了趙匡胤的身上,自己的後代被廢,遷往房州,雖說大宋王朝對柴氏子孫予以禮遇,贈予「丹書鐵券」,但這又有何用。

歷史總是一種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結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