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唐五代第一明君——柴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他被史學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是最有可能打敗遼國,奪回燕雲十六州,完成大一統的皇帝,惜蒼天無眼,在位不滿六年就英年早逝,他就是後周世宗皇帝柴榮。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

可以說是貴族子弟,怎奈家道中落,柴榮從小就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又稱郭榮。

為補貼家用,柴榮外出經商,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

其間學習騎射,練就一身武藝,又讀了大量史書和黃老著作。

及長,棄商隨郭威從戎。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史載其"為政清肅,盜不犯境"。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

年富力強的周世宗柴榮,雄心勃勃,決心遵照養父的遺願,干出一番大事業。

他曾向左諫議大夫王朴發問:"朕當得幾年?"精究術數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

"柴榮聽後十分欣喜地說:"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他的主要功績大致如下:

整頓禁軍,沙汰老弱,建立殿前諸班,初步革除中唐以來冗兵積弊;

施政有方,擴大汴京外城,疏通運河,留心農事,均平田租,招撫流民,恢復生產;

限制佛教,嚴禁私自出家,收繳大量佛像和鍾、磬等法器被鑄成通錢,令國庫充盈;

革除弊政,用法嚴峻,約束群臣,令州縣官吏占有的課戶及俸戶勒歸州縣,改由中樞直接發給俸錢,強化中央集權;

征伐四方,所向克捷,高平之戰令強敵北漢「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破孟蜀奪秦鳳四州把他們打回四川,奪淮南十四州六十縣把南方霸主南唐打成江南國自去帝號。

趁敵國庸主在位,一路招降納叛,兵不血刃,從北方霸主契丹虎口拔牙搶回關南二州三關十七縣,對其後中原王朝與契丹的長期相持更具重要戰略意義。

這些都是他繼位五年之內完成的事情,有人認為,如果給他三十年的時間,他是可以完成漢高祖一樣的功績的。

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儘量上書言事,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

在認真審讀大臣的建議後,他欣然採納了大臣王朴《平邊策》中"先易後難"的主張,以此制定統一大計,付諸實踐。

本文截取平邊策中的一段,「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平之也。

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

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

若其不至,則四面並進,席捲而蜀平矣。

吳、蜀平,幽州亦望風而至。

惟并州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之。

然彼自高平之敗,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

柴榮做的失敗的事就是子嗣繼承問題,其實也不能怪他,畢竟他死的太早,從中唐割據以後的近兩百年,想讓一個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憑藉血緣來保住皇位的,根本就沒有一例成功的,即使沒有趙匡胤奪位,如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外甥李重進這些人,同樣對皇位蠢蠢欲動,遲早會取而代之。

孫策不傳子孫紹而傳弟,司馬師不傳嗣子而傳弟,高澄不傳子而傳弟,郭威登基後不考慮廣納後宮生子,而毫不動搖地栽培養子,都是基於同一個道理。

歷史對柴榮的最大討論是他如果活著,能否收回燕雲十六州,畢竟這是華夏人永遠的痛,認為可以收回的原因一是柴榮的軍事素質拉宋太宗趙光義幾條街,而且當時柴榮手下的兵將戰鬥力也要高於趙光義時期,二是戰略眼光的問題,柴榮是抓住大遼正是昏君穆宗當政,朝政混亂,迅速出擊,而趙匡胤則是堅決按照先易後難,先難後北的決策,而沒有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錯過了這段時間,花了十年的時間先平定了南方邊陲小國,可是等再想回頭打遼的時候,遼已經恢復了,而且此時整個草原民族正處於上升期,時刻在進步擴張。

認為不能收回的原因則更多,一是大遼根基穩固,根本不是短期就可以消滅的,而且十六州如果採用堅城拖延加重兵集團包抄,對於機動力不如大遼的宋軍來說,勝利的希望很小。

二是認為即使能收回燕雲十六州,自身一定也傷亡慘重,而這時周邊還有其他異族,難免不會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事情發生。

三是認為面對四方異族,想要統一,即使柴榮再強,也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

不管歷史的假設如何,之以這五年在位的所作所為,就是當之無愧的五代第一明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雄才大略可惜壯志未酬的悲情皇帝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雄才大略的皇帝。遠的有統一六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其後,有開疆拓土的漢武大帝,還有把蒙元逐出中原恢復中華的明太祖。他們都在皇帝的寶座上完成了人生的目標,是被後世人們無數次稱頌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