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太多,閱讀速度太慢抓不住重點,怎麼破?(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學期間,像課本這類書是不可忽視的存在,那麼我們如何更好的閱讀它呢?
這種五步讀書法,最早出現於美國的一所大學,後來,美、英和歐洲各國都普遍採用。
國外一些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這種讀書法符合人們讀書中的一般思維規律,有助於理解書本內容並增強個人記憶力。
五步讀書法過程包括五步,即S-Q-R-R-R。
概覽材料,獲得大致的印象
第一步:Survey,也就是通過閱讀要學習的材料的部分章節,比如章節要點、概要、學習目的列表、序言、結語等,對整個資料做個概覽,來獲得對整個材料的總體把握。
概覽階段可以在多個不同的閱讀層次上使用,比如可以用在整本書或整章或一章中的一節。
閱讀整本書時稱為總覽(overview),閱讀一章時稱為預覽(preview)或者稱概覽(survey)。
這裡統稱為概覽,如果是瀏覽一本百科全書或雜誌中的一篇文章,道理也是一樣的。
(1)開始瀏覽一章(或一節)時,應注意要讀的那一章是怎樣與全書的整個主題(plan)相配合的。
例如,它是不是整本書中與其他幾章相提並論的主題中的一個?它是不是為以後幾章提供一個背景知識?它是不是對前面幾章介紹過的知識作進一步的闡述?
(2)翻看一下這一章有多少頁碼,對閱讀這一章一共所需的時間作大致的估計,決定在這一章上花多少時間。
(3)注意一下這一章分成幾個主要部分或者幾個論題,決定你眼下打算讀多少內容,是把整章的主要觀點都了解呢,還是完整地先讀完第一節?
(4)研究一下章名,把章的名稱轉換成問題形式,考慮一下:
這個題目談的是什麼意思?
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已經知道了什麼?
(5)閱讀本章第一頁主要標題和次標題,這些標題會告訴學習者一些有關本章的關鍵詞、重要觀點以及它們是如何組織安排的,然後把主要的小標題轉換成問題。
(6)閱讀一下引言和小結(或者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如果章的末尾附有一些思考題,也讀一讀。
(7)把標有黑體字或斜體字的句子、短語或詞彙也讀一讀。
(8)看看使用了哪些直觀的呈現方法,例如,圖表、圖片、曲線等,讀一讀這些圖表的標題。
(9)如果有必要,再對所需花費的時間或打算閱讀的數量作進一步估計。
(10)停下來想一下在瀏覽階段提出的各種問題。
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第二步:Question,問題,在正式開始詳細閱讀資料片斷之前,要有明確而簡潔的問題,最好是寫下來。
這個步驟,能夠幫助人們在閱讀時集中於章節的關鍵部分,當然只有問題還不夠,最好是還能同時刨根問底。
提問階段有三類基本的問題。
由這些基本問題再引出其他所有的具體問題。
第一類問題:我已經知道了什麼?
例如:
章名說的是什麼意思?
我已經掌握了有關這方面的什麼信息?
主標題和次標題說明了什麼問題(或者這一章有哪些關鍵詞)?
主標題和章名的關係如何?
主標題和次標題的關係如何?
我以前在哪裡聽到過這種觀點或這種詞彙呢?
這個觀點(詞彙)是不是同以前其他學科中的某一觀點相像?
哪一小節對我來說最難(或花費最多時間)?
考慮到我已經知道的東西,我現在有多大可能合理達到目的?
第二類問題:作者想告訴我什麼?
例如:
他想回答的可能是什麼問題?
我能否預測他將提供的一些事實、觀點或例子?
他將告訴我哪些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作者將如何證明他的看法?
他能通過舉例來證實他的觀點嗎?
作者的觀點與我的老師講課的觀點一致嗎?哪一個更合理?
對於今天我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概念,作者是否解釋清楚了?
第三類問題:我想要得到什麼?
例如:
教師在講課中已經做過哪些指導?
我的目的是:①獲得理解下一次講課的背景(經歷)?②在這本書歸還圖書館之前作些筆記以供複習時用?③準備下一次考試?④記住某一部分所有內容?⑤為一篇論文作業搜尋材料?這一章結束還有哪些問題?
在讀完這一章我該知道些什麼或能做什麼?
帶著審判的眼光閱讀材料
第三步,Read,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認真、積極而帶著批判性的眼光閱讀。
第二步不是準備了些問題麼,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可以自己試著找到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發現新的問題緊隨而來,不用擔心,這可是好現象。
學習者可以細想所閱讀材料的含義,思考可能的例外和矛盾之處,檢驗書中的假定等。
閱讀階段是SQ3R或其他所有方法的中間階段。
如果沒有瀏覽和提問階段的準備就去閱讀,常常會得不到透徹的理解,或者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導致不必要的重讀。
如果沒有複述和複習階段,那麼閱讀過的大部分內容到了第二天就會遺忘。
閱讀階段與其他階段結合起來是可以重複進行的。
為了達到理解的水平,經常有必要這樣做。
(1)進行必要的快速閱讀訓練(High speed drill)。
3~5分鐘的快速閱讀訓練將提高閱讀理解率及鼓勵運用右腦。
在練習中學習者將無意識地吸收大量的內容以至於在實際閱讀中理解更迅速。
(2)再回過頭來開始閱讀一章或一節,利用直觀信息,用學習者感到輕鬆而又稍快的速度來理解內容。
(3)在閱讀中要設法回答那些在瀏覽和提問階段提出的最重要的問題。
想方設法尋找能幫助回答主要問題的關鍵段落。
注意細節是如何同要點發生聯繫的,是通過推理、舉例還是通過再細分成更小的部分。
注意那些表示轉折的關鍵詞,如「另一方面」、「第二點是」、「另一個理由」等。
尤其要注意斜體字、黑體字及短語。
(4)在第一次閱讀時,不要停下來重讀那些難懂的段落或仔細琢磨那些不認識的字,或者再回過頭去找那些遺漏的細節。
要直接讀下去,相當快地讀,直到結束為止。
(5)讀完了第一遍後,就隨即進入複述階段。
通過複述能告訴自己這一部分是不是需要全部重新閱讀一遍。
如果需要重新閱讀,那就需要尋找另外的時間(第二次時間)。
注意:(1)在時間限定的情況下,較快地把內容讀兩三遍,總是比慢吞吞地讀一遍更有效。
在重複閱讀時,學習者會強化第一次閱讀中注意(grasp)到的東西,並且可以將細節納入已經得到的整體框架中,因而理解和記憶的效果都更好。
(2)跳過特別難懂的地方或死盯著它非弄懂不可,前者效果更好。
這是因為:
繼續讀下去能夠降低緊張感,焦急憂慮只能使事情更糟。
大腦有機會無意識地思考這些疑難之處。
正像有時在考試時也會有這種情況,有些問題想不出或回答不上來,事後發現完全是懂的。
當學習者再回過頭時,會有另外一些信息幫助自己理解這個難點。
大腦有一種自動化的機制來填補空隙,這種上下文背景對閱讀通常是有幫助的。
(3)當學習者碰到某些細節或段落里的主要概念時,有助於解答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可以畫重點、做眉批、或用螢光筆做記號,以加強印象。
以下是畫重點的原則:
讀完一個段落後再畫重點。
假如邊讀邊畫重點,會發現有些重點其實並不重要。
不要畫太多重點。
在書上畫太多重點,反而看不出重點所在。
原則上每頁所畫的重點不能超過該頁信息的20%。
畫重點有助於做讀書筆記。
用雙線、曲線或黃色螢光筆把最主要的概念畫出來,每段只畫一個最主要的概念,並且只在其關鍵點上畫線即可。
假如主要概念分散在數段,可用1,2,5等數字加以標示,以利於記憶。
用單線畫重要細節。
通常每段不要畫兩個以上的重要細節,而且只在其關鍵點畫線即可。
對於最重要的概念可在書中空白處用「※」加以標示,以利於複習。
重要的學術名詞的定義可用圓圈註記。
重要的細節如舉例、因果、步驟、特徵等可在書中邊緣處用「例」「因」「果」「步驟」「特徵」等字詞加以註記,以利查考。
複述材料,檢驗閱讀的效果。
第四步,Recite,敘述、詳述。
在這一步,可以給自己或者學習夥伴重述或者解釋一下所閱讀的材料,也可以回答自己早些時候提出的各類問題,最好是大聲地說出來。
這個過程能夠幫助學習者明確自己對所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心理學家的建議是和同伴交流材料,或是自己大聲地複述出來。
這一階段在其他學習方法中稱為背誦(記錄、總結或測驗)。
它們都同複述有關——從頭至尾溫習一遍剛剛讀過或學到過的東西,通過口頭複述、以某種方式記筆記或通過回答問題來做小結。
沒有複述這一階段,在一兩天時間內,學習者會忘記讀過的80%的內容。
只有藉助立即複述,才可能記住80%或更多。
(1)合攏書本(或放在一邊)。
在某些學科,尤其是理科,當你要證明自己理解和記住了什麼,在學習中,可能會有一半的時間要合攏書本。
(2)努力回答最主要的問題,並在回答時試圖運用自己的語言舉例說明。
在檢驗複述情況時,提出一種模型是一個好方法。
隨著理解和複述量的增多,模型可以逐漸複雜。
(3)儘量運用圖表、曲線或框圖等直觀表現手法。
如果這些直觀形式本身十分重要,最好能憑記憶加以描繪。
(4)對學習者要記住的要點抓住更多的細節(人的潛意識將發現更多的細節)。
(5)順手記下自己仍然要做出回答的問題或沒有完全理解的名詞術語。
(6)再次翻開書本,再次瀏覽這一節或這一章,以檢查自己的答案及直觀表現形式的理解程度和精確性,進一步補充需要做出回答的那張問題表。
(7)如果有必要可再次進行提問、閱讀和複述兩個階段,具體集中在:
掃清難點。
完善理解。
(8)複述整章的要點和主要的細節,具體可以採用兩頁紙:
一頁紙把整章內容分解成關鍵詞模型,每一個關鍵詞應該能夠使我們回想起與之相關聯的要點及觀點。
另一頁紙收集一些不容易放在模型之中的具體材料,例如公式、定義、統計數據、圖表和問題等。
學習者可以用數字或符號將這些材料與模型聯繫起來。
(9)尋找機會複述或運用已經學到的東西。
每一次複述不僅幫助學習者記憶新的信息,也強化了已經掌握的東西。
適時溫習材料,達到長期記憶
第五步,Review,溫習(應該也伴隨有評論的意思)是記住自己所學習材料的必要條件。
前面幾個步驟的重新回顧和反思,能夠讓自己注意到資料的不同部分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同時也有助於發展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全景式的認知。
有規律的複習會鞏固記憶的東西。
這就是說,它把最初短時記憶的信息轉化成長久儲存的信息。
更進一步說,它保證了存儲的信息在必要時很容易得到恢復,如果學習者已經運用了SQ3R方法,每次複習都應該只花費幾分鐘,這是因為必須反覆複習自己所學到的東西,而不是學習第一次沒有掌握的東西或者把已經遺忘的東西再學一遍。
(1)第一次複習應該在學習後立即就進行。
它通常應該只花2~5分鐘,因為這時候大腦中的印象還十分新鮮,通過複習能夠使信息在溜掉之前就被抓住。
換句話說,即時複習能預防遺忘。
在完成複述階段之後休息5~10分鐘,伸伸肩膀,站起來走走,揉揉眼睛,等等。
在你休息時,大腦將對已經學到的東西產生更強的內部聯繫。
當休息完之後開始複習時,應考慮使用以下哪一種複習方法更為合適。
學習者可以運用已經準備好的關鍵詞模型。
首先,不要看這個模型,看看自己是否能同時複述出要點,然後檢查一下。
接下來再回過頭來檢查一下要點,看看是否能同時複述更詳細的要點,並再檢查一下。
如果某個關鍵詞不能引出所需要的信息,那就表明自己需要尋找更適當的關鍵詞來替代。
如果學習者現在是對已經讀過的整章內容進行重新複習,需要準備一個能對整章內容做出概括的關鍵詞模型,當自己能夠複述每一個要點和次要點時,大腦便會重新搜索與關鍵詞模型相聯繫的細節。
如果學習者已經從一本書或教師講課中做過筆記,可以將筆記大致瀏覽一下,看看這些筆記的內容與關鍵詞模型怎樣吻合。
可以運用畫線、數字和符號等將筆記內容與關鍵詞模型聯繫起來。
(2)第二次複習應該在第二天就進行,以便在信息漸漸遺忘之前再次強化記憶。
這次複習也應該只花2~5分鐘。
第一次複習和第二次複習合起來,一共花4~10分鐘,但能夠節省將來考試前複習的幾個小時時間。
(3)第三次複習應該在一周之後進行。
第四次應該在一個月之後。
這樣不僅增強了記憶,而且也能夠提供自己有關這門課程進步的情況。
(4)顯然,在考試前需要最後一次複習。
以前幾次複習越是有效,考試前複習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同時也能夠增加更多的知識。
其實上面這些步驟,在學習時,可能通過不同的方式,老師都提到過,我們可能不自覺地也用過。
不過沒有把它們系統的聯繫起來分成遞進的幾步。
最關鍵的,沒有相對應地做些這方面的訓練,所以效果上不甚理想,只能靠自己的自覺和學習積極性來獲得。
提高CPA學習備考效率的四大方法!
學習-複習-刷題-再學習-再複習-再刷題……部分考生周而復始不懈努力的備考CPA,然而最終成效並不顯著,卻總也找不到原因。浦江財經覺得最有可能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今天就來分享4個科學的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