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勝起義的失敗,告訴所有開國皇帝一個道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

但是陳勝在經歷了起義的幾個高潮之後,終於還是失敗了。

第1個階段

起義之初的時候,跟陳勝、吳廣一起的士兵900名。

他們攻克了大澤鄉,然後又攻下了蘄縣。

大澤鄉是個鄉鎮的樣子,本來就沒什麼像樣的防禦,900個人去,足夠了。

蘄縣是縣城,雖然大一點,但是沒有正規的武裝力量,也很容易。

蘄縣搞定之後,他們繼續進攻,又攻克了周邊的5個縣城。

人手迅速擴張,發展到幾萬人,而且有戰車和馬匹。

陳勝開始意識到,是時候需要攻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地方了。

陳勝把目標對準了陳縣。

陳縣算的上是戰略要地,在西周和春秋時代是陳國的都城,到了戰國時期,也做過楚國的都城。

城池是比較高大的。

但郡守和縣令們都成了驚弓之鳥,逃的逃,躲的躲,義軍摧枯拉朽攻下了陳縣。

陳縣有點像是省城的樣子了,攻下了陳縣,意味著整個郡都拿下了。

陳勝將陳縣定為都城,在這裡登基成皇帝,國號:張楚。

陳勝的起義形成連鎖反應,劉邦、項梁、英布、彭越等等紛紛效仿起義。

第2個階段

陳勝制定了總體戰略:主力西征,偏師略地。

主力西征目標直指秦朝,偏師略地是為了消滅各地分散的秦朝餘孽。

偏師分了好幾路,武臣攻趙,鄧宗攻九江,周市攻魏。

主力由吳廣率領,從滎陽、走函谷關攻秦朝都城咸陽。

宋留另率一路人馬從南陽、走武關,目標也是咸陽。

偏師遇到阻力很小,原來的趙國、魏國等都望風而降,脫離秦朝控制。

但主力軍開始遭遇他們起義以來的第一次挫折。

雖然吳廣兵力雄厚,但滎陽在秦將李由的主持下固若金湯。

李由是李斯的兒子,此人精通兵法,頗有名將的風範,後來的事實證明吳廣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秦朝是要攻的,滎陽攻得下來就攻,滎陽攻不下來,就繞過去。

於是命吳廣繼續圍困滎陽,派周文帶兵繞過滎陽去打函谷關。

繞開了釘子戶李由,前面的拆遷工作竟然如此簡單,周文一路打到離咸陽只剩一百里的地方,兵力發展到十萬人。

章邯

第3個階段

面臨絕境的秦朝終於爆發出這個王朝的底蘊。

章邯想出了絕佳的主意,赦免驪山的囚徒組成軍隊,抵擋義軍。

周文並不是一個多麼出色的將領,之前的對手都是小魚小蝦,等真正的大鱷章邯到來的時候,周文顯得那麼不堪一擊,從哪裡來,還從哪裡被一路打回去,最後走投無路拔劍自刎。

章邯順勢推進,解救滎陽。

起義軍出現內訌,章邯一舉將這一支的義軍全部擊潰。

此時,北上的武臣自立為趙王,武臣的部下韓廣也效仿他自立為燕王。

周市攻取了魏國後立魏咎為魏王,也獨立。

義軍四分五裂,陳勝被孤立。

章邯趁此機會,大舉進攻陳勝所在的陳縣。

一路勢如破竹,陳勝逃跑到城父的時候被部下殺死。

至此,陳勝起義徹底失敗了。

陳勝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諸如稱王之後,迅速驕奢淫逸,比如任人唯親,賞罰不公等等。

不過要從戰爭層面去分析的話,可能是:陳勝這個人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

首先,陳勝建國之後定都是在陳縣,這個地方算的上是一個大城,暫時當首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時急於想稱王,然後給下屬們都封官,對於提振士氣是有很大幫助的。

但是後來起義發展壯大,陳勝是應該謀求遷都的,應該把都城遷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城。

都城對於國家的戰略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國家的都城位置所在,基本就是他的戰爭指向。

國家的資源基本都是圍繞著都城的。

明成祖登位之後,將都城重新遷回北京,後來朱棣多次對蒙古出兵作戰,資源都很容易調配。

滿清攻占北京後,將都城從東北的盛京遷到北京,也是為了方便對漢人政權作戰。

北魏遷都從貧瘠的平城到洛陽,大體都是差不多的。

第二個要說的是,陳勝本人的軍事水平。

除了初期的幾場進攻縣城的小戰役,陳勝再也沒有親自領兵打過仗。

在太平盛世的時候,國君不懂軍事問題不大,只要用人得當,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但亂世之中,想要建立基業,稱孤道寡,自己本人不懂軍事,不會帶兵打仗,這種情況我是沒有看到過的。

陳勝立國之後,就開始沉迷於享樂了。

其實我不在乎他是不是沉迷於享樂,因為不一定享樂就會失敗。

曹操也很好色,劉邦也很好色,但是沒關係,享樂歸享樂,牌子翻完了之後還得做事。

只要你做事,天就塌不下來。

劉邦、曹操都是鞍馬不離身的,褲子一提還得出去帶兵打仗。

而陳勝指揮武臣攻趙、指揮周市攻魏、指揮吳廣攻秦,就是自己坐在大本營穩如泰山,不受戰爭之苦。

恐怕不怎麼靠得住。

我想說一個觀點:我還沒看到一個不懂軍事的亂世開國之君。

會打仗成了開國君主的必備能力。

建立西漢的劉邦,雖然個人戰術水平不是非常高,經常敗給項羽,但是他戰略謀划水平是很強的,自己也一直牢牢掌握兵權。

因為一旦放鬆,就會生變,韓信就是一個例子,做大了之後生了異心,差點造成劉邦、項羽、韓信三足鼎的態勢。

東漢開國君主劉秀從昆陽之戰,就親冒矢石,以少勝多,打敗王莽的幾十萬大軍,後來成就帝業,自己也是身經百戰。

漢末三國,曹操、劉備都是浴血奮戰殺出來的,曹操的軍事水平不容置疑,劉備雖然差點,但一直是自己親臨前線。

三國唯一不怎麼親自帶兵的是孫權,但是東吳的地盤實際上是軍事強人孫策建立的。

晉武帝司馬炎的事情大部分由他爺爺司馬懿和父叔做掉了,他可以不需要懂那麼多。

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歷代君主也都是從戰爭中拼殺出來的,不懂軍事根本就不能立足。

隋朝的楊堅在這方面也不差,唐朝的李淵父子、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朝的開創者努爾哈赤,都是帶兵打仗的能手。

所以,我對想成為開國君主的人想說一句話:自己不懂打仗是不行的。

陳勝自己在老巢享樂,指揮外面浴血奮戰的將士,也是不牢靠的。

開國,偷懶的人做不了。

讀歷史,思人生,歡迎關注,我是:劉弘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澤鄉起義失敗的歷史教訓 大澤鄉起義意義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它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統治,為爾後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結局如何?

初中時我們都學過《陳涉世家》這篇文言文,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史上最早的農民起義為何不到半年就煙消雲散

陳勝吳廣製造狐鳴魚書的假象,藉助神明的力量揭竿而起,率領900多名戍卒開始對抗暴秦的起義。起義從公元前209年七月開始,當年的十二月即告失敗,陳勝吳廣先後被殺。為什麼這場轟轟烈烈的一場大起義,失...

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是中國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由他們領導的反秦起義爆發於秦末(公元前3世紀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小兒子胡亥即位,稱為秦二世。秦二世是個昏庸...

走投無路的反抗: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的背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代表作《史記》中有一篇文章叫做《陳涉世家》。講的就是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歷史故事。我們可能知道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世家指的是門第高貴、世代為官...

陳勝之結局,王侯將相本無種,苟富貴定相忘

陳勝大澤鄉起義後,很快攻打下了陳縣。陳縣是秦朝的一個郡,戰國時曾為楚國的國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陳縣陳勝自立為王,定國號為張楚。或許陳勝稱王過早,因為她本是農民出身,沒有社會聲望,起義還假借...

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點燃了推翻秦王朝的熊熊烈火,成為秦末大暴動下的導火索。陳勝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如同海賊王哥爾·D·羅傑在行刑前宣布的one piece一樣,...

陳勝、吳廣起義

胡亥奪取皇位的這一年,即公元前209 年農曆七月,爆發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 模的農民起義,領導這次起義的人是陳勝、 吳廣。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 徵發閭左(秦時貧弱農戶居閭之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