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趙雲真的智勇雙全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人因為這個故事而對諸葛亮的智慧讚嘆不已。
然而,事實是,諸葛亮的一生都沒有干過草船借箭這件事。
難道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憑空杜撰的。
其實,在三國時代的確是發生過一件類似的事情,但是借箭的主角並非諸葛亮,而是吳國的領袖人物孫權。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沒分勝負。
一天,為了觀察曹軍動靜,「權乘大船來官軍,公(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床,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孫權起初料不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弄得船要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讓船的另一面也中箭,以此讓船身得到平衡。
羅貫中把「草船借箭」這件事從孫權移到諸葛亮身上,目的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但其實真正的主角卻是孫權。
孫權遇險如此乘著鎮定,可謂智勇雙全。
有感於孫權的才幹,曹操說了一句常被後代人引用的話,即「生子當如孫中謀。
」
忠勇將軍——趙雲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周思源曾說:「《三國演義》當中,有兩個人物是按照完人來塑造的。
文的是諸葛亮,武的是趙雲。
常山趙子龍,是《三國演義》數以百計的人物中,最得人心者之一。
」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史載其「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雲是除關羽、張飛之外最早追隨劉備的人物,歷史上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用霍去病的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和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
趙雲於建興七年壽終正寢。
景耀四年,劉禪下令追諡趙雲,姜維與眾臣商議後建議劉禪追諡趙云為順平侯。
正史上的趙雲真的智勇雙全嗎
趙雲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著力刻畫的人物之一,堪稱全書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
但是在《三國志》等史書記載中,趙雲的戰績比較少,龍其是缺乏統率大軍、威鎮一方的表現,人們對歷史上趙云為將的真實能力產主了質疑。
那么正史中的趙雲又是怎樣的呢?
談到趙雲的「勇」,或許人們最先想到的是長坂坡之戰,畢竟羅貫中的小說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史書上記載的趙雲在長坂坡的表現如何?《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坂,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當劉備被曹操指派的追兵追到長坂坡時,丟下妻兒向南逃走,趙雲一面抱著劉禪,一面保護甘夫人(即劉禪的母親),二人因此免遭大難。
這是一段很平淡的描述,並沒有演繹中驚天地泣鬼神的場面。
這一段文字,只交待了事件的由來與結果,過程只是雲身抱弱子,保護甘夫人,並不如《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七進七出,一波三折」,根本沒有體現出趙雲的「勇」。
至於後來的宜諡,也只說「當陽之役,義貫金石」,重點突出趙雲的「義」,而不是「勇」。
而當事人劉禪後來也只是說當時「涉塗艱難」。
或許「有驚無臉」對趙雲與劉禪來說更恰當。
筆者舉這些例子並不是想否認或貶低趙雲,而只是想告訴讀者,趙雲的勇猛,至少在長坂坡之戰中證明不了,但卻可以證明其「義貫金石」。
至於趙雲的「智」,倒是在很多事情中能夠體現。
例如,趙雲在蜀軍平定桂陽之後的拒婚。
當時,趙雲出任桂陽太守,原太守趙范之寡嫂有天資之色,趙范便親自提親,將自己寡居的嫂子許配給趙雲。
然而,趙雲聽後,堅決反對。
後來諸葛亮問他為何拒絕,趙雲說:「樊氏已經守節三年,我若貪戀美色,豈不害她失節?"
其實,趙雲害怕樊氏失節是假,避嫌才是真。
趙雲認為趙范是被迫而降.心不可測,若是答應這樁婚事,則有可能引火燒身。
後來趙范果然反叛逃走,趙雲的看法也成為事實。
當時,趙云為了表明自己拒絕這門親事的決心,竟然在趙范提親之時大怒而起:「吾豈肯做此亂人倫毀綱常之事乎!」並一拳打倒趙范後衝出門去。
從這件事中不難看出,趙雲確實智慧非凡。
趙云為何得不到重用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官階是很高的,被封為五虎上將,而且以「關張趙馬黃」的順序排名,可見趙雲的排名相當靠前。
但正史中,趙雲一生都沒有進入真正的上將行列,只落個征南將軍、鎮東將軍之類的雜號將軍的稱號。
排名不如馬超、黃忠,就連後來投奔劉備的魏延都排在趙雲的前面。
就趙雲的能力、官階和待遇問題,後世很多人都感到不解,所以長期以來大家都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問題的答案,以解開趙雲不被重用的謎團。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忠勇無比,資歷深厚的趙雲,落得個得不到領導欣賞的結果呢?主要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兩點。
第一,趙雲不拉幫結派。
《雲別傳》記載了這樣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劉備與夏侯惇在博望坡大戰的時候,趙雲曾經生擒曹將夏侯蘭。
夏侯蘭和趙雲是同鄉發小,趙雲因此為夏侯蘭向劉備求情。
劉備也很給趙雲面子,沒殺夏侯蘭,夏侯蘭從此歸降劉備。
但趙雲卻始終與夏侯蘭保持著一般同事的關係。
第二件事是趙雲鎮守桂陽時,原桂陽太守趙范想要將自己的寡嫂樊氏嫁給趙雲,卻被趙雲拒絕。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趙雲做人本分、耿直,不靠關係上位。
第二,慷慨直言,惹領導不高興。
當年孫權擊敗關羽,奪取荊州後,劉備大怒,想討伐孫權。
趙雲進諫說,您現在的敵人是曹操,而不是孫權。
如果先滅掉曹魏,則東吳自然服從。
您不應該把曹魏放在一邊先與東吳開戰。
劉備不聽,執意伐吳。
雖然後來事實證明了趙雲的判斷是正確的,但是劉備執意要做的事情,趙雲卻偏偏阻攔,劉備自然心生不滿。
同時,趙雲無意間還提出了一個讓劉備很反感的問題,就是國家和帝王的關係問題。
趙雲認為,國家是國家,劉備是劉備。
當劉備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相牴觸時,劉備的利益要服從國家的利益。
劉備聽了這話能不反感嗎?
趙雲慷慨直言、心繫國家安危固然是好,但是由於不懂得說話的藝術,無形中為自己的晉升之路設置了障礙。
《三國演義》中的「五虎上將」
五虎上將,又稱五虎大將、五虎將,是指羅貫中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蜀漢昭烈帝劉備麾下的五員猛將。
根據《三國演義》描寫,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攻取漢中,自立漢中王,冊封麾下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後人也習慣稱為「五
虎上將」。
在羅貫中版的《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的排名順序為關、張、馬、黃、趙,後來毛綸、毛宗崗父子二人對羅貫中的版本進行了改編,將排名順序變為關、張、趙、馬、黃。
現在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就是經過毛氏父子修改和評定的。
其實,正史中從未提到蜀漢有「五虎上將」。
劉備打敗曹操,占有漢中後,分別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前、右、左、後將軍,魏延為漢中太守,趙雲並未並列其中。
論武力,論智慧其實並不差,可偏偏為什麼成不了五虎上將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縣西北)人。先從公孫瓚,時劉備亦在,與趙雲深自結納。公孫瓚為田楷擊袁紹,派劉備出征,趙云為騎將,後因對公孫瓚失望託詞兄喪,離去前與劉備曰:「終不背德也。」趙雲跟...
蜀漢第一猛,單騎救主真的是杜撰的?老將最後又是怎麼死的呢?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名將之一。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
三國演義裡面戰鬥力爆表的十大武將排名,呂布無愧戰神之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提,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戰火紛飛的年代,引出許多名垂青史的英雄豪傑!下面為大家介紹...
公職人員的榜樣——趙雲
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真相你知道幾個?
1、桃園三結義:正史並無寫到三人有結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從年齡上說,關羽>劉備>張飛。2、溫酒斬華雄:華雄實死於江東猛虎孫堅刀下,《三國演義》反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將,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3...
趙云為何三次拒娶絕代佳人樊氏?
趙云為何三次拒娶絕代佳人樊氏?趙子龍在《三國演義》中,不僅被塑造為一位勇猛的戰將,而且相對於關羽的倨傲、張飛的魯莽,趙雲更多的是謙和冷靜,在人格上幾乎無可挑剔。英雄常須美人配,趙雲卻是典型的大齡...
趙雲竟有三次拒娶絕代美女!看過三國的人卻有一半都「懵逼」!
趙雲——趙子龍在《三國演義》中,不僅被塑造為一位勇猛的戰將,而且相對於關羽的倨傲、張飛的魯莽,趙雲更多的是謙和冷靜,在人格上幾乎無可挑剔。英雄常須美人配,趙雲卻是典型的大齡晚婚。直到建安十三年(...
三國演義和正史100個不同之處,三英未戰呂布,關羽孔明差太多
《三國演義》風靡海內外,廣受大眾喜愛,但因小說裡面有很多和正史有出入的地方,所以也眾說紛紜。有人說小說不能當正史看;也有人說如果都按正史寫,估計就沒人看了。要我說,兩個結合起來看,雖然小說與正史...
子龍一身都是膽,英風猛氣足懾敵
趙雲,是三國時期劉備集團的重要人物之一。現如今,趙雲也是大家在三國時期中最喜愛的人物之一。各地方曲藝的戲詞都有借用趙雲的生平事跡,而蓬勃發展的影視藝術也不乏趙子龍的身影。在三國演義中,趙雲的事跡...
歷史上真的有五虎將嗎?真相看這裡
在讀《三國演義》時,蜀國的五虎上將的故事總是讓我們感到熱血沸騰,讓我們仿佛置身於這個英雄倍出的年代。但是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那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五虎上將呢?其實五虎將的說法最早是見於元代的民間平...
趙雲對劉備到底有多重要,若沒趙雲,劉備諸葛亮堅持不了那麼久
相信很多三國迷對趙雲這個人物並不陌生,他是七進七出渾身是膽的常山趙子龍,他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他是對劉備忠貞不二的趙雲,曾經兩次解救幼主劉禪,參與指揮了著名的長坂坡之戰、入川之戰等,絕對算得上...
今日盤點一下常勝將軍趙雲的一生成就以及個人簡介
人物生平編輯早期經歷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趙雲受常山郡(時為常山王國,建安十一年改為郡治。[1])百姓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公孫瓚對趙雲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趙雲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