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英雄 四書五經精華貼,全是考點,大家來複習複習準備答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
《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
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1:《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書 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為 「四書」之首。
朱熹又認為收在禮記中的《大學》本子有錯亂,便把它重新 編排了一番,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
其中「經」一章,是 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 「經」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
這樣一編排,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學》版本。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
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
其本亂而末治者 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2:《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
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
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
《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
天命之謂性1,率性之謂道2,修道之謂教3。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4,恐懼乎其所不聞5。
莫見乎隱6,莫顯乎微7,故君子慎其獨也8。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9;發而皆中節10,謂之和1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12;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13。
致中和14,天地位焉15,萬物育焉16。
仲尼曰17:「君子中庸18,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19;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20!民鮮能久矣21!」
子曰:「道之不行也22,我知之矣:知者過之23,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24!」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25!舜好問而好察邇言26,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27,而莫之知辟也28。
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29。
」
子曰:「回之為人也30,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31。
」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32,爵祿可辭也33,白刃可蹈也34,中庸不可能也。
」
子路問強35,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36?寬柔以教,不報無道37,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38。
衽金革39,死而不厭40,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41,強哉矯42!中立而不倚43,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44,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曰:「素隱行怪45,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46。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47,唯聖者能之。
」君子之道,費而隱48。
夫婦之愚49,可以與知焉50,及其至也51,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婦之不肖52,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53。
故君子語大54,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55。
《詩》云:「鳶飛戾天56,魚躍於淵57。
」言其上下察也58。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59,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遠人60,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詩》云:『伐柯,伐柯61,其則不遠。
』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62,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違道不遠63,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64,所求乎子,以事父65,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66!」君子素其位而行67,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68,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69。
小人行險以徼幸70。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71,失諸正鵠72,反求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73。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74。
兄弟既翕75,和樂且耽76。
宜爾室家,樂爾妻帑77。
」
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子曰:「鬼神之為德78,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詩》曰:『神之格思78,不可度思79!矧可射思80!』夫微之顯81,誠之不可掩如此夫82。
」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
宗廟饗之83,子孫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
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
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詩》曰:『嘉樂君子84,憲憲令德85。
宜 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86。
」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87!以王季為父88,以武王為子89,父作之,子述之90。
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91,壹戎衣而有天下92。
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
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93,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
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為
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期之喪,達乎大夫。
三年之喪,達乎天子。
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94!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廟95,陳其宗器96,設其裳衣97,薦其時食98。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99。
序爵100,所以辨貴賤也。
序事101,所以辨賢也。
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102。
燕毛103,所以序齒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104。
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禮105、禘嘗之義106,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哀公問政107。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108。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
夫政也者,蒲盧也109。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
親親為大110;義者宜也。
尊賢為大。
親親之殺111,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112!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113,曰:修身也。
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
子庶民也114,來百工也115,柔遠人也116,懷諸侯也117。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
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118, 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119,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120,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121,既廩稱事122,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123,舉廢國124,治亂持危。
朝聘以時125,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126,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
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127,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128;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
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自誠明謂之性129。
自明誠謂之教130。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
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131;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132。
其次致曲133。
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134。
見乎著龜135,動乎四體。
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誠如神。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136,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137。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138;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悠久無疆。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
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139,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
黿、鼉、蛟龍、魚鱉生焉140,貨財殖焉。
《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
「於乎不顯141,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142。
待其人然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143。
致廣大而盡精微。
極高明而道中庸。
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謂與!
子曰:「愚而好自用144,賤而好自專145,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146。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
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147。
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148,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149,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150,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
庶幾夙夜151,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152。
仲尼祖述堯舜153,憲章文武154: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155,辟如四時之錯行156,如日月之代明157。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158,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159,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160,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161,足以有別也。
溥博淵泉162,而時出之。
溥博如天,淵泉如淵。
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163。
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164,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165,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166!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詩》曰:「衣錦尚絅167」,惡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168;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169。
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170。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171。
」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172,時靡有爭。
」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173。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174。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
」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
末也。
」《詩》曰:「德輶如毛175。
」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2]
3:《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 「語錄體」
。
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
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1]
道德
1.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3.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當仁不讓於師。
8.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9.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克己復禮為仁。
1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12.愛人,知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13.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14.「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
仁,則吾不知也。
」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6.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
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
寬則得眾。
信則人任焉。
敏則有功。
惠則足以使人。
修養
1.君子無所爭。
2.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10.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1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禮樂
1.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2.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5.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7.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
8.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政治
1.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
2.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3.臨之以莊,則敬。
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4.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5.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6.自古皆有死。
民無信不立。
7.先有司。
赦小過。
舉賢才。
8.名不正。
則言不順。
言不順。
則事不成。
事不成。
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
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
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
無所茍而已矣。
9.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
10.樂然後笑。
人不厭其笑。
義然後取。
人不厭其取。
1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
和無寡。
安無傾。
夫如是。
故遠人不服。
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
則安之。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
不在顓臾。
而在蕭牆之內也。
12.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人格
1.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2.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3.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4.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5.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6.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7.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10.子之所慎:齊、戰、疾。
11.子不語怪。
力。
亂。
神。
12.子罕言利。
與命。
與仁。
13.唯酒無量。
不及亂。
14.食不語。
寢不言。
15.溫。
良。
恭。
儉。
讓。
16.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17.知其不可而為之。
18.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19.德行。
言語。
政事。
文學。
20.過猶不及。
21.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
22.顏回:不遷怒。
不貳過。
23.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24.賢哉回也。
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25.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26.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7.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8.禮之用,和為貴。
29.有子曰:信近於義。
言可復也。
恭近於禮。
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
亦可宗也。
3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
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
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31.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矣。
32.鳥之將死。
其鳴也哀。
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
33.以能問於不能。
以多問於寡。
有若無。
實若虛。
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
嘗從事於斯矣。
34.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君子人與。
君子人也。
35.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
36.君子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
37.君子思不出其位。
38.曾子曰: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
則哀矜而勿喜。
39.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
能竭其力。
事君。
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
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
40.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41.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42.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43.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44.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45.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4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則凍餒(něi )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
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5:《詩經》,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詩經》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在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6:《尚書》,意為「上古之書」,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彙編。
《尚書》在春秋戰國時稱《書》,到了漢代,才改稱《尚書》,儒家尊之為經典,故又稱《書經》。
7:《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該書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禮記》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8:《周易》亦稱《周官》或《周官經》,它是儒家的經典之一,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
9:《春秋》原來由魯國史官所編,相傳經過孔子整理、修訂後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春秋》是我國編年體史書之祖,它以魯國十二公為序,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歷史。
它是綱目式的記載,文句極簡短,幾乎沒有描寫的成分。
但它的語言表達,具有謹嚴精鍊的特點,反映了文字技巧的進步,《春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寓褒貶於記事的「春秋筆法」。
附考題:
例1.「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指的是( )。
A.《詩經》《孟子》《孝經》《爾雅》 B.《周易》《尚書》《禮記》《春秋》
C.《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D.《尚書》《周易》《論語》《孝經》
【京佳解析】C。
《四書》是公認的儒學經典,它原來並不是一本書,而是由《論語》《孟子》這兩部書和《大學》《中庸》兩篇文章合輯在一起的統稱,由南宋大儒朱熹彙輯刊刻,從此廣為流傳,名聲鵲起。
故選C。
例2.關於傳統文化,下列對應錯誤的是( )。
A. 五音:宮、商、角、徽、羽
B. 六藝:禮、樂、射、卸、書、數
C. 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D.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論語》
【京佳解析】D。
四書五經: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故選D。
附:精華句
《大 學》
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終,明確它們的先後次序,那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於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釋文: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
4、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譯文:有錢的人房間裝飾得很華麗,有仁德的人心裡寬暢,身體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譯文:君子有個大原則,就是必須用忠誠信義來爭取民心,驕橫奢侈就會失去民心。
6、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譯文:創造財富有個大原則: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創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緩,這樣國家財富就可以經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譯文:喜好人們所厭惡的,厭惡人們所喜好的,這就叫做違背人的本性,災害必定會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譯文:君子對於優點,要自己身上擁有以後再去要求別人;對於缺點,要自己身上沒有以後再去批評別人。
自己身上所擁有的不是恕道,卻能夠去教導別人的,是從來沒有的。
9、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釋文;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
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中 庸》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文:天賦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養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譯文:喜歡向別人請教,而且喜歡體察人們淺近的話語;消除消極的東西,而宣揚人們的善行;善於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採用恰當的做法施行於人民。
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譯文:由於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於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
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譯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
6、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譯文:天下和國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祿是可以推辭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卻是很難做到的。
7、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譯文:君子依據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卻半途而廢,可是我卻不能中途中止。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譯文:對上不抱怨老天,對下不責怪別人。
所以,君子處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則冒險以期僥倖成功。
9、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譯文:好學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義了,懂得恥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要廣博地學習,要審慎地詢問,要謹慎地思慮,要明晰地辨析,要篤實地履行。
11、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譯文:愚蠢的人,喜歡憑主觀意願做事,自以為是;卑賤的人,喜歡獨斷專行。
《論 語》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譯文:學習知識而又能經常去複習、練習,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事麼?有朋友遠道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麼?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我每天多次地進行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竭盡全力了嗎?和朋友交往免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知識,是否用心認真地複習?
3、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花言巧語、假裝和善的臉色,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的東西確立了,仁道也就產生了。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知道的就承認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惘,無所收穫;只是思考而不讀書,有時就會空想,疑惑不解。
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三十歲開始自立,四十歲面對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歲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歲時對別人所說的話能分清是非,七十歲便能隨心所欲、隨意而為,但一切行為都不會超越規矩準則的。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君子親密團結而不想到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親密團結。
9、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0、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君子曉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財利。
11、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譯文:腐朽的木頭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樣的牆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1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明而喜愛學習,向地位、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並不感到恥辱。
13、三思而後行。
譯文:每件事情都要經過多次考慮,然後才去行動。
14、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聰明的人喜愛水,仁德的人喜愛山。
聰明的人活躍,仁德的人沉靜。
聰明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1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向他們學習,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消逝的時間,像流水一樣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三軍的統帥可以被奪去,卻不可以強使一個男子漢的志向改變。
18、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如果不是天氣寒冷,就不會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少落葉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聰明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孟 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
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快樂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人民憂愁為自己憂愁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憂愁為憂愁。
3、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譯文:他們產生在這個人群中,但遠遠超出了他們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們那一群。
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人了。
4、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譯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
仁、義、禮、智是四個初始,就像我本來就所具有的,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5、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譯文: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感到高興。
6、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譯文:對於行善,沒有別人和自己的區分,拋棄自己的不對,接受人家對的,非常快樂地吸取別人的優點來做好事。
7、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所以天將要把重大任務落到這個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飢餓,使他的身子窮困,並且使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藉此來使他的內心震動,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幹。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文: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
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譯文:在上位的有什麼愛好,在下面的人一定愛好得更加利害。
1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譯文:腦力勞動者統治別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這是天下的共同原則。
11、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譯文:父子之間要親愛,君臣之間要有禮義,夫婦之間要摯愛但還要有內外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要有誠信之德。
1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譯文:富貴不能使我的思想迷亂,貧賤不能使我改變志向,威武不能使我節操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13、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譯文:我愛人家,人家卻不親近我,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仁愛還不夠嗎?我管理人家,人家卻不受我的管理,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識還不夠嗎?我有禮貌地對待別人,可是得不到相應的回答,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敬意還不夠嗎?
14、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譯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家必先有自己被攻打的原因,別人才攻打它。
15、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喜歡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的,兩種東西不能同時擁有,就捨棄魚去取得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歡的,義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種東西不能同時擁有,就捨棄生命去取得大義。
《詩 經》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譯文:雎鳩關關相對唱,雙棲河中小洲上。
純潔美麗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對象。
2、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譯文:緊緊拉著你的手,願意白頭偕老。
3、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譯文:看那淇水彎彎岸,碧綠竹林片片連。
高雅先生是君子,學問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態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很威嚴。
4、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譯文:一天不見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長啊!
5、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譯文:我已決心離開你,去那理想新樂土。
6、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譯文:河畔蘆葦白茫茫,夜來清露凝成霜。
我所思念的那個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7、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譯文:心中這樣愛著他,為什麼不大膽向他/她訴說?愛情的種子深埋心中,何時能忘,不受折磨?
8、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譯文:當初我離開家的時候,正是楊柳依依的陽春;現在我戍邊歸來,冒著霏霏的雪花。
《尚 書》
1、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譯文: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恭敬,實際上對上天輕慢不敬。
2、侮慢自賢,反道敗德。
譯文:輕慢眾人,妄自尊大;違反正道,敗壞德義。
3、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譯文:沒有經過驗證的話不輕信,沒有徵詢過眾人意見的謀略不輕用。
4、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譯文:能看到遠處,才是視覺銳利;能聽從好話,才是聽覺靈敏。
5、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譯文:就好像把網結在綱上,才能有條理而不紊亂。
6、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譯文:玩弄人會喪失德行,玩弄物會喪失抱負。
7、為山九刃,功虧一簣。
譯文:譬如堆壘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還是不算完成。
《禮 記》
《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
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譯文:傲慢不可滋長,慾望不可放縱,高潔的志向不可滿足,享樂之情不可無盡。
2、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譯文:對有德才的人要親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愛慕他。
對於自己所愛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點,對於自己所憎惡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處。
3、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譯文:那些能博聞強記而且能禮讓,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稱之為君子。
4、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
譯文:能知道做一個好兒子,然後才能做一個好父親;知道做一個好臣下,然後才能做一個好的君主;明白如何為人做事,然後才能使喚他人。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譯文:美玉不雕琢,不能成為好的器具;人不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
6、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譯文:善於唱歌的人,能讓人沉浸在他的歌聲中;善於教學的人,能讓人繼承他的志向。
7、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譯文:開頭雖然只有毫釐的差別,到後來卻錯到千里那麼遠了。
《易 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譯文:天道剛健,君子以天為法,故而自強不息。
2、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譯文:地的品格是坤,君子見坤卦就要消法大地的包容,厚德載物
3、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譯文:君子以學習來積累知識,以多問來明辨是非,以寬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譯文:兩人同心,像刀那樣鋒利,可以切斷金屬。
同心的話,像蘭花那樣幽香。
5、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譯文:道行不通時就得變,變了之後就會豁然開通,行得通則可以長久。
6、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譯文:天下人要歸同一個地方,只是道路不同;達到同一個目的,只是思慮多種多樣。
7、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譯文:不積累善行達不到成名,不積累惡行達不到滅身。
8、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譯文:見善就向他學習,有過就改。
9、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譯文:處在尊貴的位置上不要驕傲,處在地下的位置上也不要憂慮。
10、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譯文: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卻不到處炫耀。
而是看準時機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1、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譯文:對於「非常人」來說,合乎天地的意志,有日月的光彩,符四季的秩序,也順應神鬼的吉凶。
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逆反他;在天意之後行事,就順應天理。
《春 秋》
《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其中以《左轉》最為流行。
1、多行不義,必自斃。
譯文:多作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我滅亡。
2、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譯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決定自己怎樣處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從而決定該怎樣行動。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譯文:節儉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惡行中最大的惡。
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譯文:面頰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露出來受寒。
5、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譯文:哪個人沒有犯過錯誤呢,有了過錯但能夠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6、舉不失德,賞不失勞。
譯文:舉薦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遺漏;賞賜爵祿,不要忘記有功勞的人。
7、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譯文:處於安樂的環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險,想到了就有防備,有了準備就會免遭禍患。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譯文:樹梢大於樹幹,樹就要折斷;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搖擺靈活。
9、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
譯文:樹立德行,最可貴的是使它不斷增長;而除掉毛病,最好是除得乾淨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