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誦讀」中國古代國學名言警句精選140條,值得收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注釋】惡(wù):憎恨,厭惡。
【譯文】對國家有利的人或事,都應當歡迎或喜愛;對損害國家利益的人或事,都應當憎恨和反對。
2、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出處】《禮記·儒行》
【注釋】苟:只要,假如,倘使。
【譯文】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去計較個人的富貴得失。
3、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出處】三國·諸葛亮《後出師表》
【注釋】鞠躬盡力:指小心謹慎,竭盡心力;亦作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到死方休,形容奮鬥終身。
【譯文】我一定要小心謹慎,為理想和國家用盡我的全部心血和力量,一直到死。
4、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出處】漢·賈誼《治安策》
【注釋】耳,轉折連詞,同「而」。
【譯文】為了國家利益捨棄自己的小家,為了公眾利益捨棄個人利益。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注釋】先:在之前。
天下:指天下百姓。
後:在之後。
【譯文】此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千古絕唱,意謂以天下為己任,憂在天下之前,樂在天下之後。
6、一息尚存,報國之志不可稍懈。
【出處】《幼學瓊林》
【譯文】只要還有一口氣息,報效祖國的志向就不能有半點鬆懈!
7、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出處】清·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注釋】天下:指國家。
匹夫:普通百姓。
【譯文】國家的興亡,普通百姓都有責任。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出處】《論語·泰伯》
【注釋】士:此處指讀書人。
弘毅:指抱負遠大,意志堅韌。
道:道路、前途。
【譯文】這句話為孔子門生曾參所講。
曾子認為知識分子應當具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定不移的信念,他們擔負的責任重大而艱巨,道路遙遠。
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處】《論語·子罕》
【注釋】三軍:古代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或左、中、右三軍,以中軍之將為三軍之統帥。
第一個奪:喪失。
後一個奪:改變。
【譯文】三軍之眾,其勇武在軍心,軍心渙散,就可能喪失主帥;匹夫雖微,只要守志不移,就不會輕易失去或改變自己的理念和操守。
10、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出處】《墨子·修身》
【注釋】達:通達,實現。
【譯文】志向不堅定的人,其聰明才智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言而無信的人,做事不會有什麼結果。
11、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出處】《呂氏春秋·誠廉》
【注釋】奪:剝奪,失去。
丹:丹砂,俗稱硃砂,一種紅色礦物質。
【譯文】石頭可以被擊碎,但不能改變其堅硬的本質;硃砂能被磨成粉末,但改變不了其鮮紅的本色。
12、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出處】南朝·范曄《後漢書·馬援傳》
【注釋】窮:困窘,不得志。
益:更加,愈加。
【譯文】困窘不得志或窮途末路之際,意志應更加堅強;尤其是到了老年,志氣更應該雄健。
13、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出處】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
【注釋】棄:拋棄。
慕:仰慕。
【譯文】拋棄燕雀貪戀屋檐的短小志向,要像天鵝那樣翱翔藍天,直衝九霄。
1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出處】宋·蘇軾《晁錯論》
【注釋】不惟:不但,不僅。
超世:高超、超凡、卓越。
【譯文】自古以來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僅有卓越的才幹,更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
15、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出處】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譯文】一個人不確立志向,無論何事都難成。
16、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出處】清·石成金《傳家寶》
【譯文】志向高尚,人品亦高;目光短淺,品行亦俗。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出處】《論語·子罕》
【注釋】川上:岸邊。
逝者:指消逝的時光。
斯:這,指河水。
夫:語氣詞,舍:停留,止息。
【譯文】孔子站在岸邊,面對滔滔流水,思緒萬千,感慨道:流逝的時光,宛如這日夜奔騰的河水,一去不復返!
18、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郤,忽然而已。
【出處】莊周《莊子·知北游》
【注釋】白駒:駿馬。
郤(xì):通「隙」,縫隙。
忽然:一閃而過。
【譯文】人生天地間,如同駿馬從縫隙中飛馳而過,轉瞬即逝。
19、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
【注釋】璧:玉石。
重:以……為重,重視。
貴:以……為貴。
【譯文】寶玉有價,時光無價。
聖人不看重一尺長的寶玉而珍惜一寸的光陰,是因為時間難得而易失!
20、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出處】唐·顏真卿《勸學》
【注釋】三更:夜間十一時至一時。
五更:夜間三時至五時。
舊時夜分五更,亦稱五鼓、五夜。
【譯文】三更夜半,五更雞鳴,披星戴月,挑燈苦讀。
年輕時若不勤奮刻苦,白髮之時悔之晚矣。
21、有志誠可嘉,及時宜自強。
【出處】宋·歐陽修《送惠勤歸餘杭》
【注釋】誠:誠然。
嘉:讚許。
宜:應當。
【譯文】志向遠大固然值得讚許,但更要及時踐行,自強不息。
須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2、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出處】宋·岳飛《滿江紅·寫懷》
【注釋】等閒:隨便、輕易。
空:徒然。
【譯文】年少時莫要虛度光陰,否則,老來空自嗟嘆也枉然!
23、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出處】宋·朱熹《偶成》
【譯文】青春年少是學習的最佳時期,老而求學則會困難重重。
但凡有所成就的人,無不在少年時期分秒必爭,惜時如金。
24、志士惜年,賢人惜日,聖人惜時。
【出處】清·魏源《默觚·學篇三》
【譯文】有志之人珍惜每一年的時間,賢能之人珍惜每一日的時間,聖德之人珍惜每一小時的時間。
25、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出處】《老子·六十四章》
【注釋】始:開頭,起初。
【譯文】這是老子關於治國謀事、治學要重視開端的觀點。
說明凡事必須從第一步做起,遠大的目標必須有毅力和耐心,一步一步去實現。
2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注釋】知:前四個「知」都是知道、懂得的意思;最後一個「知」通「智」,聰明。
【譯文】實事求是,惟真是求,不要不懂裝懂,更不要強不知以為知,這才是明智之舉。
27、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出處】《論語·學而》
【注釋】敏:機敏、迅速。
慎:謹慎。
正:糾正,匡正。
【譯文】不貪圖生活上的安逸,工作勤勉盡職,謹言慎行,向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虛心討教,及時改正自身缺點錯誤,這才是正確的治學之道。
2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處】《論語·為政》
【譯文】溫習學過的知識,並從中悟出新的見解,領會出新的道理,這樣就能夠做老師了。
2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處】《論語·公冶長》
【注釋】好:喜愛。
【譯文】聰明靈活,勤學好問,不認為向不如自己或地位卑微的人請教是一種恥辱。
30、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處】《論語·子張》
【注釋】博學:廣泛學習,深入鑽研。
篤志:認真記取;一說志向專一。
志,通「識」(zhì)。
切問:懇切求教。
近思:聯繫身邊的實際,深入思考。
【譯文】博聞強記,善於提出問題,並聯繫身邊的實際,深入分析思考,(做到這些)就符合仁的要求了。
3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出處】《荀子·勸學》
【注釋】跬(kuǐ):古時,腳邁一次為跬;左右腳各邁一次為步。
【譯文】不一步步積累,就不能到達千里之遠;不匯積細小的水流,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32、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出處】《荀子·勸學》
【注釋】鍥:刻。
鏤(lòu):雕刻。
【譯文】堅持不懈,鏤刻不止,就是堅硬的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3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出處】《禮記·學記》
【注釋】琢:雕刻、琢磨。
道:本意指道路,引申為道理、道義。
【譯文】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事理。
3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出處】《禮記·中庸》
【注釋】博:廣泛。
審:詳細、周密。
慎:審慎、謹慎。
篤:忠實、堅定。
【譯文】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明晰地辨別,切實地力行。
3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出處】《禮記·中庸》
【譯文】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有智慧的表現,努力踐行就接近了具有仁愛品德,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具有勇敢的精神。
36、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出處】漢·劉向《說苑》
【注釋】炳:點燃。
【譯文】少年時愛好讀書,像初升太陽一樣鮮明;壯年時愛好讀書,似正午陽光一樣強烈;老年時愛好學習,如燭光一樣明亮。
37、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出處】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注釋】廣:擴充,擴大。
【譯文】不學習就不可能增長才幹,沒有堅定意志就難以取得學業上的成功。
38、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
【注釋】嬉:嬉戲,玩耍。
行:行為、德行。
隨:隨意。
【譯文】學業因勤奮而精進,因嬉戲散漫而荒廢;德行於深思反省而日漸有成,因放任自流而失范。
39、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出處】宋·蘇軾《雜說·送張琥》
【注釋】約取:吸取精要。
薄發:少量地、慢慢地放出。
【譯文】讀書要廣博,吸取應精要,學問積累要深厚,發表要儘可能少。
40、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處】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注釋】紙上:指書籍。
絕知:徹底弄懂。
【譯文】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終究是有限的、淺薄的,若要真正了解掌握,必須親自去實踐。
4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出處】明·董其昌《畫旨》
【注釋】卷:古時書籍寫在帛或竹簡上,捲起來收藏,故稱書的數量為「篇」或「卷」。
【譯文】作畫一方面要多讀書,勤讀書,同時,還要多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
42、重積德,則無不克。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
【注釋】克:戰勝,攻取。
【譯文】只要重視積德積善,就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
43、德不孤,必有鄰。
【出處】《論語·里仁》
【注釋】孤:單獨,孤單。
【譯文】有德之人不會孤單,必有「民生相應,同氣相求」之人與之為伴,即「得道多助」。
44、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出處】《論語·述而》
【注釋】志:記住,記憶。
據:依據,根據。
游:遊學,修習。
藝:全面修養。
一說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譯文】牢記做人的準則;遵守社會道德規範;依據仁義德行要求;修習多種技藝。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
【注釋】道:道義、人道。
引申為德政、仁政。
【譯文】施行仁政、堅持道義者,必定得到多數人的擁護、支持與幫助;反之,則一定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46、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則百姓親睦。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
【注釋】守望:防守與伺望,指防盜防災。
持:扶持,扶助。
【譯文】出入相互敬愛,守望相互幫助,疾病相互扶持,如此,百姓間就會和睦相處。
47、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出處】《荀子·勸學》
【注釋】聖心:指一種至高的道德境界。
備:具有、具備。
【譯文】積善成德,就可以達到「通於神明,參與天地」的道德境界。
48、富潤屋,德潤身。
【出處】《禮記·大學》
【注釋】富:財富。
潤:滋潤、潤澤。
【譯文】財富可以美飾房屋,美德卻能潤澤身心。
49、積德之家,必無災殃。
【出處】漢·陸賈《新語·懷慮》
【注釋】殃:禍害。
【譯文】多行仁德之家庭,必定沒有災害禍患。
50、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出處】漢·王充《論衡》
【注釋】懷遠:胸懷遠大。
【譯文】品德不高尚,難以做到胸襟開闊;知識淺薄,難有遠見卓識。
51、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
【出處】晉·傅玄《正心篇》
【注釋】尚:崇尚。
莫:代詞,表示沒有什麼或沒有誰。
【譯文】成就道德,其根本在於保持善良之心;心正,然後人品行為才能端正。
52、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先主傳第二》
【注釋】惟:只有,惟獨。
服:敬佩,佩服。
【譯文】只有辦事賢明公道,仁德高尚,才能使人們心悅誠服。
高尚的人品是處世之道,立身之本。
53、士有百行,以德為首。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夏侯玄傳》
【注釋】士:(1)成年男子;(2)古代介於大夫和庶民之間的階層;(3)對人的尊稱。
行:品行。
【譯文】人的品行有多種,德行應是第一位的。
54、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出處】南朝·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注釋】患:憂慮。
尊:高貴,尊貴。
崇:高。
【譯文】不怕沒有顯赫的地位,就怕德行不高。
55、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周記一》
【注釋】帥:統帥,主導。
【譯文】才是德的基礎,德是才的靈魂。
56、一德立而百善從之。
【出處】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道篇》
【譯文】道德風範一旦建立,自身素養就會提高,推己及人,良好的社會風氣也會隨之而來。
57、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出處】《論語·為政》
【注釋】臨:面臨,對待。
莊:莊重、嚴肅。
不能:沒有才能。
【譯文】人與人之間莊重誠懇,則會互敬互愛;上慈下孝,則會忠誠以待;舉賢任能,教誨不能,就會相互勸勉,以善為尚,蔚然成風。
58、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
【出處】漢·班固《漢書·韋賢傳》
【注釋】籝(yíng)箱籠一類的器具。
【譯文】留給子孫萬貫家產,不如教給他立身處世的本領。
59、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
【出處】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譯文】如果父親不慈愛,那么兒子也不會孝順;兄長不友善,那麼做弟弟的也不會對他恭敬。
60、愛子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注釋】道:途徑,方法。
【譯文】不以正確的方式、方法關愛子女,就會貽害無窮。
61、巧言令色,鮮矣仁。
【出處】《論語·學而》
【注釋】令:美、美好。
鮮(xiǎn)矣仁:即「鮮仁矣」,倒裝加強語氣。
鮮:少。
【譯文】孔子認為花言巧語、虛情假意的人,缺少仁德,其人品必不高。
62、禮之用,和為貴。
【出處】《論語·學而》
【注釋】禮:儒家的倫理規範和生活準則,是人與人之間長幼、貴賤、尊卑的一種秩序。
和:儒家的哲學思想概念之一,有「和順、恰到好處」之意。
【譯文】禮的運用,以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最為可貴。
「禮用貴和」原則,在古代深為賢明君主所推崇。
63、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出處】《孟子·離婁下》
【注釋】敬人:恭敬待人。
恆:常常,經常。
【譯文】仁禮是雙向的。
仁者愛人,愛人者,人們也常常關愛他;禮者敬人,敬人者,人們也會常常尊敬他。
64、摩頂放踵利於天下,為之。
【出處】《孟子·盡心上》
【注釋】摩:通「磨」,摩擦。
放(fàng):至。
踵(zhǒng):腳後跟,也泛指腳。
【譯文】哪怕是從頭到腳都磨傷,只要有利於天下,就一定去做!
6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老:前一個「老」為動詞,敬重;後兩個「老」字為名詞,指老人。
幼:用法同「老」。
【譯文】尊敬自己的長輩,並推及到所有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兒女,並推及到所有人的子女。
66、仁義忠信,樂善不倦。
【出處】《孟子·告子上》
【注釋】樂:喜歡,樂於。
【譯文】立身處世應有仁愛、正義、忠誠、守信的道德品行,並能樂於不倦地為社會做好事。
67、仁者莫大於愛人,知者莫大於知賢,政者莫大於官賢。
【出處】《禮記·表記》
【注釋】知賢:識別有才德的人。
政:執政,當政。
【譯文】仁義之人莫過於關愛他人;智慧之人莫過於知人識人;當政者莫過於為官賢明。
68、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出處】《二程遺書·卷二上》
【譯文】仁者的境界是「渾然與物同體」,無物我、內外、主客之分隔。
69、君子之言,信而有徵。
【出處】《左傳·昭公八年》
【注釋】信:真實,誠實。
征:驗證,證明。
【譯文】君子說話講究真實有據,言行一致。
言必信,行必果。
7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出處】《老子·八十一章》
【注釋】美言:巧言。
【譯文】真話實話往往質樸無華;巧言悅耳動聽,但不可信。
71、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處】《論語·學而》
【注釋】三省(xǐng):再三反省和警策自己。
三,一般泛指多次。
忠:指辦事盡心竭力。
傳:傳授。
習:溫習,複習。
【譯文】曾子每天反省自己:為人做事是否竭盡全力;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不欺;對老師教授的為人之道和知識技能,是否複習或實踐過。
7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處】《論語·為政》
【注釋】可:可行。
【譯文】做人而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立身處世!
73、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出處】南朝·范曄《後漢書》
【注釋】精誠:真誠。
加:達到。
【譯文】誠心所至,感天動地,金石為之開裂。
74、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出處】宋·蘇軾《道德》
【注釋】至:極,最。
【譯文】誠信和仁愛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的基本道德觀念之一,體現了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
75、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出處】《周易·益卦·象傳》
【注釋】遷:從善而移。
【譯文】君子見善而學習,有過則改正。
76、滿招損,謙受益。
【出處】《尚書·大禹謨》
【注釋】《大禹謨》:《書經》中的一篇,記述舜帝與大臣夏禹、伯益和皋陶(gāo yáo)討論政務的見解,並讚揚帝堯的文治武功。
【譯文】驕傲自滿會招致損害,謙虛謹慎會帶來益處。
77、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出處】《尚書·旅獒》
【注釋】矜(jīn):持重、慎重。
仞: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仞,一說七尺。
簣(kuì):盛土的竹筐。
獒:大犬。
狗身高四尺以上叫獒。
【譯文】如果在言行小節上不能慎重以待,最終會給大德造成損害。
正如完成一項事業,須持之以恆,一如既往,否則就會「功虧一簣」。
78、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出處】《論語·顏淵》
【注釋】禮:孔子思想中的一種。
【譯文】孔子回答顏淵如何實行仁德時,提出視、聽、言、動要遵循社會倫理道德規範和生活的基本準則,言行舉止保有一種理性的克制力。
7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處】《論語·里仁》
【注釋】思齊:思與之齊。
希望向他看齊。
【譯文】看見賢良的人,便考慮怎樣向他看齊;看到不賢良的人,便自我反省有沒有類似的缺點。
8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處】《論語·衛靈公》
【注釋】欲:本義是貪求,想要得到。
施:施加,強加於。
【譯文】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81、不遷怒,不貳過。
【出處】《論語·雍也》
【注釋】遷:轉移。
貳:此處有「再次」或「重複」的意思。
【譯文】從不把怒氣無故地發泄到別人身上,也從不犯同樣的過錯。
8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出處】《論語·子罕》
【譯文】聰慧明理的人不致疑惑;仁愛仁德的人沒有憂愁;真正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8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處】《論語·衛靈公》
【譯文】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84、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出處】《孟子·告子下》
【譯文】憂愁禍患能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則使人萎靡頹廢。
8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
【注釋】淫:盪其心也。
移:變其節也。
屈:挫其志也。
【譯文】金錢地位不能使自己腐化墮落,貧苦窮困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權勢武力不能讓自己屈服變節。
8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出處】《孟子·盡心上》
【注釋】窮:窮困,不得志。
達:顯達、得志。
兼:同時。
【譯文】有德之人,不得志時潔身自好,努力加強自身修養;一旦得志,則推行其道,使天下人廣被恩澤。
87、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出處】秦·李斯《諫逐客書》
【注釋】太山:即泰山。
讓:推辭。
【譯文】泰山不捨棄每塊土壤,所以能這樣高大;河海不嫌棄細小的水流,所以能這樣深廣。
88、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處】《禮記·大學》
【注釋】苟:如果。
新:指修舊更新。
【譯文】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自新。
89、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譯文】勸告人們要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和規勸。
90、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出處】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注釋】臨:面對。
淵:深水潭。
羨:思慕。
【譯文】站在潭邊希望得到魚,不如回去準備織網捕撈。
91、惡不可積,過不可長。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
【注釋】過:錯誤。
長:滋長,助長。
【譯文】罪惡不可以積累,錯誤不能讓它滋長。
92、不修其身,雖君子而為小人;能修其身,雖小人而為君子。
【出處】宋·歐陽修《答李詡書》
【譯文】人是會變化的。
一個人在一生中要不斷磨練、修養,才能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
93、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身。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
【譯文】栽種樹木一定要培固其根本,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必須端正自身的思想和言行。
94、君子以儉德辟難。
【出處】《周易·否》
【注釋】辟:同「避」,避免。
【譯文】君子以儉約的品德消除災患,躲避禍難。
95、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注釋】共:讀作「洪」,大的意思,指大德。
【譯文】儉是最大的美德,奢侈浪費是最大的惡行。
96、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出處】《墨子·辭過》
【注釋】淫佚:縱慾放蕩。
佚:同「逸」。
【譯文】勤儉節約國家就會昌盛;驕奢淫逸,國家就會敗亡。
9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出處】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注釋】逸豫:安逸享樂。
【譯文】憂患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葬送自己的生命。
98、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處】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譯文】由簡樸變為奢侈容易,而由奢侈變為簡樸卻很困難。
99、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出處】清·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
【注釋】恆念:經常想到。
半絲半縷(lǚ):即「半絲半線」,極言物件之細小。
物力:物產、資財。
維: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強調。
【譯文】此句講勤儉節約,勸人常思農事之艱難,物力得來之不易。
100、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出處】清·金纓《格言聯璧》
【譯文】勤奮能彌補人的天性愚笨,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操守。
10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處】《詩經·小雅·鶴鳴》
【注釋】攻:雕琢、磨礪。
【譯文】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磨礪美玉。
10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出處】《老子·五十八章》
【注釋】倚:依附。
伏:藏匿,隱蔽。
【譯文】世間的福與禍,成與敗,強與弱等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
103、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出處】《論語·陽貨》
【注釋】性:本性、稟性。
習:學習、習染。
【譯文】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十分相似的,只因社會環境的習染,才產生了善惡、智愚、賢與不肖的種種區別。
104、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出處】《禮記·經解》
【注釋】毫釐:極言微小。
繆:通「謬」,錯誤。
千里:喻極大。
【譯文】人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開端要慎重,倘若起始有細小的偏差,就會越來越偏離既定目標,釀成大錯。
105、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出處】《禮記·中庸》
【注釋】敦厚:忠誠厚道。
崇:重視,崇尚。
【譯文】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見解,忠誠厚道的人崇尚禮儀。
106、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出處】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
【譯文】欲得其利,先觀其弊;欲得其成,先慮其敗。
告誡人們無論任何言行都要考慮因果,瞻前顧後,不能顧此失彼。
107、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一錢斬吏》
【譯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比喻做事情要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矢志不渝,方能成功。
10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出處】《周易·乾卦》
【注釋】健:剛強勁捷,指天體運行不息,充滿生機與活力。
【譯文】大自然的運行周而復始,剛勁強健。
君子也應從中獲得啟迪,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109、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出處】《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一生苦苦追索,學有未得,則發憤忘食;學有所得,則自得其樂,以致樂以忘憂;學到深時,達到忘我境地,竟不知老之將至。
充分反映了孔子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忘我精神。
110、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出處】唐·劉禹錫《浪淘沙》
【注釋】漉(lù):濾。
【譯文】要得到有價值的東西,學到真正的知識,必須痛下苦功,付出巨大努力。
111、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出處】清·林則徐《自題》
【譯文】詩人以大海的寬宏大度,接納百川,喻指做人要有所包容,德乃為大。
以「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喻指只有無欲貪求、恪守本分,才會正直剛貞之心永不改變。
112、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出處】《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宋代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後人據此合成這兩句話。
【譯文】真正聰明的人看似愚笨,真正靈巧的人看似笨拙。
11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出處】《論語·里仁》
【注釋】喻:知道,明白。
【譯文】孔子認為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11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出處】《論語·雍也》
【注釋】立:樹立,有所作為。
【譯文】自己想有所作為和成就,也讓別人有所作為;自己想富貴顯達,也使別人能夠顯達。
115、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出處】《論語·述而》
【注釋】浮云:比喻不值得關心的事,不足道的事。
【譯文】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榮華富貴,對我來說只是天際的一片浮雲,沒有實際意義。
1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出處】《論語·顏淵》
【譯文】君子總是與人為善,樂於幫助別人成就好事,而不會慫恿別人幹壞事。
117、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要跟老百姓憂樂與共。
1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注釋】違:避開。
活:「逭(huàn)」的假借字,逃,避。
【譯文】天降禍害,還可以躲避;自己犯下的罪孽,是逃避不了懲罰的。
119、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出處】《孟子·盡心上》
【注釋】怍(zuò):羞慚;慚愧。
【譯文】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
12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譯文】即使是很少的壞事也絕不能做,即使是極小的好事也要踏踏實實去做。
121、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出處】《周易·坤》
【注釋】餘慶:留給子孫後輩的德澤,造福子孫。
餘殃:留下禍害,後患。
【譯文】積善之家,必定會澤被後世,造福子孫;不善之家,必將會給後代種下惡果,埋下禍端。
122、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出處】《周易·繫辭上》
【注釋】臭(xiù):氣味。
【譯文】志同道合,同心協力,如同利器足可斷金;有共同語言,彼此默契,如同蘭花清香宜人。
1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處】《論語·衛靈公》
【譯文】工匠若要把活干好,首先要準備好精良的工具。
工具不可能天成,更不可能永利,須經不斷磨礪方成利器。
124、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出處】《論語·微子》
【注釋】諫:原意指規勸他人,使改正錯誤。
此處有「挽救」、「挽回」的意思。
【譯文】過去的不可挽回,未來還可以去追求。
12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良好的天氣時令,不如地勢有利;地勢有利,不如人心一致,士氣旺盛。
12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出處】《莊子·山水》
【注釋】醴:甜酒。
【譯文】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淡爽清純,小人間的交往像甜酒一樣甘膩。
127、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出處】《禮記·中庸》
【注釋】豫:同「預」,預備,準備。
立:成就,成功。
廢:曠廢。
【譯文】凡事預先有準備才能為成功打下基礎,反之,則會曠廢,甚至失敗。
128、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再聰明的人也難免有閃失,再愚笨之人也有考慮周全之時。
129、宜未雨綢繆,勿臨渴掘井。
【出處】清·朱柏廬《治家格言》
【注釋】綢繆:緊密纏縛,引申為修繕。
未雨綢繆:原指鴟(chī)鴞(xiāo)在下雨之前,已修補窩巢。
比喻事先預備,防患未然。
【譯文】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周密籌劃,做好準備,不可臨時抱佛腳,倉促應對。
130、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
【注釋】洞:深入、透徹。
練達:閱歷廣,通曉人情世事。
【譯文】透徹明白世事皆屬學問,通達人情事理,也是做人之大文章。
131、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私,王道平平。
【出處】《尚書·洪範》
【注釋】偏:不公正。
黨:朋黨,結黨。
蕩蕩:平坦,廣大。
【譯文】沒有偏向,不結黨營私,治國為政的道路就會寬廣而平坦。
132、執法如山,守身如玉。
【出處】清·金纓《格言聯璧》
【譯文】於公要剛勁正直,不懷私利,不畏權勢,不徇私情,公正廉明,執法如山;於己要品德堅貞,情操高潔,心懷坦蕩,廉潔自律,加強修養。
133、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出處】《老子·四十六章》
【注釋】咎(jiù):罪過。
欲得:貪婪。
【譯文】禍患莫大於不知足,罪惡的結局沒有比貪慾無厭更加慘痛的。
134、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出處】《論語·顏淵》
【注釋】正:公正,正派。
子:你。
帥:同「率」,帶領。
孰:誰。
【譯文】當政者必先公正廉能,光明磊落,客觀正直。
當政者率先走正道,誰還敢走歪道。
135、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問下》
【注釋】意:思想。
行:品德行為。
厚:深厚,博大。
【譯文】最高尚的思想是熱愛人民,最偉大的品行是奉獻人民。
136、多欲虧義,多憂害智,多懼害勇。
【出處】《淮南子·繆(miào)稱訓》
【注釋】義:品行,行為。
智:計謀,策略。
勇:勇敢,勇氣。
【譯文】貪慾多了必然損害品行,憂慮多了必然妨礙智謀,恐懼多了勢必妨害勇氣。
137、交不為利,仕不謀祿。
【出處】三國·劉劭(shào)《十疑集》
【注釋】交:指交朋友。
仕:為官;任職。
【譯文】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友以誠,交友以義,莫交以利。
為官者當竭力奉公廉明,為民造福。
138、非儉無以養廉,非廉無以養德。
【出處】《元史·烏古孫澤傳》
【譯文】不堅守儉樸難以養成廉潔作風,不能保持廉潔就難以培養高尚品德。
139、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出處】《增廣賢文》
【譯文】愛財之心人皆有之。
有道德修養的人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獲取正當利益,決不取不義之財。
140、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出處】清·顧炎武《日知錄》
【譯文】人要用道德規範行為。
如果不知道廉恥,那什麼都索取,什麼都敢幹。
百萬英雄 四書五經精華貼,全是考點,大家來複習複習準備答題
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